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是谁把ISO9000标准搞烂的???
本帖最后由 xf-industry 于 2012-4-3 15:28 编辑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目前,中国有80%左右的企业是为了一张证书(刚开始时是没有这么高的比例的)。为了一张证书,那么帮他策划体系的符合性,颁发给它一张证书,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问题的焦点在于:目前还有20%左右的企业想借助ISO9001认证来提高管理提升质量的(刚开始时应该远高于这个比例的),那么,这些企业需要的是有效性 !
对于一个极力追求有效性的企业来讲,ISO90001的咨询和认证仍然侧重于符合性。甚至于什么活动都要记录,照本宣科,过于形式化的管理体系,肯定无法控制质量!
有效性是一定能让企业看到效果!有效性不一定是体现文件记录的书面形式上,例如,没有必要为“如何开门”专门制定一份正式文件,而只需在门上贴上“推”或“拉”就足够了。
真正懂得使用ISO9001体系来控制质量的,应该是在有效性方面做文章 ,可惜现在的这种类型的咨询师和审核员少之又少! 大多数企业导入ISO9001体系后,感觉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那还有谁愿意拿它当工具呢?
你看看那些咨询师或审核员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哪一点是对企业是“有效的”?
合同未评审?就算是他打定主意吹牛、赖账,他心里也会有个谱的,否则他不会赚钱的。那个过程就是合同评审呐。在合同上签过字就算评审好了,干嘛非要个“评审记录”哪,如果能具体告诉他冒险签合同损失了多少钱,怎样避免损失,他会对你改变看法的,但不可操之过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特殊条件下,客户的需求无法拒绝,况且,只要做一些努力,并非确实“无法履行、无法接受”。此时,合同/订单后期的跟进显得尤为重要(依据:ISO9001标准7.2.2条款“评审及评审多引发的措施应予以保留”)。大多数咨询师脱离现实、也脱离标准,硬是叫企业去做假或做形式上的东西,这叫什么ISO9000,说严重点简直就是“逼良为娼”!
未提供供方评价记录?企业导入ISO9001时,哪家没有一个稳定现成的供应商?质量不合格、或合作不愉快,不用你咨询师、审核员讲,人家自然会取消向对方的采购,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供方评价的记录》呢?既然能纳入《优先供应商名单》,自然是已经评审过了的呀?这样的咨询和审核,能有效吗?
未提供文件发放记录?ISO9001标准4.2.3条款要求发布前应得到批准。文件可以采用张贴、悬挂于使用现场(如设备操作规程)的方式发放的呀,那么张贴、悬挂前,只对需对文件的内容、格式、与有效版本进行对比即可,有必要搞那种形式化的文件发放记录?还有,如果某部门每个人都能容易地查阅集中控制的拷贝或电子版,电脑自动生成的发送记录,难道不是发放记录吗?这样的咨询和审核,是不能给企业带来一点“增值”效果的。
未提供管理评审报告?那个老板没考虑过怎么拉拢客户、怎么少退货少赔款、怎么减少报废?基本上随时都在作啊!否则他怎么赚钱?作体系的人为什么非让他写个什么“管理评审”的报告出来呢?回忆一下他的结论、要求、决策,加上记在个人笔记本上的东西,只要有点文字也就够了。关键是让他知道、记录他的话是让手下执行命令,而不是为了让审核的人看。
ISO9000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预防。也就是说,预防能否“常态化”开展,才是衡量ISO9000标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事实上,咨询时,没有也无能力给企业传授“防错技术”,审核时,也不能引导企业去寻找预防的方法和途径,始终没有能力交付预防这把“钥匙”,有效性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更可笑的是:原汁原味的日本正宗版本只有5S:整理 整顿 清扫 清洁 素养。硬要搞出6S、7S的说法,实际上企业真正推行的只有3S:因为整理、整顿、清扫是“过程行为”,而清洁、素养是“过程结果”。硬是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所带来结果,只能是咨询辅导效果“失败”!。
最后,20%左右想扎扎实实推行ISO9000的企业,后来也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又怎么能对其它企业起示范作用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没办法燎原,未来想扎扎实实推行ISO9000的企业比例还会越来越低!
