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我的质量路

  
第一章 入职
1996年7月,我怀揣一张模具设计的中专毕业证回到故乡的县城,当时的中专毕业生还是处于自谋职业和包分配的转化期,也就是说毕业时可以自己找一份工作,如果找不到那么政府会给安排一个单位,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骄傲的,哪怕自己什么都不做,总会有一份工作在等你,而且不会差,不是机关就是国营企业,再差的也是去县里的一流企业。


    当时班上的同学有一些是选择去杭州深圳这些大城市的,而我之所以会选择回到小县城,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在县城工作的姑夫姑姑会帮着找一些更理想的工作,二是我需要回来,因为远在乡下的父母年事已高,我有一份责任要回到他们身边,这一点一直在我心里根深蒂固,直到今天,我从没有因为这个选择而后悔。


    回来的第一选择是当公务员,但那时的公务员并不像现在这么吃香,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远不及企业员工,但是当公务员领导的姑夫高瞻远瞩,认为公务员必有大好前程,所以去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那时候的公务员考试也不像现在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部分的公务员都是从企业骨干、教师队伍中提拨。对于应届毕业生直接成为公务员,当年正是试点,一般的流程是笔试、面试,而且不像现在这样有有规范的考试流程,姑夫对我的要求是过了笔试,后面的事他会搞定。或许是命中不该有,结果是笔试我差一分,没有了面试的机会。一直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考试是两张A4卷,其中有一道题是写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第一格一分,我是没有写全的,如果写全了也不会差一分了。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是可笑,这种题我儿子在二三年级时就背得烂熟,而我到工作时还不知道!当然这没有办法比较,他上的是县城最好的小学,而我上的是全县最最小的小学,而且时隔二十多年,教育资源完全不同。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终身的遗憾。


    断了第一条路,姑夫姑姑仍不断地给我寻找新的路子,而不是等着政府分配,因为他们总认为分配的工作不会太如意,后来想了当教师等路子,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如愿。最后的选择是县城一家国营企业,厂房在县城中间,姑姑说不能去远郊的企业,那样连找个女朋友都会非常困难,现在想想她考虑得也真是周到,直到去年她去世,我都在心里念着她的这些好。


    1996年6月的某一天,带着政府开具的介绍信去工厂报道,同行的我算了一下共有20位小伙伴,也都是当年从各大专院校毕业的,,对于前景我是没有规划的,当时也就是随波逐流,只要能有一份工作就行的心态。


    谋得第一份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欣喜,唯一有些许自豪的是,当时人事档案上有身份一栏,写的是:干部。在学校时有个年纪大一点的老师就反复和我们说,毕业后不要太清高,下到厂子里,一定要到一线当几年工人,把底子搞好了,后面才有发展。或许是他说多了,在我们心里生根了,我便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现状:档案上是干部,实际是一线最苦的工作。因为心里一直相信,我不会一直做工人。


    人事专员将我们分成几部分,分别由不同的人带去不同的部门报道,有些去了各部门的科室,我和其中几位被带到了一个离总部较远的车间,刚进大门便听见厂房里传来让人心里发慌的轰鸣的机器声,但有一点是比较欣慰的,这个车间是全公司最新的建筑,周围全是五六十年代造的低矮青砖房子,只有这个车间看着像刚造起来不到四五年的样子。


    后来的零锁事现在基本上都忘记了,零星记得的是,被带到生产线的时候,轰鸣的机器声音和燥热的环境让我觉得天旋地转,去过造纸厂的人应该都知道,生产车间的噪声不是常人想像的大。我也没想过,在那儿一呆就是三年。


那时候工厂都有自己的宿舍,有各种规格的,比如高管或工龄长的员工,按职级和婚否是可以分配到各种不同的房子的,像我这种刚来的则是一个改造的房间,四人一间20平左右,没有卫生间,没有自来水,后勤的老大黑着脸说其它的事自己想办法!关于住宿问题,后来陆续到过公司一些领导家里,看着他们分配到的两室一厅,当时曾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也要努力工作,争取到四十岁的时候,也能分到这么一间房子,不曾想,世界变化太大,过了不到几年,房子不是拿来分配的,而是叫商品房,是要花钱买的!这都是后话,当时太单纯,住房的变化远不是我们那代人当时可以想像得到的。
第二章 炼狱
这三年中,陆续有些同一天进厂的同事调到吃香的部门去,比如采购,销售。其实那时候我凭借姑夫的关系,完全可以走一些门路,调到行政部门从事轻松的工作,之所以没这么做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我觉得从上学到找工作,他帮我的太多了,既然找到了工作,我应该自己努力,不能再麻烦他了;二是当时本来内向,怕和人打交道。所以就一拖再拖。


    办公室工作我们现在叫职场,其实哪怕是在一个车间的小班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职场,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小团队,也是千奇百态的事都有。在这里我有了第一个所谓的师傅,也就是班长。基于我内向而清高的性格,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并不好。班里除了班长,其它四个是和我年龄一样的年轻人,不同的是,其它人者是县城居民,而我是从一个非常偏远的乡下来的,气质打盼、为人处世都有着天大的差别。所以在班里,我只负责呆在机头看着那张昂贵的网子,一条流水线上的其它关健岗位我根本去不了。班长很看不起我的样子,记得有一次他可能喝了点酒,走到我身边说,“我不看好你,我想你一辈子也就适合目前这种岗位,所以工作上我不会照顾你,甚至是会压制你、为难你,不管怎么说,有本事你哪天爬到我头上去时再来报复我!“


从那天起,我开始恨他,再不叫他师傅,关系也一度很差,相互不说话。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不不清师傅是激将我呢,还是真的看不起我,但对我来说,其实这几句话是好事,至少激起了我的斗志。好在班里其它同事之关系很好,下班后会一起聊聊天,带我去县城各个地方玩,时间也就在这浑沌中慢慢地度过,年复一年………


第三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征文比赛的结果,我得了全厂第一名,文章被印在内部刊物上。这么多年过去,早已找不到原件,而且里面会有涉及到机密的问题,自然不能整文复制上来。但依稀记得其中一些关键的字段。一篇名为《守望黎明》的散文。


    《守望黎明》


    华灯初上,我裹了裹身上那层薄薄的工作服,走出昏暗的宿舍,夜班开始了。


    步入车间大门,轰鸣的机器声传来,产线上明亮的灯光将整条生产线照得亮如白昼,又是一个生产稳定的夜班!


    (中间写了一些生产的描述,并将其中的每个机器比做每个员工,让很多人读后产生一共鸣)………


    渐渐地,东方慢慢露出了鱼肚白,放眼窗外,一轮太阳慢慢升起………….

