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质量管理软件/系统(QMS)试金石--试用、试用、还是试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失败,或者至少说是没有完全达到当初的预期,案例比比皆是。
那么,到底如何避免失败?
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试用、试用、还是试用!
为什么要试用?
买双鞋子,你都会穿上试一下,走几步看鞋子是否合脚,穿着是否舒服,是不是硌脚。
企业是如此多种多样,如此千差万别,而且企业为了竞争和生存,还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试用一下,怎能知道这个软件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很多企业管理者说,那我可以参观一下成功案例。通常是很难看到同行案例(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会同意同行参观),即使很幸运看到了同行案例,并且很成功,也无法证明适合别的公司的软件,就一定会适合自己的公司。还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自己的脚最知道鞋合适不合适。
在选择工业软件时,“试用”这一火眼金睛术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以下潜在问题:
1. 避免被高大上的PPT蒙蔽双眼。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乙方有些吹牛成分可以理解。但有很多软件提供商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还喜欢新造一些词汇来唬人,比如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什么ERP+MES全方位解决方案,什么万物互联,好像是一个全能的上帝,总之一句话没有他不能做的。对于这样的表演,一些人已经不屑一顾了,但绝大多人还是会被唬住。
这还没完,有些企业把PS本领也搬到了PPT产品介绍上,产品的界面P的非常酷炫;更有甚者,自己的产品没有这个功能,盗取同行的产品界面,放到自己的产品上去,宣称是自己开发的产品。
欺骗客户这事,可别以为只有中国软件企业这样做,美国和德国(美国和德国的工业软件比其它国家多)的软件公司也有这样干的,戳穿这样的把戏很简单,让乙方销售人员用他们的公司的实际软件系统现场展示PPT中出现的界面并走几个流程即可。
2. 现场演示也不一定完全可靠。
软件服务商在客户面前演示,所见即所得,这样该没有问题了吧?魔术也是在你面前表演,但魔术是真实的吗?在短短的展示时间内,客户很难掌握软件系统的全部,也不可能充分理解该系统。再说,乙方会100%毫无保留地展示产品吗?数据的前后逻辑关系是怎么得来的?计算结果对吗?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技巧,如果乙方在介绍产品时,不停地在不同系统之间来回切换,你可就要小心了,该乙方的产品很可能不完善,是定制项目型的软件,没有办法在一个系统展示全部功能,所以要在不同系统之间跳来跳去。为什么对项目型产品要小心,道理也是很简单,失败概率大,详细论述可参见《质量管理系统(QMS)-6.自己开发,外包还是购买产品?》。
还有,展示期间甲方不太可能关注到全部细节,但有些细节又十分关键。例如,我们曾经发现多家软件企业(包括市场上一些常见的公司),其质量检验的取样规则违反了国标GB/T 2828.1—2012,系统上线后才发现,这时甲方该怎么办?如果甲方是知名企业且使用了这样低劣的软件,不仅没有对质量做到很好的管控,而且还会对企业商誉造成很大的潜在风险。
3. 验证操作界面是否易于一线员工理解。
如果不易于一线员工理解,实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还有,相对来说,一线员工的离职率比较高,如何让新员工快速掌握,不影响生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后期再培训的问题,在项目初期也要有所关注。
4. 乙方介绍的功能适合我们的企业吗?
语言沟通时不免有些歧义,实际测试一下系统便知,避免出现卖家秀和买家秀的问题。
除以上原因,试用还有其它益处吗?
5. 检验乙方软件的成熟度。
乙方在演示的时候,可以躲避一些软件的缺陷,甚至是Bug。 只要甲方在试用时比较细心,这些问题很难被隐藏住。
6. 考察乙方的实施能力。
专业实施能力是软件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甲方在试用时,必然会有一些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就可以看出乙方是否是专业的质量人员,有没有专业服务能力。我们就曾经看到过,有些实施人员完全不懂质量,甲方人员还要花费时间告诉乙方软件公司什么是标准方差,什么是Cpk等专业术语。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期望实施过程中乙方给企业的流程带来优化吗?
很多企业购买质量管理软件的初衷包括希望通过实施软件把质量管控流程中不规范的地方一并梳理,如果乙方质量管理不专业,又如何梳理?
