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十四脸谱——<zt>
——湖南城市十四脸谱—— 文/徐志频 《性格湖南》 ——主流与民间之外的十四幅真实素描 内容简介: 湖南人的14种性格,用14种不同的脸谱为您一一展示.也许从来没有文字对你的家乡有过如此传神的刻画;也许从来没有人,触摸过你内心深处那个大写的家. 读者定位: 跟湖南人做生意,先了解湖南人性格; 到湖南来求学,先了解湖南人性格; 来湖南旅游,先了解湖南人性格; 跟湖南人交朋友,先了解湖南人性格。
嘴巴长沙 文/徐志频 每次翻开地图看到湖南那颗脑袋,我总联想起长沙就是湖南的那张嘴巴。 嘴巴除了可以吃食,还可以用来说话;如湖南嘴巴的长沙,含在它里面的人,多为能吃善说。 99年我初到长沙,住在黄兴路步行街边一个叫樊西巷的地方,第一个认识的长沙人,是个本土老头。老头特别能吃。那年冬天特冷,老头将自己裹得像北方人,冒雨顶雪,从外面提一兜白菜,几颗肉星,一瓶4块的二锅头。大门一关,火锅一烧,空调一开,自做自吃。老头见我没事,拉我陪他喝。这一喝,就从上午11点,流到晚上8点多。老头本是做工科,在省里某单位做工程师,但酒一上心,菜一进嘴,他话多了起来。端起碗来吃白菜,举起瓶子来喝酒,放下筷子来说话,动作如此反复者三。老头说了什么,今天我已记不起一句,但他神奇的说话本领,却让我头一次见识了长沙人。等他吃完了一盘点,将火锅的电费也算进去,这餐也不超过10块钱。但他津津有味的本领,足以让看客谗得咽,听客爱得迷。 据说人吃饭是为了说话。中国比长沙人吃得好的不少,但比长沙人会吃的几乎没有。拿着瓶子喝酒,最高的本领就是空瓶子也能喝出烈酒来。因为有了这个最高本领,所以长沙人会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顺水推舟,顺其自然。 10年过去,想起当年一个工科的老头尚且如此能说会道,长沙人的策功,其时已足以窥小斑而见大豹。 长沙人对外发明一个“策”:就是有话好好策,没话找话策;有人好好策,没人找人策。这是比空瓶子也能喝出烈酒来更难更高的本领。这张策的名片,只供出省外销,长沙人最喜欢的头衔,还是“里手”。 “长沙里手”。每听到这句话,长沙人的嘴巴就会心而笑,骄傲地笑。里手是长沙方言,内行的意思,等于夸他/她是行家。 与任何一个本土老长沙喝酒聊天,如果你不说他“神舟八号的事已经晓得一半,地球上的事情已经全部晓得”,他就会用他虽三寸但灵活的舌头,源源不断地告诉你天上人间万千大小事,直到让你心里头明白,这世界只有神舟九号的事情他暂时还不全晓得。 我刚做记者那两年,在长沙的社区里跑,跟正宗老长沙打交道,他们喜欢跟我策,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的一分一秒,就像他嘴巴里一个接一个汉字,这个进来哪个出去,流水一样地飞去了。 有个同事刚好也是老长沙,他大我10多岁,算得上老江湖。他跟我说:做新闻就是策,话策完了,新闻也就做出来了。那时节跑社会新闻,找线索是个大问题,该老兄却从来不为无米之炊,每天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上网,还没流行用QQ,他就登陆内部论坛,跟一帮同事天南海北,稿子却源源不断。这可是比空瓶子也能喝出烈酒更高的本领啊!我怀疑他有秘偏方之类,他也不做声,神情颇为不屑,仿佛如此雕虫小技,压根就不值得渲染,说:明天我带你去见识见识! 第二天快下班了,老兄叫上我,打个车飞也似的跑到省妇联的挂权益保护牌子的办公室,一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开场白,马上就找到一个受害妇女来投诉。老兄是个喜欢说话懒得动手的人,于是他导演一样,马上换幅悲剧加同情的脸,跟受害妇女神策起来。等老兄的嘴巴收工了,我的本子也记满了,一篇绝妙好新闻,也就水米具备,只等烧熟了。我们如此配合者三,省事省心不少,其他同事都莫名就里,老兄常独自偷笑。 老兄对每个月拿个五六千块颇为不屑,他跟我说:这还不够吃夜宵。某次他跟我说:咱们报社某某某吹嘘自己有钱,鸟!老子是见过大钱的,以前每次过手的钱都有几千万,懒得提,全放到一张卡里了!某某某那点钱只够塞牙缝!这话说得让人满心狐疑。但后来他带我去一家茶楼,喝其时200多块一杯的铁观音,说更加大得没边的牛气话,临走时告诉我:这家茶楼就是你老兄我开的!果然,做记者没几个月,该老兄就突然消失了,再次见到时,他已在某大文化公司做了总经理,果然接了一家几个亿的项目,但这次私下见面,他请我吃4块的盒饭了,话就更加没边,从国际到国内,不超过10个人可以放到眼里。 长沙人眼里没几个人,嘴巴里出来更加没人。我做记者那阵,谈的女朋友家在坡子街,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02年时她第一次出差到北京,回来后跟我说:北方的人都是木鱼脑壳,反应十分迟钝,你急得死他还没开窍。最后她跟母亲结论,中国还只有长沙最好。她的外婆家就在兴汉门,据说跟大画家李立是邻居,每次说起李立,就好象在说她的家人。其实她们都一点不懂画画的,到了这里是货真价实的“长沙不里手”。 既然都是“长沙里手”,老长沙跟老长沙的子孙,见面神策就要上演一幕好戏。01年时记得长沙中山路有家叫荷东的酒吧,都是一些以里手自居的青年,在里面蹦迪。里面火气盛,嘴巴话就多,三句话不对头,拳脚就动起来。那时长沙到了不打架酒吧就没生意的地步。但长沙人更乐意做个打架指挥家,人家两个像斗红眼的公鸡,他作壁上观,在边上大喊:打上面!打下面!打中间!手脚并用,声情并茂,幸灾乐祸,惟恐天下不乱。可见嘴巴能用上的力太小,还不足以消耗掉长沙人的旺盛精力,他们更愿意动口动手,手脚并用,来显得自己言语跟行动都是巨人。 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这是告诉人多做事,少说话。一直被当作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但长沙人不会慎于言,顶多也是敏于行敏于言。