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部的昨天和明天
2001年,原就职公司发生一次大的质量问题,退货损失巨大(具体数目就不说了,惨不忍睹),公司领导开了几次分析会议后,质量部从“有管理责任”到承担“第一质量责任”,部长被撤,领导被换。我从技术部门前往质量部担任部长。当时我也不知道如何干好,就不自觉地按PDCA开始了。现状调查,质量部的质量指标就不用说了,外面退货多,家里废品多。员工士气低。。。。主要原因,质量管理制度不少,但是执行不严格,尤其是新产品失效模式(当时不知道这个词)没有做,新的生产钱质量有问题就大批生产,到市场大量退回。所以原来那个质量部长的失误,不是质量问题没有发现,而是,没有用有力的证据,让领导接受要出大问题的观点。如何改变这种困境,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与各层人员沟通,找来质量管理书看,当时还是纸版为主,看到了日本质量管理一书,震惊、向往,结合自己公司的现状,提出六年工作规划:两年稳定、两年提升、两年世界级(最后没有实现,放了空炮)。
其实当时质量部主要的工作方法就是开会,天天开会,今天有什么质量问题,什么原因,出问题了是否经济考核,下去检查操作又违章了。。。。天天忙个不停,废品大量出现,分析工作也是特别工作量大。忙了两年,主要生产线的质量问题通过技术攻关终于解决了。当然贡献主要是技术部门和生产厂的,质量部好象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贡献。不过严格考核,员工们不敢违章倒是真的。有人说,不能考核,应该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指引,应该尊重员工。可是,那个效果不能立即见效。下个规定,出现废品考核,量大的几个月工资扣了。暴力管理在中国反而有用,没有人问有什么依据,没有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返还工资。操作层面的违章少了,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技术人员被迫立了很多攻关项目,就是一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因不清,组成多单位人员参加的解决小组,虽然不叫QC小组,虽然没有严格的PDCA,数据说话,但是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中,解决了一些问题。大的技术难题解决以后,管理层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了。新的产品,本来没有经过用户验证,就大批生产,结果大批出事。出厂前已经发现质量问题,不告诉顾客,改了结果,出厂了。结果退回。本来需要精加工的工序,受能力限制,领导一签字,就简化工序,结果又出事了。月底大量入库,检验来不及做,不做了,编结果放行,结果有问题了。。。。等等 。
有人用道路管理比喻质量管理,如果一条路上,规定只走机动车,却有机动车,有马车,还有骑车的、步行的,另外还有摆摊的,相信肯定易出事的。这就是管理的重要作用吧。而质量部在管理这些问题过程中,从大家认为不懂,认为不需要,认为没有用,到操作按规定,违章减少(操作员工最好管,其实他们的声音背后往往是混乱的管理和违章指挥),工艺众人评审,技术难题不断减少;管理上也对着问题,一个个弄出措施,解决问题。终于,质量尽管还有问题,原因查找却容易了不少。虽然预防措施还不能完全见效,纠正措施还是在质量部过程、结果的验证中越来越实用。
10年走过,发现盯着问题,不断找原因,解决问题一直盯住措施有效性,慢慢的质量在进步。
明天的质量管理如何?去年我来到了一个新企业,还是质量管理,但是管理内容明显变化,论质量管理的地位不高,那是部门的影响力和贡献不大原因造成的。还是要PDCA,按管理技术一步一步前行。落后的管理,只能一步步提升,员工的水平,只能一天一天提高。而质量部的地位也是要量变到质变,不断地改变。新的单位,合作方面难度大些,不过,生产是生产部老大,技术是技术部老大,这永远别想改变,质量人就是要用质量数据,管理技术,告诉大家质量问题的原因,防止问题的预防措施,然后大家一起盯着做。“三现”,对于我们不过时,“沟通”对于我们很重要。我刚到这个单位,到一个一个单位登门访问"老大“,自然关系从陌生到熟悉;遇到问题,主动找相关人员沟通,总是得到意想不到的真相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生硬地对抗,到平等的沟通,从考核责任到共商解决措施。这并不是新的法宝,只是解决问题的基本。
