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洲之行---11.08 徒步"徽青古道"
这几天总让我不时的出现很多的思绪,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一样,而我现在却有了一种莫名的伤悲感,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我想了很多,都没有想到,人生有太多的不意外,经历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却还是没有醒悟,我和很多80后的女人一样,不了解自已~~~~!于是就决定利用假日好好的给自己放个假,与同事一起去徒步徽青古道。。
(11.8 苏州的天气不是怎么好,我们冒雨早上3:30着装出门约好在苏州东环家乐福超市门口集合。4:30 准时和同事大约(19人)一起做着我们包的车子开往安徽。车子上了高速穿过车窗眺望外面蒙蒙细雨。原计划徒步徽行古道的可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们修改的旅游线路,去参观许村再徒步徽青古道大约10:30左右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天也放晴了 。我们事先联系了一位当地的导游(程开宇)全全安排我们两天的行程:大概是第一天下午参观许村,第二天沿途徒步登山)
徽洲: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徽青古道之旅就是从古徽州府治之地歙县开始。徽青古道,是当年的徽州府城至青阳县的“古官道”。古史记载,古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安徽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而我们此行的路线,基本上就是沿着历史上古道的记载路线而行。
­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就是我们此次徽青古道的第一站,我们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程开宇)给我们买了许村的门票28/每人。许村的历史可上述到东汉,古称富资里和昉溪,至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方改名为“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 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全国已有东南大学、中国美院等40余所大学学生前来研究和写生
许村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对她情有独钟。“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对她的赞誉。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颂美的诗文。许村镇境内文物众多,有八座牌坊、廊桥、亭、古民居、古祠堂等景点。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为了能够看到更加真实的感受:历史文化,我们队对不不仅白天参观了,晚上也列队:浏览了夜色中的许村)
徽青古道不同于徽杭。也许是行走的人少,我们的到来,引来了大部分村民好奇的目光。民风纯朴的村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很轻松地拉得很近很近。周边竹林和植被保护得很好,进入山道,恍如进入了一个枝叶亭亭如盖的原始森林,泥土的气息、草木的郁香扑鼻而来,每一种变化的颜色都浸透出生命的古典艺术。浓烈的阳光从枝叶缝隙斜射下来,映衬出绿的浓淡层次,幻化出微妙的色感,身心顿觉清爽。遗憾的是,这种不可复制的清凉之美却是无法搬迁。以至于我在渐行渐停中,逐渐加长了驻足的时间,贪婪般想把此刻的清凉定格成永远。
古道遗址,在现代文明之下,曾经长时间被忽视、被省略了,但是在寂静、肃穆中它们仍然拥有执拗的力量。古徽商称雄商界300余年,一代代徽商最初正是从这里走出深山,创造了一个个“无徽不成镇”的时代神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驻足细看脚下的青石板,其古远和磨损程度,可以想象古道的往日,行人和流走货物又何止千百万之数?与其说今天我们的驴行古道是在重温这些历史的载体,不如说,是这些历史的遗迹顽强地自己站出来,向我们诉说当年徽商故事。也许当年天没亮时,年轻人结伴就要远行了。推开吱呀作响的厚重木门,踏上了这段山道。身后有人在油灯下嘤嘤地哭起来,不远处传来狗吠。年轻人知道父母的目光追随在身后,但他们没有再回头,一直往前走着,就这样走出了皖南的深山老林。故乡已被抛在身后,而眼前的茫茫山道,极可能就是人生的不归路。此时,他们耳边听到的似乎是依稀传来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偶尔,这些成功或不那么成功的徽商回头看时,他们生命的全部风景,都在徽州古道的坐标系中展开:岁月是条纵向坐标,而金钱、物质、名誉、声望等身外之物,则构成了横向坐标。人生拼搏的每一种体验、每一种尝试,都是其中一个个的相交点,丰富而复杂的生命历程虽然极易被时间的潮水淹没,但生命的密码却被这古道保留下来,以至永远。
沿着青石板路继续一路往上,到达茶坦村。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当年古道繁华时,家家都是客栈酒楼。现今已是破落不堪,村民主要靠种茶、种竹和种药为生,看着粉墙上的各个年代的标语口号……从抗日到文革、从计划生育到防火,历史变迁的痕迹分明在诉说山村岁月的悠悠。休息一会儿,汗湿的衬衣已干了,该出发了。过箬岭关沿着石板道继续前行,路边多见枝杈如巨蟒般的古树,有的甚至有近百年树龄。山水明秀,古木参天,人行其间,青草的香味,山鸟清脆的鸣声,泉水的淙淙相和。在这样下山的过程中,驴友“化蝶”一直在说,眼前的一切让人有着太多莫名的不真实感。是的,古道的凝重和芳草连天,用心绪和眼睛去勾勒,真是一幅色彩丰富的调色板,而这样的不真实感其实就是一种恍惚。这样的恍惚也正是我一路的思绪,行走过程一直在想象李叔同先生《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意境,于是恍惚自己的前世今生,于是有理由去莫名的伤愁,伤愁古道西风瘦马,伤愁夕阳西下,伤愁断肠人在天涯。
