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如何看待成功学(转)



在成功学的诸多著作和名人中,影响较大的有二,一位是拿破仑·希尔,一位是戴尔·卡内基。尽管拿破仑·希尔的著述并不严谨,戴尔·卡内基的著述也更偏重于人际关系,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可供参考的地方。同国内那些“成功学大师”的大量著述相比,希尔和卡内基的著述还是质量较高的。如果有读者一心想看励志图书,还是看希尔和卡内基的比较靠谱。不过,先要学会鉴别真假,不管是大街上的地摊还是机场候机室的书屋,那些署名希尔和卡内基的图书,有些是冒名之作。如果把这些赝品的问题也归罪于原作者,未免不大公平。而且国内介绍和评价这两位名人以及成功学的文章,由于带有普及性和知识性,学者也往往不看重,随之而来的是众多错讹谬误广为流传,却得不到纠正。如有一篇励志普及读物《改变人生的一句话》,通篇说的是希尔的事情,却张冠李戴放在了卡内基头上;还有的把两个卡内基混为一谈,也不管一个是实业巨子钢铁大王名叫安德鲁,一个是培训教师口吐莲花名叫戴尔。这种不严谨,肯定会带来读者的不信任。
当然,即便是货真价实的希尔和卡内基原作,也良莠掺杂,需要在阅读时认真辨析。他们两人著作的共同特色(也是所有成功学著作的共同特色),就是都使用煽情手法,难免夸大其词;不少事例信手拈来,找不到真实出处;为了演说和渲染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逻辑。相比而言,希尔在著作中还是把价值观和道义放在首位的,而卡内基就明显把工具性和技巧放在首位,这就使前者更像“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后者更像《三十六计》攻防术。所以,学界对此颇有微辞,即便是实业界,也不见得都认可他们二人的观点。对于前者,往往批评其非学术,对于后者,往往批评其工具性。有人就写了这样的文章——《让卡内基见鬼去吧》,反映出人们对成功学的一种心态。
本文认为,对成功学,捧上九天固然不当,打入地狱亦为过分。平心而论,成功学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很有点像添加剂,需要区分其中的良莠。近年来,由于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屡屡出事,导致许多人提起添加剂就反感,追求“纯天然”。但如果是真正的专家,就会告诉你,添加剂不能一概而论。在现代工业条件下,许多添加剂是少不了的。即便不考虑工业生产因素,单纯从产品本身看,添加剂有不少有益的。以食品为例,添加剂可以增加营养成分以更适合人体需要,可以改变养分比例以更利于吸收,可以调整食品的色香味觉以引发人们的欲望,可以改变软硬程度以适应人的口感,这些都是使用添加剂的好处。正因为添加剂有正面作用,所以,即便古代没有工业,照样也有添加剂,不过添加剂不是“化学品”而已。调料实际上就具有添加剂作用。就以猪饲料而言,按照《神农本草经》记载,“梓叶饲猪,肥大三倍;桐花饲猪,肥大三倍。”明显就是一种添加剂。
有人认为古代即使有添加剂也因为“天然”而无害,却不知道“天然”照样有问题。现代食品业明令禁止使用的亚硝酸盐,在中国传统的腌制食品中含量很高。而相关的腌制技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炸油条要用明矾,端午酒要加雄黄,更是众所周知的添加剂。哪怕不叫添加剂,古代生活中也少不了类似的问题。例如,清水煮牛肉该没有添加剂吧,然而,古代煮肉用鼎,鼎为青铜制作,其中含有的铜、锡、铅都会微量溶入肉汤。所以有人大胆推断,商周青铜时代,慢性铅中毒患者应为数不少。所以,不论古今,对添加剂进行科学分析,辨析利害,规范约束,恰当使用,方是正途。
希尔和卡内基的成功学,作为管理学的添加剂,应该承认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员工教育和培训方面,确实是比较好的教材。在一定意义上,不见得比《松下幸之助经营全书》差。它们可以改善思维方式,培育良好习惯,转变员工行为,促进组织合作,激发工作热情。在一定意义上,成功学的内容强调价值观念的转化,而不是强调应用技巧的掌握。尽管它少不了技巧,有时候还把技巧提高到艺术的程度,然而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价值观的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希尔特别强调这一点,即“观念先行”。特别强调人际沟通技巧的卡内基,也把“真诚”放在首位,以建立互信机制作为其说教的基础。所以,成功学一旦走向技术训练,就落入下乘。概括起来,成功学要练的不是招式,而是内功。这也正是希尔撰写《思考致富》的立意所在。
