质量与摇滚的共性完全完全来源于人的感觉,确切的说是来源于我的感觉,孤寂。
XX公司国内最大的客车合资企业,扬州市区唯一的世界500强落户企业在合资了6年后有不低于98%的人说到质量就认为是质量部的事,就好象在扬州城内说到摇滚就被认为是迪克牛仔这样子的一样。这样的共性让我感到无比的孤寂,尤其在接触到6 Sigma理念和哥特摇滚(Gothic Rock)之后。
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开始探询质量和摇滚之间的更多共性。很多人认识到摇滚和质量都是在80年代开始的,那时候摇滚对于我们很新鲜,它象征着一种反叛的精神。公司里为数不多的资深质量工作者告诉我公司早在8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时候就推行了质量管理,那时侯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新鲜,也很投入,也许文件体系比不上现今,但效果出奇的好,曾经是江苏省质量管理一等奖获得者。1994年12月窦唯、张楚、何勇、唐朝参加香港红勘体育馆的“摇滚中国乐势力”的公演将中国的摇滚乐推到了高潮,也许形式上没有现在丰富,但那的确是经典,至今仍有很多乐迷在寻求那场公演的Video。
ISO9000的泛滥是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花钱就能买到证书,形式大于内容使得人们开始对它产生怀疑,人们认为我们需要更好的管理体系。魔岩三杰之后的摇滚乐也开始泛滥了,零点、轮回等时不时的在央视舞台的出现让人觉得摇滚不再是反叛了,花儿、青蛙等的出现让人觉得形式过于丰富,内容颇为幼稚,乐迷期待摇滚精神。精神才是质量和摇滚真正的共性。 人们开始理解精神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引进QS9000和VDA6.1,因为它代表着汽车工业的精神,代表着美国汽车工业巨头和德国汽车工业巨头经久不衰的精神。部分企业的成功使得人们又号召推行这两种体系,可是人们又忘了精神岂能靠推行而推广,精神是要靠领悟滴。商业公司见摇滚市场低迷开始去地下乐队寻找精神,一般来说地下乐队可以分三个类型:一是安于地下。他们对摇滚乐的追求不会顾及任何人的看法,很疯狂很自我,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他们甚至认为求得太多人的认同的摇滚乐反而是乐手的堕落;二是等待伯乐。打算从地下乐队起步,努力搞出自己风格的摇滚乐,但同时也希望有人欣赏,因为他们以此当作一种成就感,他们不急于“登陆”,但如果有人挖掘,他们有信心不让大家失望;三是急功近利。他们将“登陆”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总在为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做努力。第三种乐队是非常符合商业公司需求的。这点就像QS9000也是符合很多企业的要求一样,因为它远比VDA6.1和TS16949:2002要好通过的多,于是乎精神不再是精神,再次变成流行,流行是可怕的瘟疫,它侵蚀了精神。
个人认为摇滚乐的精神之最恐怕要算黑色摇滚、黑色金属、死亡金属(由哥特演变而来),这种音乐没有一定的精神领悟是不可能做出来的,所以我知道的如战斧、左小诅咒一直在执着的追寻着他们的精神而稀罕被人们认同。就我知道的通过VDA6.1的企业绝对没有像像QS9000的企业那么烂的。VDA的评分标准很特殊,重点在做,如果你做了并且实施有效就可以打8分,好象QS9000在这方面比较重视文件,可以说VDA是将精神领悟了并规范了,所以你达不到一定的境界就不能通过VDA6.1。我想如果能将精神领悟了并应用了要远比应用已经规范了的精神的境界要高。所以中国的黑色摇滚音乐要做的不仅是追求西方已有的固定的格式,而是在现有的格式上创造新的风格。这难道不是中国质量人需要做的吗? 如今TS16949:2002和6 Sigma又成了人们口中的热门名词,就我接触到的内容及其精神而言,我个人感觉是如同近期刚刚接触到西方的黑色死亡金属一样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背景来源、发展历程、流派等,起源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精神的方向。质量呢?我们掌握其精神了吗?个人认为”fit for use”再经典不过了。
由于对摇滚和质量的造诣都不是很深,所写的也仅是一种感觉,不到之处请予指正,希望能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