    整篇文章下来,我用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夜班,用一个工人,一台机器的力量,描绘公司会蒸蒸日上的蓝图,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工人看了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共鸣。


    也正是这篇文章,管理层的一些干部开始注意到我,大家都开始知道那个车间有个小伙子的文笔不错,而且思想上进。从那次征文比赛开始,工厂开始办内部报刊,我顺其自然地成为通讯员,慢慢的我开始走出那个小小的圈子。


    那时候,我身边有很多从一线工人走出去的人,甚至很多政府官员都是从我们工厂出去的,而工厂的科室管理人员就几乎都是从一线干起的了,不同的地方无非是当工人的时间长短不同,这些案例我为我竖立了信心,在我描绘的蓝图里,早已不将自己定位为工人。


    当时有很多消息传给我,如果企管部、制造部、办公室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都找过车间领导,想调我过去,但都未一一核实,这些部门的负责人我大多不认识,也因为胆子小,不敢去找他们问,但我一直坚信,之所以没有调走,只是时间问题。


    等了半年左右,仍然是消息很多,但是没有动静,周围的人说得多了,我便也开始着急起来,硬着头皮去找了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没有直接问是否可以调我,只是不着边际地聊了一阵,听出他的意思是他喜欢文笔不错的人,还聊了一些个人理想之类的东西,对于工作的调动,他说要看机会。我也没想到,这么一次随便的聊天,为今后的工作却打下了基础,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是我的直属领导,也给我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一线的工作确实非常辛苦,后来我想这些领导老是放风却没有调动,是不是自己走动太少了,或者是少了什么动作?思考再三,花200元买了一条比较好的烟(当时工资只有300多元),准备送给他。这是人生第一次,思想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故意选择晚上,烟是用黑色塑料袋包着的,而且是藏在的衣服内,不注意的人一定以为我是空着手的。领导不在家,和他夫人有一点点熟,但也不好说什么,于是漫无目的地聊着,趁其不备便拿出衣服内的塑料袋,放在沙发角落,什么都没说,匆匆逃离。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没有任何信息,领导碰到我时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怎么那么客气!”


    ………….
   日子依旧,夜班,继续无止境的夜班! 
第四章 入门
    三年过去,一同进厂的同事已经有几个调到科室,也有些耐不住寂寞的辞职走人,那时候流行一个词叫“下海”,指的是公职人员辞职去经商,还有一个词“停薪留职”,指保留岗去其它地方,但随时可以回来。一起进厂的同事中有一位已经当上了副科长,2000年环境管理体系已经开始推行,工厂领导开始让副科长组建团队在厂内开展工作,因为此前有写作的优势让大家都知道了,这位副科便想到了我。虽然不知道ISO14001是什么,但能去科室是我当时最大的理想,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想这个选择成为我今后几十年的职。 

    因为没有任何基础,新岗的第一件事便是去省城培训。那是我第一次出差,也是第一次到省城。这次培训规格挺高,是注删审核,学员大多是各认证机构的老师,我们是为数不多的企业参与人员,老师来自北京,那时虽然听不太懂,但我一直认为她是做体系培训最好的老师,甚至一直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体系培训我参加了上百次,都认为她讲得最好。 

    培训期间的晚上是没安排,因为囊中羞涩,也不敢去逛街,只能在酒店附近走走,无意间在大堂里看见一张李玟在黄龙体育场举行演唱会的海报,我对这个是没有兴趣的,至少看到最低票价800一张我就会打消念头。但科长在海报前驻足了很久,然后作出了一个决“走!” 

    其实我那时根本没那么多钱,他看出了我的犹豫,答应借我,说这种几会太难得,无论如何不能错过,那时候没有网络售票,到现场买票时人山人海,也是在那时候,我才知道有一种职业叫“黄牛”,排了半天队过来一个学生模样的人问我们要不要票,毕竞科长比我见识多,便和他开始磨嘴皮子,一直耗到开场前十分钟,以300一张成交!两人怀着挣大发了的心态欢乐入场!

    时间过去太久,演唱会已没太多印象,但模糊的记忆依然深刻,所以有些事情,遇上了不错过,或许真的是这样。
第五章 初建体系
那时候的工作模式与现在完全两个样,现在要建一个体系,找个咨询师,或者在网上抄点管理手册或程序文件也能弄个八九不离十。


    首先,工厂的废水一共三个直排口,城市的上游、中游、下游各均匀地分布着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设施的废水接就到城市的河道里去了,COD\BOD\pH指标高上天也是直排,因此得安排两位检验员,对多处排放口的废水进行监测。其次,没有发达的网络,办公室只有一台仅可以打字的电脑,拨号上网的功能仅限于可以看看网易新闻,百度的习惯还没太养成,不像现在有问题问度娘。另外一个可以与外界沟通的办法是固定电话,虽然买了个旧手机,但话费太贵,只能接接电话。


    建体系的第一步当然是写文件,我要对着标准读,然后在纸上写成文字,再在唯一那台电脑上码成文字。科长负责初审,觉得不行的,办公室几个人便会坐下来一起探讨、修改,初审好的稿件要用传真传给杭州的咨询师,这个流程下来,一个大条款的文件基本上两三个星期。那时每天上班就是一字一句地读标准,反反复复地改手删和程序,没有现在这种复制粘贴的快捷方式。当然,这样出来的东西才能装进自己的脑子,什么规定写在什么文件里一清二楚,不像现在带出来的新人,他们的文件都是从咨询师的模版里拷贝出来的,审核时一问三不知,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别人的。


    文件写完了,接着是培训和配套硬件,工厂环境方面的基础设施太差,废水和锅炉废气都是直排,所以得配套环境监测,市场上也买不到仪器,无耐之下只能选择人工检验,全厂没人会检BOD,COD,SS这些废水指标,找来操作方法标准还是不会,无耐之下想到一位退休的检验科长,据说他专业技能了得,三顾茅庐之后老科长答应来作指导。也就是在那时,我看到了老一辈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废水煮上的计时永远都是按秒计,原始记录笔笔正正,检验结果前前后后反复核算。一个男检验能做成这样真的无敌,这种很微妙的感触后来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凡事都尽心尽力地要做好做细。


    认证在预期中顺利通过,第一次见识现场认证,审核的细节我一点都没记住,唯一现在还有印象的是老师们来了要住最好的酒店,订最好的餐,还要带着去适当的娱乐!对我来说这是改善生活的机会,因为当时的条件也只有这种机会才能获得好的消费机会。


    作为全市企业中第一个获得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工厂上下都很欣喜,各种祝贺的标语写满工厂。那时我们也没想到,环境管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会变得像现如今这么重要,甚至是企业的命脉!记得当初为了设环境管理方案,我找过总经理,告诉他工厂内到处是跑冒滴漏,让他批准一个改善方案。


    “水有什么好节约的?我们上游那么大的水库,你尽管用好了,既使不用,水库满出来了还不是白白流到下游去?”我无言以对,因为当时确是这样,我们的取水非常便宜,不限量地取,排水也不限量,不限指标,甚至有时漏排黑色废液到河道,直接多排一点清洁水去冲淡一下也是可以解决的!不想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开始节约每一滴水,因为取水限量,超了审批的量,再有钱也要面临停产,排出去的水,超了总排量,花钱也买不来!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许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当然这是后话。
第六章 应对流氓审核
正式进入体系部,便要经常面对各种审核,其中几次印象特别深。 

    一向来少与ZF打交道,也怕与那些ZF官僚打交道,因为不适应他们的“套路”。以下两次例外,工作关系,我必须与他们接触。 

    一次是公司产品备案,必须到某局去,他们负责备案证书的发放,于是在相关的网站上下载了申请表,附上了应的附件。此前公司也没人做过这事,找不到人指点,而那个牛B部门的网站上公布的电话我从来就没有打通过,于是做好后便抱着两本厚厚的资料到某局去交资料。到了市局,我没想到这事竟是由一个处长直接负责的,我敲开他办公室门的时候,他正站起来要外出,我简单地说了来意。 

    “我要出去,怎么不事先联系?” 

