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rich Altshuller与其伙伴弟子在持续五十多年的创意问题解决研究过程中,所演绎出许多解决创意问题的TRIZ工具与手法,依其讨论的主题内容与发展的歷史概分為八大项目,分别為(1)矛盾矩阵(Contradiction Matrix);(2)创新的层次;(3)技术系统演化的型态;(4)质-场分析与标准解答;(5)理想法则与理想化的最后结果(Ideal Final Result);(6)系统中的系统与系统的资源;(7)科学与技术的效应(Effects);(8)ARIZ:发明问题解决的规则系统。上期介绍关于TRIZ的缘起及矛盾矩阵,本期将针对项目(2)~(5)逐一介绍。
创新的层次
在研究200,000件的专利中,Altshuller发现专利的内容范围,包含了从极為普通的创新到极具创意的创新,Altshuller将这个范围划分為五个层次,这也就是TRIZ所谓的创新的层次(Levels of Inventions)。
Level 1:显而易见的解决方式案(佔所有专利的32%)
-技术系统简易的改善
-取材自同一领域的案例
-Altshuller觉得Level 1的发明祇是对现有的系统提供一些改善,并 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创新(Innovation)。
Level 2:次要的改善,除去一些矛盾(佔所有专利的45%)
-使用40项发明原则,分离与解决技术上的矛盾
-需要应用来自同一领域不同区域的知识
Level 3:重要的改善,需要应用质-场分析的技巧(佔所有专利的18%)
-使用76个标准解,解决物理上的衝突
-效应的运用(如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或几何效应...)
Level 4:根本的改变 / 新的概念,需要应用ARIZ的技巧(佔所有专利的4%)
-使用ARIZ完整地叙述说明「真正」的问题与可能的「新」的解决方案
Level 5:前所未知的新发现(佔所有专利的1%)
Altshuller建议将Level 1与Level 5的创新排除在TRIZ工具与应用方法之外。如上所述,当创新的层次逐步从Level 2提升到 Level 3,Level 4时,它所使用的工具也越具威力,每一层次的创新发明也都有它自己定义问题的方式与它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方法。
技术系统演化的型态
在编辑整理衝突矩阵表的同时,Altshuller发现不同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并非漫无章法,而是有它实际的法则,Altshuller发现任何系统的演化都能够与他发展演绎出来的八种技术系统演化型态的其中一种相互吻合。以下便是Altshuller所建立的技术系统演化的八种型态:
1. 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生命週期
(实例:船与浆被蒸气引擎与螺旋桨所取代)
2. 越来越理想化的趋势
(实例:解析度更好、速度更快的列表机)
3. 子系统发展不一致所导致的衝突
(实例:飞机引擎的发展快于机翼的设计发展)
4. 首先是匹配的组件,而后是不匹配的组件(以取得某种优势)
(实例:首先是单一刀片的口袋刀具,而后是多刀片的口袋刀具,最后则是搭配整合剪刀、螺丝起子与
开罐器的瑞士刀。)
5. 先是不断地复杂化,然后透过整合的简单化
(实例:从零件繁多的PCB演化到积体电路)
6. 从大系统到极小系统的转换
(实例:製造玻璃用的滚轮,从大尺寸的钢轮演化到以锡炉中的锡分子為滚轮)
7. 不断改善的动态与操作性能
( 实例:从木製指示棒,可伸缩的指示棒到雷射指示棒)
8. 以逐渐的自动化来减少人的参与
(实例:安装于卫星上的控制系统)
质-场分析与标准解答
就Altshuller TRIZ的想法,每一个技术系统都可被视為是由许多各别执行其特定任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一种网路,因此,每一个系统都有它的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有其归属的大系统。子系统可以再给予进一步的细分,直到质子、分子、电子与原子的微观层次(Microlevels),而大系统则有其隶属的环境為其大系统。