比如,希尔的《成功法则》,尽管十分推崇安德鲁·卡内基,但并不是无原则的赞扬。很多人都赞美卡内基捐助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公益行为,正是因为有了卡内基,城市公共图书馆才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然而,希尔尖锐地指出,卡内基这一善举,隐含着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把卡内基的姓名用在图书馆的命名上。如果捐建了图书馆而不留下任何个人痕迹,这才是真正的善举,而炫耀捐助者,不过是卡内基对自己虚荣心的安抚。由此可见,希尔十分在意他的价值观。正是这种对自己价值观的坚守,使其著作有了主心骨。
相比而言,戴尔·卡内基的励志著作,在这方面就略逊一筹。他的代表作《人性的弱点》,确实也十分在意价值观,但很容易把读者引向技巧追求。例如“如何使你左右逢源”、“使人喜欢你的六种方法”等等。即便是卡内基对真诚的强调,稍有不慎,就会理解为一种赢得他人信任的技巧。因为“没有人喜欢与伪君子打交道,也没有人喜欢伪钞”。按照这一逻辑,所谓真诚就已经向讨人喜欢的技巧滑落。所以,即便是练内功,卡内基也流露出了“速成”的痕迹。一旦没有“正气”作底蕴,很有可能走火入魔。
国内流行的成功学著作,往往偏重于技巧,甚至偏向于“暗器”。常见的,有对《三十六计》的权谋式解读,又对李宗吾《厚黑学》的歪曲性宣扬,把批判变成褒赞。有的还不顾历史场景,摘取片言短语,任意发挥,鼓吹只求功利而不择手段。作为管理学的添加剂,这已经演化到“三聚氢胺”和“瘦肉精”层次了。在观察成功学时,必须注意到这种倾向。记住一个原则,成功学的真伪立马可辨——成功学的主题是修身,而不是鼓吹成王败寇。凡是以“成功”为诱饵践踏伦理规则、劫持人类情感、嘲讽理想主义、吹捧权谋手段的,一概都是成功学领域的歪门邪道。这种所谓成功学,不仅仅是暗器,而且还在暗器上喂了毒药。
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看,成功学并未提供多少新的思想。所以,假如没有成功学,管理思想的发展不会有大的变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说它是添加剂。哪怕它多么流行,都不会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面貌一新。诚然,成功学包含了一些思想火花,甚至是很耀眼的洞见。仍然以拿破仑·希尔为例,前面已经提到,他的《成功法则》,已经感受到了管理的真谛是自我管理,这是早于德鲁克数十年的创见。还有如希尔对进取心和领导才能关系的说明,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触及到了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然而,成功学的这种创见,是一种讲演中的举例,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其学术贡献有限。
成功学之所以缺乏学术贡献,是因为它从创立起就不是走学术路径。比如,拿破仑·希尔到底调查过多少成功人士?是不是他宣称的504人?因为没有相关的原始记录可以查询,这是无法核实的。如果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出严谨和求实,还可以说这种质疑是吹毛求疵,然而,在他的《成功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太那么求实,而是对自己“隐恶扬善”。对比其他资料,能够发现希尔在坦诚自己的历次挫折的同时,悄悄掩饰了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尤其是在他同妻儿、父亲、亲戚的关系方面,他丝毫没有说出自己有哪些错误。在某些例子的使用上,通过相关资料的对照,可以发现他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现象,如他把自己在商校毕业后的求职经历安在其他人身上。在谈到一些名人对《成功法则》的评价和肯定时,他是有所夸大的。就拿简单的调查人数而言,希尔在好几处都说他问卷调查达1.6万人,但没有相关的统计和说明,我们就难以相信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调查工作具有学术上的可靠性,进而我们也就无法在学术著作中引用他所说的事实和案例(仅仅可以引用思想和观点)。所以,希尔充其量可以在管理思想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无法在管理学术史中立足。