    “电话打不通!” 

    “可能吗?怎么可能!” 

    “您稍给我看看吧”,想想好不容易跑市里一趟,一百多公司哪,我硬头皮问。 

    他不情愿地回到位置上,打开文件。 

    “谁做的文件?你?怎么不找个懂的人做?怎么不找个文笔好点的人做?拿回去!” 

    “那。。。。哪些地方不对呢?我回去改”,我有点语无伦次了,从来没受到过这种打击,再说了填申报资料跟文有笔有关系吗?还有啊,我的文笔在公司里还是排得上号的。不过我不能这么回应他。 

    “拿回去!看看文件,再来!我得出去了”,他竟起身走了,前后不到五分钟,让我在那儿呆若木鸡! 

    我脑子飞快地转,怎么办好呢?正好他办公室还有另外一个同事,我们说话时他低头看报纸,处长出去后,他没动。 

    “领导,抽个烟!”我拿出来前准备的“华子”递了上去,自己也取了一根,剩下的整包都顺势放在他桌子上,那是我花自己的钱买的,当时最好的烟,没有之一。 

    可能是烟起了作用,他放下报纸,点上并和我说上了话,在我极度诚恳的请求下,他帮我看了申请,指出来不到三个地方的所谓“错误”。 

    抱着资料,吃了一肚子火,我打道回府,因为资料一改,就得回公司重新盖章。 

    第二次上交资料,出奇地顺利,处长很友好,速度很快把我签了字。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那天早上,9:00,处长室。我抱着两份资料,轻轻敲了敲门,我想领导的门应该轻点敲,不然不礼貌。奇怪的是里面没回应,我心里想,要么是没人,要么是里面应了,我没听见,反正门是没锁的,我轻轻地推开,迈一小步进去。因为之前去过一次,我是知道处长坐哪个方向的,于是冲着那个方向,正准备说“你好”时,嘴巴张开,没能合下来,没能发出声音!

    里面竟有五个人,桌子上放着十来匝RMB,一匝一万那种,我推进去的时候,一帮人正把那些往处长身边推。我的出现让这些动作瞬间停顿,放大,所有人的嘴都张大。我在意外这种情况怎么会出现在办公室,他们在意外我怎么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不过延长毕竟是处长,反应快:“你怎么进来的??????!!!” 

    “我敲了门,门没关” 

    “你们怎么不关门?!啊,你先出去!!” 

    我快速关门,退了出来,背后一身冷汗。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电视剧里会有,但我不相信现实中也能出现。 

    在走廊里呆了十来分钟,里面的人陆续出来,处长竟开门出来招呼我“久等了,你进来吧”。接下去的事当然轻松了,处长竟出乎意料地递了支烟给我,很客气地和我讲明白了接下去的现场审核要注意些什么。那时候我们公司的食品相关产品还没有通过HACCP认证,没有生产许可的要求,我让得他说的两点:一是进出门的地方要风淋,二是要有人员洗手消毒设施。我想这领导真够专业的,这都知道。-――过后我才明白,做食品生产的人,说上这两点,真不算专业。 

    本以为有过这次经历,现场审核会很轻松,然而我又错了。 

    某日,接到处长电话。 

    “明天到你公司审核,汽车到单位来接我们!” 

    乖乖听话,让公司安排车间,商务车,公司里最好的一辆。通知公司各层人员,好一通忙。 

    第二天准时请各部门领导到会议室准备开首次会议,我和另一位部长在门厅等候大驾光临。 

    车子一到,我立马上前开车门,毕恭毕敬像是真来了什么大领导,之前这种事我从来没干过。然而处长下车,听我介绍过另一部长后,环顾四周,面露不爽,阴着脸向会议室开拨,我在前面带路。心里不停地想,为什么处长不高兴呢?????????为什么???这事我一直没明白,直到后来中饭间隙,我们老总一句话提醒我:是因为老总没到门厅迎接!

    公司老总日理万机,一般不是非常重要的客人是没有时间来全程陪同的,那天的审核,老总看出了处长的不高兴,竟破天谎地陪了处长一天,包括跟车间的时间,一步没离,两餐大鱼大肉大酒加之后,处长私下和我说了句“你们老总真随和!”,我的天,要不是你早上那阴着的脸,我们老总才没功夫和你折腾呢!
第七章 再临LM审核
  非常庆幸,备案证换证时,那个牛B处长调走了,不管这块工作了。重新认证迎来的这个处长出奇的随和,换证顺利完成。 

    后来遇见了工厂的产品要获取许可,早期的时候不像如今,现在政务网上号称只跑一次,多数都在网上完成了。那时要的全是纸质申请报告,申请要从县、市、省三级审核递交,资料要一级一级地签字才能上交,但往往这种事在申报文件里只字不提,而接受资料的省局电话一个是难打,第二个是打通了要看人家的心情,心情好时会说,心情不好时懒得和你说,自己琢磨去吧。 

    因为第一次的申请也不是我做的,所以对流程还是不太了解,做完资料直接送省局了。结果人家说县市局都没签字,拿回去吧。其实这里有两个漏洞,一是申请文件里没说要县市局签字,二是申请表里根本就没有留县市局签字的空栏。后来才明白,县市局签字的是在另一张流转单上,这张流转单在县局里才有。这事没做过的人如何能知道?但现实就是这么操作的,我们申请的人没有理由去说ZF这事做错了,或者是没做到位,只能来回这么跑着。。。。跑着。。。 

    在县级,我们还算个纳税大户,所以各个zF部门还算好,跑去签个字不是什么大问题,路也不远,然而到了市局就不一样了,人家不定会拿你当回事。因为路远,我就图省事,打个电话过去“领导,能不能把资料寄给你,帮我签个字?”,电话啪一下就断了。后来我是明白了,这事是我的错,请人签字不亲自上门哪成?别怕麻烦,别怕路远,自己跑吧,尽管去了不见得能碰到人――人家不会呆办公室等你呀,也不能预约,领导随时会有事走开呀,碰不到就那市里住下,稳稳当当地等,谁让你求人家呢。 

    交个资料当然是小事,来来回回折腾只是费点力而已。现场审核的大事在后面,我应对流氓审核员的手段完全错了,现在写下来权当总结,用得着的给大家当借鉴。 

    错误之一:首次会议不够隆重 

    这种认证的现场审核员一般是ZF官员,正常上班时间他们都不出动,往往安排在周六周日这种休息天来,想换?没门!这样公司就得在休息天召集相关人员加班。 

    这次审核本来说好周六10点开首次会议,各门部领导的确也按时到场(事后了解到的),可那天审核员9:40就到公司了,看看时间还早点,临时提出先走车间,车间面积大,路远,这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可怜了在会议室等候的各部门领导,等了半天没开会,中间有些打电话过来问,我小心翼翼问审核组长:“咱能回去先开个首次会议吗?” 

