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原创】你需要的不是一次跳槽,而是一场走心的深度思考

和A的咨询是年前确定的,不想一场疫情一下子拖了两个多月。4月初他从异地赶来,我们坐在事先约好的星巴克里,戴着口罩交流,多年以后回忆这定是一段难得而有趣的经历。
A的基本状况如下:

80后男士,质量主管,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了12年,成人教育在读,先前就如何获得面试机会也咨询过生涯规划师,目前的生涯问题是如何在2020年实现跳槽,获得一份超出目前薪水30%的质量经理的岗位。
对话从跳槽开始。
 
1. 这个槽必须跳吗?

A告诉我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时间挺长了,很想出来看看,未来公司可能会有架构调整,之前有过面试经历,分别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学历低和负责的产品类型复杂度较低而被拒,为此A花了很多时间进行SWOT分析、找生涯咨询师等提升自己,A很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跳槽来验证成长和求职方法的正确性。

跳槽是我们实现生涯发展的手段,一般来说,往往是在现有平台上发展遇到了瓶颈且看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我问A目前这家公司还有成长空间吗?他告诉我目前这家公司在这次疫情中效益仍然比较稳定,质量经理不在时,他是职务代理人,在这家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很有感情,过往两年他领导着一个90人的团队,未来架构调整设立的新岗位也想尝试申请。

我又问A和质量经理的岗位要求相比,还有欠缺吗?他说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和现在的领导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接着问A跳槽是有风险的,如果下一家公司薪酬加了30%,但在其他方面不如现在,还接受吗?这个槽非得跳吗?A陷入了沉思……

转岗、跳槽和转行是3种变换职业赛道的方式,风险等级如下:
转岗: *
跳槽: **
转行: ***  
原因在于转岗还在原工作单位,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保持,风险最低;跳槽则是还在原行业,工作经验保持,风险居中;而转行几乎是从零开始,另起炉灶,风险较大。

A在原公司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并且自己的能力和质量经理岗位相比还有差距,同时A并没有充分地识别跳槽风险,而仅仅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跳槽证明自己,这样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跳槽是我们实现生涯发展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不是为了验证个人提升方法正确与否。跳槽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而跳槽,并且认识到跳槽的风险,为了跳槽而跳槽要不得!
 
2. 你选择的价值观真的是你的价值观吗?

在帮A做职业价值观梳理时,在如下的13项价值观中:
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

A保留的三项最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是:利他主义,独立性,追求新意。
看到A给出的答案,我有些意外,按照之前的咨询经验,很多职业生涯的痛苦来源于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比如一个非常在意成就感的人突然进入一个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职业角色,他会非常难受,因为他所看重的东西得不到了。因此,我问A为什么他如此在意30%的涨薪却早早删除了经济报酬,到底是在意还是不在意呢?

价值观修炼的四步是持续确认,自我激活,公开主张,不断践行。我们是需要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观的,至少有两个原因:
1)随着人生之路的展开,我们在意的东西在变化,就是说20岁看重的东西,30岁可能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了,40岁甚至鄙视自己曾经的看法。这是说价值观本身在发生变化。

2)价值观是走脑的,更是走心的。A在做价值观梳理时有没有走脑?一定有,有没有走心?不一定。也许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慢慢明晰自己的价值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吧。

所以,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一生大概都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

在A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点儿矛盾之处,如果他保留的价值观的确是他最在意的,那么他为获得一份超出目前薪水30%的跳槽目标的动机就更值得怀疑了,因为目前的岗位完全能满足他的价值观,更加佐证了这是为了跳槽而跳槽。
相反,如果他保留的价值观并不能反映他的内心,那么他更需要小心,因为价值观是我们生涯之舟的舵,我们只有搞清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生涯发展中乘风破浪,驶向我们的梦想彼岸!
 
3.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A在准备的咨询材料上的自我标签是:持续成长者/质量管理者/英语培训师/项目管理师/企业内训师/阅读培养者,A的事业到底是什么?

大约在知识付费时代来临时,轰轰烈烈的个人成长类课程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些上大学时都没好好听过几堂课的年轻人如顿悟般地开启了各种学习,上公开课、上网课、加入各种社群,没有几个标签都不好意思和人交往,后来我才知道这事儿还会上瘾。

我们在极度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后,大概很难去理性地思考这些标签能兑换价值吗?能变现吗?当然了,如果你就乐意如此,那谁也没辙。80后的旗帜人物韩寒只有三个标签: 作家、导演、赛车手,然而每一个都赚钱了。

我们也许不该以金钱来衡量价值,但我们应该思考这些标签带给了我们什么。

任何一个兴趣也好,副业也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我们都知道10000小时理论,且不论这个数值是否靠谱,但它表达的含义大概是毫无疑义的。

没有一定的积累,不管在哪个行当都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处处浅尝辄止犹如遍地挖金矿,却永远挖不到金子。标签过多,精力耗散了,大概就会如此,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

追求知识、关注个人成长有错吗?没有错,但也许还有其他的方式。选择你真正需要的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从一本入门书开始,还有比书籍更系统的知识吗?

知识付费时代太会包装了,那些时髦的词汇营造出让人似懂非懂的“共鸣”,进而膜拜,进而掏钱,等到哪天你在书店里不经意间翻到一本书,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金句的“前世”。罗振宇自己都说了: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为管理者提出了经典三问:
一、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二、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三、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想这三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涯。我们也许需要的不是一次跳槽,而是一场走心的深度思考,不是吗?



在行.jpg

 

6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20-06-14 17:30
  • 浏览: 3260
  • 评论: 6
  • 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