7. 让使用部门参与选择。
而不是完全由上级或者IT部门强行塞给使用部门一个系统,以便减少后期使用部门的抱怨和扯皮的事情。
给孩子买鞋子,最好带上孩子。
8. 员工有参与感。
可以根据甲方的实际情况,让多个层级员工参加试用。
9. 避免暗箱操作。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让大家畅所欲言,把选择放在桌面上。这样选择出的系统,不会让大家失望。
10. 在签合同前,各方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通常测试是多人测试,给出的反馈更加全面,如果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可以及早提出,避免后期的各种意想不到。
11. 尽量减少开口合同。
一些定制二开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在签合同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预算范围之内,如何才能实现呢?在IT部门的帮助下,让实际使用部门给出反馈,是比较接地气的办法。实际使用部门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锦上添花,甚至什么是画蛇添足。
(这里的使用部门不能仅仅狭义地理解为质量部门,采购部门可能需要参考供应商质量表现,研发部门可能需要产品问题历史记录,销售和财务可能需要产品直通率来核算产品真实成本,高管可能需要产品质量整改进度表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甲方该如何进行试用?
试用的方法有多种,推荐一个即高效又可检验出乙方专业水平的方法。
第一步:甲方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把相关的脱敏资料(可以公开的数据或者模拟数据)如,来料检验报告、过程检验报告、出货检验报告、客户投诉、评审报告、纠正预防(8D)、不合格品管理流程、以及质量月报等资料发给乙方。
第二步:由乙方搭建一个临时的测试系统,里面的物料号、工序、检验方式都模拟甲方真实运营的情况。
第三步:如果乙方是一个较为完备成熟的系统,可以很快搭建出来一个模拟系统,而不会用其它借口,什么审批之类的来拖延时间。
第四步:甲方按照实际生产和业务处理流程,录入一些实际的检验、不合格品、客诉等数据,不仅可以检验一下乙方的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企业所需要的数据录入方式、报表分析效果,以及流程是否能够满足要求。还能够快速评估系统对当前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未来可能存在变化的灵活配置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这个模拟系统来进一步考察乙方对甲方的业务理解水平,以及技术支持能力。
第五步:通过测试系统,对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地方,让乙方给出开发周期以及大致的报价,对项目的整体预算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六步:对乙方的系统,人员专业水平,支持能力,价格等做出综合服务评价,选出合适的系统。
不同于购买一些传统的商品或服务,比如培训或者一个零件,这些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短暂、小范围合作。购买工业软件就完全不同了,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并且会对企业带来长期影响。不仅仅是系统上线那一时刻的服务很重要,更要考虑到乙方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地提供基于系统的专业技术服务。选择错了,可能不但帮不到企业,反而成为负担。
那么,到底如何避免失败?
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试用、试用、还是试用!
为什么要试用?
买双鞋子,你都会穿上试一下,走几步看鞋子是否合脚,穿着是否舒服,是不是硌脚。
企业是如此多种多样,如此千差万别,而且企业为了竞争和生存,还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试用一下,怎能知道这个软件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很多企业管理者说,那我可以参观一下成功案例。通常是很难看到同行案例(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会同意同行参观),即使很幸运看到了同行案例,并且很成功,也无法证明适合别的公司的软件,就一定会适合自己的公司。还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自己的脚最知道鞋合适不合适。
在选择工业软件时,“试用”这一火眼金睛术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以下潜在问题:
1. 避免被高大上的PPT蒙蔽双眼。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乙方有些吹牛成分可以理解。但有很多软件提供商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还喜欢新造一些词汇来唬人,比如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什么ERP+MES全方位解决方案,什么万物互联,好像是一个全能的上帝,总之一句话没有他不能做的。对于这样的表演,一些人已经不屑一顾了,但绝大多人还是会被唬住。
这还没完,有些企业把PS本领也搬到了PPT产品介绍上,产品的界面P的非常酷炫;更有甚者,自己的产品没有这个功能,盗取同行的产品界面,放到自己的产品上去,宣称是自己开发的产品。
欺骗客户这事,可别以为只有中国软件企业这样做,美国和德国(美国和德国的工业软件比其它国家多)的软件公司也有这样干的,戳穿这样的把戏很简单,让乙方销售人员用他们的公司的实际软件系统现场展示PPT中出现的界面并走几个流程即可。
2. 现场演示也不一定完全可靠。
软件服务商在客户面前演示,所见即所得,这样该没有问题了吧?魔术也是在你面前表演,但魔术是真实的吗?在短短的展示时间内,客户很难掌握软件系统的全部,也不可能充分理解该系统。再说,乙方会100%毫无保留地展示产品吗?数据的前后逻辑关系是怎么得来的?计算结果对吗?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技巧,如果乙方在介绍产品时,不停地在不同系统之间来回切换,你可就要小心了,该乙方的产品很可能不完善,是定制项目型的软件,没有办法在一个系统展示全部功能,所以要在不同系统之间跳来跳去。为什么对项目型产品要小心,道理也是很简单,失败概率大,详细论述可参见《质量管理系统(QMS)-6.自己开发,外包还是购买产品?》。
还有,展示期间甲方不太可能关注到全部细节,但有些细节又十分关键。例如,我们曾经发现多家软件企业(包括市场上一些常见的公司),其质量检验的取样规则违反了国标GB/T 2828.1—2012,系统上线后才发现,这时甲方该怎么办?如果甲方是知名企业且使用了这样低劣的软件,不仅没有对质量做到很好的管控,而且还会对企业商誉造成很大的潜在风险。
3. 验证操作界面是否易于一线员工理解。
如果不易于一线员工理解,实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还有,相对来说,一线员工的离职率比较高,如何让新员工快速掌握,不影响生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后期再培训的问题,在项目初期也要有所关注。
4. 乙方介绍的功能适合我们的企业吗?
