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质量管理,请回归本原
质量管理作为独立的系统,从诞生至今不过百年时间;随着科技和工业化蓬勃发展,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催熟,已经成长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体系。蓦然回首,作为一个职场菜鸟的我,在这不到二十年的工作经历发现,咱们质量人的圈子已快速进入了一种迷之状态:张口精益、闭口六西格玛、贴个标语都要TQM和QCC,不拿出点统计学和控制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质量的。
企业要那么高大上的质量么?
经常有人说看到的质量管理现象是,民企乱七八糟、国企安心养老、外企呆痴刻板……反正到处不顺眼,那么你们期望的质量是什么呢?
你觉得可以激昂文字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羽扇纶巾,吹气屠城覆手灭国,恨不能“王八”之气一震各大老板俯首就拜……
醒醒啦,午睡时间到了,救世主的梦舒坦么? 嗯,确实很爽!~
醒来了,咱们就理一理看起来制造业质量管理人员,号称的应知应会:
TQC、PDCA、VDA6.3/6.5、检测技术、5WHY、三不、三现、5S、走动式管理、8D、标准化、五大工具、应用统计学、FormelQ、六西格玛、领导力、4M管理、头脑风暴、QFD、流程图和高级流程图、TQM、TPM、快赢、QCC、容差设计、平衡积分卡、PMP、假设检验、DOE、田口、ISO9001、ISO14001、IATF16949、国军标、医药标准体系、抽样、质量成本、供方质量管理、头脑风暴、亲和图、思维导图、新旧七大手法、零缺陷、朱兰质量手册……
看完了觉得高大上不?
猜猜学完要多少年,学精要多少年?
企业用得上这么多知识?
雇佣这样一个人,月薪100万美金够不?老板给你打工行不?
培训、咨询、无休止的灌输下,我疯了、你疯了,老板一起疯了!!
仔细看一看现在的高大上企业,他们当初在做什么:
丰田起步的时候没说精益,雇佣了大批泥腿子,为做好公司只专心搞了3S;
海尔起步的时候,为了做到令行禁止,借砸冰箱的事情立了13条军规;
华为最初的时候没有研究IPD,而是搞分享和淘汰;
GE引入六西格玛不是为了质量,而是为了创新;
福特最初搞过程控制,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出率;
最初的控制图,不是为了质量管理,而是为了及时了解变化;
……
这些行业内的翘楚和专家们,几乎没有谁专门为了搞好质量而搞质量,但是他们公司的质量随着企业文化的建立而变得越来越好;
请注意这个词“越来越好”,也就是说,本来是不太好的,甚至是很不好的,慢慢转变成了今天的好和非常好。
那么,这些公司当初这么干的目的是啥?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或者说是利润和持续健康的成长。质量管理,脱胎于管理学,只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必须为企业的本质服务,为追求利润、降低成本、以及企业持续健康成长服务。
于是乎,我们发现ISO9001多次改版后,这几年它变成了七个原则
1.客户导向;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持续改进;
5.过程和标准化;
6.证据决策;
7.合作共赢。
我们仔细想想,这七句话,似乎放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也是有效的套话,对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它还是质量管理么?
高大上久了,我们忘乎所以,飘飘然,就忘记了接地气,直到有一天企业遇到难关要裁员的时候,我们后悔狂喊:为什么裁我!!为什么我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我们创造价值了吗?
是的,我们得反思,我们创造价值了么?我们为企业创造价值了么?我们创造的价值超过我们自身的索取了么?我们是有贡献的人么?
在制造业里,我们质量管理人员到底做什么才是有价值和接地气的?
回过头去,重走一次基层到高层的路,反思一下,哪些职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来料检验:如果采购或生产把它做了会怎么样;
过程检验:如果生产或者工艺管理做了它会怎么样;
成品/出厂检验:如果制造或者仓库甚至销售把它做了会怎么样;
产品测试:如果开发团队做了会怎么样;
不合格品管理:如果由仓库或物料控制部门做了会怎么样;
质量改善:如果责任方承担后果,由每个管理者管理了会怎么样;
预防控制:如果设计或工艺部门做了会怎么;
系统化和风险管理:如果管理层自己做了会怎么样?
我们的职能就这些,似乎都可以让别人做了,我们做什么?而且上面哪些才是我们必须争取的核心价值的?
