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三鹿奶粉质量事故的处理


三鹿奶粉质量事故的处理

2008年国家利用纳税人的钱,对所有饮用过“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奶粉的婴儿进行了免费检测或免费治疗。有效而及时的应对措施“遏止”了事故向更深更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危害方向发展,并且也安抚了广大的此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就临时应对措施而言,国家的这一措施确实值得认同。不过就公平和合理性而言,我作为此次事故的间接受害者,却不得不问一句:“国家如此的慷慨举措,到底伤害了谁?”很多人正在把此次的奶粉事故,定位成偶发的质量事故(听了“世纪大讲堂”的课后,你可能更加坚信),即个别“刁民”的良心道德败坏的问题。借此,某些人员/单位可以“迅速简单”地处理好这个危害及中国各个城镇的重大质量事故;

停止销售-企业召回(包括其它遏止/减少危害的临时举措/政府公关措施)-全面抽检-公布抽检结果-查处真因-再次抽检-公布抽检合格结果-恢复消费市场信心(邀请领导喝奶)-再次抽检-公布抽检合格结果-相关奶粉重新上市销售-再次抽检-公布抽检合格结果-坚定市场消费信心-再次抽检-公布抽检合格结果-坚定市场消费信心。。。。。。就针对企业的利益而言,以上的质量事故处理流程,可以说是设计的非常合理的(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时间消除事故对企业的影响并快速恢复销售市场)。但就针对广大群众和/或国家的利益,这样的质量事故处理流程,是不可值得推崇的,甚至可以说,是值得进行局部批判的。如果你稍微懂点质量管理知识和中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也略微有点对中国食品质量事故的记忆(如“苏丹红”),你也会对企业和国家对这次的质量事故处理,提出很多的意见,尤其是把这次质量事故定位成“偶发”事故来处理。因为在我看来,这次的质量事故是中国落后的质量管理造就的必然事故。

在对我的观点提出论证前,请让我以一个外企的质量管理者的思维,来假想一下,如果此次的“三鹿”质量事故延伸到欧美国家的市场,那欧美国家会是如何来处理:

1. 电视通告所有公民立即停止饮用/食用产自中国的牛奶及其相关奶制品,并要求在一周内有饮用/食用的公民,立即前往就近的国家认可的医院,进行全面检测和/或治疗及保留相关费用发票。

2. 立即责令各商场,市场及零售个体户,停止销售产自中国的牛奶及其相关奶制品,并在核清所有在售品/在储品/在运品数量和成本后,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如工商局/消费者保护委员),就地予以“禁封”。所有“禁封”产品,在未经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解封前,不可私自解封销售,如有违背者,追究刑事责任(含虚报漏报相关商品数量者)。

3. 立即责令各海关部门/质检部门就地扣押封存所有产自中国的牛奶及其相关奶制品的在运品/在储品,并核清数量和成本。

4. 责令由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主导,要求各相关单位派员(国家质检局/工商局/海关/商品进口部/大型销售商代表/成本核算会计部代表/中国企业代表/中国商务部代表等)成立“中国牛奶及其相关奶制品质量事故处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处委会”)”;并要求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此次事故的发生/流出原因分析及临时对策(如何减少此次事故对公民的危害及如何弥补直接和/或间接受到的经济损失);并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相关企业单位和/或个人对此次事故的责任所在以及长久纠正预防措施(在人员上/制度上做出怎样的改变以杜绝预防类似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5. “处委会”组员前往各商品的封存地,实施现场按各生产厂家各生产批次予以抽样,并把样品送交就近国家/世界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依据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规定进行全面检测。经检验不合格的批次,由“处委会”核清成本后,就地予以销毁。对经检测合格的产品,由“处委会”在各商品的个体包装上加签相关“处委会质量认可标识”,但在“处委会”未向媒体正式公布详细的再检结果清单前,消费者保护委员不可提前“解封”,销售商不得把商品提前上架销售。