如果把这20%左右比例的企业,往“有效性”方向引导,让企业自身感觉到ISO9001确实能解决很多效果方面的问题,那么随之而来是更多的企业,追求有效性。ISO9000标准只会搞的越来越不烂的呀!
很多企业由于市场需要,即使暂时为了证书,先满足它,然后再引导它,甚至可以带它到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里去参观,总有一日,也会加入到“有效性”的队伍中来的!
所以:侧重“符合性”还是侧重“有效性”,是判断一个认证咨询机构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结论:
1、不要责怪企业,企业的需求是多样的,市场是靠培育出来的,是靠引导的,是靠“看得见的效果”带领企业去体验。企业不是傻子,确实有效果,他不可能无动于衷。
2、也不要责怪认监委,即使你是认证委的领导,鉴于市场的各类需求以及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和基础,你也只能如此而已,还能一棍子全打死不成?
3、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市场缺乏的是能在“有效性”方面独当一面的咨询师和审核员。记得对认证咨询市场有深刻了解的资深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90%以上的咨询师和审核员,只懂ISO一点皮毛,既不懂管理、也不懂市场运作,只有一样本事:那就是做符合性!——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深思吧!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愿你的企业,属于那20%(即想扎扎实实推行ISO9000的那类)。如果你有幸选对了一家侧重“有效性”的辅导咨询机构,那么,恭喜你: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你不幸选中了一家侧重“符合性”辅导咨询机构,那么,也恭喜你及时看到这这篇文章:希望借你一臂之力,给咨询机构施压,及时扭转局面,向“有效性”方向迈进!万一满足不了你有效性的需求,重新选择辅导咨询机构,也是你的权利!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目前,中国有80%左右的企业是为了一张证书(刚开始时是没有这么高的比例的)。为了一张证书,那么帮他策划体系的符合性,颁发给它一张证书,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问题的焦点在于:目前还有20%左右的企业想借助ISO9001认证来提高管理提升质量的(刚开始时应该远高于这个比例的),那么,这些企业需要的是有效性 !
对于一个极力追求有效性的企业来讲,ISO90001的咨询和认证仍然侧重于符合性。甚至于什么活动都要记录,照本宣科,过于形式化的管理体系,肯定无法控制质量!
有效性是一定能让企业看到效果!有效性不一定是体现文件记录的书面形式上,例如,没有必要为“如何开门”专门制定一份正式文件,而只需在门上贴上“推”或“拉”就足够了。
真正懂得使用ISO9001体系来控制质量的,应该是在有效性方面做文章 ,可惜现在的这种类型的咨询师和审核员少之又少! 大多数企业导入ISO9001体系后,感觉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那还有谁愿意拿它当工具呢?
你看看那些咨询师或审核员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哪一点是对企业是“有效的”?
合同未评审?就算是他打定主意吹牛、赖账,他心里也会有个谱的,否则他不会赚钱的。那个过程就是合同评审呐。在合同上签过字就算评审好了,干嘛非要个“评审记录”哪,如果能具体告诉他冒险签合同损失了多少钱,怎样避免损失,他会对你改变看法的,但不可操之过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特殊条件下,客户的需求无法拒绝,况且,只要做一些努力,并非确实“无法履行、无法接受”。此时,合同/订单后期的跟进显得尤为重要(依据:ISO9001标准7.2.2条款“评审及评审多引发的措施应予以保留”)。大多数咨询师脱离现实、也脱离标准,硬是叫企业去做假或做形式上的东西,这叫什么ISO9000,说严重点简直就是“逼良为娼”!
