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到管代的质量轨迹
在6SQ已注册一年有余,每看同行文章,都有发文冲动,但因时间匆忙,终究未敲一字。今天学会“磨洋工”,于是总结一段。以飨读者。
2010年毕业进入沿海一家大型国企做IPQC工程师,经理一开始就教导我们:“做质量,必须讲原则”。于是在后续的工作中,总是以强硬的姿态对待每一项NG产品,在师傅的“指导”下,每天吵架3~4次极为正常,甚至与其他部门主管、经理拍桌子。可以想象年少轻狂的我们是何等“威风”,但是也深深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工作压力,与外部门同事矛盾较深不说,还得不到本部门经理的支持。工作日复一日,终于在8个月后离开了。回想那时,一个质量菜鸟,连QC七大手法没用过,还敢和别人论质量问题,而且还必须要赢,真是佩服自己“胆量”!
辗转4个月,为自己设计了很多条人生发展道路,最后发现,仅有的经验就是做过不到一年的IPQC工程师,如果要转行,一切还得重新开始。记得公司经理讲了她的发展路线:PE技术工程师---QA--QS--QM manager,历时4年。于是不自然的开始效仿,有了IPQC的经历,那就开始混混QS再说吧。于是加入内地一个台资新公司,1000人左右,做QS工程师。恰逢公司ISO9001认证,新来的台湾经理之前没做过,而我自己之前了解一些,经历过年审,于是就交给我来做。经理的上司称处长,也是台湾人,工作要求严格到难以想象,直到现在1年多过去了,自己身上还有他的做事风格。认证之前,内审就做了3次!因之前未真正做过ISO9001认证,所以只有晚上回家学习,白天上班做事,经常晚上两点钟才睡觉。公司电脑紧缺,还得借用人家空闲时间做事,加班到下午7点是很正常的事情。转眼3个月过去了,公司请了美国UL认证公司,老师也是台湾人,经验比较丰富,要求也非常严格;经过一个月整改期,通过认证!接下来因多方面的问题不得不离开这家公司。在这期间,虽然受到“日本式细节的虐待”,ISO9000族、TS16949、QC080000...诸多标准的狂轰滥炸,但也是走出学校之后成长最快的一段宝贵经历。
随后加入一家民营企业,也就是现在的这家小公司,以质量工程师入职,1个月后做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的质量工作。公司质量现状同内陆大多数企业一样糟糕,甚至没有专门的检验人员、测试人员,更不用说检验规范、工作流程之类的东西了。经过第一波“流程梳理”,确定了基本业务流程、工作分工,但整体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情。老板一直还是支持质量工作的,但是在权利分配上却给质量部很大的限制,这样以来,质量推动的力度就减轻了很多。于是调整战略,基于公司现状,采取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并行的策略。产品质量就落实在两方面:一是质量成本(老板很看重),二是客户问题(老板看重市场交付)。经过实际检验,第一款产品顺利交给好几家客户,老板给相关人员发了季度奖金,同时业务流程也逐步规范了。就目前来讲,策略还算成功。但仍然是权利限制大,而且质量团队的“速度”远大于其他部门的速度,差距太大,难免脱节,所以正在酝酿新的策略,同时控制好“第二款产品”的质量,以期满足老板要求的同时,拉动体系发展。
做了这么多年的质量,吵架的次数比吃的饭还多。“年少轻狂”已慢慢褪去,虽然偶尔复发,但也不在那么猛烈,因为慢慢发现,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做人的工作才是上策。质量管理对情商的要求远远高过于智商的要求,当然,如果只做QA,用实验数据说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打工良久,何时自立呢?!
2010年毕业进入沿海一家大型国企做IPQC工程师,经理一开始就教导我们:“做质量,必须讲原则”。于是在后续的工作中,总是以强硬的姿态对待每一项NG产品,在师傅的“指导”下,每天吵架3~4次极为正常,甚至与其他部门主管、经理拍桌子。可以想象年少轻狂的我们是何等“威风”,但是也深深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工作压力,与外部门同事矛盾较深不说,还得不到本部门经理的支持。工作日复一日,终于在8个月后离开了。回想那时,一个质量菜鸟,连QC七大手法没用过,还敢和别人论质量问题,而且还必须要赢,真是佩服自己“胆量”!
辗转4个月,为自己设计了很多条人生发展道路,最后发现,仅有的经验就是做过不到一年的IPQC工程师,如果要转行,一切还得重新开始。记得公司经理讲了她的发展路线:PE技术工程师---QA--QS--QM manager,历时4年。于是不自然的开始效仿,有了IPQC的经历,那就开始混混QS再说吧。于是加入内地一个台资新公司,1000人左右,做QS工程师。恰逢公司ISO9001认证,新来的台湾经理之前没做过,而我自己之前了解一些,经历过年审,于是就交给我来做。经理的上司称处长,也是台湾人,工作要求严格到难以想象,直到现在1年多过去了,自己身上还有他的做事风格。认证之前,内审就做了3次!因之前未真正做过ISO9001认证,所以只有晚上回家学习,白天上班做事,经常晚上两点钟才睡觉。公司电脑紧缺,还得借用人家空闲时间做事,加班到下午7点是很正常的事情。转眼3个月过去了,公司请了美国UL认证公司,老师也是台湾人,经验比较丰富,要求也非常严格;经过一个月整改期,通过认证!接下来因多方面的问题不得不离开这家公司。在这期间,虽然受到“日本式细节的虐待”,ISO9000族、TS16949、QC080000...诸多标准的狂轰滥炸,但也是走出学校之后成长最快的一段宝贵经历。
随后加入一家民营企业,也就是现在的这家小公司,以质量工程师入职,1个月后做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的质量工作。公司质量现状同内陆大多数企业一样糟糕,甚至没有专门的检验人员、测试人员,更不用说检验规范、工作流程之类的东西了。经过第一波“流程梳理”,确定了基本业务流程、工作分工,但整体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情。老板一直还是支持质量工作的,但是在权利分配上却给质量部很大的限制,这样以来,质量推动的力度就减轻了很多。于是调整战略,基于公司现状,采取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并行的策略。产品质量就落实在两方面:一是质量成本(老板很看重),二是客户问题(老板看重市场交付)。经过实际检验,第一款产品顺利交给好几家客户,老板给相关人员发了季度奖金,同时业务流程也逐步规范了。就目前来讲,策略还算成功。但仍然是权利限制大,而且质量团队的“速度”远大于其他部门的速度,差距太大,难免脱节,所以正在酝酿新的策略,同时控制好“第二款产品”的质量,以期满足老板要求的同时,拉动体系发展。
做了这么多年的质量,吵架的次数比吃的饭还多。“年少轻狂”已慢慢褪去,虽然偶尔复发,但也不在那么猛烈,因为慢慢发现,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做人的工作才是上策。质量管理对情商的要求远远高过于智商的要求,当然,如果只做QA,用实验数据说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打工良久,何时自立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33 个回复
dengfang737 (威望:0) (广东 深圳) 电子制造 工程师 - 努力學習,努力工作.認真對待身邊每個人每件事.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