细细想想,如果我们过于追求管理,人家凭什么听我们的;企业讲究合作共赢,其实人际交往也是。
所以,回归本源;
我们要先做好服务性工作,让大家活得开心:
a.三检验:来料检验、过程检验/巡检、出货/成品检验;
b.一管理:不合格品管理
然后才会有人配合我们做管理性工作:
c.一改善:纠正预防和持续改善
当我们这几个事情做好了,再谈形而上的事情吧。
企业要那么高大上的质量么?
经常有人说看到的质量管理现象是,民企乱七八糟、国企安心养老、外企呆痴刻板……反正到处不顺眼,那么你们期望的质量是什么呢?
你觉得可以激昂文字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羽扇纶巾,吹气屠城覆手灭国,恨不能“王八”之气一震各大老板俯首就拜……
醒醒啦,午睡时间到了,救世主的梦舒坦么? 嗯,确实很爽!~
醒来了,咱们就理一理看起来制造业质量管理人员,号称的应知应会:
TQC、PDCA、VDA6.3/6.5、检测技术、5WHY、三不、三现、5S、走动式管理、8D、标准化、五大工具、应用统计学、FormelQ、六西格玛、领导力、4M管理、头脑风暴、QFD、流程图和高级流程图、TQM、TPM、快赢、QCC、容差设计、平衡积分卡、PMP、假设检验、DOE、田口、ISO9001、ISO14001、IATF16949、国军标、医药标准体系、抽样、质量成本、供方质量管理、头脑风暴、亲和图、思维导图、新旧七大手法、零缺陷、朱兰质量手册……
看完了觉得高大上不?
猜猜学完要多少年,学精要多少年?
企业用得上这么多知识?
雇佣这样一个人,月薪100万美金够不?老板给你打工行不?
培训、咨询、无休止的灌输下,我疯了、你疯了,老板一起疯了!!
仔细看一看现在的高大上企业,他们当初在做什么:
丰田起步的时候没说精益,雇佣了大批泥腿子,为做好公司只专心搞了3S;
海尔起步的时候,为了做到令行禁止,借砸冰箱的事情立了13条军规;
华为最初的时候没有研究IPD,而是搞分享和淘汰;
GE引入六西格玛不是为了质量,而是为了创新;
福特最初搞过程控制,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出率;
最初的控制图,不是为了质量管理,而是为了及时了解变化;
……
这些行业内的翘楚和专家们,几乎没有谁专门为了搞好质量而搞质量,但是他们公司的质量随着企业文化的建立而变得越来越好;
请注意这个词“越来越好”,也就是说,本来是不太好的,甚至是很不好的,慢慢转变成了今天的好和非常好。
那么,这些公司当初这么干的目的是啥?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或者说是利润和持续健康的成长。质量管理,脱胎于管理学,只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必须为企业的本质服务,为追求利润、降低成本、以及企业持续健康成长服务。
于是乎,我们发现ISO9001多次改版后,这几年它变成了七个原则
1.客户导向;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持续改进;
5.过程和标准化;
6.证据决策;
7.合作共赢。
我们仔细想想,这七句话,似乎放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也是有效的套话,对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它还是质量管理么?
高大上久了,我们忘乎所以,飘飘然,就忘记了接地气,直到有一天企业遇到难关要裁员的时候,我们后悔狂喊:为什么裁我!!为什么我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我们创造价值了吗?
是的,我们得反思,我们创造价值了么?我们为企业创造价值了么?我们创造的价值超过我们自身的索取了么?我们是有贡献的人么?
在制造业里,我们质量管理人员到底做什么才是有价值和接地气的?
回过头去,重走一次基层到高层的路,反思一下,哪些职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来料检验:如果采购或生产把它做了会怎么样;
过程检验:如果生产或者工艺管理做了它会怎么样;
成品/出厂检验:如果制造或者仓库甚至销售把它做了会怎么样;
产品测试:如果开发团队做了会怎么样;
不合格品管理:如果由仓库或物料控制部门做了会怎么样;
质量改善:如果责任方承担后果,由每个管理者管理了会怎么样;
预防控制:如果设计或工艺部门做了会怎么;
系统化和风险管理:如果管理层自己做了会怎么样?
我们的职能就这些,似乎都可以让别人做了,我们做什么?而且上面哪些才是我们必须争取的核心价值的?
细细想想,如果我们过于追求管理,人家凭什么听我们的;企业讲究合作共赢,其实人际交往也是。
所以,回归本源;
我们要先做好服务性工作,让大家活得开心:
a.三检验:来料检验、过程检验/巡检、出货/成品检验;
b.一管理:不合格品管理
然后才会有人配合我们做管理性工作:
c.一改善:纠正预防和持续改善
当我们这几个事情做好了,再谈形而上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