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系建设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简称,ISO的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ISO最具影响力的是制定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截至目前,中国超过30万家不同类型的组织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属于世界上第一认证大国,其中制造业取得的证书最多。
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值得警惕。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真因如此,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中国制造2025”强调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体系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随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大力推广,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含金量不断降低。特别是,很多企业在取得认证后,各公司的体系活动交由文员来维持,负责组织每年复审工作。这种行为完全没有认识到体系的作用。取得体系认证只是单纯表明企业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满足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要求,而非已经做到很好!很多企业体系建设其实漏洞百出,风险不受控,事故频发。在迎审时是基于抽样的原理,因此审核员无法全面发现体系的漏洞。对很多审核员来说,基于企业的现状提出审核问题,是普遍的做法。也就是小企业提小企业的问题,大企业提大企业的问题,举例来说,小微企业只要求定期抽检不会要求SPC等信息化管控措施,但大企业则不然,还需建立工程分析预测等管控手段。体系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持续改进达到最适合!
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应该是属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则要求体系人员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较广的眼界,较好的逻辑思维。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剑道、跆拳道等方面高手,而体系人才应该是融汇贯通的宗师。每个企业的体系人员应该是上接高层,下通基层的桥梁。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措施落地,也要有自下而起的业务流程完善,更要有体系人员学习借鉴外部经验,调研考察后自主推行的制度完善。现在很多企业的体系建设更多是体现高层意志的执行,和外审问题关闭的完善。
体系建设离不开工具方法的推行。通过将QC活动、六西格玛管理、TRIZ、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融入企业体系运行中,嵌入业务流程,能大大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更能促进企业战略实施。现实中,很多企业只重视工具方法的片面运用,因此重视懂工具人才,却不懂将体系人才培养成既了解工具,更懂体系的综合性人才。另外,一些体系人员忽视工具方法,让自己的工作越做越窄,越来越难出成效,实为可惜。
体系管理评价需量化。作为体系管理、人力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工作岗位,因不是业务单位有直接的销售业绩,也不是采购单位有直接的采购降本等相关的指标,因此评价职能工作是很难的一件事。需明确的是,体系管理是基于业务的管理。因此体系管理的评价应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业务等管理目标的达成、效率、目标达成的手段。举例来说,评估质量管理的结果如何,需从过程及结果等唯独出发,过程的返工率、CPK等,结果的顾客满意度、故障率等,乃至销售额也可以作为一个侧面指标。体系管理评价需找到衡量体系管理结果的尺度,从多个侧面进行评定。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制造2025》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世界瞩目。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在每一家企业不断完善体系,发展创新的基础上的。中国制造业需要更多具有综合性的体系人才!中国制造,加油!
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值得警惕。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真因如此,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中国制造2025”强调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体系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随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大力推广,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含金量不断降低。特别是,很多企业在取得认证后,各公司的体系活动交由文员来维持,负责组织每年复审工作。这种行为完全没有认识到体系的作用。取得体系认证只是单纯表明企业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满足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要求,而非已经做到很好!很多企业体系建设其实漏洞百出,风险不受控,事故频发。在迎审时是基于抽样的原理,因此审核员无法全面发现体系的漏洞。对很多审核员来说,基于企业的现状提出审核问题,是普遍的做法。也就是小企业提小企业的问题,大企业提大企业的问题,举例来说,小微企业只要求定期抽检不会要求SPC等信息化管控措施,但大企业则不然,还需建立工程分析预测等管控手段。体系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持续改进达到最适合!
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应该是属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则要求体系人员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较广的眼界,较好的逻辑思维。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剑道、跆拳道等方面高手,而体系人才应该是融汇贯通的宗师。每个企业的体系人员应该是上接高层,下通基层的桥梁。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措施落地,也要有自下而起的业务流程完善,更要有体系人员学习借鉴外部经验,调研考察后自主推行的制度完善。现在很多企业的体系建设更多是体现高层意志的执行,和外审问题关闭的完善。
体系建设离不开工具方法的推行。通过将QC活动、六西格玛管理、TRIZ、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融入企业体系运行中,嵌入业务流程,能大大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更能促进企业战略实施。现实中,很多企业只重视工具方法的片面运用,因此重视懂工具人才,却不懂将体系人才培养成既了解工具,更懂体系的综合性人才。另外,一些体系人员忽视工具方法,让自己的工作越做越窄,越来越难出成效,实为可惜。
体系管理评价需量化。作为体系管理、人力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工作岗位,因不是业务单位有直接的销售业绩,也不是采购单位有直接的采购降本等相关的指标,因此评价职能工作是很难的一件事。需明确的是,体系管理是基于业务的管理。因此体系管理的评价应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业务等管理目标的达成、效率、目标达成的手段。举例来说,评估质量管理的结果如何,需从过程及结果等唯独出发,过程的返工率、CPK等,结果的顾客满意度、故障率等,乃至销售额也可以作为一个侧面指标。体系管理评价需找到衡量体系管理结果的尺度,从多个侧面进行评定。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制造2025》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世界瞩目。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在每一家企业不断完善体系,发展创新的基础上的。中国制造业需要更多具有综合性的体系人才!中国制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