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及质量管理
于此,借助于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发展,谈谈我对于质量和质量管理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将质量管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一致的活动”。随着管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质量的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质量概念的主体,即“什么的质量”,从产品的质量发展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到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质量,再到产品、服务、过程和体系的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完善,其中所谓的体系质量主要是指组织的经营管理质量。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而言,体系质量就是指其经营管理的业绩。我们看到,目前的质量概念远远超出了产品质量的范畴。因此,如果我们仍然继续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我们的经营质量根本就无从谈起。即使是过程质量也在逐渐得到关注,这对于要在市场竞争中打算长期生存的企业而言仍然是远远不够的。相应地,质量概念的客体,即“满足什么的要求”,也发生了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顾客及相关方综合满意的深化发展。这里的相关方主要有员工、投资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和投资者。一批忠诚而又有活力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应视其为自己的生存之基。员工的忠诚就像顾客的忠诚一样,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成本节约,而员工的活力则是使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源动力。而对于投资者,有很多公司对其持有有偏见的看法,认为他们只关心回报,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若投资者只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投机机会而获得本应该有的资本回报的话,那么这样的资本市场是不健康的。投资者应该从企业的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回报。而这样的投资者必然要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作为企业而言,选择有责任感的投资者,也必然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
质量管理学家对工业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三大阶段,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为第二阶段,而从20世纪60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对于质量管理三阶段的发展我们不能仅看到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其背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与技术的发展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的阶段和开展的深入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其生产技术的现实状况。市场和企业自身对于更高质量的要求呼唤着并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质量管理的发展。尽管生产技术的现实水平最总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但是只有在良好的质量管理水平下生产技术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那些超前引进了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机器设备的企业中,由于高效的质量管理的欠缺,过剩的生产力的浪费就显得尤为可惜。国际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戴明认为,在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中有85%的是由于管理系统造成的,而仅有15%是由员工引起的。可想而知,质量管理的有效改善,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更能对质量水平带来质的飞跃。因此,有效改善质量管理的水平,是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力,降低不良质量成本,实现利润增长的优选之路。
在优秀的企业中,其技术的发展通常是超过了顾客需求的发展。而更多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是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实情也大略如此。因此,对于身处其中一员的企业而言,不仅要在市场需求的迫求下积极改善质量管理水平,更要向整个社会的工业基础能力提出进步发展的要求。也即是说企业不仅要做市场需求的供给者,同时也应该做市场需求的提出者。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财富,但质量是由生产力直接生产出来的,而有效的管理是高质量实现的保障。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力改进质量管理的水平是实现利润增长的最好选择,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