    “都走一半了,干吗回去?你们怎么安排的?” 

    我的天,说10点开会的是你们,说先下车间的是你们,说没安排好的还是你们,这种计划下,你让我怎么安排? 

    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等着开首次会议的就这么白等了一个休息天的上午,人影都没见着,可想见他们的心情。那下午接着开吧,大家都清楚,和这些ZF人员吃中午饭不是那么简单的,一直吃到下午2:30,到公司都3:00了,怎么通知下午的首次会议?只好回公司的路上通知,可这是休息天哪,下午3:00了,人家都以为不开了呢。 

    最不开心的事就这么出现了:审核组3:00到会议室,一个人没有,变成审核组等我们了,全体黑着个脸!我还没办法解释原因,只能说大家都在赶过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总结:ZF官员喜欢围观,首次会议越隆重越好(空调、茶水,香烟,少不得),能请多少领导请多少,只能我们等人家,不能人家等我。!这次的原因我也写了,但原因不管是谁造成的,结果不满意,不到位,错就是我的!

    错误之二:没请到土地爷 

    这事是后来我自己琢磨的,也是前辈指点给我的。 

    省局来人,县局陪这是最适合不过的,可我不知道ZF的套路啊,所以没有请到本地的爷-――根本没想过这事,后来审核组自己提了,但为时已晚! 

    那天上午走现场,三个审核员内有一个毛头小子,20多岁吧,肯定是刚入社会,一直在机关呆着。据后来他自己说工作五六年了,资深审核员,企业一天没呆过。一组人刚到仓库,发现产品标识不正确,不得了了!,小伙子放下狠话: 

    “怎么回事?做这么多年连个标识都不会?叫县局局长过来,怎么管的!!!”你说这小子是不是毛没长全啊,虽说县局小,但局长也算是个人物啊,是我们企业随便就能叫得动的吗?再说你一毛小子,人家不见得认得你吧,有这必要吗?

    我们正犹豫着怎么回答,人家脸一黑,“不审了,审不下去了!” 

    这可了不得,抓紧拿起电话自高层求救,还好高层和县里熟,算是派了个管理科长过来,科长也不是自己来的,得公司派车接,局长、副局长统统“有事来不了!” 

    总结:官员要人陪,当然档次越高越好,这种审核怎么也得事先和土地爷打个热乎,事先盛情邀请,审核当天把他们邀请过来,不用做什么事,人家往那儿一坐,事情会好办很多。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的,却都是敏感话题,不好表达……
第八章 回炉再造
   正当体系管理工作进入角色之时,不想一场风暴悄悄来临。


    那时ISO9001外审时频频出问题,审核老师坚持要开严重不合格项,偏偏科长是个驴脾气,不原服输,弄得老总在审核员面前很没面子。


    本来总经理就是搞生产出身,对体系管理就感冒,几次在审核员面前丢脸让他下定决心耍换掉科长,

    第一步,抽掉两名检验员;


    第二步,将质量管理体系划给品质部;


    这样一来体系部在一个阶段中开始无事可干。


    第三步,我被调到开发部,那时开发部负责新厂房建设,对我来说,门外汉,直接坐冷板凳!

    第四步,科长调销售部。


    四部操作下来,体系部完全瓦解!


    在开发部的日子不好过,人生地不熟,业务我接不上头,两周坐下来,受尽冷眼白眼。


    第三周,负责开发部的副总找我。


    “什么学历呀?”


    “中专,模具设计”


    “中专?学历太低了!这种学历么生产线干干就好”,其实我知道他只有高中学历,但我沒勇气怼他。


    “自己想想,去哪里好,开发部不适合你”


    那时候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就是全部生活的来源,没有任何反驳的机会!


    只能回生产线,带着万般无奈的心情,重回那机声隆隆的地方?


    不过再次回去,压力山大,同样受尽白眼,因为科室代表一种身份,回来只代表自己没能力,要下沉。好在新产线环境比原来稍好,而我有了一些管理经验后,再次回来的心情和工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凡事能多看多学。


    不想这一回炉,竞又花了三年时间。


    新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纸厂生产线在生产正常时,其实工作量是很少的,夜班更多的是熬时间,夜班时很多人都在睡觉,而我开始整夜不睡,没事干动看书,看报。


    我不愿干一辈子工人,于是我用报纸的信息,寻找各种商业。


    多学习其实真有好处,那时看到一条消息;未来电子商务将会大有前途,而且介绍了某宝的全新商务模式,似乎看到了方向,我决定利用某宝销量本地特产。


    单位工作找不到平台,或许经商是一条路!
第九章 挫败
现如今,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销售本地特产人人都会,而且平台不止一个,但当年,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想法,至少本地没人这么干。某宝还未上线,只有某巴巴。


    对于没有任何资金基础的我来说,只有免费的项目才能快速落地,某巴巴所有项目都是免费的。有一台拨号上网的电脑、有PS的基础,这对于这个项目是先天有利条件。


    花了差不多两三周的时间,某巴巴上的店辅便顺利搭建了起来,在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交流工具仅限于平台的即时通讯工具、小企鹅、手机电话,上班的时间只能通过电话,小企鹅也是无法上线的。


    陆续有一些产品咨询过来,有单子时但临时跑街上去寻找货源,加上邮费和一点差价,便给客人寄过去。甚至有一个外地客人,通过平台联系到我,要我帮助他在超市买一个巧克力,然后送给她的女朋友,这件事特别记忆深刻,当时电话打给那个小女孩,她很警觉,最后还是让她妈妈陪着下楼取的货,这应该是现在跑腿和外卖的雏形了吧。


    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可用,上班时是无法营业的,只能通过客人留言在下班后回复,特别是夜班下班后,便将电脑声音开得最大,迷糊中要是有声音响起,要立即起身回复处理,即便大部分是广告信息,也坚持最及时快速的回复处理。