历史卸掉了古道的庞杂与重负,驴行苍莽古道,让古道包容起自己,把古道的静谧延承心间,把古道的宽广扩展到心境的边远。古道不仅是个锻炼行脚的好去处,而且也是能让人产生归属感的地方,与它相逢的短短半日,整个灵魂都变得轻灵而丰盈,虽然也曾有着淡淡的伤愁。但是踩着时间的长廊走向远方,远方除了遥远,就是一生等候的绿色,这种绿色就是生命的绿色。
箬岭关
箬岭关位于歙县城北约30公里处,又称“大关洞”,是歙县北面交通路线的控制点,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岭头设关扼守,关上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关东20米处,有汪公庙遗址一座,屋顶已毁,现仅存四壁。附近村民把各处找来的石碑都堆放在此处,明朝清朝的都有。庙侧有古井一个,井水依然清澈。出关,北通太平县,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太平军和清军当年也曾多次在这一段上往来厮杀,有个叫“万人坑”的地方就是当初的战场之一。而现在这里非常清寂了,抛弃在野坡上的断石碎砖,虽已被芊芊青草湮埋了半截,但似乎仍可闻当年的厮杀声。
汪王庙供奉的汪华(586—649),字国辅,又字英发,歙县登源汪村人(今属绩溪县)。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拥军10万,号称吴王。此后十多年间,汪华保境安民,六州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顺唐朝。唐高祖嘉其顺潮流和保六州功绩,授予方牧,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兼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武德七年,奉诏进京。贞观二年(628)被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后改忠武将军,为右积福折冲都尉。唐太宗征辽,委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
汪王庙初建时仅为一名宦祠。唐朝以后,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封号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汪王庙内汪华神座上的匾额为“六州屏翰”,两侧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护,祬今稼穑沐神功。”在后人看来,汪华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汪王庙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避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祖先祭祀的祠堂宗庙。
茶林场
茶林场的全称是“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是黄山毛峰茶的原产地。文革期间曾有上万名上海知青在这里生活劳动。目前这里还属上海管辖,连派出所都是上海静安分局的,当地医院还可以使用上海的医保卡。初到这里的徒步者都会大吃一惊,皖南山区里竟然有这么一个海派小镇:上百名老外在咖啡厅、酒吧里闲逛,甚至光着身子在晒日光浴……让人以为自己到了衡山路或是阳朔。
­
我们徒步完徽青古道后已经是傍晚了,大家都累的不行了,于是就在“<皖南酒店>吃了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的旅行~~~”这决定是耐力和毅力的考验。!!!
­
­
­
­
[
(11.8 苏州的天气不是怎么好,我们冒雨早上3:30着装出门约好在苏州东环家乐福超市门口集合。4:30 准时和同事大约(19人)一起做着我们包的车子开往安徽。车子上了高速穿过车窗眺望外面蒙蒙细雨。原计划徒步徽行古道的可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们修改的旅游线路,去参观许村再徒步徽青古道大约10:30左右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天也放晴了 。我们事先联系了一位当地的导游(程开宇)全全安排我们两天的行程:大概是第一天下午参观许村,第二天沿途徒步登山)
徽洲: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徽青古道之旅就是从古徽州府治之地歙县开始。徽青古道,是当年的徽州府城至青阳县的“古官道”。古史记载,古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安徽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而我们此行的路线,基本上就是沿着历史上古道的记载路线而行。
­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就是我们此次徽青古道的第一站,我们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程开宇)给我们买了许村的门票28/每人。许村的历史可上述到东汉,古称富资里和昉溪,至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方改名为“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 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全国已有东南大学、中国美院等40余所大学学生前来研究和写生
许村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对她情有独钟。“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对她的赞誉。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颂美的诗文。许村镇境内文物众多,有八座牌坊、廊桥、亭、古民居、古祠堂等景点。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为了能够看到更加真实的感受:历史文化,我们队对不不仅白天参观了,晚上也列队:浏览了夜色中的许村)