如果人除了吃饭可以长胖之外吃话也可以长胖,那么09年里全球再怎么金融危机,也只可以饿到中国与世界其他人,绝对饿不到长沙人。所谓“今年不怕饿,全凭嘴一张”。 其实说到嘴巴,你再去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北京像是中国这只雄鸡的嘴巴,长沙正是湖南这颗人脑的嘴巴。我猜测:鸡的嘴巴是用来吃米的,所以中国人跟外国人打交道,就是多赚外汇多吃米,用长沙话说,就是有很多米米;但人的嘴巴多是只用来说话的,所以长沙人就不顾产米,总是话多,而且说后就忘,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说了什么,嘴巴像架专做无用功的永动机。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就说:长沙人贫嘴。我第一个不答应。这不仅是我已名正言顺地成了地道的长沙人。岁月流转,浪花起灭,10年弹指挥间,我如今身边的长沙朋友,多是半路杀进来,已鲜有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老长沙都到哪里去了呢?我很怀念他们.
土气湘潭 文/徐志频 据说要认出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嗅,闻一下味道就知道;以这个方法闻湘潭,鼻子里缭绕的,怕都全是土气。 偌大一个湘潭城,其实是农村的放大版。城市的高楼,也正是农村平房的叠加版;湘潭城的道路,恰好是农村土路的拓宽版;生活在里面的湘潭人,是刚换上了市民服的农民。 湘潭是我高中毕业继深圳之后生活的第二个城市。当在湘潭的时光与一段青春的记忆如此血肉交融,我发现湘潭味道深入骨髓,我稍一回味它就如身体,熟悉到已无须触摸,甚至无须再闻。 随手扇一下湘潭,你就可以说闻到槟榔味道。湘潭人不分场合、时间,口里随时翻卷槟榔,腮帮子肌肉一紧一松。所以湘潭人说话,口里也像是含了一颗槟榔。跟长沙人说同一句话,你会发现,湘潭人的舌头尖厚些,声音出来后,总像拳头擂在沙发上。因为声音尖而清给人以时尚感,所以落音重而钝就让人感到土老冒。湘潭人不会在意自己老土,依然大街小巷地翻卷槟榔,乐得自己就是一个俗人。 我头一次领教湘潭槟榔是98年。那次去市里玩,中午在中心站搭14车回,夏日炎热,人欲昏昏,一个湘乡的朋友,随手递来一颗槟榔,说可以提神。我放在口里咀嚼不到两分钟,突然感到头已眩晕。车上一路颠簸,我试图站起来,才发现浑身绵软,像醉了酒,力不从心。车到站后,已过半小时,槟榔劲道已消,我才得以按时下车。那次后我才明白,湘潭人吃槟榔的俗,是有农民胳膊一样的劲。 我在湘潭时听来的头一句当地俗语,是“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任你挑”。湘潭三大特产,砣砣妹子算一个。什么叫砣砣妹子?就是长得像秤砣一样的女孩子,个子都十分矮小,身材上小下大。如果说女人是一个城市时尚的急先锋,那么湘潭女人的这个形象,你怎么也想象不成时尚。这样的女人,都是居家教子的好苗子,不是长沙人动不动就“画的胡子”、“驮的腿子”。就是没有时尚女人那么多弯弯肠子,放在家里与放在外面一样放心,所以砣砣妹子更像是一个乡里妹子,或者干脆说是刚洗脚上岸的村姑。 如果说从砣砣妹子身上闻到的是湘潭人外形上的土气,那么湘潭人五花八门的方言,就更让人笔直地相信,那些非再翻译过来根本就如天书的话,都是从庄稼的叶子里直接冒出来,被风刮得四处碰撞后的原始音。我有一些湘乡的同学,他们开老乡会,叽里呱啦一通,我从来没听懂过一句。有同学很气愤,称湘乡话是“鸟语”。但这已是骂人,于是再发明一个新词:“日语”。但只要看过电影的人,没有谁听不懂日本鬼子的“米西米西”、“哟西哟西”,所以湘乡话比鬼子的话还要难懂。郁闷不过的是,同为中国人,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谈笑风生,自己莫名所以。 湘潭人方言的土气不说,还在于他们乡音顽强,从来不可更改。我曾听过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录音,他的湘乡话已经很接近湘潭话,但说到“月日”、“委员”,他的方言又成了天音。如果不是中国人听惯了,凭意思去猜测,能得个八九不离十,他们的土老冒话,怕真的永远走不出湘潭的土地了。 而到了湘潭农村,他们各自独门独户的房子,清一色干脆就是土地的颜色,土地的气味。湘潭的农村最像农村,湘潭的农民也最像农民。就我到过的湘潭农家,今天居然还有祠堂之类,像清朝的的尾声。 大致正是因为湘潭的土地比较恶,难得产出象样的庄稼,获得满意的收成,所以湘潭人与土地奋斗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去过湖南绝大部分地方,发现论土地的贫瘠,大约只有嘉禾与之相提并论。 但也正是这样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精神上有了无可比拟的执着与顽强。用湖南话说,就是“拗”。说得文雅点,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已经相信,任何人,只要有湘潭人的这股劲,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做不成的事。 中国的城市如果来一个类比,上海就像一个时尚的姑娘,脱离人间一切世俗烟火,有点飘渺的仙气;长沙则像一个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少妇,在居家的柴米油盐中不忘描眉,打扮出几分妖娆;湘潭更像她俗语里的那个村姑,与粉黛绝缘,以江河为镜,以青山作手,有时随意照看一下,撂几缕头发,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中国有不少省的城市土气,但比不过湖南的土气;湖南有不少城市也土气,但比不过湘潭土气。湘潭人举重若轻地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精神特质,但以我的切身体会看来,他们所有性格中的根子,都源于这个土气。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土气本身就是一种内圣外王的精神特质。与土气比较而言,时尚与摩登只是人间的一道花边,世界上许多事情,一旦时尚起来,摩登起来,就越飘越远,越飘越轻,越飘越找不着北,如风扶垂柳,十分无力。多年来,每当我闻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味道,我就想去湘潭生活上一段。