曾经有一个机会放在我的面前,从质量部门到技术部门,我选择放弃,当时是不舍得新建的队伍,想要在质量管理上有所作为;这事已经过去10年。现在我依然从事质量管理,但是对质量管理依然有份尊重和期盼。固然成果难见,固然推进艰维,不过还是觉得,有得做,可以做,愿意做。推进过程中内心怀着的不是绝望,而是积累。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其实当时质量部主要的工作方法就是开会,天天开会,今天有什么质量问题,什么原因,出问题了是否经济考核,下去检查操作又违章了。。。。天天忙个不停,废品大量出现,分析工作也是特别工作量大。忙了两年,主要生产线的质量问题通过技术攻关终于解决了。当然贡献主要是技术部门和生产厂的,质量部好象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贡献。不过严格考核,员工们不敢违章倒是真的。有人说,不能考核,应该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指引,应该尊重员工。可是,那个效果不能立即见效。下个规定,出现废品考核,量大的几个月工资扣了。暴力管理在中国反而有用,没有人问有什么依据,没有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返还工资。操作层面的违章少了,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技术人员被迫立了很多攻关项目,就是一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因不清,组成多单位人员参加的解决小组,虽然不叫QC小组,虽然没有严格的PDCA,数据说话,但是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中,解决了一些问题。大的技术难题解决以后,管理层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了。新的产品,本来没有经过用户验证,就大批生产,结果大批出事。出厂前已经发现质量问题,不告诉顾客,改了结果,出厂了。结果退回。本来需要精加工的工序,受能力限制,领导一签字,就简化工序,结果又出事了。月底大量入库,检验来不及做,不做了,编结果放行,结果有问题了。。。。等等 。
有人用道路管理比喻质量管理,如果一条路上,规定只走机动车,却有机动车,有马车,还有骑车的、步行的,另外还有摆摊的,相信肯定易出事的。这就是管理的重要作用吧。而质量部在管理这些问题过程中,从大家认为不懂,认为不需要,认为没有用,到操作按规定,违章减少(操作员工最好管,其实他们的声音背后往往是混乱的管理和违章指挥),工艺众人评审,技术难题不断减少;管理上也对着问题,一个个弄出措施,解决问题。终于,质量尽管还有问题,原因查找却容易了不少。虽然预防措施还不能完全见效,纠正措施还是在质量部过程、结果的验证中越来越实用。
10年走过,发现盯着问题,不断找原因,解决问题一直盯住措施有效性,慢慢的质量在进步。
明天的质量管理如何?去年我来到了一个新企业,还是质量管理,但是管理内容明显变化,论质量管理的地位不高,那是部门的影响力和贡献不大原因造成的。还是要PDCA,按管理技术一步一步前行。落后的管理,只能一步步提升,员工的水平,只能一天一天提高。而质量部的地位也是要量变到质变,不断地改变。新的单位,合作方面难度大些,不过,生产是生产部老大,技术是技术部老大,这永远别想改变,质量人就是要用质量数据,管理技术,告诉大家质量问题的原因,防止问题的预防措施,然后大家一起盯着做。“三现”,对于我们不过时,“沟通”对于我们很重要。我刚到这个单位,到一个一个单位登门访问"老大“,自然关系从陌生到熟悉;遇到问题,主动找相关人员沟通,总是得到意想不到的真相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生硬地对抗,到平等的沟通,从考核责任到共商解决措施。这并不是新的法宝,只是解决问题的基本。
曾经有一个机会放在我的面前,从质量部门到技术部门,我选择放弃,当时是不舍得新建的队伍,想要在质量管理上有所作为;这事已经过去10年。现在我依然从事质量管理,但是对质量管理依然有份尊重和期盼。固然成果难见,固然推进艰维,不过还是觉得,有得做,可以做,愿意做。推进过程中内心怀着的不是绝望,而是积累。不断积累,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