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让我如何爱你 --- 浅谈质量活动在中国

混迹制造业质量管理领域已逾八载,不敢妄称已有多深的理解和领悟,更不敢以专家自诩,但我也从未妄自菲薄。在经历了QCC和6sigma的如火如荼,体会了毒牛奶和地沟油的伤悲,又投身去感悟精益生产壮大,期待奇迹的发生。

最近,有幸聆听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吕乃基教授的一次课程 --- 《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让我的内心再次激荡起来,翻阅百年历史,回顾亲身经历,我不由的由衷发出一声轻微的感慨:QCC/6sigma/精益生产,你真的适合中国这篇土地么?你们是那么美妙,让我们充满憧憬,可是我要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到底该让我如何爱你?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控制或许应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诞生之后,由于过度的追求生产效率以及作业标准化,为了平衡生产和质量之间的矛盾,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诞生了。慢慢的质量工程,质量控制,可靠性控制等等细化的质量工作陆续来到这个世界,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也出现了诸如朱兰,戴明等质量管理大师,产生了高级的过程统计控制等方法。不过这些大师尤其是戴明的成就似乎并非因为美国,而是因为日本质量的崛起。战后的日本由于战败制裁,被迫选择了产品出口的方式力图重振“雄风”。日本人大力推广QCC活动,并不断引进来自美国的统计工具,并应用起来。最终力挫美国,将其出口的电子产品做成了质量的标杆。美国再感受到质量危机后,举国重视,自上而下的一套套要求发布出来。各企业在原有的强项---过程统计控制---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吸纳了更多的质量工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逻辑性或强数字分析),终于6sigma在摩托罗拉产生了。这套方法在杰克韦尔奇带领的通用电气应用下来,大放异彩,进而风靡世界。 社会的发展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也正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质量管理的发展自然不能摆脱这样一个发展规律。被美国人总结为精益生产的TPS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带来的是莫大的震撼。TPS中的一个概念“自生产完结”将质量控制的权杖又归还到生产者手中,而不是独立的质量控制人员(如检验员)手中。按哲学的观点,这个否定之否定的现象,不仅仅昭示着质量管理回归到了它应当存在的位置,还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质量是生产(研发)的质量,要在生产(研发)中实现。自己的事情,请不要转嫁给别人做。 这次轮到6sigma的粉丝们发呆了:精益出剑了,6sigma是否能够与之争锋?似乎是争不过,因为已经有太多的咨询公司已经将他们的服务项目改成了精益6sigma,不是么?其实这没有什么吃惊的,独立太久的质量控制到了应该回到生产的怀抱中的时候了,这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和质量活动的推广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适合的人文基础 质量管理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可是中国的质量发展呢?似乎只能从新中国成立后看起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在一个个的五年计划中发展着,不过那个时候一直都是在计划经济下按照苏联模式开展。整个质量管理的模式更像是政府机关的格局,从中央到地方,六个级别的管理机构。在生产上,谈不上具体的质量管理方法。正当海外归来的专家开始引进统计过程控制时,不好意思,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断了这一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年,当越来越多的外企带着他们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到中国,我们看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理念和方法,真的有些无法适从。因而众多的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可是当一次次QCC活动变成秀场,当一次次6sigma活动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金白银,当精益生产以及精益6sigma再次不断冲击我们的神经的时候,我不禁要发问:你们真的那么美丽,真的值得我为你付出真情么?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撇开质量的发展问题,先看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西方文化的特点:现代科学多起源于地中海海域的古希腊,诸如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定律等。古希腊的发展过程中,人不断的与自然开展斗争,从中学习规律,从而导致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天人分离,人要更多的去了解自然,挑战自然。所以在西方产生更为严谨的科学,更多可详细描述的规律。西方人会将这些规律视作底线,绝不逾越,在这些底线规律上不断向上发展。 东方文化的特点:与经典几何与经典力学的规律相对应的,中国最出名最能震撼世界的应该算是《孙子兵法》吧。这是部什么样的著作呢?是教会人与人争斗的技巧的。东方人重伦理道德,同时向下兼容。无论五湖四海,始终抱着海纳百川的态度,吸纳而来。但是这种吸纳的态度带来两个隐患:一是不分良莠,尽数吸纳,因为我宽容;一是情大于法,为了仁义,任何约束都可以改变。 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也都领会到了一些东西了吧。质量管理活动是受人制约和影响的一项科学活动。6sigma在美国风行,并不意味着在中国能够成功 --- 一套完全基于数据驱动可以在方脑袋的西方人那里行得通,因为他们文化根源上就是在不断的分析自然,分析环境,找到一个不变的规律,将之应用;可是在中国,大家本能的是在考虑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无法用y=f(x)简单表示的。那么这样看来似乎QCC和精益生产这些由日本人搞出来的东西更适合中国企业。其实也不尽然,日本人在一家企业的忠诚度使得他们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候绝不会再去考虑与人的争斗,而是全力解决问题。


各位,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吧,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所有相关人员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 这不是我的责任/这不是我负责的事情 /it is not my business --- 或者是临时工干的吧…… 写到这里,我感觉可以暂时停笔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另:几年前,去某公司面试,对面的manager问:请告诉我控制图的判异准则?不知道大家会怎样回答。我想应该有两种吧:1、将控制图的判异准则背诵一遍 2、告诉他,不好意思,没有记住。我真希望有一天再碰到这样一道面试题,我会告诉他:判异原理就是不放过所有有规律的点,而我没有记住那些准则,也没有必要记住那些准则。套用一句广告词: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

19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3-04-24 06:30
  • 浏览: 2600
  • 评论: 19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