6. “处委会”组员前往各地统计次此事故直接/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并公布统计结果及责令相关人员负责向中国相关企业进行索赔(提交索赔金额/索赔行动计划/时程表/责任单位/个人等),以及制定如何弥补各直接/间接受到经济/人身损害的单位/个人(弥补金额/弥补行动计划/时程表/弥补对象(单位/个人))。

7. “处委会”收集所有不良检测结果和相关不良样品,并召集大会,对次此事故的不良品的发生/流出原因及相关对策,予以分析/讨论:

不良品的发生原因(针对中国相关企业):

l-为什么奶粉中含有超标的“三聚氰胺”

-中国个别牛奶收购商要求牧农/为延长原牛奶保鲜期,无标准/无计划地在原奶里添加了“三聚氰胺”,造成部分原奶中的“三聚氰胺”严重超标。

-牧农不知道“三聚氰胺”允许的含量标准是多少,也没有相关检测设备控制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标。

-牛奶收购合同对次项要求有说明吗?为什么牛奶收购合同没有说明?

2-为什么中国牧农/牛奶收购商要添加“三聚氰胺”延长原牛奶保鲜期?

-中国牧农不是奶粉生产厂家的一级供应链,从牧农到奶粉生产厂家有中间周转过程,储存时间需要延长,不得不添加“三聚氰胺”延长原牛奶保鲜期。

-牧农不知道过量食用“三聚氰胺”会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

-“三聚氰胺”的包装上或使用说明书对此有说明吗?为什么“三聚氰胺”的包装上或使用说明书对此没有说明?

3-为什么中国牧农不是奶粉生产厂家的一级供应链?

-中国牧农草场小产量少,而且产奶量不稳定储奶地不集中,奶粉厂家不愿多花太多人力收购成本运输成本进行按镇按村按户收奶。

4- 为什么中国牧农场地小,不能规模化大量产奶?

-中国土地制度决定,牧农分配的草场和用地小(被分割成很多小块)。

-牧农的资金有限,技术有限,没办法没能力进行规模化养殖。

5- 为什么“三聚氰胺”会流到牧农的手中?

-牧农从集市上购买到。

6- 为什么“三聚氰胺”会流转到市场?销售使用对象没有特别规定吗?……

不良品的流出原因(针对中国和欧美的相关企业单位/个人):

1-为什么中国奶粉/奶制品加工企业在对原牛奶的入厂前抽检中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
-不知道有关“三聚氰胺”含量的质量标准?
-没有对“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控制项?
-没有“三聚氰胺”含量的相应检测设备?
-没有明确的对“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程序和方法做出明确规定,造成检测结果错误或者误判?-企业相关人员不重视此检测项目(不知道过量食用“三聚氰胺”会造成致命伤害),
-没有有效监督机制,相关检测人员故意漏检此项?
-企业领导不重视此检测项目,为节约成本直接取消该检测项目?
-牛奶收购商收买了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故意放行检测不合格的批次牛奶

2- 为什么中国出口检测机构,没有在相关产品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的中国牛奶及其奶制品而使其流入欧美国家?

-属于出口免检产品?

3- 为什么免检产品出了如此重大的质量事故?


-免检制度不够完善?
-免检资格授予过程不规范?
-免检资格审核/复核没有严格依据制度跟进执行?
-对该产品的生产及质量控制过程不了解,造成对该产品的评估不足而误发了免检资格?
-对该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甚了解,造成对该产品的评估不足而误发了免检资格?

4- 为什么中国质检局没有在对牧农/牛奶收购商的牛奶抽检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

-中国质检局没有在相关城镇(尤其是中国内陆城镇)设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
-不知道有关“三聚氰胺”含量的质量标准?
-没有对“三聚氰胺”的含量设立检测控制项?
-没有“三聚氰胺”含量的相应检测设备?
-没有明确的对“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程序和方法做出明确规定,造成检测结果错误/不精确而误判?
-国家相关人员不重视此检测项目(不知道过量食用“三聚氰胺”会造成致命伤害),
-没有有效监督机制,相关检测人员故意漏检此项?
-牛奶收购商收买了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故意放行检测不合格的批次牛奶?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条例/法令/法规不完善,让有关企业钻了“空子”?