书生衡阳 文/徐志频 虽然老家就在衡阳,但我并不太了解。衡阳在我脑海里的模样,就是一个翩翩书生的形象。而这也只是作为衡阳人的一个直觉。 第一次读到书香气的衡阳,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从此知道了“衡阳雁”。雁是个很文化的形象,鸿雁传书,有点飘逸感。我后来发现,这个感觉,如雁过之风,拂在每一个衡阳人的脸上。 衡阳与邵阳隔壁。我了解邵阳,因为我的奶奶是邵阳人,我有许多邵阳亲戚。拿不陌生的邵阳跟熟悉的衡阳比较,衡阳人没有那样彪悍。衡阳人的血性里,始终荡漾着一股书生意气,缺点那么凶悍、强劲。比如衡阳人会说“师夷长技以服夷”之类。但邵阳人“制夷”的手腕,衡阳人说不出来。 我有时想起我们的老乡,非常痛快地写诗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十足的书生诗。对照读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种对比就异常强烈。衡阳人的书生气,远不是浏阳人的勇武。 所以在省内,衡阳人越看越像个纯粹书生。从衡阳走出去的武人,也显得迥异于其他13个市。而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差异,让书生的衡阳,跟霸道而土气的湘潭,两地人的相处互补,非常契合。湘潭人毛泽东与10大元帅的关系,一直最融洽的正是衡阳人罗荣桓。毛泽东惟一在他去世后专门写了诗,留恋之情溢于眼角眉间。湘潭人霸道而土气,个个认死理,认为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所以毛泽东跟彭德怀一直摩摩擦擦,没有谁会让谁、服气谁。这也是地域性格造成的。说到地域性格互补,相辅相成,今天我们看衡阳人、著名作家唐浩明对湘潭(双峰)人曾国藩青睐有加,称之为“异代知己”,同样正是这个原因。 我想衡阳人的书生性格,跟王船山这位伟大人物有莫大关系。船山先生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王船山虽然也起义,反清复明,但到底是个文人;晚年读书,更加有点隐与飘逸。我看他的画像,怎么看都怎么像是书生。事实上,他在历史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是稀有的人物。 追随更早,衡阳闻名天下,所在是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与岳麓书院同时驰名于外。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 从历史的衡阳人身上,书生形象虽然千差万别,但我以为,他们身上都有几个显然的共同处:翩然飘逸。 这个特性一直延续了下来。在长沙,衡阳人的新闻圈里有个老乡会,我曾参加过几次,之中不少做了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的头儿。跟衡阳老乡们在一起,那种气味,正是翩然飘逸的书生味;对应地衡阳人的激情与血性,也是夏明翰味。即使不见面,隔一堵墙听碰杯,都能让人闻出是衡阳味。 我一直疑惑衡阳没有成为湖南的省会。衡山是中国五大山,也是湖南的门面山,它根本就是一座文化山。论高度,衡山远不如郴州的莽山。07年我到郴州,当地官员只好比较说:衡山的意义全在文化。衡山也是湖南人的文化发源地,衡山七十二峰,岳麓山只是衡山的脚。但岳麓山却成了湖南的中心。衡阳处身湖南的中间,也是湖南的南大门,像湖南这颗脑袋上的鼻子,掌握着呼吸。它的重要性如同呼吸,一秒也不能停止。而且,湖南用一句话说,就是八百里南岳,八百里洞庭。洞庭湖产鱼,南岳田出米。鱼米之乡,鱼是菜,是配料;米是饭,是主食。按中国的文化传统,山是父亲,是刚强与主宰的,水是母亲,是温顺与跟从的。这一切无论从地利、人和,还是从文化、发展,都有理由让衡阳成为省会。但衡阳到底没有成为省会,可能跟衡阳的书生意气太浓了点有关。当然省会的事情,跟历史封建建郡也有关,这已不是本文要说的了。 在湖南这块火辣的土地上,置身彪悍、勇猛、刚烈中,书生衡阳偏向灵秀。灵秀也算得上衡阳人的特质。“雁城”的名字,据说来自于“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传说。与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之句比较,不那么大气、果敢,依然是多情与灵秀。南岳给外人的印象,同样不是大气、雄浑,却也是“独秀”。 秀,无论是内秀还是外秀,都是只有书生身上才会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