就技术系统而言,其最小的单元為祇「执行单一功能」的单元。所谓的功能,Altshuller的定义是:两个物质之间的互动,而且有一个「场」(Field)在其间作用。这两个物质,一个称之為「对象」或「目标」(以S1代表之),一个称之為「工具」(以S2代表之),场则為「能」(Energy)的一种型态,可以是机械力、电力、磁力...等等,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存在著许多的可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用的互动」与「有害的互动」两种,如【图1】所示。
当技术系统不以专业名词叙述表达,而採简化的质-场模型来表示时,那麼,就有可能透过以质-场模型有关的「共通问题的模型类别」来辨认目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Altshuller证实这些共通的问题,已被早期的研究发明人员以不同专利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他将这些解决方案依其解决问题的内容与方式区分成五种类别的标准解答,并从专利中编辑整理出这些标准解答的知识资料库,以下就是标准解答资料库的类别:
类别一:质-场的建立与破坏
类别二:质-场的发展
类别三:从基本系统转换到大系统或子系统,以至于微观层次。
类别四:系统内部事与物的衡量与侦查。
类别五:说明如何引进质或场到技术系统内。
有用功能的改善与有害功能的消除,是使用质-场模型改善系统问题的主要考量。每一次对质-场模型与其实体(两个物质与一个场)所做的调整与修正,就意味著系统的转变或变型,Atshuller建议系统改善的点子可以从类似的质-场模型中以类比的方式產生之,Atshuller根据质-场模型物质与场的变异与调整方式,确认出76个质-场模型的标准解答。
理想法则与理想化的最后结果(Ideal Final Result)
理想法则强调,任何技术系统都可以不断的朝向理想化的境界迈进,也就是说系统可以透过理想法则不断地变得更可靠、更简单、更有效。在TRIZ的想法中,一个理想化的系统可定义為:一个可以执行其预期的功能但却不存的系统。当系统越理想化时,它花的成本也越少,也越简单、越有效率。
理想化反映了一种如何将系统资源─无论是在子系统本身或大系统之中的免费资源如重力、空气、热、磁场与光线...等予以极致利用的想法与概念。Atshuller表示:「发明的艺术就在于如何移走迈向理想化途径上的障碍物,从根本上来改善技术系统。」下面是一些让技术系统表现更理想化的途径与做法:
1. 增加系统的功能,让系统具备多元化的功能
2. 儘可能的将更多的功能转移到產生最终功能的工作元件上
3. 将系统的部份功能转移到大系统去
4. 利用存在于内部与外部的资源
根据「所有技术系统都是朝向理想化的方向不断演进」的理想法则,每个系统的设计者必须定义系统所要產出的理想功能,这就是所谓的「理想化的最后结果」。「理想化的最后结果」的概念对研发工程人员在进行產品与流程的设计作业时,非常有帮助,它能够协助研发工程人员:
1. 将重点放在必须的功能上(而非目前正在使用的流程与设备上)
2. 剔除重工(一开始就做「对」的事情)
3. 导引出突破性的想法
理想化的最终结果可以透过参照所谓的「理想的產品」与「理想的製程」的想法与观念应用在实际產品与流程的规划设计上。一个理想的產品是能够执行其预期功能而不存在的產品,而一个理想的製程是能够传递出必要的动作却不需要花费任何的能源与时间。因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在数个解决方案中择一採行时,研发工程人员必须时时将「理想化的最终结果」这个概念牢记在心。
创新的层次
在研究200,000件的专利中,Altshuller发现专利的内容范围,包含了从极為普通的创新到极具创意的创新,Altshuller将这个范围划分為五个层次,这也就是TRIZ所谓的创新的层次(Levels of Inventions)。
Level 1:显而易见的解决方式案(佔所有专利的32%)
-技术系统简易的改善
-取材自同一领域的案例
-Altshuller觉得Level 1的发明祇是对现有的系统提供一些改善,并 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创新(Innovation)。
Level 2:次要的改善,除去一些矛盾(佔所有专利的45%)
-使用40项发明原则,分离与解决技术上的矛盾
-需要应用来自同一领域不同区域的知识
Level 3:重要的改善,需要应用质-场分析的技巧(佔所有专利的18%)
-使用76个标准解,解决物理上的衝突
-效应的运用(如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或几何效应...)
