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一个QC的成长之路--读《从QC到总经理》有感


一个QC的成长之路--读《从QC到总经理》有感
这本书的出版应该在我的意料之中吧,因为谈质量理念和质量工具的书籍太多,但是谈质量人的成长的书似乎很少,而在中国质量的群体也已经越来越多,随着三聚氰胺、毒大米、瘦肉精等安全质量事故暴露,让我们从过去的奢谈质量发展到如今的不得不谈质量,也让质量人员开始倍受关注,于是我们会开始思索质量管理人员的发展在哪里?可否横向发展?这本书的诞生似乎就给了我们质量人员一条坎坷但是光明的思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基层的质量QC,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家民企的总经理的,这条路子尽管有作者的坚持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们—从“QC到总经理”不是不可能的。
几年前我就看了作者的连载,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被吸引住了,几乎是追着看完的,作者的这个连载也打破了当时论坛回帖的记录,足可见这篇文章的人气之旺,其实作者谈的并非什么高屋建瓴的质量理论,都是自己的经历,原汁原味的职业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也正是如此切入质量人实际的文字才让做质量的朋友觉得亲切,看上去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崇仰之情,因为被作者那种真性情和那份坚持所感动,更佩服作者能够不局限于现状,勇于跳出固有思维,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来,这一点也尤为可贵。
这本书的纸质书籍我还没看过,但是我收藏的网络电子版本却让我看了三遍至今仍回味无穷,本着分享的精神,我想或许我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分享我从这本书学到的和所思考的五个方面的精彩观点。
1、成长总是需要不断被锤炼的。
一个人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的,越是对人生感悟至深的,也就越是经历太多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正如某位高人所说,要想活得比别人好,当然必须要洞悉人性,而要洞悉人性自然也就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成长是建立在不断被锤炼和摔打之上的,摔得重不要紧,要紧的是还能不能爬出来继续寻找更合适的出路。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他在几个公司所遭遇到的挫折,比如第一家与某经理关于“现在大学生能力差”而引伸的酒杯有什么作用的辩论和台湾某经理说出“大陆猪”后作者和该公司的114名大学生集体辞职的事,都算是职场中的小挫折,而这些挫折其实也是很多人会遭遇到的,只是不同的人面对这些挫折的态度不一样从而决定了结果也不一样,有的在挫折面前屡败屡战,有的在挫折面前垂头丧气再也没有勇气面对,其实认为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那么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也就决定了能否拥有更强大的心态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我们在作者的分享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最后担任总经理的时候已经不是那么的急躁了,特别是在与老板娘的一番“斗智”当中更体现他作者的智慧,这些智慧其实都来源于作者在挫折中的不断总结和成长,试问没有前面几年的锤炼,哪有后来作者的老练和遇事沉稳呢?
2、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选择。
我不知道如果作者不从第一、二家公司跳出来会怎样,但是事实上他跳了出来,最后选择了到民企去开创事业,从结果看,他跳出了质量这个专属圈子,走向了更广阔的职业方向,如果他没有从前面几家大公司跳出来,那么在若干年的今天,或许他在这些公司中已经是一个部门的主管,负责公司的质量监控,那么这种可能的结果与现在我不知道哪一种会是作者想要的(从书籍看,作者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他的每一次选择也都有新的挑战出现,他在挑战中成长并作了新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也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最终成为了总经理。
我对这一点的感悟并非是我们也应该如作者般选择不断跳槽来增值,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自然所做出的决择的结果也不会一样,我想我们要从作者身上学到的是学会做选择,而不是盲目选择。因为你的选择将会决定拟以后的职场道路该如何走以及可以走多远。
3、用心和思考是迅速提高岗位技能的途径。
有很多职场的新人在进入职场后相当的迷茫,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遇到问题了,却缺乏自己的思考,习惯性的把问题抛给“高手们”去解决,“高手们”给出的解决办法其实代替不了新手自己的思考,结果是新手在若干年之后仍然是新手,尽管换了N份工作。
我想如果职场新手能够读一读这本书,会明白为什么作者可以从QC到总经理,为什么别人可以,而自己却做不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认可对待工作的态度,他职业生涯的这几份工作都做得很卓越,原因何在?我想这与作者的用心和思考是分不开的。只有用心才能沉到工作当中去,但是用心还不够,因为如果没有在熟悉工作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那么你永远不可能有提高。
我们看看作者从第一家公司到第五家公司的职位变化(从QC到主管、经理再到总经理)过程,都能看到作者在每一份工作的用心和思考,他通过向现场人员、看资料、实验、向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学习等方式加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更通过对每一份工作的独立思考把工作做得卓越,从而让他在每一份工作中都获得上司同事的认可,更重要的他通过每一份工作的积累获得了下一份工作职位的提高。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第三家公司在没有提前知会的情况下被调去生产部门,作者开始相当的愤慨,也不打算接受,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也劝作者离职,但是作者没有选择离开,在作者无事可做的那一段时间他仍然坚持建立了公司的SPC系统,也因为这样受到公司老总的认可而和解。这份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心态试问在我们当中又有几人能做到?!
4、别说不可能。
在很久之前就有这么一个调查,看看各大企业的总经理是由那种职位晋升的,结果调查显示由做质量而担任总经理的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做销售出身的总经理,这与国内企业目前的利润为导向不无关系,但是也说明了质量管理人员在国内不受重视和具有局限性的客观原因。作者的这本书相信也将为从事质量工作或者刚从事质量工作的朋友提供一条全面发展的职业道路,正如书中作者的朋友肖勇所说,做管理其实都具有共同之处,有些时候是我们把自己局限化了,作者也经历了从质量到生产的过程,他也用出色的生产效率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做,没有不可能的事。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随着我们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细,我们的跨职业发展是不是也将出现瓶颈?或者说这个瓶颈是我们自己呢?
不管如何,都不要轻易给自己的职业方向下结论,只要有一线可能,就不要放弃实现的可能。
5、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分享了他担任总经理之后的工作经历,这一段也突出了民企在利润和质量上的冲突,这也是很多质量人经常抱怨的地方,我们知道作者在之前是做了近六年的质量,应该说在质量控制上是相当有想法的,但是接手这家民企后,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质量问题了,要担起一个企业的前途是相当不容易的,更何况还要受民企的家族作风影响,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说“混在民企”,其实正说明了民企不好混,因为首先关系错综复杂,其次民企更重实际的效果,也就可能不会给你太多的资源和时间。看上去这似乎可以把李白的那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改为“混民企难,难于上青天”了。
但是作者没有在彷徨中放弃,而是在紧抓质量的同时也逐渐去适应民企的作风,学习新的生存法则,加强与老板的沟通,寻求老板的支持,就算是老板娘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很多的阻力,作者也没有放弃努力,而是有技巧的让老板娘看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最终在各方的充分理解下完成了该民企的组织架构改革和工作流程改革。
我们很多人一直埋怨怀才不遇,但是一旦给机会他的时候却又埋怨环境不对,当环境也给了他之后又做不出什么东东出来,其实我一向认为不管做什么,要强调的是“行”而非“知”,懂得再多的知识但是不会实际应用根本没有用,在企业中,随着我们职位的提高,需要的我想可能是更为实际的产出而非理念的熟悉,赵括纸上谈兵之败犹在耳旁,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