    有一个产品是薯干,是本地非常有名的特产,其实这东西我小时候吃得不要不要的,也没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好吃的地方,所以写产品简单时就觉得困难,于是从网上摘录了一段,其中有个亮点“产品有防癌抗癌功能”,反正人家是这么写的,我就照抄。


    这样大约坚持了半年,慢慢做了几单,虽然没什么利润,毕竟是兼职,也不需要垫资,对我来说是个好项目。


    然而某天电话响起,打破了平静。


    “我是某局,有事请你过来一下”,那时候我胆子是非常小的,也不太与外界打交道,听到这个吓我一跳。


    我不敢去,因为无法预计是什么事,于是就拖着。


    几天后依然有电话过来,“再不来局里,我们开着执法车去单找你!”,我想像着那种画面,怕了,毕竟这份工作在我心里是最重的。


    去了局里,似乎很客气。


    确认了身份信息,“坐吧,今天找你来主要是聊聊网店的情况,听说你开网店了,生意好吧?”这么个聊天法,我放松了警惕。


    于是一问一答,他还一边记录着,我天真地以为他在向我学习网店经营经验,因为那时候的确很少有开网店的。


    “今天就聊这些,你看看我记录的是不是你刚才说的,属实的话,签个字,可以回去了”,看完人家的记录,确实是句句事实,于是便签了字。


    第二天,电话照样响起,“过来一下,你涉嫌虚假广告宣传,请过来接受处理”。


    脑子一片空白,其实我没听明白什么意思,但听出了好像问题很严重。


    “根据某法某条某款,你涉嫌虚假广告宣传”,原来是说“防癌抗癌”几个字没有科学依据,所以是虚假宣传。


    “那,怎么办,我把这个信息撤了吧”


    “你已确认签字,我们已立案,光撤销是解决不了的,依据某法某条,罚款四万!”


    我的天,当是工资差不多800元一个月,吃光用光,况且我也没做成什么生意啊。


    我不懂法,没研究过相关条文,但我相信他说的是有依有据的,但真没有办法交。


    “你有多少?”看我实在没办法,他开始诈我。


    ”两百“想想口袋只有四百了,我还得吃饭呀。


    ”不可能!这样的话你别回去了,怎么也得交四百“


    实在丁不住,只好把四百交齐,飞也似的逃离。


    那年年底,我在报告上看到某局的文章,有一句话”查处本地首起网络虚假宣传案!“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碰网店,直到某宝上市,重新规范经营,一直做到五钻,最后因为结婚生子,家里杂事多起来,便放弃了。


    今后的生活,或将重新回到按步就班的工厂。
第十章 回归
  第十章回归


    回炉三年,顶着无数的压力,一方面是同事间无意的冷言冷语,从科室到工人,总是段很大的落差;另一方面,新岗位的工作不稳定,其间有两次特别深刻的记忆。


    一次是被调到产品最张打包工序,一箱重量四十多公斤的产品,从头到尾纯手动搬上搬下四五次才结束,一班下来全身酸痛,还有个重要原因,因为包装工序只要把当天产线的产品做完就可以下班,同班一些上年纪的人,早上天没亮就要求去上班,为的是早点下班,而我在那个年龄哪里能起得那么早,干了两天实在撑不下去了,便向车间主任辞了工。


    第二次的岗位比入职时的岗位更惨,生产线上有个辊子,运行中会粘上异物,我的工作是拿着个铲子,看到有异物时用铲子给清理掉,这比傻瓜还傻的操作,管理人员竟然不想办法用机器代替,而是人工清理!一天下来好像人都傻了,下班前立即与主任请辞,说什么也不干了,我怕再干下去,我会变成傻子。主任和我磨破了嘴皮子,但这次我态度坚决,不去!

    时间又在这浑沌中慢慢地消耗,工厂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成立股份公司、筹划上市、新建的办公大楼已经落成,非常的豪华,这更让我坚定了要在新办公大楼要有个立足之身的信心,虽然这时候仍没有任何思路。


    体系部解体后,体系认证其实没有中止,这块工作转给其它同事做了。三年之后,主管体系这位同事考上了公务员,辞职了。这给我创造了一个机会,因为全公司这块工作只有我熟悉。品管部的部长私下找我,看有没有意愿回去做体系管理工作,正好这时解散体系部的那位总经理,因为连续业绩亏损,被替换了。


    内心我绝对是想回去的,但我知道这次机会跑不掉了,品管部要快速把工作接上,短期内只有我能上手。


    “我再考虑考虑,毕竟我学历太低”我显得很为难地对部长说,心底里还还是有点怀恨当初那位副总说的话,而且现阶段那位副总正是品管部的主管领导、兼任管理者代表。


    “是有什么过滤?”


    “没有”,我压制住内心的话,部长虽然不知道副总之前和我说过的话,但他基本清楚我之前的经历。


    就这么拖了两个月,期间我也通过各种途径关注着品管部的动向。


    两个月后,各个体系马上要内审、外审,工作再不接上,估计取证都困难。但我忍着不去找他们。


    后来了解到,部长把我的事向副总汇报过,希望能调我回去,他当时没答应。


    眼看时间紧迫,部长频频找我,希望尽快落实调动。


    “管代不喜欢我的,体系工作很难做”实在没办法了,我只能这么说。


    表达了这个意思后,不知道他回去和副总怎么沟通,之后的事就简单了,一天后副总屈驾到车间,看似和我偶遇,实际我知道他是专门来的,因为平时看不知他到我工作的生产线上。他的意思,之前的事都是原来总经理安排的,他也是无耐,表示抱歉!现在公司需要人才,希望我能尽快回去。


    一切顺理成章,达到了我的目的,还要回了面子。


    三年后之后,我终于在那幢豪华的办公大楼,拥有了一张属于我的办公桌!
第十一章 办公室的故事
办公室由四个人组成,部长、副部长、统计员体系管理员


    部长是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头,高中毕业,但因其在一些特殊领域有特别贡献,破格在职称评定中评到了副教授级高工,也算是历害的角色,因为在公司的工龄长了,从基层工人一直干到品管部长,厂内没有不认识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事。


    副部长比部长年更长,据说之前什么角色都干过,车间主任、销售主管、品管部长,他的事故更多。科班出身,最辉煌的时候是公司驻外办事处的主管,一个土皇帝。那时候驻广州办事处是很吃香的,至少工资比内地会高出几倍。那时候业务接的都是现金,业务员回本部都是背着现金回来,但那时候南方确实乱,火车站小偷猖獗,据说某年他背着几十万现金回程时被抢了,而JC无法破案,最终成为无头案,驻外去了不了,就在品管部安排了一个副职给混退休。


    统计员和我年龄相仿,为人随和,几年中都像亲姐妹一样相处着。


    那时候的管理分工没有现在这些IQC\FQA\PQC这些说法,部长什么都管、副部长管理检验、我管体系,就这么简单组成。


    这一个班子里的人,工作经验我没他们多,但是他们都是电脑菜鸟,学习能力、电脑能力都是他们永远比不上的,所以占了很多先天优势。初步自我评估的结果是:我努力学习,和他们耗的只是时间!在我们这种前身是国企的工厂,资历是必不可少的,多多少少有点论资排辈的意思。