Level 4:根本的改变 / 新的概念,需要应用ARIZ的技巧(佔所有专利的4%)
-使用ARIZ完整地叙述说明「真正」的问题与可能的「新」的解决方案
Level 5:前所未知的新发现(佔所有专利的1%)
Altshuller建议将Level 1与Level 5的创新排除在TRIZ工具与应用方法之外。如上所述,当创新的层次逐步从Level 2提升到 Level 3,Level 4时,它所使用的工具也越具威力,每一层次的创新发明也都有它自己定义问题的方式与它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方法。
技术系统演化的型态
在编辑整理衝突矩阵表的同时,Altshuller发现不同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并非漫无章法,而是有它实际的法则,Altshuller发现任何系统的演化都能够与他发展演绎出来的八种技术系统演化型态的其中一种相互吻合。以下便是Altshuller所建立的技术系统演化的八种型态:
1. 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生命週期
(实例:船与浆被蒸气引擎与螺旋桨所取代)
2. 越来越理想化的趋势
(实例:解析度更好、速度更快的列表机)
3. 子系统发展不一致所导致的衝突
(实例:飞机引擎的发展快于机翼的设计发展)
4. 首先是匹配的组件,而后是不匹配的组件(以取得某种优势)
(实例:首先是单一刀片的口袋刀具,而后是多刀片的口袋刀具,最后则是搭配整合剪刀、螺丝起子与
开罐器的瑞士刀。)
5. 先是不断地复杂化,然后透过整合的简单化
(实例:从零件繁多的PCB演化到积体电路)
6. 从大系统到极小系统的转换
(实例:製造玻璃用的滚轮,从大尺寸的钢轮演化到以锡炉中的锡分子為滚轮)
7. 不断改善的动态与操作性能
( 实例:从木製指示棒,可伸缩的指示棒到雷射指示棒)
8. 以逐渐的自动化来减少人的参与
(实例:安装于卫星上的控制系统)
质-场分析与标准解答
就Altshuller TRIZ的想法,每一个技术系统都可被视為是由许多各别执行其特定任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一种网路,因此,每一个系统都有它的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有其归属的大系统。子系统可以再给予进一步的细分,直到质子、分子、电子与原子的微观层次(Microlevels),而大系统则有其隶属的环境為其大系统。
就技术系统而言,其最小的单元為祇「执行单一功能」的单元。所谓的功能,Altshuller的定义是:两个物质之间的互动,而且有一个「场」(Field)在其间作用。这两个物质,一个称之為「对象」或「目标」(以S1代表之),一个称之為「工具」(以S2代表之),场则為「能」(Energy)的一种型态,可以是机械力、电力、磁力...等等,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存在著许多的可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用的互动」与「有害的互动」两种,如【图1】所示。
当技术系统不以专业名词叙述表达,而採简化的质-场模型来表示时,那麼,就有可能透过以质-场模型有关的「共通问题的模型类别」来辨认目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Altshuller证实这些共通的问题,已被早期的研究发明人员以不同专利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他将这些解决方案依其解决问题的内容与方式区分成五种类别的标准解答,并从专利中编辑整理出这些标准解答的知识资料库,以下就是标准解答资料库的类别:
类别一:质-场的建立与破坏
类别二:质-场的发展
类别三:从基本系统转换到大系统或子系统,以至于微观层次。
类别四:系统内部事与物的衡量与侦查。
类别五:说明如何引进质或场到技术系统内。
有用功能的改善与有害功能的消除,是使用质-场模型改善系统问题的主要考量。每一次对质-场模型与其实体(两个物质与一个场)所做的调整与修正,就意味著系统的转变或变型,Atshuller建议系统改善的点子可以从类似的质-场模型中以类比的方式產生之,Atshuller根据质-场模型物质与场的变异与调整方式,确认出76个质-场模型的标准解答。
理想法则与理想化的最后结果(Ideal Final Result)
理想法则强调,任何技术系统都可以不断的朝向理想化的境界迈进,也就是说系统可以透过理想法则不断地变得更可靠、更简单、更有效。在TRIZ的想法中,一个理想化的系统可定义為:一个可以执行其预期的功能但却不存的系统。当系统越理想化时,它花的成本也越少,也越简单、越有效率。
理想化反映了一种如何将系统资源─无论是在子系统本身或大系统之中的免费资源如重力、空气、热、磁场与光线...等予以极致利用的想法与概念。Atshuller表示:「发明的艺术就在于如何移走迈向理想化途径上的障碍物,从根本上来改善技术系统。」下面是一些让技术系统表现更理想化的途径与做法:
1. 增加系统的功能,让系统具备多元化的功能
2. 儘可能的将更多的功能转移到產生最终功能的工作元件上
3. 将系统的部份功能转移到大系统去
4. 利用存在于内部与外部的资源
根据「所有技术系统都是朝向理想化的方向不断演进」的理想法则,每个系统的设计者必须定义系统所要產出的理想功能,这就是所谓的「理想化的最后结果」。「理想化的最后结果」的概念对研发工程人员在进行產品与流程的设计作业时,非常有帮助,它能够协助研发工程人员:
1. 将重点放在必须的功能上(而非目前正在使用的流程与设备上)
2. 剔除重工(一开始就做「对」的事情)
3. 导引出突破性的想法
理想化的最终结果可以透过参照所谓的「理想的產品」与「理想的製程」的想法与观念应用在实际產品与流程的规划设计上。一个理想的產品是能够执行其预期功能而不存在的產品,而一个理想的製程是能够传递出必要的动作却不需要花费任何的能源与时间。因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在数个解决方案中择一採行时,研发工程人员必须时时将「理想化的最终结果」这个概念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