5- 为什么欧美国家质量检测机构/商品进口检测机构,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的中国牛奶及其奶制品而使其流入国内各大商场甚至消费者手里,并造成致命伤害?

-欧美国家质量检测机构/商品进口检测机构,不可能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的中国牛奶及其奶制品而使其流入国内各大商场甚至消费者手里,并造成致命伤害,所以我的假想不成立。事实上,我也没有看到任何新闻机构,在欧美市场/消费者有“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的投诉。这一结论,不是基于我的“崇洋媚外”的思维,而是始于我对中国品质管理的落后现状和中国大部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质量管理认识的深深了解,不过,也是对欧美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和管理体制的信任和肯定。当然,最能让我确信“三鹿奶粉”事件不会在欧美国家发生的理由是:

1.“三鹿”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质量管理者,他们比我更明白:“如果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在美国,会是怎样的严重后果。前车之鉴没有忘-玩具油漆铅含量超标,造成了灭顶性的后果(包括巨额索赔)。对比之下,国内之前的“苏丹红”事件,却可以很轻松的不了了之。

2.“三鹿”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质量管理者,他们比我更相信:如果奶粉或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标,这样的产品肯定过不了欧美进口商品检测机构的关(正如我相信欧美国家质量检测机构/商品进口检测机构,不可能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的中国牛奶及其奶制品),那么他们的产品肯定进入不了欧美的销售市场。他们也比我更了解:要进入欧美市场,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欧美国家制订的“游戏规则”,否则,即使侥幸入了市场,也会招致严重的后果,让其得不偿失。

故此,中国的企业不得不认真学习研究欧美国家和/或欧美企业制订的“游戏规则”,并且不惜成本去遵守。这也是,为什么代表欧美国家的“第三方质量检测鉴定机构”(“游戏规则”遵守与否的最初鉴定者-样品确认和试产确认阶段进行)在中国越开越红越开越多的理由之一。反而,生于中国成长于中国的企业,却对中国国内相关部门所订立的“游戏规则”却差不多是熟视无睹,理由是,国内的“游戏规则”永远是欧美国家旧版的“游戏规则”的翻版,没有学习和研究的必要。甚至大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者认为,他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规则的理解远胜于中国“游戏规则”的发起者/制定者。

在企业质量管理者的眼里,中国“游戏规则”的发起者/制定者是“业余质量管理”研究者。中国的“游戏规则”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自然也就没有非执行不可的驱动力。更为可怕的是,在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者眼里,在中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不是欧美那样有文有法可查的质量/安全规则和法令,而是所谓的与企业质量人不太相干的“公关”“游戏规则”。因而,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问题,早已“升华”为“公关”技能问题。于是,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针对同一个项目的产品有两套质量“标准”,甚至有两个不同管理团队。

针对出口欧美市场的定单,必须由质量管理经验丰富的质量团队,严格依据公司的质量管理程序把好每一关。而针对国内市场的定单,大型而有名气的企业,只要一个质量经理配合业务“糊弄”一下“公关”一下国家质检局的某个“业余质量权威者”,弄个“免检”“尚方宝剑”,便可一路顺畅;就算是出了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也有“业余质量权威者”顶着,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中小型企业,他们国内市场的目标是遍布中国各个城镇村落的集市和/或门市部,他们完全省去质量管理这个环节/成本,因为针对他们的产品进入他们的目标的市场几乎没有门槛/关卡;而且出了事故,往往也找不到他们(因为他们的产品没有标识厂址,让你无法追踪,尤其是中国小朋友喜欢吃的一些麻辣食品加工厂)。况且,唯一有可能追踪他们产品质量的国家机构,也就是当地的一些更“业余的质量管理者-工商局”,他们从心里面就不希望每一个企业把质量做得很好,否则,他们赚取“外快”的机会就会减少,所以他们更没有动力去学习好研究透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规则”,更不可能指望他们去把这样“规则”好好地宣传给相关企业相关人员,更谈不上靠他们去监督企业对“规则”的自行学习热情和效果。毕竟,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监督部门会因为他们管辖区的质量事故而让他们失业或遭受责任追究。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回想一下,中国政府对此次“三鹿奶粉”的质量事故处理,又何尝不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状况呢?

