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我喜欢用问的方式来探讨问题。
    假如坐在苹果树下的不是牛顿,而一个中国人,他会怎么想,而他的想法又会给我们一个什么启迪?
    古代东西方同样面对记录方面的困难,为什么造纸术在中国出现?
    东西方为什么会存在两套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并都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光辉篇章?
    为什么,如此多的为什么。我也在探讨这么多的为什么?
    在探索这些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来分析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小故事:空肥皂盒的故事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出去。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
分析:联合利华是一家大型的上市公司,属于西方企业;而那个小乡镇企业,属于中国企业,在许多的管理咨询公司对此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所给出大多数答案为“解决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的付出与收获都不尽相同。”假如我们不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的话,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答案?
假如我们从为什么西方企业的第一时间没有考虑到中国小工的方法?他们第一时间大脑对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我们暂时不考虑中国小工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西方的方法,从财力等方面,中国企业即使想到也没有资金,故不做讨论,而西方用中国小工的方法会节时省力。)
设备是西方企业制造的,生产设备是为了制造产品,而产品产生了不合格,那问题就出现在设备上,所以我认为,西方企业在考虑这个问题时的第一切入点就是生产产品的设备。只要设备好了,生产的产品才会好。这就是他们的思维趋于直性的逻辑思维。(我设想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才在工业上有最好的设备呢?------一点小小的遐想)
中国小工的思维切入点也不简单。他为什么会很快想到上述方法,他的思维的第一切入点是什么?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像“满城飞絮一样”,他的思维里有“空”和“轻”的概念,这是产品肥皂盒的本质特性。他的思维切入点在于产品的特性“空”与“轻”上。他可能不懂什么物理原理,但他能展性思维,他把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运用到这“空”与“轻”的特质上。这就是中国的想象与展性思维。这样的思维也决定了中国思维的活分。
只要中国人脑袋里有的东西,他就会不断的抽取出来进行展现。
那中国人的思维里还会有什么呢?“怎么办?”!在发明纸张之前,人们的记录主要通过系绳、甲骨、石刻、竹简、皮革、丝绢等,这些东西不易搬运、储藏或价格昂贵,普及很不方便。那“怎么办”?也许就是“怎么办”这个思维跳出来之后,纸被发明出来了。(不排除,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看到纤维结膜后的灵光一现。即使是灵光一现,也是在脑子里平时有“怎么办”的这个概念的)。
中国人也经常坐在苹果树下,也经常被砸到脑袋,但为什么这万有引力确是牛顿发现的呢?西方人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怎样的呢?当牛顿在被砸到脑袋时,他的视角转移在苹果上。砸到他的这个事件,触发了他对苹果的关注,对苹果的思考,对苹果运动的考虑,对苹果运动方向的考虑。激发了“为什么”的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不往上抛?是什么东西,迫使它非往下掉?直到找到这个东西。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形成了一个纵深线性的思维运作。直到找到这个东西。结果他(牛顿)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
如果是中国人(东方人)他是什么样的视角,什么样的思维?我该“怎么办”。中国人的视角在于人,我该怎么办。怎么办,不被砸到。其结果就很可能是挪个地方在坐下来,避免再被苹果砸到。也许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存在着这个生活经验------东西是往下掉的,所以他通过生活经验进行了展性思考,以自己为视角进行了展性思考,以自己的处境进行了展性思考。
中国人一个“怎么办”,避免了被再砸,而西方人的几个“为什么”,被砸了好几次,但发现了万有引力。
西方人在羊皮上,麻布上等写字记录,近1000年,也没有问出个------“为什么”我们要在羊皮上写字记录呢?
中国人缺少几个“为什么”,而西方人缺少一个“怎么办”。
中国人在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上是首屈一指的,西方人在微观领域可独霸一方。
中国人善于对宏观事物关联的展性思维,西方人善于专业领域的深入探讨。
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总结归纳,世界万物“阴阳合一”,天然使然,是最具力量的佐证,对世界万物的运作皆归纳于“阴阳”俩字。虽然西方人总结归纳出了若许规律、定理和定义。
中国人也能总结归纳出定理、定义,只要问几个“为什么”即可,当对事物的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定理、定义会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来,并变成一种经验,处理“怎么办”的经验。
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上下五千年,它有它存在的理由。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那我们如何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课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质量管理这个领域,曾创造了鞍钢“两参一改三结合”,大庆的“三老四严”管理理念和模式。
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格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
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组织,严格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但这些模式未系统化,均处于意识形态层面。
为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20世纪70年代,我国邀请了日本专家石川馨先生来华讲授全面质量管理,之后于90年代初期中国引入ISO9000族标准,采用等同的形式引入,形成GB/T19000系列标准。
国家为了提高国内产品的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通过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内有效的提升国内质量管理水平。
通过尽30年的发展,在国内这些管理体系对提升产品质量是否显著?
我在想,为什么ISO9000族标准及六西格玛管理模式起于欧美,精益生产源于日本?它们的起源为什么不是精益生产起于欧美,六西格玛源于日本呢?
是国情不同,民族不同,脑子里的思维定义不同,民族的土壤孕育了不同的理念及管理方法。
民族的才是最好的!
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行为,它存在的目地是将资源的运作最大化,实现各方面的有效平衡,高效的实现共同组织的利益。
中华民族是一个复杂的民族,是一个追求自我安逸,又较自我的民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的思维里会时常蹦出“怎么办”这个概念。在打破自我平衡的时候,趋于自我的利益就会出现“怎么办”的意识。
中国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当若干个“怎么办”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将会创造历史的辉煌。难道你不认为在那样封锁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的成功不是中国的创造奇迹吗?
中国的管理能用“机械式”的管理吗?能用“机械式”的管理来推广中国企业的管理吗?
如何将“活”的因素,纳入到企业管理中,实现“怎么办”与“为什么”的有效结合?
    中国人需要做“实事”,而不是做“形式”。
 

8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安禹衡
安禹衡

新品质量管理,质量改进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7-03-15 19:08
  • 浏览: 3867
  • 评论: 8
  • 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