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电视剧莫过于央视版的《西游记》了。人物奇幻纷呈,故事引人入胜,再加上当时较为先进的特技制作,可谓是雅俗共赏;相比起《红楼梦》这种较为生活化、剧情相对平稳的片子,情节跌宕起伏的《西游记》对少年儿童无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后来电视台一再重播,偶基本是一集不拉,看久了连台词都耳熟能详。记得那时小伙伴们一起在外面玩,大人喊了几遍还不回家,就干脆叫一声:“放《西游记》了!”于是大伙撒腿就跑,到家打开电视才知道被骗了。初中时看了《西游记》原著,大跌眼镜,和电视剧当中所展现的神怪世界大相径庭。整本书是用评书的形式写的,其中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满天神佛都是普通人,神仙妖怪各有各的七情六欲。他们之间所演绎的故事,就是现实社会里的矛盾冲突。《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草根阶层出了个猴子叫孙悟空,天赋异禀又肯吃苦,白手起家开创了花果山的大产业。成名之后就有些恃强凌弱,先是跑到龙宫抢劫定海神针,后来又去地府注销了家族成员的户口,明显地表现出对天庭政府管理制度的不满。为了及时消除威胁,天庭的统治者用公务员的职位对猴子进行引诱,专业不对口不说,待遇也很低,猴子做了不久就愤而离职,回家自立门户,策划独立。于是天庭政府集结重兵加以围剿,猴子被俘,并受到锻烧的酷刑。猴子奋起反抗,将天庭政府搅得一塌糊涂,但终究因为经验不足被政府的印度籍顾问如来所诱骗,被囚五行山。五百年后,外籍顾问如来的转世学生唐僧受地方政府的委托,要远赴印度老师那里求取一套理论著作。由于出国路途遥远,治安混乱,如来便记起了在五行山服刑的孙悟空,开后门将他保出来充当唐僧的私人保镖。为保险起见,如来还推荐了两位天庭政府的下岗公务员八戒和沙僧来协助孙悟空,共同承担出国路上的剿匪任务。一路上他们遇上了不少食人部落,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屡次成为对方要猎食的对象,全赖悟空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方保唐僧无虞。更为讨厌的是,有些食人部落的酋长还颇有些政治背景,孙悟空投鼠忌器,只能竭尽全力从中周旋,最后往往需要第三者出面(也就是酋长们在天庭政府供职的那些庇护人)进行调停,来息事宁人。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大家终于顺利到达印度,唐僧孝敬了老师一件随身携带的古董钵盂,如愿以偿领到了老师的整套思想著作。由于成功完成了使命,师徒四人被破格提升为天庭政府高级公务员,从此享受高级别的待遇。这么看来,《西游记》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如果把书中的神仙妖怪替换为现实社会中的甲乙丙丁,把他们的法宝、手段替换为职权、关系,仍然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孙悟空是个杰出的平民,没有雄厚的背景。他的个人能力很强,也向往着高级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因为在花果山无论如何风光,始终是一个“妖”,比天庭政府守门的小仙也低了一个档次。第一次被太白金星骗上天做官,猴王还是不胜欢喜的,做弼马温也做得兢兢业业。后来发现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自尊心受挫,反下天庭,进而野心膨胀,要和政府分庭抗礼。客观评价起来,无论从经济基础、人力资源还是民众支持率方面来说,他都没有和天庭政府抗衡的条件,完全是靠一己之力的死磕。被俘之后也是“要命一条”的流氓气概,待到从八卦炉中逃出,更是大肆破坏,无法无天。这段经历也是他后来一直津津乐道的英雄史,但除了出风头外没有更大的意义。总结一下闹天宫的过程会发现,猴子并没有周密的篡权计划,完全是由着性子胡来,打,砸,抢,一副红卫兵造反小将的派头。他的造反,应该可以理解为怀才不遇的一种宣泄。譬如小孩子被大人冷落久了,往往借着哭、闹、摔东西还唤起大人的注意和关爱。这么一来猴子最后心甘情愿跟着懦夫唐僧卖命也可以理解,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成正果,列仙班,成为一个高级别高待遇的天庭政府官员。如此看来,把孙悟空的造反精神大加歌颂是有些过了。作者所赋予他的本性并非如此。国人的想象力就是丰富。满天的神佛组成了一个安定和谐的天庭政府,而玉帝就是这个组织的核心,号召力极强,连印度的如来听到猴子造反的消息也会急忙赶来助拳。幸而当时闭关锁国,国人尚不知欧洲的天主基督,否则《西游记》里大概也会出现挥舞着十字架法宝的耶稣和圣约翰,一起加入围剿孙悟空的战团。总之,貌似忠厚的如来施展了一个请君入瓮的手段,成功地把猴子捉住压在山下,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照这种吃法,猴子不是重金属中毒就是便秘,痛苦可以想象。百无聊赖地局促在狭小的石缝里五百余年,宏图壮志尽皆灰飞烟灭;好容易有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他还不感激涕零么?唐僧出场。平心而论,唐僧是个百无一用的废物,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依赖性强,胆小怕羞,妇人之仁,都占全了。然而,他是西天如来钦定的取经人选,非他莫属,其他的和尚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做考虑的。