在这次“三鹿奶粉”的重大质量事故中,最大责任承担者,应该是“三鹿”企业自己,而我们的政府(其实是所有纳税人)却成了最大的买单者。这样不可思议的举措,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鼓励”了那些不愿遵守国家质量安全规则的企业/个人。试想,这次是“三鹿”,下次是“四鹿”,国家又以怎样的理由去拒绝买单?再有,就算是小儿定的“游戏规则”,谁违背了,谁就该受处罚(小孩子也懂的道理)。否则,这还能算是“规则”吗?是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吗?怨不得,大部分企业不把中国这样的食品质量安全“规则”当一回事。怪不得,制订这些“规则”的人得不到质量同行们的尊重。因为,这些所谓的“规则”仅仅是某些人之间的“公关和交易”谈判的筹码,它和质量没有关系。对比一下,仅为质量安全而订立的欧美质量安全规则而言,你就不得不相信,出口企业为何一定要不惜成本去遵守欧美质量安全规则。

出了重大的品质事故,企业首先想到是如何减少损失及如何恢复销售市场(或消费市场),这无可厚非。但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减少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以及尽快找出事故的真正责任者(企业或个人),并责令其从经济上弥补对人民造成的危害,对其予以相应处罚。更为重要的是,要召集相关人员,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并在体制上规则要求上找出漏洞和缺失,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质量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实上,某些国家政府的相关人员,比我们更清楚谁是“苏丹红”及“三鹿奶粉”的重大质量事故中的根本责任人。只要略懂管理的人,都知道,像这样普及性广又非常致命而多发的重大质量事故,真正的责任者是那些“规则”的制定者/推行者(制定的规则本身有重大漏洞或缺失,要不,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真正的把“规则”认真推行/执行下去)。所以,他们不敢和企业在社会舆论的公证下,较真地去追究真正的事故责任者,因为他们深知,最后的结果,他们难脱干系。与其费时又费力地做些对自己也不利的事情,倒不如动用公家的钱去慷慨地讨好企业和不明就里的受害人。殊不知,国家这样的慷慨,到底能弥补谁?又会伤害到谁?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弥补的是那些丧尽天良的利益追逐者;伤害的是国家的制度国家产品质量的荣誉和善良人民的身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产品的质量一直是没有较好的信誉(尤其是国内市场,重大质量事故接连发生,从玩具到食品到药业),但中国的企业却是深受外企的青睐,尤其是那些与国家政府机构/人员有很深“渊源”的企业(或者干脆说国家扶植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用考虑销售市场(政府帮忙开拓),不愁运转资金(政府帮忙借),不要考虑生产成本(亏了政府扛),不怕质量事故(政府帮忙顶),只要有技术把产品整出来。因而,这样的企业被外企视为最佳的合作伙伴。因为外企把价格压得再低,这样的企业也愿意接单,前提是你只要给相关人员好处和不停地下单。就是出了重大质量问题,你要怎样索赔和索赔多少,他们通常会照赔不误,赔的让你放心称心。所以在质量问题的处理上,往往只是一些非常好听的口号“质量意识不够,加强学习,认真检讨,确保下次不再有同样的质量问题发生”。这也就是“有关参加饲料质量会议”的相声为什么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但国人在爆笑之后(其实,在外国人的眼里是有疑问的,为什么中国人对这样的事情还能笑得如此开心?),又做了那些改变呢?没有,一点也没有,这种早期国营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意识一直延续到现在,依然在毒害着一批企业,伤害着一批消费者。


