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质量,种啥可得?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木下曰本”、“木上曰末”,本就是树根树干,末就是树枝树叶,本末代表一个事物的因与果、主与次。本是因,末是果,要想枝繁叶茂,必须要从培养树根树干着手;做事情都有要达到的目的和开始着手的出发点,明白了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接近了事务的规律。

本末2.jpg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

    有因才能有果,要想得(dé)瓜,就得(děi)种瓜。那么,企业要想获得“质量”又当如何呢?

质量从哪里来?

    在手工匠人阶段,那时是自主控制,产品的好坏取决于工匠的手艺。“质量”作为一个职能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阶段的产品质量来自于工匠自己。

    生产进入规模化以后,产生了劳动分工,由于技能上的差异和彼此间信任的不足,在生产过程转移(部品、半成品、产品)时需要对劳动结果加以验证,这样,检验(质量)职能随之产生。

    由于产品经过了生产和检验两个部门,产品出了问题,两个部门都有责任,经过多年的争论,现在基本上也达成了共识:主要还是由生产负责。因为产品生产出来后,其质量特性就已经形成;质量的检验活动不能改变产品质量特性,只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认定,并筛出不合格的产品,起到“把关”的作用,对交付后的产品合格率有一定的责任。

    检查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在工艺控制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不合格产品交付的风险。说检验能够促进质量,其原因是因为检验具有监督的作用。所以,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向体系化发展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观点被提了出来。

    说质量源于设计,是因为当一个产品的设计完成(设计确认)后,其质量特性就已经确定了,其后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活动,是保持质量特性不丢失。工艺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一部分,生产和质量控制方式就是工艺设计的输出。整个生产过程按照工艺去执行,应该就能够得到合格的产品。

质量1.jpg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16)中的定义为:

    质量(quality):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客体(object):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

    这“质量”的“客体”就复杂了:产品是客体、成本是客体、交期是客体、环境是客体、绩效是客体┈,总之,企业的所有活动和事务都是客体。那么,要使这些客体满足要求,就只有通过系统的“管理”来完成了。所以,质量是管理出来的

    美国质量专家朱兰认为: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制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制缺陷一般小于20%。

    随着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制胜的法宝。质量不仅是企业的战略,而且是企业的思想和灵魂,是企业的文化。

    从物质层面的员工行为,到组织层面的公司制度,再到精神层面的企业价值观,共同表现为员工的质量意识活动。这种质量意识长期持续地注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也被企业的相关方所感知和传递,从而影响着相关方对企业的评价和信任,影响着企业的市场开拓。所以说:质量是企业文化形成的。
 
质量2.jpg


    质量管理不是企业实体本身,只是承载企业文化的器物,是一个表达、展现出来的工具,比如剑。

    将军的佩剑,不是用来杀敌的,但它可以喝令千军万马,可以革除军中弊端,也可以自裁。

    质量之剑,就是悬在企业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张瑞敏用它砸了冰箱、王健林用它炸了大楼,员工由此看到了质量之剑发出的闪闪寒光。

    质量没有创造价值,但不是没有价值。管理者需要将自己对质量的理解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这就是领导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收获企业的“质量”,快些播种企业的“文化”吧!
 
种瓜得瓜.jpg



 
 
 

1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老黄牛
老黄牛

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生产技术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8-10-12 14:26
  • 浏览: 5039
  • 评论: 1
  • 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