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关于家教---杭州记忆一

天气: 晴朗心情: 高兴在杭州读大学期间为了更好的生活,曾经做了不少的家教。细数起来估摸着总也有过十多名的弟子。而遗憾的是无论怎么去讲授我读书的经验总无法让他们领会。大约请家教的,原本没有几个资质好的,或是我未曾遇上。
第一个家教在西溪,就在学校北门,来去方便得很。那时家教差不多十五元一个小时,每周两次,每次两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基本就够我的生活费了。第一个教的学生是个女孩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种。父母对她很是溺爱,可读书却不曾见她有怎么用功。每次讲课看她都是没有什么精神,慵懒的看着,听着。最终估计也没有什么效果,半年很快就结束了。
第二个家教距离学校非常的遥远,在杭州南部,地名南星桥。要骑自行车一个半小时左右。沿着西湖东侧一直走到尽头,上山,下山,穿过火车隧道,出了隧道再走一段小巷子才能到。学生是极好的,可惜我那时喜欢佛教,每每与她大谈佛教种种,倒也耽搁了她。那是每个周日去,时间大约近一天了。她父母算是有钱人,对我也很礼貌。中午在她家随便对付吃点饭,每次都不能吃饱,一是不习惯杭州的饭菜,一是与陌生人一起吃饭实在尴尬。那学生的名字彷佛中记得,却是忘记了。我那时偶尔用残云为名,写点文字自娱。她就与我通信,很可爱的女孩子。那时她起了个笔名,似乎是流云或是什么来着,反正跟我用的差不多。通信几次后感觉太打扰了她的学习就作罢了。
杭州是个气候湿润的城市,时常白天火辣辣的太阳照耀,晚上就是一场小雨。也有的时候阴雨连绵就是一个月。所以杭州女子的皮肤极其细腻而白皙。我那弟子也是。有次她父母不在,就我们两个人在家。讲课的间隙,居然不小心看到她低胸宽松的衣服下部分含苞的蓓蕾。说实话邪念是丝毫没有的,只是内心里连呼惭愧,并感叹着美丽而已。
后来家教结束,那孩子还偶尔和我通信。有次忘记是她生日还是什么日子,还送了她几本书,巴金先生的家春秋三本精装书。虽然年龄相差没有想象那么大,心底里大约总是把她当作晚辈,甚至是女儿之类的看待了,由是,她喜欢着就买来给她。
后面几个家教就越来越频繁,有时候同时教两个,都是初三的学生。最远的在火车东站,我要横穿整个杭州。岁月流淌间,居然忘记了许多。不过家教那么多,所有的感触就是,无论穷富,都极力创造好的条件,为了儿女。
而我的读书向来希望着能够跳出来,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角度,看自己的考试。那么就能够前瞻后顾。学而不思则惘,许多学生恰恰只知道学,却不能够有足够的思考。我读书的时候,习惯把每次考试后做错的题目抄下来,重新将正确的解答录上去,同时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做错题目不外两个原因,一是知识点掌握不牢,另一个就是粗心大意,审题不清。针对前一个问题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缺漏那就去补全,原本不是难的事情了。最困难的是如何养成细心的习惯。我考试向来回答飞快,跟我以前的同桌恰成反比。我同桌每次考试时间基本都不够用,他能答完全卷的,屈指可数,然而他的答对率狂高,总是90%以上。而我,在考试时间一半的节点早已答完全卷。只是我的答对率只有85%左右罢了。答题飞快造成的后果很严重,那就是题目看了一半甚至看错题目,就刷刷回答起来。我高三为了这个毛病下了很大的工夫。每次考试拿只表在桌子上,答完几道题就看看时间,把握答题的节奏。看题目尽量看两遍甚至三遍,答题思路形成后再下笔。
说来简单,我只是依靠这两点,每每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成绩的飞跃。我的初中,我的高中,莫不能外。然而当我试图向我的学生讲述这一个习惯时居然没有能够看到足够的效果。这个是我家教那么多人后最大的遗憾。如今写出,也欢迎大伙一起讨论应试教育俗称法的可能。如能起抛砖之效,幸甚大焉。

4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06-07-18 09:53
  • 浏览: 1047
  • 评论: 4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