其实,如此落后如此不可思议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意识一直延续,这也不全部是企业的责任。因为在早期的国营企业,口号喊的响亮喊的频繁的人最受欢迎最容易被提拔为管理人员(文化大革命的意识毒害结果?),自然,企业的品质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况且,提拔人的领导自己也是因为善于喊口号而被他的领导提拔为管理者的。在我看来,这样喊口号的“传统”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存力,主要“得益”于善良纯朴的中华人民不太喜欢怀疑别人,总以为,别人承诺式的口号喊出来了,就一定会付诸行动去实现;你如再追问别人的口号如何实现何时实现由谁来实现以及如何跟进实现过程如何验证实现效果等,会觉得自己不信任人,是小家之器,不符合“君子”处事风格。

我作为外企代表处的中国供应商质量管理者工作了十年多,参观/审核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工厂不少于一百个工厂(涉及到玩具汽车部件婴儿用品家电品装饰品食品医疗用品等行业)。在我把国外市场的质量投诉转达给工厂并要求回复纠正预防对策后,往往会在几个小时内由工厂的业务草草地回复几行类似检讨书也像保证书更像改过宣言/口号。当你电话质问:“为什么品质问题的纠正预防对策的回复不是由工厂的质量部门来回复呢”?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搞质量的人员都只负责检测产品的,不负责投诉处理”。在你反问:“那你们的质量主管/经理负责什么工作”?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的生产主观/经理也负责质量”。在你再疑问:“那你们的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谁来负责”?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已经通过XXX质量体系认证,我们的体系没问题”。在你最后反问:“那你们口号式的对策如何实现由谁实现何时实现,实施过程由谁跟进实施结果如何验证”?他们往往不高兴的回答:“你们不要管我们怎么做,只要你们下次没发现我们的产品有同样的质量问题就OK”。。。。。。等到,再次因为同样的品质问题和他们沟通,我往往没有勇气要求工厂回复对策,只简单地告诉他们“老外因为这次质量问题,又要求你们赔款多少美金”,他们的回答是:“没问题,你告诉我们你公司的账号,我立即通知我们……

回复:

赞赏楼主很善于思考并且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鄙人也是从事质量管理,故斗胆就此说几句: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就影响面来说:

好的一面是:

1- 质量影响: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质量,主要表现在:
-----通报各品牌检验结果,政府或奶商抽检。
-----取消食品免检制度,增大检出率,可避免更多流入市场。
-----撤消民族品牌“名牌”资格,让质检局出的“名牌”引起社会反思及促使其改进。
-----提高了地方政府官员的质量意识,并将此话题纳为“两会”议政内容。
-----提高了牛奶及其他食品的质量意识及促使不良品召回及赔偿制度的完善。

2. 社会影响:

-----山区百姓(象我这样的农民)婴儿一样享有城市居民的一样免费检测待遇,给全国孩子免费或廉价做了一次体检,这是继地震之后又一次体现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命生存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石家庄及质检相关责任政府官员被绳之以法,击毁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就是这一行政怪圈,阐述了无能也是一种罪恶及验证了“卖红薯”这一行政现象及背后的痛定思痛。
-----外国品牌食品也时有发生,比如日本毒大米及其他洋牛奶问题,并立即从喝洋牛奶安全引发的崇洋媚外心态及时刹车。(个人建议,目前这种婴幼儿奶粉状态,建议各种国产大品牌都分别喝点以削弱风险)