手掌常德 文/徐志频 我刚到长沙那几年,听得多的却是常德人。那时听人说湖北人厉害,坊间传说一句话:天上有只九头鸟,地上有个湖北佬。湖北人也一直将这句话当作名片。但很快他们就成了陪衬。后面还有两句: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常德佬。这传说颇像《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通俗地说,就像诸葛亮被三顾茅庐前刘备一路所闻。 我头一次了解常德,是03年时《今日女报》的一次策划。那时我受命做一个“湖湘文化”系列报道,也就是“文化通俗版”。常德成了我去的第一站。当时社会纷纷在传闻“常德现象”。 那次我听来两个词语。官方的说法,常德文化是“厚德载物”;民间的说法,常德文化是“追求完美”。走在湖南的大街小巷,常德人不需要闻,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他们的外表,给人第一印象,都是十分稳健。玩笑地说,就是他们“都长着一张很主流意识的脸”。常德人很适合做官,也挺能做官,据说湖南省厅局以上的官员,常德人占了一半。我03年在常德一个农村,当地人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他们单是某个村,处级干部就出了20多个。这说出来确实够吓人。 常德人在外闯荡的多是人物,我对此曾十分困惑不解。难道这个地方水土好,人一生出来智力就高过别人?这话被跟我谈天的常德人自己否定了。他们自己认为,常德人如今搞得这么红火,靠得还是文化。因为每个常德人都在“追求完美”。 在我跟湖南人的交道中,常德人最迥然不同的一点,是他们几乎从不意气,或者说情绪化。他们的理性将情绪控制得服服帖帖。这一点在湖南人中几乎不可想象。如果我们跟邵阳人打交道,他们就很哥们义气,跟你好就是铁哥们,随时两肋插刀,脑袋可以借给你做板凳;如果一旦闹翻了,让他觉得伤了心,他会毅然决然弃你而去,或者以毁灭性代价,给你以致命打击。换了常德人,他们就不会这样表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追求完美”。理性到不偏不倚,我感到常德人骨子里相信的还是“中庸之道”。 但当你跟常德人交道,以为他们都是不温不火,那就错得比较彻底。常德人的血都是火热的,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都是一股劲道。这让他们不偏不倚的追求完美,却压根就不是中国传统说法上的中庸。 湖南有句俗语,叫“常德德山山有德”,我感觉到的常德味道,确实有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好像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力,让这里的人都遵循一种规矩,特别看重个人的修身。每个人都在想着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到别人,所以我曾看到的常德城,也是湖南最干净、卫生、环保的城市。 跟常德人交往,他们身上总隐约散发出那么一点要让你畏的感觉。但他们是不难接近的,甚至是亲和的,所以这灵光一闪的感觉,也就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常德人确实是有点神秘的,或许道德文化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这种神秘,就像常德米粉的味道。米粉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惟一的不同就是汤。我曾跟常德某个诗人问起过,他告诉我说:常德米粉的汤,是用一种秘方做成的,有些特殊的味道,外面人模仿不了,也破解不了。 常德米粉的火爆,固然因为味道不错,但跟常德人的“亲帮亲,邻帮邻”意识太浓有关。据说当年他们一家粉店开到外地,只要站稳了脚,马上就拉来亲朋好友,跟着自己一起做,有钱大家赚,有财一起发。 常德人的帮派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像安徽、山西的商帮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常德人如此齐心,能够做到空前团结呢?又是一个常德的朋友跟我道出了秘密:沅江以前经常发大水,抗洪抢险是经常的事;洪水一来,如果不团结起来,反而各干各的,谁也救不了。正是这样在抗洪中团结,并且逐渐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常德人依靠团体,相互帮助,做成了许多别地人做不成的事情。 湖南人给外界的印象,从来都是好斗,独立意识强,合作意识差,俗语是:一个湖南人是条龙,三个湖南人是条虫。但常德人却改变了湖南人的这个性格宿命。 在我的理解中,常德人跟湘潭人的气味有点相通。但他们相通之处最大的分别是:湘潭人的是偏“土气”的,而常德人是偏“雅致”的。他们就像同母生的两兄弟,一个一直仍活在农村,但一个却从小就进了城。 但常德人做事的气魄,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常德人魏文彬,起于清萍之末,将一个湖南卫视做得风生水起,在世界也造成声势,在湖南人影响力日渐式微的时代,也再一次让湖南人雄起,让世界听到了湖南的声音。 如果照前面说的,长沙可以戏称为“嘴巴”,那么常德的形象,就是一只手掌。这只手当然还不是翻云覆雨手,但却是一只勤快的手。中国古人形容一个的智慧,就说心灵手巧,常德人称得上心灵手巧。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湖北人怕常德人。鸟最怕的是人的手,因为一把就会被抓了脖子,这等于蛇被人抓了七寸。而且鸟虽有九头,但人手有十指。似乎王尔德说过,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所以这个关于手与鸟的比喻,当然也只是个玩笑的类比,供文化研究者一笑,笑后或许发现也有点道理。但在今天依然进行的生活中,湖北人依然畏惧常德人,却是事实。我亲耳听几个湖北的朋友说起,他们作起法来,最后无一不真正输给了常德人,而且输得很彻底。这确实让人惊奇,因为我以为传说多是虚妄,是道听途说的玩笑,不想一直居然没有人打破传说的预言。
