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出售版权开创独特模式
· 《中国国家地理》输出版权
在目前国内众多媒体机构热衷于引进国外版权之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却首次把这本中国本土杂志的版权卖到了海外。记者从该杂志社获悉,自今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在日本发行之后,目前月销量达4.5万册,每月仅固定版税收入就达到2万美元。此前,该杂志中文繁体版已在台湾地区发行。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中国地理学会主办,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由于它详尽介绍中国的历史文 化及自然风貌,有很突出的特点,近年来颇为吸引境外一些出版机构的注意。据社长李栓科介绍,目前合作的出版机构都是主动找上门来,杂志社甚至可以“货比三家”。
杂志终审权谈判最艰难
一个具有实力的合作者是中国本土杂志在境外发行成功与否的基础。《中国国家地理》对合作者的选择有自己的独特标准。在台湾地区,他们选择的是老资格的“牛顿出版集团”,该集团拥有大大小小十数家出版公司,有成熟的销售市场和自己的发行渠道,还有富有经验的编辑队伍。在前来谈判的出版机构中,该集团的“出价”并不是最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杂志的三年版权。然而在日本,杂志的销售是进入书店的销售系统,与在中国大不相同,于是《中国国家地理》选择了亚洲地理出版公司这一跨行业的机构。据悉,该公司在出版界并不十分出名,但其对地理资源的经营却十分成功,目前三菱汽车采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由该集团提供的。他们除了经销地图画册之外,服务甚至涉及各个书店的销售系统,使图书销售的物流、账款流及在线支付等一系列流程透明化、电子化,而《中国国家地理》与之合作后利用了这些优势得以迅速在日本书店铺开销售网络。
目前,《中国国家地理》的法文版、英文版版权的谈判正在加紧进行。李栓科认为,在这一系列版权买卖的过程中,对版税收入的讨价还价并不是最艰难的过程,而对该杂志终审权的谈判却往往要经历几个月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人类文明史,特别是中国文明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掌握杂志的终审权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是否能以一本完整的中文媒体形象落地的关键。最终,合作方都承诺《中国国家地理》将保持编辑上的终审权,文章除了可以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进行修改外,其他将遵循杂志的原貌。
版权出售为中国杂志经营开创了独特模式
据该杂志市场营销总监孙占涛透露,《中国国家地理》版税包含三部分:商标使用费、版权费及服务费。版税收入采取浮动式的模式,杂志日文版以2万册为起点,中文繁体版以3万册为起点,每月固定版税为2万美元,超出部分提取5%的版税及广告分成。以后每增长一万册,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长到12%就将点数下调。横向比较,该杂志版税收入的固定部分处在较低水平,但浮动部分有可能给双方带来可观收益。
《中国国家地理》版权的出售为中国杂志经营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负责人认为,该杂志在内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注册版权并成功经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版业逐步与国际对接的今天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 思想家孔子论管理: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给管理者的三条忠告都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历久而弥新。足为今日管理者诫!
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了,就跑来问孔子:“孔子啊孔子,你是一位智者啊,你说我这个地方行政长官该怎么当啊?”孔子说,老朋友啊,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呢只能告诉你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什么叫先有司呢?先有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先自己要做好表率。我想啊,自己做好表率起码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自己要出色地、专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是要在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上给下属带一个好的头。这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哪个下属会忠诚地追随一个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上司呢?哪个下属会死心塌地地为一个不能为他们树立表率作用的领导效力呢?所以,孔子说的“先有司”,是做好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创业者和管理者,他们抱怨自己的同事和下属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不能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或者在工作上无法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但是,他们自己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有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没有为他们的下属做好一个好榜样?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所以,如果你的管理工作遇到了问题,你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的怎样? 什么叫赦小过呢?孔子说的意思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用人才要看大局,如果一个人总体上能够胜任你所给他安排的工作职位,那么在工作的非关键细节和其他方面,就应该宽容一些。没有哪个人没有缺点,没有哪个管理者身上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所以,管理人要做到张弛有度,该严的地方要严格,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刚刚出道、本身学历又很高、做事情求完美的管理者,非常容易犯的管理错误就是对人比较挑剔,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甚至苛刻到完全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要求自己的下属。这样,容易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工作团队内部制造紧张管理,最后不能避免的影响到团队的战斗力,甚至使团队趋于解体。 我认识好几个曾经跟昔日好友共同合伙创业的年轻管理者,他们的合伙创业都遭到了失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他们团队当中的主要管理者不能做到“赦小过”,以致影响大家的关系,最后到了难以一起共事的程度,于是团队解体、创业失败。 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谁不能宽容别人,也就不能管理别人和领导别人。在重视人际关系和人情面子的中国,掌握这种平衡的艺术,尤为重要。 什么是举贤才,大家都很明白,就是要重用贤人。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贤人至少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或者德胜于才、才胜于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类型。真正的人才应该凝固做到所谓“德才兼备”,一方面能够具有胜任一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相当的职业操守、能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团队、能给下属和同事发挥表率作用。 做企业、做管理,要求不断地发展经营的规模。而经营规模的有效扩张,又以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授权为前提。兵不多、将不广,企业家和总经理何以率领队伍征战沙场?如何做到战必克、攻必取? 西汉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刘邦曾经说,搞战略、做策划,我不如张良;搞销售、开拓市场,我不如韩信;搞后勤、管行政,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用他们。所以,连刘邦都感慨,西汉有限公司的兴起都是靠着这样的优秀人才啊!那么,我们今天的管理者怎样想呢? 有道是,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公司,二流的人才造就二流的公司。管理者遇到公司管理问题时,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左右: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样的人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给管理者的三条忠告都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历久而弥新。足为今日管理者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