坏的一面:
1. 政治影响
----在质检局授予“名牌”,“免检”打了一巴掌。
----台湾绿营人士用此丑化或扩大丑化大陆同胞并引起“ZHANGMINQING”事件。
----外国排华人士不公正报道又逮住了一次机会。
----结石婴儿的索赔及三鹿经销商的讨债等社会新闻事件且必须面队并解决。
2.经济及商业影响
----买了通报批次但是没有购物小票无法退回给牛奶商及增加检验成本。
----所有毒牛奶的销毁所引发的资源浪费。(当然必须销毁)
----检验成本的临时性提高(大家知道,质量不是检出来的,但是三鹿奶粉如此大范围的质量问题是已经检出来了但是她自行替换为的是强占市场,害的是无辜的孩子)
----更多牛奶商趁机打出自己新品牌,让老百姓更难选择!
----牛奶的滞销造成无辜的奶农被殃及。
3. 社会影响
----一段时间让中国人恐慌并几乎“断奶”。(年轻朋友们,还是母乳安全,含有增强免疫力之因子)
----一段时间买奶粉让百姓头痛,很多广东人去香港买。
----事件肇事者牛奶商奶站未能成为担当责任的主角,而是政府。

就原因分析:

1- 地方工商,质检等未能监督到杂牌奶粉商,批证到年审(承认新供应商阶段,也就是承认新牛奶商及定期审核牛奶商)提交样板给地方质检部门漏检(质检设备人员匮乏或钱规则开绿灯或失职)
2- 低蛋白质卖出(出货未开MRB放行)
3- 婴幼儿大头婴事件(市场反馈异常)
4- 吊销执照查封作坊,制定或提高蛋白质标准(紧急对策)
5- 牛奶降价还是降质量(商家成本提升及恶性竞争)
6- 商家要求奶站降价并退回低蛋白奶汁(奶站兑水造成低蛋白奶汁)
7- 添加三聚氰胺可假性提高蛋白并且奶商未发现,很侥幸。(奶站不想承担损失)
8- 奶商检验显示收货(化学剂怎么会放入食品奶,未列入IQC检验项目制程显示PASS(严进宽出,来料都不检,我检什么检)
9- 出货PASS流入市场(石家庄片区严重三鹿倒霉(你的奶站/也就是供应商怎么给你加了那么多三聚氰胺,是否管理混乱或奶站利润太低,造成奶站报复?)
10-市场反馈及投诉(婴儿尿结石)
11-惊动三鹿高管(个别的话就私下赔偿该消费者)
12-继续生产(私下掉换,未能主动申明召回,市场旺季,对品牌影响也不好嘛)
13-问题严重,很多投诉(媒体介入,惨了,事闹大了)
14-临时措施一(水平展开,其他牛奶监测通报,我爱的温爷爷及中央立即重视起来及行动,好的PASS,NG的销毁)
15-临时措施二(我亲爱的温爷爷给孩子体检,并要求牛奶商赔偿,奶站奶商肇事人员被惩罚)
16-长期措施(纳入两会议题,比如名牌,免检制度,召回制度)

从上述的描述来看,中央的作为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爱我的祖国,并深知地方上有些官员存在麻痹,但是从深层次来讲,中国绝对有能力管好品质,只是认“真”的精神还需改进,但是这是文化的特点,因为中国的文化就如同余秋雨学者说的:

1.不喜欢远征(外国叫远航,让他们学会了掠夺,中国叫颠沛流离或流离失所,所以很庆幸张骞,唐僧,五四运动家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所以我的国家国民很内敛)

2.不喜欢极端,爱中庸(外国是法理情,中国是情理法,也有得老饶人处且饶人可贵的善良,所以我的国家很稳定)。

    [] 不喜欢失控。(我的国家很少大喜大悲,因为我们在稳步向前)。[/]

缺点是:
1.不在乎真假(建议少围观及吓传言,少“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死脑筋“及“无所谓”)

2.不在乎公德(建议从不抢红灯,不乱吐痰开始做起)

    []不在乎创新(这一点随着改革开放,我倍感乐观及期待)[/]

但是我的补充一点,我们得加强现代商业谈判能力,其实很多时候是外国设计的圈套或者贸易壁垒,RoHS, REACH等什么的他们自己都很难做到,但欧盟比亚洲目前更显团结,尤其是玩具事件造成珠海某OEM老板因被产品召回而跳楼深感痛心不已,因为这是外国人本身的设计缺陷。