打手邵阳 文/徐志频 写邵阳时,我脑海里首先浮现许多熟悉的身影。他们的一举一动,勾画出我从小到大的记忆,塑造成一个大致完整的形象;像从画中走出来的邵阳人,他们现在就站到了我面前。我想再走近一步,看清他们的脸,但隔老远就触及目光的,却是邵阳人那双手。 我同时就想起常德人的手。用不着去比较,仅凭肉眼就可看到,在常德人绵里藏针的手掌对面,提着的一对,分明是邵阳人那双打手。 打手是个篮球术语,侵人犯规的意思。我发现“打手邵阳”,真正亮出了邵阳人的血性、勇猛、凶悍及其侵略性。 无论是在湖南还是出了湖南,邵阳人是让人畏惧的一群。有句坊间俗语,说“外省人怕湖南人,湖南人怕邵阳人”,一语画出了邵阳人狠样。 如果说邵阳人在湖南人中是最激进的一群,我想从外省进到过邵阳的人听了不会有意见。大约10年前,当有人在媒体唱衰湖南,还是邵阳人周兴旺最先血性喷涌地站出来,豪情万丈地向全世界宣言:湖南人凭什么? 从周兴旺身上,很清晰地可以看到蔡锷的影子。当年反帝倒袁的蔡锷,也是第一个站出来,以再难复加的激进,在云南摇旗呐喊,猛打猛冲,将袁世凯往地狱里推。 湖南人以善吃辣椒闻名于世。如果抓一根辣椒说事,邵阳人与其他13个城市最大的分别,就是他们吃进能点得燃火的辣椒,不是辣出个汗也辣泪也辣,而是全转化成了汽油。邵阳人的火辣,那叫烧红半边天。 往小里说,得罪一个邵阳人,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火热到滚烫的邵阳人,对待朋友比春天还温暖,处理敌人比冬天还冷酷。03年时,我采访过一个被人诬陷为“强奸”的老师,这个老师其时四处联系媒体,我头一家报道这事,公道也算帮他讨回来了。但他当事情只是开始,继续上访、写信,最后申请到了国家赔偿。按理这事到此,也就可以作结。但老师继续上告,请求对诬陷人以刑事处分。 几年下来,老师花过的时间、金钱,足以让自己倾家荡产。但倾家荡产这时在他眼里根本就是小事。无数多困难摆到面前,许多人说那不可思议,早早知难而退,或者望风而逃,但邵阳人不。 如果说这个老师要讨回小公道需要付出长征的代价,我相信他眼睛都不眨一下,一秒内夺笔签字。如果要走五万里,他还是会牙根铿锵,满口答应。得罪了邵阳人,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回报”?惟一的可能,也只有他在求公道的路上病死了。等于说:要得罪了邵阳人,他们觉得内心不平,随时将有毁灭性。是的,毁灭性的后果,两人必有其一。 如此出手沉重而痛快淋漓,因为邵阳人的骨子里是勇猛的、彪悍甚至凶悍的。我的奶奶是邵阳人,我小的时候,常听到一些发生在民间邵阳的武打故事。有杀人放火,有逃狱越货,如今想来依然那样让人心惊肉跳,但那里有许多刀光剑影,我到今天依然看不分明。 后来我听到一个笑话,才知道不是我不明白,是邵阳人刀剑太快。笑话说,三个湖南人在米粉店吃,相互吹狠。一个说:我跟人三句话不对头,就要一拳打趴他!第二个说:这算个屁!我看人不顺眼,就一拳打得他脑袋开花!第三个说:鸟!老子进门懒得看,先打死一个人再吃!这第三个吹牛的正是邵阳人。民间的邵阳,双手双拳,武器精良,跟长沙嘴巴类比,乃都是对话交流工具。金庸的小说也武打,多是“不打不相识”,萍踪江湖,侠骨柔情,那太秀气。邵阳人是既铁骨丹心,也侠骨柔情,但觉总得金庸太娘们,他们要“不打死你不算认得”,这叫痛快淋漓。 如果说这多在民间,那么在文化精英层,给我印象至深的,正是从邵阳走出去的大经济学家何清涟。何清涟刀剑犀利,直指中国现代化的陷阱。她“眼里一容一粒沙沫”精神、“一个也不宽恕”精神、凛然一身正气的精神,即使以锋芒横世的鲁迅,也不过如此。邵阳人跟衡阳人的分别,以夏明翰的诗做比,邵阳人会觉得杀了夏明翰,事情不是完了,而是才刚刚开始。“还有后来人,返杀他全家”。如此手法风快,对胆性稍小的人,无疑是“崩溃疗法”。 对邵阳人而言,这世界没有能不能做到的事,只有想与不想做的事。如果他们想做生意,即使造假货,也要卖到全世界。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做一件或许很小,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这是真正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邵阳人的执着让人敬畏。他们凶悍,下手非常痛快,没有丝毫犹豫,却已颇有历史。从邵阳走出去的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大人物魏源,也只有他敢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就是要制服外国人,要控制住外国人,以毁灭性代价去报复,让外国人尝到侵略中国的后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老话。今天要与时俱进,我看得考虑改成:邵阳一人,夷平世界。 为了直观易见,我设想这样一个场面:一群数以亿计的侵略中国的法西斯分子,如果可能,被同时悬挂在太平洋的高空。湘潭人来处理,最可能是先跟他们讲道理,分化他们,然后将他们救下来,争取法西斯分子中转变阵营的人,再借他们去攻击那些顽固不化的家伙,两相拼杀,最后幸存了几千万,被湘潭人带回去。衡阳人来处理,给每个法西斯分子发一本书,学儒学佛还是学道?那随便他们。能背下几页书,就分散打发他们都回去,劝他们从此好好做人。但换了邵阳人来处理,他们眼如鹰隼,脸放红光,一不做,二不休,搬来一把大刀,一刀下去,刀飞绳断,数以亿计的侵略者彻底葬身海底,永世不得翻身。 这大致说明白了邵阳人凌厉与凶悍。邵阳人即使表达温情的一面,也是这样富于侵略性。我曾到过邵阳做客,主人请吃饭喝酒,我略作推辞,想要离开,他们就呼的一下过来,用他们有力的双手,将我牢牢按在座位上,根本动弹不得。只有吃好了喝好了,他们内心里觉得对得住你,没有亏欠,就十分满意。