徽青古道不同于徽杭。也许是行走的人少,我们的到来,引来了大部分村民好奇的目光。民风纯朴的村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很轻松地拉得很近很近。周边竹林和植被保护得很好,进入山道,恍如进入了一个枝叶亭亭如盖的原始森林,泥土的气息、草木的郁香扑鼻而来,每一种变化的颜色都浸透出生命的古典艺术。浓烈的阳光从枝叶缝隙斜射下来,映衬出绿的浓淡层次,幻化出微妙的色感,身心顿觉清爽。遗憾的是,这种不可复制的清凉之美却是无法搬迁。以至于我在渐行渐停中,逐渐加长了驻足的时间,贪婪般想把此刻的清凉定格成永远。
古道遗址,在现代文明之下,曾经长时间被忽视、被省略了,但是在寂静、肃穆中它们仍然拥有执拗的力量。古徽商称雄商界300余年,一代代徽商最初正是从这里走出深山,创造了一个个“无徽不成镇”的时代神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驻足细看脚下的青石板,其古远和磨损程度,可以想象古道的往日,行人和流走货物又何止千百万之数?与其说今天我们的驴行古道是在重温这些历史的载体,不如说,是这些历史的遗迹顽强地自己站出来,向我们诉说当年徽商故事。也许当年天没亮时,年轻人结伴就要远行了。推开吱呀作响的厚重木门,踏上了这段山道。身后有人在油灯下嘤嘤地哭起来,不远处传来狗吠。年轻人知道父母的目光追随在身后,但他们没有再回头,一直往前走着,就这样走出了皖南的深山老林。故乡已被抛在身后,而眼前的茫茫山道,极可能就是人生的不归路。此时,他们耳边听到的似乎是依稀传来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偶尔,这些成功或不那么成功的徽商回头看时,他们生命的全部风景,都在徽州古道的坐标系中展开:岁月是条纵向坐标,而金钱、物质、名誉、声望等身外之物,则构成了横向坐标。人生拼搏的每一种体验、每一种尝试,都是其中一个个的相交点,丰富而复杂的生命历程虽然极易被时间的潮水淹没,但生命的密码却被这古道保留下来,以至永远。
沿着青石板路继续一路往上,到达茶坦村。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当年古道繁华时,家家都是客栈酒楼。现今已是破落不堪,村民主要靠种茶、种竹和种药为生,看着粉墙上的各个年代的标语口号……从抗日到文革、从计划生育到防火,历史变迁的痕迹分明在诉说山村岁月的悠悠。休息一会儿,汗湿的衬衣已干了,该出发了。过箬岭关沿着石板道继续前行,路边多见枝杈如巨蟒般的古树,有的甚至有近百年树龄。山水明秀,古木参天,人行其间,青草的香味,山鸟清脆的鸣声,泉水的淙淙相和。在这样下山的过程中,驴友“化蝶”一直在说,眼前的一切让人有着太多莫名的不真实感。是的,古道的凝重和芳草连天,用心绪和眼睛去勾勒,真是一幅色彩丰富的调色板,而这样的不真实感其实就是一种恍惚。这样的恍惚也正是我一路的思绪,行走过程一直在想象李叔同先生《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意境,于是恍惚自己的前世今生,于是有理由去莫名的伤愁,伤愁古道西风瘦马,伤愁夕阳西下,伤愁断肠人在天涯。
历史卸掉了古道的庞杂与重负,驴行苍莽古道,让古道包容起自己,把古道的静谧延承心间,把古道的宽广扩展到心境的边远。古道不仅是个锻炼行脚的好去处,而且也是能让人产生归属感的地方,与它相逢的短短半日,整个灵魂都变得轻灵而丰盈,虽然也曾有着淡淡的伤愁。但是踩着时间的长廊走向远方,远方除了遥远,就是一生等候的绿色,这种绿色就是生命的绿色。
箬岭关
箬岭关位于歙县城北约30公里处,又称“大关洞”,是歙县北面交通路线的控制点,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岭头设关扼守,关上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关东20米处,有汪公庙遗址一座,屋顶已毁,现仅存四壁。附近村民把各处找来的石碑都堆放在此处,明朝清朝的都有。庙侧有古井一个,井水依然清澈。出关,北通太平县,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太平军和清军当年也曾多次在这一段上往来厮杀,有个叫“万人坑”的地方就是当初的战场之一。而现在这里非常清寂了,抛弃在野坡上的断石碎砖,虽已被芊芊青草湮埋了半截,但似乎仍可闻当年的厮杀声。
汪王庙供奉的汪华(586—649),字国辅,又字英发,歙县登源汪村人(今属绩溪县)。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拥军10万,号称吴王。此后十多年间,汪华保境安民,六州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顺唐朝。唐高祖嘉其顺潮流和保六州功绩,授予方牧,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兼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武德七年,奉诏进京。贞观二年(628)被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后改忠武将军,为右积福折冲都尉。唐太宗征辽,委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
汪王庙初建时仅为一名宦祠。唐朝以后,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封号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汪王庙内汪华神座上的匾额为“六州屏翰”,两侧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护,祬今稼穑沐神功。”在后人看来,汪华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汪王庙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避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祖先祭祀的祠堂宗庙。
茶林场
茶林场的全称是“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是黄山毛峰茶的原产地。文革期间曾有上万名上海知青在这里生活劳动。目前这里还属上海管辖,连派出所都是上海静安分局的,当地医院还可以使用上海的医保卡。初到这里的徒步者都会大吃一惊,皖南山区里竟然有这么一个海派小镇:上百名老外在咖啡厅、酒吧里闲逛,甚至光着身子在晒日光浴……让人以为自己到了衡山路或是阳朔。
­
我们徒步完徽青古道后已经是傍晚了,大家都累的不行了,于是就在“<皖南酒店>吃了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的旅行~~~”这决定是耐力和毅力的考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