对于“不在乎真假及文化现象”及“三鹿”事件,这就给我们质量从业人员得到空前的重视,责任与使命!我能坐我伟大的祖国的自主生产的高铁“和谐号”,就说明中国不乏人才,我更有理由和信心相信中国的质量会越来越好,我们质量从业人员更该是任重道远……

其他评论:

深刻! 我作为两栖质量人, 一方面在德国企业负责质量, 另一方面又天天与中国的企业打交道. 与楼主完全有同感. 德国企业出了问题一定是马上纠正,防止事态扩大, 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小. 然后认真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措施. 我的顶头上司带我参观工厂时指着用红带隔离的产品说:"这个是检验出来的不良品, 谁敢乱动它就会被开除!". 我们的企业有谁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也肯定是知名的企业了.另外, 我压根就不相信国内的所谓的免检产品, 名牌产品, 这只能说明这些企与"公关"技术高人一筹. 仅此而已, 因为这些称名都是花钱买了

关于质量人员的职业道德监控

记得考中级时,作为质量人员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但是职业道德基本上没有监督,尤其在企业中,应建立起职业生涯记录,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职业犯罪的发生。为什么这样考虑呢?我列举几个例子:

1、一线QC按照标准检查,发现不合格时根据不合格品给公司造成的损失不同,按照规定应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罚款,但是有的QC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对关系好的就不处罚,甚至在私下里收取当事人的贿赂。

2、后工序发现前序的QC漏检本来属于正常情况,但是有的QC如实上报,有的QC就看人办事,如果关系好就不上报,否则上报,要知道在绩效考核体系里,上报与否关系到个人的奖金和前途,更关系到质量稳定,一味姑息不认真工作的QC就会造成质量失去保证。

3、原材料检验员检验不合格时,根据供应商的表现进行处置,如果该供应商识趣,乖乖的好好表现,这批货就放行使用了,即便在使用中出了问题供应商的货物也使用了,一般情况下公司对供应商的处罚很少,况且QA说按照规定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不合格属于抽检没有发现,总不能让QA全部检验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4、QE分析质量事故,发现了流程不对,自己下发的检验文件有缺陷,但是分析报告上都是一线人员失职。

5、 。。。。。。

总之,级别越高的人员,其职业道德的水平对组织的长远发展影响越大,应建立这种监督体系,甚至在档案中应有相关的记录。彻底解决职业道德问题是不可能的,就象反腐败,不反的时候没有腐败,是因为信息封锁,越是深入的反腐败,腐败案件暴露的越多,但是反腐败还是要进行的,质量领域的职业道德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变得严重……

搞关系是个永久的话题,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是关系第一。个人也觉得这个是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处罚决不是最后的和唯一的办法,必须要求配套制度一起执行才能有效果。我就亲历过一个供应商的员工在发现的零件质量问题后,由于害怕被处罚而隐瞒不报,结果导致我们公司的成品给客户带来了更大的损失,而这位临时工也由于这件事情逃之夭夭了。个人认为这种现象不但是道德低下造成,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解决。

1.道德的呼吁,这个是必须坚持和长期做到的。营造一种关注质量的氛围,人人都以质量为重,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带动某些原本质量意识不强的员工也开始关注质量。

2.制度的优化,戴明的14条原则里从来就不将一线员工做为质量的防线或是将质量责任推卸到员工身上。管理者,制度这两样东西才是质量问题的根源,只有控制住根源才能最终解决质量问题。很简单的例子,既然某些员工在包装时容易漏装产品,那么为什么不增加一套简易的称重装置进行防错?我想这样总比日复一日的对员工强调不要漏装要好得多……

0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20080808
20080808

I am from Flex in Zhuhai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09-03-20 10:00
  • 浏览: 1527
  • 评论: 0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