语言沟通时不免有些歧义,实际测试一下系统便知,避免出现卖家秀和买家秀的问题。
除以上原因,试用还有其它益处吗?
5. 检验乙方软件的成熟度。
乙方在演示的时候,可以躲避一些软件的缺陷,甚至是Bug。 只要甲方在试用时比较细心,这些问题很难被隐藏住。
6. 考察乙方的实施能力。
专业实施能力是软件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甲方在试用时,必然会有一些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就可以看出乙方是否是专业的质量人员,有没有专业服务能力。我们就曾经看到过,有些实施人员完全不懂质量,甲方人员还要花费时间告诉乙方软件公司什么是标准方差,什么是Cpk等专业术语。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期望实施过程中乙方给企业的流程带来优化吗?
很多企业购买质量管理软件的初衷包括希望通过实施软件把质量管控流程中不规范的地方一并梳理,如果乙方质量管理不专业,又如何梳理?
7. 让使用部门参与选择。
而不是完全由上级或者IT部门强行塞给使用部门一个系统,以便减少后期使用部门的抱怨和扯皮的事情。
给孩子买鞋子,最好带上孩子。
8. 员工有参与感。
可以根据甲方的实际情况,让多个层级员工参加试用。
9. 避免暗箱操作。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让大家畅所欲言,把选择放在桌面上。这样选择出的系统,不会让大家失望。
10. 在签合同前,各方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通常测试是多人测试,给出的反馈更加全面,如果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可以及早提出,避免后期的各种意想不到。
11. 尽量减少开口合同。
一些定制二开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在签合同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预算范围之内,如何才能实现呢?在IT部门的帮助下,让实际使用部门给出反馈,是比较接地气的办法。实际使用部门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锦上添花,甚至什么是画蛇添足。
(这里的使用部门不能仅仅狭义地理解为质量部门,采购部门可能需要参考供应商质量表现,研发部门可能需要产品问题历史记录,销售和财务可能需要产品直通率来核算产品真实成本,高管可能需要产品质量整改进度表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甲方该如何进行试用?
试用的方法有多种,推荐一个即高效又可检验出乙方专业水平的方法。
第一步:甲方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把相关的脱敏资料(可以公开的数据或者模拟数据)如,来料检验报告、过程检验报告、出货检验报告、客户投诉、评审报告、纠正预防(8D)、不合格品管理流程、以及质量月报等资料发给乙方。
第二步:由乙方搭建一个临时的测试系统,里面的物料号、工序、检验方式都模拟甲方真实运营的情况。
第三步:如果乙方是一个较为完备成熟的系统,可以很快搭建出来一个模拟系统,而不会用其它借口,什么审批之类的来拖延时间。
第四步:甲方按照实际生产和业务处理流程,录入一些实际的检验、不合格品、客诉等数据,不仅可以检验一下乙方的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企业所需要的数据录入方式、报表分析效果,以及流程是否能够满足要求。还能够快速评估系统对当前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未来可能存在变化的灵活配置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这个模拟系统来进一步考察乙方对甲方的业务理解水平,以及技术支持能力。
第五步:通过测试系统,对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地方,让乙方给出开发周期以及大致的报价,对项目的整体预算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六步:对乙方的系统,人员专业水平,支持能力,价格等做出综合服务评价,选出合适的系统。
不同于购买一些传统的商品或服务,比如培训或者一个零件,这些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短暂、小范围合作。购买工业软件就完全不同了,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并且会对企业带来长期影响。不仅仅是系统上线那一时刻的服务很重要,更要考虑到乙方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地提供基于系统的专业技术服务。选择错了,可能不但帮不到企业,反而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