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部的定位及地位
从上班到现在,质量管理部的定位和地位不断变化,公司的质量定位不同,部门的地位也就不一样。刚进厂时,质量管理部当时称为技术监督处,质量判定和过程监督为主,大批干不动活的老班长或其他高水平的老工人走上监督员岗位,监督着操作者生产,有的背着手看,有的坐在屋里喝茶,然后抄点记录,也有个别人,夜班还睡觉。这种状况看来不可思议,但技术监督处的地位也并不高。讨论质量问题时,顶大量把记录带到会场说下情况,其实处于附属地位。大多数情况下是技术部门的人查阅监督记录,总结存在问题,找出趋势。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组织生产厂进行解决。技术监督处,被定义为技术部的附属。
随着9000体系在90年代下半段的举起,与技术监督部并行,公司又成立了体系管理部,成天推进质量体系认证,技术监督处处境更加艰难。一些关于技术监督处员工劳动纪律差,上班睡觉不起作用,还对生产厂吃拿卡要等不利传闻陆续地传进上层领导的耳朵里,终于酿成监督体制的巨变。体系与监督合并,成立质量保证部,一线的监督员归了生产厂,质量管理部失去了一线的眼睛,缺少了现场的眼线,结果管体系的外审前弄弄内审、开个管理评审会,然后迎接外审检查,平时也没有什么事;监督管理的抽空下去查一圈,弄回点现场产品抽查结果和违章什么的情况,虽然不能发现生产线系统的情况,但也糊弄过日子。
后来,归生产厂的监督员不起作用了,虽然不睡觉了,但也转行了,搞其他工作了。向公司领导发出的质量信息和质量指标传递的大都是利好消息,可是外面的质量异议一天天多起来,终于质量问题象山洪一样爆发了,公司退回巨额不合产品,领导大怒,部长离职,公司也对质量保证部重新改组。于是,检验和质量监督、体系管理合并在一起,售后服务和质量站归到质量部,从原料检验到出厂产品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质量指标压在了质量管理部,进行目标管理,完不成工资降低。质量部地位空前提高,结果质量罚款单雪片般飞向生产厂,管理就是考核,体系就是检查,监督就是记违章。这种思想指导下,质量部定位严管部,地位上升靠考核。一时间,质量问题确实少了不少,但是质量管理部的技术含量一直没有真正提升,质量问题解决等核心问题一直将质量管理部边缘化。生产厂投来的是看不起的眼神,你们,不就是会扣吗?质量问题原因你们会分析吗,能解决吗?质量人在反思,有体系、有检验、有监督,为什么没有赢得尊重,解决不了问题,却落下骂名?
直到有一天,将厂内外质量问题系统梳理,组织相关单位开会研究解决,随着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查清原因、落实对策、整改有效,领导的脸上有了笑容,其他单位的人员有了来往,生产厂也靠前反映一些实际问题,希望质量部帮助一起解决,质量部终于脱去了没有技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骂名,真正地过程控制,系统管理了。技术人员也终于低下高仰的头,询问质量问题的具体情况,反思技术上的不足之处,定期向质量部反馈改进项目进展情况了。这就是十年的质量管理在国企的大致轨迹。不够典型,足以反思。
质量走过了理论上恶补和学术探讨阶段,开始走向实现稳定生产,防止异常的新阶段,检验、控制、保证、预防,从低端到高端进步的快慢标志就是解决问题的好坏。什么体系,什么先进工具,以产品的高质、以过程的稳定为标志来衡量。其背后,是一群穿行于现场,可以运用PDCA,推进质量改进项目实施,能解决实际质量难题的质量人队伍。虽然方法还不太纯熟,效果还不太理想,不过质量管理部主导的质量管理,随着问题的解决,各单位的参与,一步步成长着,进步着。
随着9000体系在90年代下半段的举起,与技术监督部并行,公司又成立了体系管理部,成天推进质量体系认证,技术监督处处境更加艰难。一些关于技术监督处员工劳动纪律差,上班睡觉不起作用,还对生产厂吃拿卡要等不利传闻陆续地传进上层领导的耳朵里,终于酿成监督体制的巨变。体系与监督合并,成立质量保证部,一线的监督员归了生产厂,质量管理部失去了一线的眼睛,缺少了现场的眼线,结果管体系的外审前弄弄内审、开个管理评审会,然后迎接外审检查,平时也没有什么事;监督管理的抽空下去查一圈,弄回点现场产品抽查结果和违章什么的情况,虽然不能发现生产线系统的情况,但也糊弄过日子。
后来,归生产厂的监督员不起作用了,虽然不睡觉了,但也转行了,搞其他工作了。向公司领导发出的质量信息和质量指标传递的大都是利好消息,可是外面的质量异议一天天多起来,终于质量问题象山洪一样爆发了,公司退回巨额不合产品,领导大怒,部长离职,公司也对质量保证部重新改组。于是,检验和质量监督、体系管理合并在一起,售后服务和质量站归到质量部,从原料检验到出厂产品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质量指标压在了质量管理部,进行目标管理,完不成工资降低。质量部地位空前提高,结果质量罚款单雪片般飞向生产厂,管理就是考核,体系就是检查,监督就是记违章。这种思想指导下,质量部定位严管部,地位上升靠考核。一时间,质量问题确实少了不少,但是质量管理部的技术含量一直没有真正提升,质量问题解决等核心问题一直将质量管理部边缘化。生产厂投来的是看不起的眼神,你们,不就是会扣吗?质量问题原因你们会分析吗,能解决吗?质量人在反思,有体系、有检验、有监督,为什么没有赢得尊重,解决不了问题,却落下骂名?
直到有一天,将厂内外质量问题系统梳理,组织相关单位开会研究解决,随着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查清原因、落实对策、整改有效,领导的脸上有了笑容,其他单位的人员有了来往,生产厂也靠前反映一些实际问题,希望质量部帮助一起解决,质量部终于脱去了没有技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骂名,真正地过程控制,系统管理了。技术人员也终于低下高仰的头,询问质量问题的具体情况,反思技术上的不足之处,定期向质量部反馈改进项目进展情况了。这就是十年的质量管理在国企的大致轨迹。不够典型,足以反思。
质量走过了理论上恶补和学术探讨阶段,开始走向实现稳定生产,防止异常的新阶段,检验、控制、保证、预防,从低端到高端进步的快慢标志就是解决问题的好坏。什么体系,什么先进工具,以产品的高质、以过程的稳定为标志来衡量。其背后,是一群穿行于现场,可以运用PDCA,推进质量改进项目实施,能解决实际质量难题的质量人队伍。虽然方法还不太纯熟,效果还不太理想,不过质量管理部主导的质量管理,随着问题的解决,各单位的参与,一步步成长着,进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