在邵阳人看来,请客吃饭就是革命。既然革命,就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么雅致,那么从容不迫。 我有许多亲戚都在邵阳。我有两个姑妈后来也嫁到了邵阳。每次去邵阳做客,他们都很客气。即使家里空了,他们都会想办法借,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你,即使举全家之力,他们也在所不惜。就为让你充分尝到做客人的被尊重和愉快。但如果你在某些事情上做砸了,弄过分了,得罪他们了,他们会一直记在心里,他们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将你的不是说出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糟糕的是,他们已怒形于色,再不理会你,心里跟着从此记你一笔帐,找上门来公开宣布从此与你断绝交往。 如果这些都没发生,那么我更不能祝福你。我会老实提醒你:当心某时忽然被一双手打断了腿。
文人永州 文/徐志频 说到永州,我脑海里自然浮现出柳宗元。鹅冠博带的柳宗元形象,让我总不自觉地发现,永州人的气质,越看越像一个文人。如果说这是“因人而城”,很干脆,这算民间版的“倾城之恋”。 同属于湘南地区,同衡阳形象类比,永州在某些地方气味接近。但正如书生与文人最大的分别,在于他们虽然都有文化,但做书生是为了学问,当文人是为了感情。 进一步说:书生求的是科学,文人爱的是美学。因为一切的文人作品,首先都得要感染别人,这要求文人首先有一种情绪。永州在湖南的土地上,情绪刚好一直丰沛如雨。 为了证实永州人的情绪,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知道永州所以又叫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8226;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舜陵的别称。 这里我们读出的是悠久,文化越久就越让人景仰。如果到此为止,永州既可以是书生,也可以是文人。称“文人永州”,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 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斑竹)。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用到过这一典故。伟人毛泽东写诗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也是这一典故。 但故事结局忧伤。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 零陵的意思,到这里就明白了,是“为舜帝陵墓涕零如雨”。用毛泽东的话说:永州人对着舜帝陵墓,泪飞顿作倾盆雨。 所以在我看来,永州人的基因是忧伤的,而忧伤是文人的标签。当一种忧伤沉淀了五千年,忧伤本身已成文化,深入进这块土地。 延续永州这一忧伤文化性格基因的,也正是中国历史一批伟大的文人,其中就包括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他们的情绪,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哭是一种伟大的声音。中国无数伟大的人物,几乎全是靠哭出来的。岳阳的屈原、长沙的贾谊,都是哭得伟大的见证。但如果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并且成了主要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风云变幻,他就不大可能去横刀立马,或架风乘云。 我们拿邵阳人的样子一对照,很容易就感受到强烈反差。在我接触过的永州人中,整体感觉都是温和的,他们的激情、血性,哪怕是怒发冲冠,要踏破贺南山阙,也从根本上不是邵阳人的热烈、阳刚、彪悍,也没有那样的力度。 我见过激情血性的永州人,是96年在深圳期间。那时我高中毕业,打流到宝安一家工地,一个从道县来的老哥,带了他一帮兄弟,承包了一段三级公路。老哥手下有几个四川民工,他们有时冲突就骂娘,好起来时就一起喝酒。偌大一块工地,他们扯一块布铺上,坐在那里,10多个人一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道县人吃饭时礼节好象有点多,即使席地而坐,也让人感到有文化。他们跟四川人摩擦虽多,但终究一天也没打起来。父亲曾告诉我,四川人都很怕死,嘴巴上硬,你跟他真要干,他们逃得比兔子还快。我对此不甚了了,后来听易中天说四川人“耙耳朵”,也就将信将疑。我后来想,如果这个老哥是邵阳人,那几个四川人怕要被搞得身上多几块补巴。 我想起文人的特点,之一是知书达礼。永州人够朋友,他们待人接物,都很有礼。借三句古人的话来概括: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教化”;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 我猜想,这与永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随便一数有: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华瑶城。 我07年到过柳子庙;更早则是高中时,那时组织文学社团,去过浯溪碑林,青葱时光,好学求解,至今记忆深刻。体会是,一个生于斯又长于斯的人,即使是一个平常人,从小耳濡目染,也要沾染几分文气,何况这块土地,有不少伟大文人的后代,他们留下基因,蔓延开来,四面八方,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 07年时,因为采访去到永州,时永州市委书记向我们推介的第一句话:永州是一本书。