    部长其实不懂体系,不过他其实也不用太懂,有活我都干了,他只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也正是因为他不是太懂,给我在体系管理工作当中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只要她原则同意的事,便可以放手去干。


    基于胆子小的原因,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仍然停留在应对客户资料,内部审核,文件等这些表面的工作上,然而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为日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部长是个爆服气,急了谁都骂,唯独对我,或许是了解我的个性,从来都是护着,不急不燥的样子。


    日子便在这平淡无奇中慢慢消磨……
第十二章 高规格审核
很长一个时段内,体系工作只要做好表面文章就可以了,我们称之为“两张皮”,文件记录一样不缺,实际运行缺失的不少,但第三方审核一般只看有没有文件,有没有记录,一般也就过去了。


    随着公司的发展,海外业务也在扩展,这时便第一次接受了二方审核,毫无准备的我们认为这也应该和第三方审核一样,会顺利通过。


    会议室十多位中高层干部坐等客人的到来,这时一家日本客户,在全球市场占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我们且称他为P客户,担任审核的是L生,一个六十多岁的日本老头。


    第一个让我们尴尬的问题。


    请问贵公司的质量方针是什么?全场一片寂静!质量方针在我们的管理手册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在车间和办公楼的门厅里挂着,我知道大致内容,但从没有上心地去背过,脱稿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有点难。而全体中高层也没有一个人说得出来,哪怕是大致内容。


    ”质量方针都说不上来?“从这个切入点开始,P客户审核员对公司的质量文化开始产生了非常大质疑,他说,质量方针看似虚无,看似只是个口号,但看出了公司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P公司,员工卡背面、办公桌上,都会有质量方针,每个员工对质量方针非常熟悉,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读到这些内容。


    L生越说越激动,看着初说得一愣一愣的干部门,他开始站起来说教,虽然有些内容我们不是太了解,但那种氛围是我们之前从未见过得,一个个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地听着,一场审核慢慢演化成了培训课。


    第二个问题,查看质量目标

    我们有质量目标,也有统计结果,历次的第三方审核,也就是看看文件,看看统计结果,但我没想到的是,他要看每个统计结果的原始数据。也就是数据是怎么来的。这非常意外,说实在的,那时候这些数据都是从各部门汇总上来的,至于数据是怎么出来的,还真没有去核实过。


    就这样,L生从早上一直审到晚上十点,除去中间吃饭时间,让我惊讶的是,他从头到尾都是站着的!像我们这种企业的员工,从来都是准点上下班,干部门连续干到晚上十点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大家都尽显疲惫!


    终于等听出来,审核要接近尾声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今天的文件审核到此为止“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现在去车间看夜班!“正当大家都起身要走时,L生说道。


    太意外了,现场审核夜班?

    ”白天你们管理人员在时生产是一个状态,夜班没有管理人员在时,生产可能是另外一种状态,夜班最能看出真实的情况!“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怎么从没想到过这个问题?

    审核员打着手电,我们一群人跟在后面,两小时的巡视下来,已是凌晨!


    我第一次对这种敬业精神产生崇敬,第一次看到一个老头能全天站着审核,看着一志审核变成一场培训,第一次被审到凌晨,太多的第一次。。。。。。


    审核的结果是100分制的评价表,我们只打到了50多分,后面便是全体总动员加入到后期的整改。


    也是这一次,我学会了如何审核,如何跟踪,永不放弃地跟踪。


    半年后再次审核,我们的分数提高到了80多分。
第十三章 行业跨越
  从进工厂到二进宫做体系管理,前前后后快八年了,总算有点头绪,体系工作也步入正轨,不想新的挑战正在来临。


    公司业务快速增长,源于新的工业园区建设好后产能的大幅增长,国内市场已满足不了这么大的量,倒逼市场去开发更多的客户,于是他们把眼光放在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身上。


    几十年来,工厂所有的产品都属于工业产品,管理上面我们都致力于在品质上下功夫。其中一款产品是用于食品包装的,直接入口的那些食品,但一直以来我们也只是做为普通工业品来管理。


    那时候我们对知名公司的了解还停留在电视广告的口号上,谁家的广告多,谁家的广告响,便是心目中的领先知名企业。于是k公司进入视野,k公司的一款速溶咖啡,需要用到纸包装,他们的采购量是目前公司产品的三倍以上。


    采购前的爆风雨仍然是二方审核。


    第一次被通知参加电话会议,整个过程都是懵圈状态,草草结束的电话会议让我半天没回过神来,“HACCP”、“过敏源”、“虫控”这些闻所未闻的新名词进入脑海,跨行业的要求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


    彼时,2008年3月开始在媒体发酵升级的“三聚氰氨事件”,将全国食品行业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压境界,各级监管机关开始对食品行业,包括食品包装材料行业施压,行业进入全面整顿阶段。


    ISO9001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和客户要求了,一个机械行业的人开始学习食品知识。


    我们请到了北京一位退体老太太张老师,她在食品行业和造纸行业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退休后也一直在行业内帮助企业咨询培训。


    张老师属于雷厉风行的那种性格,组织员工进行培训的那天,老太太在上面讲得井井有条,无耐我们与食品行业差距太远,下面已经鼾声四起,不想她拍案而起:我在某某企业,一万元一小时的课,你们居然在下面睡觉!这句话二十年后依然响在我耳边,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况且一万元在那个时候也是非常吓人的价格了。


    这是我见到的第二位让人敬佩的前辈,前面是P公司的L生,现在是张老师,同样是因为她的敬业,为了打消大家的睡意,一个近七十岁的老太,开始全程站着给我们上课,一直到晚上八点。


    意想不到的是,饭后她突然让我排车,说白天的都是纯理论的东西,为了有视觉感受,联系好了一百公里外的一家企业,要带中层干部们去现场看看。许多人开始打退堂鼓,无耐那时企业面临重重压力,做好这个产品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子,这谁都清楚,于是一群年轻人在一位老太太的带领下,半夜开始奔波到百公司之外去学习。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一大摊子的事还在等着我。
第十四章 初建食品安全体系
K公司现场审核工厂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结果和前一次日本P公司审核结果差不多,基于公司食品安全知识的零基础,差不多勉强打了50分的样子。


    整个2008年,企业内外交困,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工厂大面积停工停厂,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层高压高势,这使得企业一时间喘不过气来。


    向商端化、国际化进发成了唯一的发展道路,而国际化的前提,必须要跟上管理的步伐,才能拿到入门的门票。快速建立一套食品安全体系成了不二的选择。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紧锣密鼓地开始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文件,另一方面,是大力改善硬件和基础设施。