当然,说回来任何一本书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任何一本书也都有其不足的地方,比如本书是一个QC的成长经历,说实在的,这与作者本人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性格决定命运,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从作者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在给质量人的自我发展的一些思路上感觉不是太多,另外如果作者有打算再版的话,建议在作者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总结下自己的心得,我想这对每一位新人来说会有更大的收获(纸质书我还没看过,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改善了此问题,如有,这部分可无视)。
题外话:
1.
中国的质量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质量人的话语权似乎还有所欠缺,但是从作者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将质量与生产更好的结合起来的思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质量人可以走上总经理的位置,那么在关注质量问题上想必也会有质的提升,中国的质量氛围也更容易形成。当然,在目前看来,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我们的期望吧。
2.
从这本书出来到现在,有一种感觉似乎作者不太善于书籍的营销,感觉是书出了自己的使命似乎也就完成了,其实我们不从赢利的角度去看这本书的宣传,单从对于中国质量发展的角度去看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还是期望作者能够好好考虑书籍的营销,让这本质量人自己的成长故事能够遍布中国所有质量人的地方。让种子发芽。
3.
如果您刚做质量,还不知道该怎样努力,那么建议您买一本看看。相信对您会有很大的启发。(我不是打广告的,因为我压根不认识作者。)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启发的话,那是我的荣幸。


相关阅读:
《中国质量的腾飞希望》
http://www.6sq.net/blog-184661-98065.html

这篇文章目前在评选投票中,如果您认同我的文字,还烦请到以下链接投我一票(排列第10)。不胜感谢!
http://www.6sq.net/thread-272130-1-1.html

14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

管理、培训、写作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1-05-07 18:21
  • 浏览: 3636
  • 评论: 14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