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路在何方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品质管理 路在何方
每个公司的高层和品质管理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才能全面提升我们的品质?是遵守标准作业吗,是提出品质口号吗?还是是靠作业员的自觉性,自律性(道德)?是预防保全吗?
生产模式可以从日本照搬过来的。但是有些东西,若不经过理解和消化,我们可能只能学到表面,很难掌握内在的东西。通过这么多年的理解。我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定期检讨规则的完善性,是提高品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但这往往被忽视。
规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要从本工程不发生和不流出不良两个方面考虑。
检讨规则只能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来,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而且需要不断进行,持续改善。
检讨规则地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当检讨完成一个工程,也就掌握了一个工程的要点。
而规则出问题往往是重大问题,所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设计规则。
维修设备不应该是常态,也不应该是工作的重心,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建立规则,每当设备坏时,既要维修好设备,更要建立点检规则,并能定期执行。
当设备能力不变时,代表分布的形状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中心值与规则中心重合来达到减少不良品的概率,这就是中间值管理
,当分布集中时,不良品的概率也会减少,也就是提高设备能力,削减设备变差,通过设备维护,设备大修来实现。
统计分析和设备变差削减活动应该是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它离我们很近,而不是只为了TS的要求。
目前很多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前2点,维持管理做得不够好。很多工具,方法都是为这两点服务的,如:看板管理,目视化,变化点管理。当然,这需要人力资源,文化各方面的支持,如果大家通过努力,做好了前2点,可以再继续做好第5点。品质改善无止境,只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抱负。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品质管理 路在何方
每个公司的高层和品质管理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才能全面提升我们的品质?是遵守标准作业吗,是提出品质口号吗?还是是靠作业员的自觉性,自律性(道德)?是预防保全吗?
生产模式可以从日本照搬过来的。但是有些东西,若不经过理解和消化,我们可能只能学到表面,很难掌握内在的东西。通过这么多年的理解。我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 规则的完善性。表现在规则的全面性,正确性,可执行度,目视化程度。不好的规则大家都会很累,还发生潜在的问题。比如铆接机点检和维护的方法,保证铆接工程正常的条件要全面,正确,以日点检还是月点检来执行,是技术人员来执行还是制造人员来执行,这些规则都是需要去设计和改善的。倘若规则不容易被遵守,又是重要工程,可以朝防错的方向去考虑。一时想不出防错,就要建立监督机制。
定期检讨规则的完善性,是提高品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但这往往被忽视。
规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要从本工程不发生和不流出不良两个方面考虑。
检讨规则只能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来,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而且需要不断进行,持续改善。
检讨规则地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当检讨完成一个工程,也就掌握了一个工程的要点。
而规则出问题往往是重大问题,所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设计规则。
- 标准作业要遵守。设计好的规则,就一定要去遵守。
- 工具、设备、治具的完备也需要靠建立规则,执行规则两点来保证。开厂1、2年时,设备、工具、治具都是全新的;每当设备坏了,技术刚修好时,这些也是全新的,可以保证一段时间不出问题,零件是会周期损坏的,但是靠什么保证设备不会周期损坏?只能靠点检的规则和规则的执行。
维修设备不应该是常态,也不应该是工作的重心,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建立规则,每当设备坏时,既要维修好设备,更要建立点检规则,并能定期执行。
- 异常不应该是常态,异常处理也不应该是工作的主要内容。当然要做好以上两点才行。
- 提升品质,要靠过程控制。前2点是属于维持管理,用来维持品质不出问题。那么我们提升品质需要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正态分布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我们加工工厂设备的规律
当设备能力不变时,代表分布的形状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中心值与规则中心重合来达到减少不良品的概率,这就是中间值管理
,当分布集中时,不良品的概率也会减少,也就是提高设备能力,削减设备变差,通过设备维护,设备大修来实现。
统计分析和设备变差削减活动应该是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它离我们很近,而不是只为了TS的要求。
- 品质管理是一个系统,TS16949是最低要求,是保证不出大问题的最低要求,而我们在很多方面停留在做资料的阶段。其实按照TS的思路和管理方法务实地执行,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们应该做到,在很多方面不需要解释,直接能够大方地拿来给客户参观或审核,做的写的一致,不断地标准化,不断地改善。
目前很多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前2点,维持管理做得不够好。很多工具,方法都是为这两点服务的,如:看板管理,目视化,变化点管理。当然,这需要人力资源,文化各方面的支持,如果大家通过努力,做好了前2点,可以再继续做好第5点。品质改善无止境,只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