    虽然是工厂是新建的,但基于没有考虑食品安全,一切都要翻新重建。


    这个艰巨的任务很自然地落到我头上。


    此前多数工作属于“文官”性质,动动笔头,动动嘴,基本上能搞定。这次属于“武官”,设计、施工一条龙要新手去布置实施,况且自己也是半吊子,只能边学边做,难度显然大了不少。


    早年建的生产线最令人头痛的是现场很难控制到干净整洁,到处都是飞溅水迹,地面永远是弄不干的,不熟悉的人走去,很容易滑倒,而残留的废水,非常容易孳生飞虫,这是食品企业大忌。


    第一个要解决的事便是如何将现场地面清理干净,不留水迹,这真的非常难,生产线是开放式的,运行过程中水会从各个开放的地方飞出,留到地面上。


    我召集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现场开会讨论,最终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方案,有人提出招一个专职清洁员,随时用拖把拖地,有人提出买一个机器人扫地机,更有人提出新建一条新的生产线,以满足我提出的要求,显然这都是不太现实的方案。


    还好那时的网络相对已经发达起来了,网上也能找到一些可以咨询的信息,网上互动最多叫“论坛”。借助这些,我们最终形成了初步的方案:一是改造地面,将原来水平地面局部做成一定斜度,以利水的流动,二是将原来的水泥地面改造成强化塑料地面,容易清洁,三是对到水特别容易飞溅到地面的局部位置,采用遮挡的方式,改变飞溅方向。


    这一波操作下来,现场改善效果非常明显。


    接下来便是建立洁静区和微生物食验室。


    洁静区设置风淋门时,和生产副总产生了极大的分歧,除了正常的进出风淋门外,他要在洁静区另外地方开一个门,为的是让员工进出时更方便,在他的思想里,洁静区是做个样子,风淋室是给参观者或审核者用的,要给员工一个方便的出入口。


    这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样其它一切方案都成为摆设。


    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纵使我有千万种理由,也说不过一个副总,地位不对等。


    眼看着洁静区施工临近结束,那个另开的小门也准备进行施工,我焦急万分。


    适逢月度生产会议,各部门在会议上要汇报工作进度,老大亲自主持。


    “我们洁静区的建设已按计划临近结束了,还有一个小门没有开”我说道。”这个小门的作用是为了方便员工进出时不用通过风淋室,更加方便!”


    “那你建洁静区干吗?以前那种全开放的结构不是挻好的吗?”很庆幸老大思路清晰。


    偷偷瞄了一眼副总,面无表情。


    此后,一切施工按原来方案进行,那个要开的小门成了那些需要“方便”的人的一个梦,永远也开不了了。


    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完全借助第三方,说服公司招聘了一名生物检验专科生,还好老大强烈支持,在资金和人力方面,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基础设施和体系文件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终于成形,以全新的姿态迎接K公司的现场审核。
第十五章 不加班的品管部长
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原来的高管层五人却因各种原因相继提出辞呈,公司迎来一次全面换血,最大的变化是总经理的任用,一改之前高层由中层提拔的方式,迎来了一位完全陌生的外地职业经理人。


    对于我们这种几十年厂龄的本地企业,历来是不接空降的,新任职出经理人陈总的出现,让上下层忐忑不安,也议论纷纷。


    “这种人呆不了多久!”品管部老方部长翘着二郎腿,手上黑乎乎的紫砂杯有意无意地向部下们炫耀着他的老资格,也凭着他看过的历任命运,向我们下了如此定论。


    “会影响到中层么?”副部长似乎对自己的职务更关注。


    “一个刚来的人,他不敢动我们的结构,放十个心”老方胸有成竹,这似乎让我看到陈总会阻力重重,但我担忧又会有什么用呢?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陈总来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熟悉各个层面的情况,那些天每天都带总副手走qq各个部门,然后是大会小会召集各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或者是解决他认为是着急的问题。


    因为家在外地,有时候就连周末也吃住在公司。


    工厂有个历史沿传下来的好制度,管理人员的上班制度几乎与行政机关是一样的,双休、节假都是参照国家法定假期放地。


    同末都工作的陈总,自然而然就会有些休息时间要开会,休息时间占用多了,自然就有人反感,有些人表面不说,心里直骂娘。


    “老方,陈总通知开会”,周末的清晨,办公室主任电话通知。


    “今天不是休息吗?开会?”显然是不情愿。


    “就和陈总说我在省城吧”


    “早上咱不是还碰见了,在省城?”主任显然不信,小县城实在小,同事们买个菜,逛个超市,几乎每个都能碰见。


    “就这么说不就成了?”对于年轻的主任,老方根本不把他放眼里。


    主任一看这边完成不了任务,也知道这次他自己是搞不定了,战战兢兢跑去和陈总汇报。


    “周助理,你来通知“,陈总头都没抬,直接和身边的周助理说道。周助追随陈总十几年,两人的默契是外人不能理解的。


    “老方,上午8:30,201会议室,部门负责人会议,请参加”周助以不容商讨的口气给老方去了电话。


    “今天不是周末吗?周末不工作!”老方被连续的电话给吵烦了,况且在他眼里周助也是个马屁虫,他算什么东西,和老子这么说话,老方心里直骂,老子今天还就不去了,看能把我怎么样!然后直接关了电话。


    会议按时召开,平时老方最爱坐的那个位置一直空着,陈总似乎也没看见那个位置空着,主任以为他没看见,暗自庆幸!


    周一,纪检组伍部长向陈总汇报工作,话余,陈总了解到伍部长年纪不大,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谈到对质量的看法,也是说得头头是道,心头一亮。


    下午,一纸红头文件,打破了办公室宁静。


    “关于成立质量提升工作小组的通知”,组长伍部长,副组长老方!通知要求品管部长老方的所有工作必须经组长伍部长批准方可执行!等于部长上又多了一个监管人。


    “什么狗屁!”彼时老方心里已经大乱,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相当于给他架空了,工作仍然得干,但没有自主权了。


    于是乎,接下去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只看到老方每天跑进跑出地开会、时不时地在自己位置上骂娘,其实我非常理解他的内心和处境,毕竟这种日子的确是非常难过的。


    伍部长随时报告老方这边动向,也时不时在企业报上发表一些质量动态,到各论坛上抄摘一些质量论文,稍加修改成了自己的原创。公司上下都认为伍部长能力非凡,一个纪检组长能对质量有如此之深厚的理解,实在验能可贵。


    季末,老方调任工会主任,伍部长调任品管部长。至此,陈总到公司的第一个换中层行动圆满结束。
第十七章 没有结局的承诺
伍部长上任后深得陈总的赏识,就他的权力范围来说,也比别人大了一圈,要人随意招,而且不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自己直接面试,通过后通知人国资源。这一奇怪的现象持续了好几年,使得整个部门的人持续增长,本来这和我也不相干,公司能用得起,安排工作也方便,不想这个伏笔成为几年后我的绊脚石,在裁员时耗费了我大量精力,也得罪了一大批人,当然这是后话。