为了神化他,书里对他的肉身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吃他一块肉,便能长生不老”。偶对这一点一直持怀疑态度。如若确有其事,那些擒住唐僧的妖怪尽可以先从无关痛痒的部位剐一小块皮肤下来尝鲜,获得长生不死的保证。就算后来敌不过悟空,将活唐僧返还就是,反正长生的目的业已实现,何必贪恋整具躯体。再说,唐僧取经的目的也就是造福大众,若是真有佛家的献身精神,可以仿照先贤郦食其将自己烹了,或是做成罐头,华夏百姓尽皆有份,虽然分到的不过是一点肉丝,也足够实现长生不老的神话。这么一来,到了21世纪我们也会见到活蹦乱跳的唐王朝的老祖宗。言归正传。唐僧揭了五行山上的帖子,救出孙悟空并收为徒弟。唯恐他自恃本领高强不服管束,给他脑袋上扣了个紧箍,一闹情绪就念咒,痛得猴子半死不活。紧箍是观音给的,而观音又是从如来那领的。所以背后操控猴子的还是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当年他有本领将猴子囚禁,现在仍然可以授权手下的唐僧继续对猴子进行牵制。由于领导的妇人之仁,猴子开展剿匪工作处处掣肘,连斗一个小小的白骨精都要“三打”,这是以前单枪匹马酣战满天神佛时不曾经历过的。最后虽然灭了妖精,还是被有眼无珠的领导一纸休书贬回老家,可见唐长老对下属的绩效考核中,绝对服从是第一位的,能力还在其次。被贬就意味着失业,失业意味着成正果的道路再次封死,只能继续妖的生活。虽然被八戒重新请回来,悟空已经表现得如同惊弓之鸟,除妖总是拖泥带水,明明已经识破妖怪的伎俩却不肯痛下杀手,给取经事业平白增添了很多麻烦。待到《真假美猴王》那一回再次被贬,猴子居然哭了一场去求观音菩萨帮忙说情去了。一个曾经大闹天宫藐视一切权威的美猴王居然也有英雄气短的时候,看来唐长官驭人之术也不容小觑。当然,老唐也是狐假虎威罢了。再说八戒沙僧,原本都是天庭政府军的高级将领,后来分别因为作风问题和工作事故下岗,流落在凡间为妖。二人加盟时都和猴子交过火,自然不是对手,心服口服以“大师兄”相称。沙僧倒还老实,牵马挑担兢兢业业,八戒就有些滑头,胆小、好色、贪便宜又好吃懒做,一路上也就成为猴子捉弄的对象,这些趣事也给《西游记》增色不少。比起猴子的心无旁骛要成正果,八戒到底是犯过淫戒的,显得有些三心二意,一有挫折便嚷嚷分行李回家成亲;沙僧则显得浑浑噩噩,迷信权威,凡事服从大师兄的指挥。最为丰富多彩的还是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唐长老出国考察原与他们不相干,但“长生不老”的诱惑的确难以抵御。于是大大小小的妖精都惦记着吃块唐僧肉,起了邪念的还妄想俘了老唐做性奴隶。妖精大抵分两类,有背景和没背景的。总结一下这群妖精的下场会发现,凡是有背景的妖精,比如观音的犼,寿星的鹿,太乙真人的狮子之类,无论法力大小,一般不会被消灭,因为他们的庇护人——天庭政府的某位高官会及时赶到将他们从猴子的金箍棒下救出,一面向大圣赔个不是,一面装腔作势要对“孽畜”严加管教;猴子也就顺水推舟卖他们一个面子,挤兑几句了事。俗话说:“打狗看主人。”这句话在《西游记》里得到极充分的体现。猴子的目标是成正果列仙班,所以也没有必要和将来的同事撕破脸。而对待没有背景的妖精,例如白骨精,琵琶精,蜈蚣精等等,神仙们自然不予保护,有时还会给猴子助拳,猴子也不手软,一棒子打杀干净,顺带放火烧了老窝。所以,观音莲花池中的一条宠物金鱼下界兴风作浪,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只是编个花篮,将它装回家了事,那些葬身鱼腹的童男童女只是枉死;而法力高强堪于大圣匹敌的六耳猕猴,除了假扮猴子之外并没有犯明显的过恶,充其量只是个诈骗之罪,可就因为没有背景,先是被如来罩在钵盂里,然后让猴子一棒打死。如来除了装模作样地惋惜了两句也没说什么,想来是因为六耳猕猴法力太大,怕他重蹈猴子的覆辙祸乱天宫,还是一劳永逸地清除了这个治安隐患比较踏实。有背景的妖精多半有件让猴子头痛的法宝,例如金角大王的幌金绳,狮毛犼的紫金铃,青牛精的银圈。这些宝贝都是妖精下界时从庇护人那里偷来的小饰品,沾了仙气便威力无穷,让猴子吃了不少苦头。试想猴子当年大闹天宫,雄姿英发酣战诸神,不知道破解了多少法宝,自然也包括后来遇到的这些玩意儿,而现在却一件也抵抗不过,仿佛戴上紧箍,法力也打了折扣似的。分析起来,猴子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心无挂碍,专心战斗:由于师父在对方手里,命悬一线,猴子投鼠忌器,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玩命,没有十足的胜算便不敢给对手实质性伤害,唯恐对方破罐破摔,撕票了事。另一方面,那些妖精慑于大圣的名头,为了身家性命背水一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方点到即止,一方负隅顽抗,此消彼长,打成平手也属正常。那些法宝,就好像妖怪和庇护人之间严密的关系网,善能以柔克刚,将猴子紧紧缚住动弹不得。解铃还需系铃人:猴子最后也学了乖,发现苗头不对就上天查勘哪里的干部丢了宠物,和庇护人拉关系套近乎以毒攻毒,往往事半功倍。大风大浪一路走来,猴子也渐渐人情练达,不再是当年徒逞匹夫之勇的愣头青了。最好笑的就是最后如来老师当众索贿了。由于唐僧自恃是如来的学生,没有贿赂传经使者,结果领到的是无字的空本。猴子向如来投诉,如来笑道:“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唐僧只得孝敬了一只紫金钵盂方罢。如此看来糖衣炮弹由来已久,连超脱尘世的佛祖也未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