他甚至建议,我们的专题报道,就以这句话做题。这是永州人自己心中的对永州历史文化底蕴的观点。可见他们对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很强,并以此感到自豪。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都给永州打下了文人的烙印。而这种文人的气质,经岁月水花的淘洗,已经光华洁亮;经时光火炉的锻炼,也已经炉火纯青。 如果可以给文人永州用笔标点几下,让人可以更醒目地看到,我以为四幅表情足矣:舜帝忧伤,柳宗元抑郁,周敦颐清高,女书神秘。所以如果去画永州,给人看时已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对应表情的四种基因,沉淀在永州世俗与民间的文化里,流淌在每一个永州人的血脉里。 所以人从外面来到这里,被浓郁的文气感染,首先想到的是抒情。毛泽东说自己于诗文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到了永州,完全被文气感染,文人的情绪被激发,写下了凄婉绵长的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柳永的气味,是枕上堆来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对照他回乡时写下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们会发现,湘潭是一种几乎完全有别于永州的土气、豪气、英雄气。来到永州,你已无意铁脚琵琶,唱大江东去;自觉哼出的,却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对照,让我们又会加深对永州的文人形象认识.
蛮商怀化 文/徐志频 早在几天前,写完“灵魂湘西”,我以为也写完了怀化。但今天商业时代,怀化包裹在商人怀中,几声呐喊,胸前却露出一石。那不是贾宝玉挂的宝石,而是在他生前的化石。 读过初中的人都知道:明朝时,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这颗小芽成长结的果,却落在一个叫洪江的地方,五百年后,洪江演化成了活化石。当知道“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就在怀化,怀化名正言顺成了“中国第一商地”。 我最早对怀化的印象,却来自麻阳。那个教古汉语的老师课堂怕枯燥,就跟我们来幽默,一口气戏诵“麻阳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斗笠当锅盖,短裤穿扯长裤外,妈妈喊奶奶,鸡蛋串起卖,猪比狗跑得还要快,老婆子爬树比猴子快。后面还有好多希奇古怪,如今都不记得。但这些前所未闻,也给了我怀化第一印象:这是块有点古老的土地。 要翻麻阳历史,还真相当悠久:往事越两千年,此地已被叫“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我终于给古老找到一个说法,是“我蛮夷也”的“蛮”。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怀化”本名由来。此名最早见于宋代,取“怀柔归化”之意。不是中国难管的地方,宋朝的皇帝老儿用得着胸口时刻吊着这个紧箍咒来念叨? 于是我偷懒一回,从“蛮夷之地”和“活化石商城”里各提一字,将怀化贯以“蛮商”,以免画走了眼。 显然又来了比较。如果照偷懒的做法,“蛮人娄底”与“商人郴州”加起来,难道也等于怀化? 在我看来,怀化跟娄底两个的模样最大不同,在于怀化的样子偏湘西味。感觉上像王跃文的小说《漫天芦花》(99年我第一次读到,至今印象深刻)。郴州跟粤商学来的现代味,就更加不是怀化古老的蛮夷味。是以,“蛮商怀化”,特立独行,独一无二。 地球村的人看到这里,可能都要纳闷:蛮人都是情天义海之人,商人却是平和妥协的人,这两种性格,怎么能同时地集于一身? 是的,怀化人骨子里同娄底一样,是性格粗重的人。即使没去过芷江,但没有中国人不知道:芷江有座小日本受降的纪念坊。原坊建于1947年2月,1945年8月,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受降签字时间、地点,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如今室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这座纪念坊,可是用中国人的血肉堆成的。看到纪念坊,你不由自主地想起革命。邵阳人讲请客吃饭也是革命,怀化人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打仗杀日本鬼子,没有一双重拳不行,没有两把斧子不行。怀化人双手握拳,提三尺之斧,俨然楚蛮遗风。湖南人性格都比较粗重,怀化人性格又直接,跟株洲人有得一比。 这样一种形象,怎么着也让人联想不上商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在脑海里看到的是文人;说“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眼前走过一个江浙商人。商人形象都是温婉的,是和气的。但怀化却打破了这个固定的模式,让“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性之人,也做成了中国最先的资本商业,这真是旷世奇迹。 最近有新闻翻开了历史,说:洪江早年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享有“小南京”、 “西南大都会”之美誉。