    伍部长上台后从来都是以一个中层的身份,站在高层的角度工作的,他着眼于长远。


    副部长年近退休,他着急于建立领导梯队,于是放风出去要找个接班人。


    可是公司内部没有一个在他法眼之内。


    于是开始关注外部人力,A厂的品管部长小刘经人推荐进入视野,虽然同是品管部长,便毕竟A厂小,也在创业之初。伍部长许以三年后接副部长的班,加上陈总给的特许权力,顺理成章地进入我司,给了一个当时大家都不太理解的岗位:QA,其实公司没有设置这个岗,但伍部长说这就是QA,具体的工作是到处熟悉环境,学习检验知识,跨行业学习的东西确实多,也学学体系。伍部长不知道,岗位职责不清,他把QC和QA搞混了,名字虽然洋气,但名不符实。


    小刘入职后虽然没有给到真正的职位,然伍部长的消息一放出去,品管部下面的职员自然也认为这是一个新接班人,于是都称小刘为“刘部长”,这也让老部长很没面子,我深知这里面的内情,一段时间内听得小刘也应得很欢,也只能笑笑作罢。


    然,三年过后,老部长退休,此时,陈总已辞去总经理职务,新任老总与伍部长已不是同一条心,特许权力悉数回收,小刘升任副部长的提案被压入案底,几年不得翻身。


    公司的薪酬制度是按职务分配的,部长们的薪酬是我的五倍左右,开始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几年内一直没有关注的薪酬的问题,不过渐渐地感觉到有些不平衡了,基本上我的薪酬是整个办公楼里的底层,而且没有薪酬增长的制度,让我看不到方向。


    “伍部长,您看我也工作那么多年了,现在工作也进入状态,但事多不长薪,是否能找机会给我长长工资?”


    “嗯,这是个问题,我向老大去提提”


    在我们这里,提薪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办公楼这些人看似工作轻松,但拿的薪水完全不如生产线,产线是按量计的,产量上去了,工资没有上限。但行政人员要提薪,只能靠职务的提升。


    于是只能等着,盼星星盼月亮,一盼几年。


    伍部长那时甚是清高,自认为用品质管理的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一次会议上,大家对1号生产线近期成本大幅上升,质量下降的问题争论不休,产线负责人周主任是个老实人,伍部长便拿他开炮。


    不仅开炮周主任,甚至在陈总面前夸下海口,给他三个月,1号线便能起死复生!


    一个非专业的人,去搞生产,难度可想而知,然他真的夸下海口。


    一个月后,公司任命伍部长兼任1号线主任,既是品管部长又是生产主任!

    1号线在他这个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领导下,又坚挺地干了三个月,季末一清算,成本又增加了两成!这下陈总下不了台了,便一纸免职,罢了这个兼职主任。


    这也成为一个笑话,从此伍部长似乎有点抬不起头来,更大的问题是几个月注意力全部在生产线上,品管部又四处起火,他有点灭不过来了。


    回到品管不到一周,陈总提出辞职,伍部长在新任总经理面前无法交待1号线的失误,加上品管的工作又丢下一大段,新任总经理认为其太自大,各种压力之下,伍部长只能选择后退,同时辞去品管部长一职,专心回到原岗,写写文章,做做形式性检查。


    而他之前的一系列承诺,均成过眼云烟,成了没有结局的承诺。
第十八章 空降
伍部长离开,副部长年近退休提拨无望,我太年轻不受信任,一时间品管部成为无主之部。


    流言便开始传播开来,一种设想是老副部长会被突然提拨,顶一时之需,一种是从高层领导中选择一位兼任。


    然纵观全公司,我自认为没有合适的人选,因为历年来公司内部没有轮岗的制度,跨部门工作几乎没有可能,技能就先天不足。


    就这么拖了两个月,做计领导也头都炸了,看着实在拖不下去了,空降一位技术工程师过来。


    “你对派周工过来当部长,有什么看法吗?”主管副总私下找我聊,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担心新领导不服众?还是怕我们这些具体搞业务的不听话?当时的我还真是猜不透。


    “啊?嗯,没看法啊,这是领导安排的,我们没意见的”,嘴上虽然说没意见,其实是有想法的,懂业务的人你不提,不懂业务的过来当领导。


    不知是猜到我的心思了,还是他们确实就是这么安排的。


    “你啊,现在还年轻,也和你直说了吧,周工过来也就是走走过场,品管部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的”


    “.……”


    听着这话,我都没办法接,画了一个饼,可是你怎么都吃不到,心里那个味道还真无法形容。


    就这么着,一个空降部长下来了。


    而我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业务还要继续,另一方面新部长几乎不懂业务,而且因为是兼任,主要工作还是在技术,品管这边几乎看不到人。


    时间就这么混沌地过去,奇怪的是,那个阶段,整个品管工作出乎意料的顺利,没有和生产的吵架,没有不合格品,检验员也没有反馈异常的。


    后来我明白了,品管就是一只拦路虎,当管理层不去重视,没有去深入的时候,不管是生产还是品质控制人员,能开绿灯就一路开绿灯过去了。生产没有拦路虎,自然落得清静,而品管部的操作层人员,反正也没人管,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自然矛盾就少了。


    偏巧那段时间供货非常紧张,一点小问题时,客户也保持沉默,所有的品质量问题都被隐藏起来,加上产品从下线到客户发现问题会有至少半年以上,所以一切都显示太平无事。


    而从那时候开始,我信了领导那句话:“品管部迟早是你们年轻人的!”,开始从纯做体系管理转成什么业务都涉及,检验、仪器校准、出入库等,但凡有问题要处理,都亲历现场。拿着QA的薪水,做着部长的工作,不亦乐乎。
第十九章   初成正果
       我一直觉得领导确实是很会画饼的,从他上次说品管部迟早要靠你们年轻人开始,转眼又过去三年,正在茫茫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亮时,很快迎来了转机,那年公司大换血,几乎把高层全换了。新总经理不愿用老一群的管理干部,他知道根深蒂固的一代人改变起来太难了。空降的品管部长升任高管,我被任命为品管部长,全面主持品管工作。
      开始是非常忐忑的,回首进公司的十来年,品管是最不好干的,历任中甚至有只干也三个月就玩不转的。但总经理找我谈时,还是硬着头皮说,我没问题的!因为之前看到过一个文章,说领导喜欢有自信的人,哪怕你自己都不自信,但表达给别人时要自信,领导不会把工作交给一个自己都没信心的人!
       彼时,品管已千疮百孔,只是危机还没有暴露,一切被供不应求的市场给遮盖了,很多人还躺在温柔梦里自由自在。
     

15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仁柯123
仁柯123

体系管理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23-12-12 16:02
  • 浏览: 3935
  • 评论: 15
  • 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