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进步?或者衰落?
由“上巳节”的消失而想到…… 陈明磊 上巳节,是我们华夏先民的一个盛大节日。所谓“上巳”,是指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到水边用香草熏洗或沐浴,以祈求幸福,祓出不祥,所以这种活动叫“祓禊”。 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公室专门设置女巫之职主持消灾祛病,洗涤垢秽、祓除不祥的仪式。先民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他们认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并获得神灵庇佑。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随着时代更易,春秋以至魏晋以来,此俗逐渐衍化,变成了每年三月三的踏青节。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欢游春会,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愉悦身心,“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人杜甫为我们描画了一副快乐的游春图。上巳节这种的变化,由女巫神灵为主体作中心的活动变成以百姓为主体、以游山玩水为中心的世俗活动,是人性的觉醒和解放。我们的先民选择此日出游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在此时节,万物复苏,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开始,“阳气布畅,万物汔出”,这风和日丽的大好时节,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引起了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了吉祥的祝福。 “三月三”,读着它,你会听见淅沥的雨,看见烂漫的花,还有一些和着花雨,如春草般的飘摇和散漫…… ,它是生命的初始,是崭新的希望,是无边无际的蓬勃!是啊,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在长大。可我想,真正有生命的东西,一旦开始生长,只要你尽心呵护,还怕它长不大吗?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500多年前的孔子和弟子们衣带飘飞、广袖轻舞地走在芳草萋萋的春游路上,一起吟诵起“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章。老师孔子也许会问身边的子夏喜欢上了哪个女孩子?原来是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恒远的自然,鲜活的生命,轻松、潇洒、放逸、纯真,绝无烟尘俗气,自然而然!这是孔子追求的最高人生与社会境界,礼乐教化只是辅助手段,经历无数,保持本性的真善美是最可贵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喜欢并向往着华夏远古的春天,那清澈的河流,那淳朴的乡风、那无拘的身影,那率真的表达。 上巳节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开放着精神花朵的原野和流淌着生命激情的泉水。 上巳节一边承接着寂寂严冬的煎熬忍耐,一边步入郁郁葱葱的春景,因此,上巳节的风俗一面体现了先民摆脱严冬的迫切心情,一面也展现了对新生活的祈福和憧憬。诗人词客,到此日登游名山胜迹,临风吟诵,濒水饮宴,进而发展为“曲水流觞”,啸傲山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 曲水流觞——上巳节的一种风俗。文人雅士水滨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然后将盛酒的“觞”浮于水面,从上游放出,使之顺流漂浮而下借助水流之力传杯送盏,当杯子缓缓经过宾客面前时,即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抒情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原来,东晋的文人也和淝水之战的战士一样是华夏的骄傲,在五胡乱华的艰难岁月和避居南方一隅的挤压里,展华采风流,问人生宇宙,用笔书写了华夏文化不灭的绚丽篇章。 上巳节走过唐代,强盛的国家,为这个节日带来了礼花天空绽放的多姿多彩。三月三日的长安城里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性,纷纷在曲江一带游玩,游人众多,热闹非凡。湖中备有彩绸的船只,供皇亲贵戚,大官及翰林学生们登舟游赏。崔颢上巳日游帝京时,曾作“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但清醒的诗人已经透过上巳节里的浮华热闹看到了当时政治的阴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立锦茵……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一个本来让民众满足欢快心情和表达自由愿望的节日,却变作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耀武扬威的名利场,实在是文化的堕落与死亡。 文化,越来越不反映民众的精神与情感,相反,成为了麻醉民众的毒品和压迫民众精神的镣索,宋代理学的兴起,已经开始逐斥了华夏民族的浪漫自由的情愫。到了蒙元时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上巳节的记载了,蒙元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一场劫难,这个节日逐渐消失在了马粪遍野,铁蹄踏过的历史烟尘。明代恢复了华夏正朔以及一系列仪礼制度,然这个节日却没能复兴。当几百年后华夏民族再次在满清屠刀下失去衣冠和发髻的时候,当思想被强有力地禁锢起来的时候,上巳节这个充满华夏自由浪漫精神的节日就彻底消失了,还有更多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风情习俗都流失了。更让人悲哀的是勉强保留下来的也大多空余形式,要不然就是一些粗暴的复兴,像是一出滑稽剧令人难以忍受。看着那些新近修复的古代遗址、建筑,便可知现代人的复古是多么的简单、粗暴。各地复活的一些什么“节”,什么“俗”,实在是买椟还珠,只贪图表面的热闹风光,而把那些隐藏在形式下的真正文化内涵彻底抛弃。只因为一个强调精神生活的节日会高涨起民气,所以,凡是还流传在民间的节日,都强调的是山吃海喝,那样头脑就因缺血而昏昏欲睡,留一个撑大的但不会思想的胃是无忧的。 嗟乎!兰亭已矣…… 北大中文论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