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您眼中的体系】体系应该怎么建


【您眼中的体系】体系应该怎么建
眼下中国,稍有点规模或者在行业内稍有点市场份额的企业,十之八九可能都建立了ISO9001或者TS16949或者其他类似的标准质量保证体系了。可是,与这种满大街ISO9001等认证证书并不相称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却常常为众人所不齿。
再往小了看,看看我们自己现在或者曾经工作过的企业,可能也基本上都通过ISO9001等体系认证了。然而,真正把质量体系建设到位、产品质量真正因此而得到有效保证的企业,有几家呢?
为什么如此“建全”的体系,却得不到我们期望的结果呢?
以个人有限见识和经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企业和(最高)管理者看重的是体系认证证书,而不关注体系会给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带来怎样的质量提升。
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文凭的国家。质量体系的认证证书,正如一个企业的文凭。认证证书,通常会给企业带来表面信誉上的提升,特别是某些行业的大客户,在招标中,还往往把通过ISO9001作为应标企业的加分项。而质量体系的运行效果,是需要经过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才可能体现出来的。所以,认证证书的短期效益往往被过度的重视,而长期效益则被忽略了。这一点,在国有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2、员工关心的是怎么样按标准编写管理文件,按管理文件机械地执行,而忽视管理文件与企业实际的结合。
由于第1点的原因,必然导致,质量管理(特别是质量体系管理)人员,基本上是按标准条文,照猫画虎,去编写质量体系文件。而鲜有人去思考:标准体系的每一条要求,为什么要这么提;我们能不能提出多条符合标准要求的执行方案,然后从中选择一条最适合本企业的方案加以固化和实施,等等。在实际执行中,我们往往是因为引进了标准体系,增加了很多冗余的工作,不仅效果没提升,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其实,有时候,我们企业的很多原有的简洁的做法,也是非常有效且非常高效的,我们只要把这种做法固化下来,可能就完全能符合标准体系的要求了。
3、第三方审核员只关注体系执行的符合性,而根本不顾及体系执行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有过接待内、外审经历的人,可能都能明显体会到,审核员来审核,就是审你的规定是否标准要求、你的执行记录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从没有审核员会关注,你的体系执行了一年,你的业务质量、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提升了多少,你的产品质量是否受控。开出的也都是一两个不痛不痒的轻微“不符合”项。
个人以为,真正最有意义的体系,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强调适用性、有效性,要求符合性。
只有从适用性和有效性出发,去制定各种流程和管理规定,同时兼顾标准的符合性,这样的体系才会是一个高效、适用的体系。当然,这需要企业组织的最高管理者,首先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否则,很难做到。
2、实事求是、不造假
这与本人之前强调的质量管理第九大原则----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完全一致。一个人(特别是质量管理人员)、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有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这个从业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为了通过某次审核而做假记录。其实,一次做假成功,就必然会让一些爱耍小聪明的员工(甚至管理者)下一次继续偷懒做假,这对于企业管理显然是很有危害性的。做假记录能使一个组织通过一次审核,但对长远发展来说,却会深深伤害一个企业的文化和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员工的积极性。一个宁肯让审核不通过而保持了不造假道德底线的企业,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3、注重自上而下地优化流程
任何一个制度,都很难做到完美,特别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组织机构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由此带来的职责、流程变化就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对体系及时的评估、规划、优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我经历过一些企业,年年搞流程优化,但年年未见起色,甚至越优化,大家的抱怨越多。原因何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流程优化主要依赖于各业务部门提出,而缺少一个全面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流程优化机制。并且,体系管理部门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建议,从而使组织机构、部门职责越来越混乱。
我并不否认由业务部门提出的自下而上的流程优化过程,但是,个人认为,一个好的体系,一定需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主动优化过程。并且,当组织机构的设置影响到体系的运行效率、效果时,应该向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机构的优化建议。体系管理部门应该负起这样的职责。这需要一群工作积极性高、敢于向最高管理层谏言的质量管理队伍。
以上是个人对体系的一些浅显看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希望看到,管理体系物有所值,体系管理人员业有所乐。

15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zmhxiang
zmhxiang

QES体系、自愿性产品认证、供应商管理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2-08-20 16:32
  • 浏览: 3724
  • 评论: 15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