成功学不是学术领域的学问,还在于它采用的写作方法缺乏学术基础。希尔和卡内基都是杰出的演说家,但不是具备学术素养的研究者。所以,在他们的书中,不乏有为了生动有趣而牺牲逻辑、为了感染听众而夸大事实、为了吸引读者而过分包装等现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陈述,无论从事实的角度看还是从观点的角度看,都是无法证伪的。而能不能证伪是判断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准。现代管理的成败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单纯强调某一因素都有可能失之偏颇,这就需要对管理的情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化为单一的因果链。成功学的著作往往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把因果关系简单化,脱离具体的情境,斩钉截铁地断定成功就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这种论述方式在成功学著作中比比可见,严格来说,成功学更接近于牧师布道,与研究人员的学术报告有质的区别。比如,关于希尔会见卡内基一段,因为希尔多次提到,特别重视,所以叙述较细。然而,即便希尔的陈述没有任何问题,要还原当时的场景也十分困难。就拿卡内基不给希尔支付报酬和工作经费的真实理由来说,可以做出多种解释:对希尔的能力有疑问,吝啬,希尔未拿出可行的计划,考验希尔能否坚持下来,希尔的项目尽管重要但不能放在优先资助位置,希尔谈话的神态影响了卡内基资助的决心……哪怕这些可能性的出现概率很低,也是需要逐项排除的。然而,希尔(包括写成功学著作的其他人)并未做这样的工作(作为励志图书和演讲稿也勿需做这样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其著作的非学术性。
即便没有上述问题,希尔的成功学是通过采访和归纳成功人士的经验写出来的,这也会对它的可靠性产生消极影响。成功人士的事后总结和陈述,不见得就能完全记录当时的情境。哪怕不会成心作伪,经验形成的习惯性防卫,皮革马力翁效应带来的主观偏差,个人利害关系造成的选择性屏蔽等等,都会影响到访谈的可靠性。从希尔自己的叙述看,他对调查的可靠性完全没有验证。我们不能以学者的标准来苛求希尔,作为励志的经验证据,他这样的调查就足够了。但如果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这种调查远远不够。从本质上说,成功学与学术研究是相悖的。成功学要表达的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其隐含的逻辑是“只要这样做就一定成功”,而学术研究隐含的逻辑是必须对知识进行验证,“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此”?
这样说,难道成功学就没用了?不然。添加剂有添加剂的作用,没有学术贡献,不等于没有实用价值。成功学在训练人员、提高觉悟、增强基本素质、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进一步,成功学还可以顺应社会潮流,变革社会风气。当然,发挥其积极作用,要以清除成功学领域的“三聚氢胺”和“瘦肉精”为前提。再进一步,还要读者和听众对成功学有一个恰当的判断。凡是试图通过成功学走捷径的,毫无例外都会走上弯路。因为任何成功,都是当事人自己努力的结果,正如希尔在《成功法则》中所言:“我们必须声明,本书无意成为通往成功大道的捷径,也不想使之成为一种机械化的公式,使你自己不必努力就能使用它来获得成功。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你如何运用它,而不在于书的本身。”由此推论,读书只有自己动脑子才会有收获,凡是寄希望于通过读书减少自己的思考、能够在书中找出现成答案的做法,只会增加自己的愚蠢。正如德鲁克曾经强调过的那样,任何学习,最终都是自学。
对管理学而言,从正面说,成功学可以为管理学研究提供素材、扩展思路;从反面说,管理学研究可以对成功学提出质疑,促其改进。清除不良添加剂,前提是要对添加剂进行区分,进而提出添加剂的合理标准。成功学作为管理学的添加剂,其添加标准和添加方式,恰恰要通过管理学研究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管理学界,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混淆二者的倾向。如果说,成功学的讲演是天桥的相声,老百姓喜闻乐见;管理学研究则是象牙塔的学问,理论界不可缺少。二者不存在高下之别,只存在领域之分。让郭德纲去讲文艺理论,让名教授去表演相声,只会造成混乱。各守本分,互相促进,乃是正道。让象牙塔变成天桥,让天桥把式走进大学,则会两败俱伤。

发表于《管理学家》2011年捌月号

0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1-09-04 07:49
  • 浏览: 2608
  • 评论: 0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