未提供供方评价记录?企业导入ISO9001时,哪家没有一个稳定现成的供应商?质量不合格、或合作不愉快,不用你咨询师、审核员讲,人家自然会取消向对方的采购,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供方评价的记录》呢?既然能纳入《优先供应商名单》,自然是已经评审过了的呀?这样的咨询和审核,能有效吗?
未提供文件发放记录?ISO9001标准4.2.3条款要求发布前应得到批准。文件可以采用张贴、悬挂于使用现场(如设备操作规程)的方式发放的呀,那么张贴、悬挂前,只对需对文件的内容、格式、与有效版本进行对比即可,有必要搞那种形式化的文件发放记录?还有,如果某部门每个人都能容易地查阅集中控制的拷贝或电子版,电脑自动生成的发送记录,难道不是发放记录吗?这样的咨询和审核,是不能给企业带来一点“增值”效果的。
未提供管理评审报告?那个老板没考虑过怎么拉拢客户、怎么少退货少赔款、怎么减少报废?基本上随时都在作啊!否则他怎么赚钱?作体系的人为什么非让他写个什么“管理评审”的报告出来呢?回忆一下他的结论、要求、决策,加上记在个人笔记本上的东西,只要有点文字也就够了。关键是让他知道、记录他的话是让手下执行命令,而不是为了让审核的人看。
ISO9000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预防。也就是说,预防能否“常态化”开展,才是衡量ISO9000标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事实上,咨询时,没有也无能力给企业传授“防错技术”,审核时,也不能引导企业去寻找预防的方法和途径,始终没有能力交付预防这把“钥匙”,有效性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更可笑的是:原汁原味的日本正宗版本只有5S:整理 整顿 清扫 清洁 素养。硬要搞出6S、7S的说法,实际上企业真正推行的只有3S:因为整理、整顿、清扫是“过程行为”,而清洁、素养是“过程结果”。硬是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所带来结果,只能是咨询辅导效果“失败”!。
最后,20%左右想扎扎实实推行ISO9000的企业,后来也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又怎么能对其它企业起示范作用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没办法燎原,未来想扎扎实实推行ISO9000的企业比例还会越来越低!
如果把这20%左右比例的企业,往“有效性”方向引导,让企业自身感觉到ISO9001确实能解决很多效果方面的问题,那么随之而来是更多的企业,追求有效性。ISO9000标准只会搞的越来越不烂的呀!
很多企业由于市场需要,即使暂时为了证书,先满足它,然后再引导它,甚至可以带它到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里去参观,总有一日,也会加入到“有效性”的队伍中来的!
所以:侧重“符合性”还是侧重“有效性”,是判断一个认证咨询机构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结论:
1、不要责怪企业,企业的需求是多样的,市场是靠培育出来的,是靠引导的,是靠“看得见的效果”带领企业去体验。企业不是傻子,确实有效果,他不可能无动于衷。
2、也不要责怪认监委,即使你是认证委的领导,鉴于市场的各类需求以及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和基础,你也只能如此而已,还能一棍子全打死不成?
3、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市场缺乏的是能在“有效性”方面独当一面的咨询师和审核员。记得对认证咨询市场有深刻了解的资深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90%以上的咨询师和审核员,只懂ISO一点皮毛,既不懂管理、也不懂市场运作,只有一样本事:那就是做符合性!——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深思吧!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愿你的企业,属于那20%(即想扎扎实实推行ISO9000的那类)。如果你有幸选对了一家侧重“有效性”的辅导咨询机构,那么,恭喜你: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你不幸选中了一家侧重“符合性”辅导咨询机构,那么,也恭喜你及时看到这这篇文章:希望借你一臂之力,给咨询机构施压,及时扭转局面,向“有效性”方向迈进!万一满足不了你有效性的需求,重新选择辅导咨询机构,也是你的权利!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7 个回复
buxiangyouming (威望:26) (重庆 南岸区) 汽车制造相关 总监 - 汽车行业项目管理;产品开发、新品导入、体系建设
赞同来自: men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