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发展、盈利依赖于那些条件?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盈利可能会有很多的决定因素和条件,如产品质量、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实际上是你不能掌控的,除非你是级别极高的红顶商人。这些因素,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可能国家处于行业调整战略或政治需要,甚至战争需要,都会对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这些个因素,企业除了被动接受外,几乎别无选择。能做的也只有调整企业战略,去适应时下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另外,企业所能左右的,增强生产、发展、盈利能力的方法,就是不断提升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企业的产品,我说的这个产品,不仅仅指实物产品,也包括像服务,标准等这样的产品。而是企业的管理,这个管理也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包括对客户、对供应商的管理。下面我会结合我工作过的两个公司来阐明我的观点。一家是B公司,另一家是G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欧系公司,前者是英资,后者是德资,并且同属汽车行业,两家公司的规模也相当,所有非常具有可别性。
先来说说为什么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都认为,产品当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了,他的产品不好,谁会来买。诚然,这种看法没错,但是只说了部分。难道只要把产品做好,企业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我所在的G公司,他生产的是汽车内饰件,实物产品本身质量非常好,这得益于G公司对产品的严格控制,控制手段的成本也比较高,很多工位都是要100%的检验。虽然产品本身的质量不错,但是我认为他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对于汽车内饰件而言,很多公司都可以做,如浙江的很多民营企业,他们也有很好的设备,很严格的质量检验措施(尽管只是检验,不是防错等高级质控手段)G公司能做到,浙江那些民营企业都可以做。而且,G公司在上海,土地及人力成本都比较高,这样,浙江民营企业就在价格上具备了比G公司更强的竞争力。应此,实物产品的质量,并不能完全的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仅仅产品本身的质量好还不够,要将产品的概念进行拓延,比如标准。如果一个企业具备了制定行业标准的能力和资格,那么这个企业就具备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所工作过的B公司正是这样的一个公司。B公司的实物产品质量也很好,与G公司会参与或者制定行业的技术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他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之强,通过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当年,我在B公司工作时B与另外一家竞争对手Y竞标一个项目,结果Y公司以价格优势把项目抢走了。后来B公司修订了该项目产品的标准,并通过客户母公司进行颁布实施。
这就直接导致了Y公司在后来送样是,验证试验总是通过不了。最后,不得已,该项目还是交给了B公司。
由此可见,产品的类型,如上边提到的标准——是产品的一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标准性产品只能我有,别人没有,这样才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但是,仅具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还不够,要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合适的管理才行。这种管理也要强调“合适”,这个“合适”在很多时候具备唯一性,就是只有你有,别人是没有的。企业的管理,不一定“先进”的管理就好,一定要“适合”才行。我比较讨厌很多公司说自己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实很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方法,都是从国外直接学来的,照搬照抄,不知道优化吸收改进。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公司。我还那我工作过的两个公司来说明这个问题。
G公司是一家德资公司,管理层大多数是德国人。他们在上海的这家工厂,完全是照搬德国工厂的管理模式。在德国供应商可以对客户牛气一点,因为德国不像中国企业这么多,而且中国企业同质化很严重,所有在选择某一个商品是,我们的选择余地很大。但是在德国,有些时候,只能选择某一家,不买这家,别的地方买不到。G公司的一个德国人,还是拿着德国的思维来处理事情,一次一个客户过来,才谈问题时,可能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提了一些改进的要求,这位德国佬就受不了了,居然冲客户吼叫,后来这个客户就对我们的高层说,如果再派这个人做这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你们以后就不要做了。搞的差点丢掉这个项目。
另外,G公司的成本意识和管理较弱,连买一把扫帚都要从德国进口,这就大大增加了采购成本;一有用人需求,就大规模招人,而对未来缺乏考虑,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有可能在将来大批量的裁员;重要的事情把握的不好,一个要求10月份生产的生产线,交给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小伙子设计,结果问题百出。这些问题都说明了G公司的管理非常混乱,运营成本非常昂贵,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企业的产品,我说的这个产品,不仅仅指实物产品,也包括像服务,标准等这样的产品。而是企业的管理,这个管理也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包括对客户、对供应商的管理。下面我会结合我工作过的两个公司来阐明我的观点。一家是B公司,另一家是G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欧系公司,前者是英资,后者是德资,并且同属汽车行业,两家公司的规模也相当,所有非常具有可别性。
先来说说为什么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都认为,产品当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了,他的产品不好,谁会来买。诚然,这种看法没错,但是只说了部分。难道只要把产品做好,企业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我所在的G公司,他生产的是汽车内饰件,实物产品本身质量非常好,这得益于G公司对产品的严格控制,控制手段的成本也比较高,很多工位都是要100%的检验。虽然产品本身的质量不错,但是我认为他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对于汽车内饰件而言,很多公司都可以做,如浙江的很多民营企业,他们也有很好的设备,很严格的质量检验措施(尽管只是检验,不是防错等高级质控手段)G公司能做到,浙江那些民营企业都可以做。而且,G公司在上海,土地及人力成本都比较高,这样,浙江民营企业就在价格上具备了比G公司更强的竞争力。应此,实物产品的质量,并不能完全的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仅仅产品本身的质量好还不够,要将产品的概念进行拓延,比如标准。如果一个企业具备了制定行业标准的能力和资格,那么这个企业就具备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所工作过的B公司正是这样的一个公司。B公司的实物产品质量也很好,与G公司会参与或者制定行业的技术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他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之强,通过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当年,我在B公司工作时B与另外一家竞争对手Y竞标一个项目,结果Y公司以价格优势把项目抢走了。后来B公司修订了该项目产品的标准,并通过客户母公司进行颁布实施。
这就直接导致了Y公司在后来送样是,验证试验总是通过不了。最后,不得已,该项目还是交给了B公司。
由此可见,产品的类型,如上边提到的标准——是产品的一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标准性产品只能我有,别人没有,这样才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但是,仅具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还不够,要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合适的管理才行。这种管理也要强调“合适”,这个“合适”在很多时候具备唯一性,就是只有你有,别人是没有的。企业的管理,不一定“先进”的管理就好,一定要“适合”才行。我比较讨厌很多公司说自己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实很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方法,都是从国外直接学来的,照搬照抄,不知道优化吸收改进。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公司。我还那我工作过的两个公司来说明这个问题。
G公司是一家德资公司,管理层大多数是德国人。他们在上海的这家工厂,完全是照搬德国工厂的管理模式。在德国供应商可以对客户牛气一点,因为德国不像中国企业这么多,而且中国企业同质化很严重,所有在选择某一个商品是,我们的选择余地很大。但是在德国,有些时候,只能选择某一家,不买这家,别的地方买不到。G公司的一个德国人,还是拿着德国的思维来处理事情,一次一个客户过来,才谈问题时,可能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提了一些改进的要求,这位德国佬就受不了了,居然冲客户吼叫,后来这个客户就对我们的高层说,如果再派这个人做这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你们以后就不要做了。搞的差点丢掉这个项目。
另外,G公司的成本意识和管理较弱,连买一把扫帚都要从德国进口,这就大大增加了采购成本;一有用人需求,就大规模招人,而对未来缺乏考虑,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有可能在将来大批量的裁员;重要的事情把握的不好,一个要求10月份生产的生产线,交给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小伙子设计,结果问题百出。这些问题都说明了G公司的管理非常混乱,运营成本非常昂贵,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