洪江古商城由来已久,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站到历史的码头看,洪江是本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形象教科书,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 这一发现,还真足以让地球村的人震惊。因为湖南人不会做商业,湖南人这么认为,中国人也一直这么说。 3年前,围绕“湖南人会不会做商业?”,发生过一次趣事。那时,湖南大作家、怀化人王跃文先生在博客里写了篇《尚需时日话湘商》,引起轩然大波,湖南人不以为然。恰好伍继延老兄正在创立“湘商”,我们在一起谈到这篇文章,伍兄说:湖南人怎么可能缺乏商业基因呢?这不是历史事实。他逐一例举,其中说到洪江。我之前跟王跃文老师打过交道,知人论世,猜测他的写作初衷,是对湖南人热爱打仗厌倦,特别地用了这个激将法,盼望湖南人少打架,多做实业、实事。 但辩论之后,却加深了我的印象,原来湖南人早有商业遗传:古商城源于春秋、始建于唐代、鼎盛于明清,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商城,有个形象的说法,洪江是《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 但洪江古商城到底因什么原因而长存的呢?这引起我的联想。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明末清初时期,洪江古商城就已经出现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人通过榨取雇工的剩余价值来积累原始财富。这与明末苏州、杭州等织布业发达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样的原因。 为什么洪江古商城能保存500多年,至今仍能使用?怀化市洪江区文化局局长曾湘洪一语道破秘密:洪江地处险要,历代为兵家所争夺,是各省军阀的发祥地、财源地、镇守地,军事力量使洪江古商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让洪江商业得到了从容的发展。 稍一想象,500年洪江,能闻金戈铁马之声,能见刀枪齐鸣之阵。 洪江早年勃兴,靠的是水路。随着交通、通讯发达,洪江逐渐淡落。商业有起有伏,胜败乃是常事。它的成功,给湖南人带来自信。从总体上说,洪江得益于地利,又兴于人气,因为依赖军事,又仰仗武力——说得更直接,就是“蛮”——多少显得缺点商业智慧。但地球村的人都知道,文化的湖南人最不缺乏的是智慧。 洪江古商城是座古城,怀化却是个年轻城市。名世于今五百年,作为湘商文化创始人,岳阳人伍继延给“湘商”寻根溯源,他在博客里说,今年5月,他将发起“2009湘商寻祖”,认定洪江是湘商起源地之一。历史喑哑的锣声里,今天大锤又已高举。 我当这是湖湘性格的内部对接,是山地与水边性格的交融(详见《眼睛岳阳》)。追忆往昔,我不禁感慨:500年以降,蛮商怀化,蛮已遥远,商字依然。个中况味,恍若一首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湖湘内部性格整装待发,湖湘文化酝酿第三次雷动,明天的怀化,“商”字前面挂哪个字?这让人几分憧憬,几分期待。
蛮人娄底 文/徐志频 写到娄底,我感到点点陌生,于是让脑海里先浮现一些朋友。那些来自娄底的朋友,他们一颦一笑,慢慢融合,勾勒成一张“娄底脸”。但这仍是张难以定义的脸。于是我抬头再瞄一眼那山那人,先写了“蛮人”字样,贴到这幅图画下,供自己描摹时,不至过于走样。 脑海里掠过的娄底人,我第一个见到的是蔡和森。在岳麓书院,蔡和森同毛泽东的合影,像被复制过一样,嵌在我的脑海。我曾看过那张照片许久,我感觉他们的气质有所分别。对照看来,毛泽东是个行动家,蔡和森是个思想家。就是说:蔡和森更像一个书生。 所以娄底在我的印象中有点衡阳气质。这大约跟我认识的娄底人有关。我有两个娄底朋友,他们早年都考在人大,一个国际经济硕士,一个国内经济博士。他们春节从北京到我家玩,聊天时我感到他们都很厉害,是特别智慧的那种。我问起他们高考,并不是很用功,随意就得了六百多分,他们说自己在当地也就中等水平。 湖南人读书厉害,中国人早知道;娄底人读书厉害,我后来才知道。湖南人会养猪会读书,难道最先说的是娄底人?我想这块土地是有灵气。记得我读小学时,作家韩少功发起“寻根文学”。就是寻民族祖先之根,所以我一直以为古人智慧于现代人,就像诸子百家之后的理论,少有原创,多为发挥。古人生活辛苦,条件艰苦,他们野蛮,所以聪明。所以我将娄底人的智慧,归类为“蛮人”。 我第一个到达娄底的地方是双峰。也是第一次领教双峰的辣椒酱。置身娄底天地,感到湘潭一样的土气。我所看到的辣椒加工厂,都是特别简陋。双峰人随便搭个棚子,就能生产,像生命力顽强的游击队员。这种原始的加工味道,让我印象往蛮人脸上又靠近一点。当然还因为那味道确实辣。你要说双峰的辣椒酱可能不太辣,那都是卖给外地人吃的。人家是怕你辣呢!本地人吃的辣椒酱有多辣?外地人没必要用鼻涕眼泪做实验。我有个娄底朋友,04年我们一起去海南,他随身带缸辣椒酱。要一顿不吃辣椒,还不如让他绝食,或者干脆杀了他。他要的辣还是口味特重,吃得汗如雨下,气揣如牛,像刚从战场归来。 因为口味特重,所以性格粗重。我感觉到的娄底,是类似湘潭的土气,后来想出一条原因,据说韶山跟娄底共一条山脉。我想这是否接通了他们的性格?但娄底人细看之下,不是湘潭人那么“厚”,所以也没有那么土。因此,娄底人火辣的性格,有时激进得接近邵阳人。但邵阳性格跟娄底比较,又有点“飘”。所以,娄底的蛮人,味道介于“厚”与“飘”之间。 让我最终决定用蛮人来描画娄底,还是因为脑子里始终巍坐着一个人物,那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个什么人物?他是近代湖南人的第一块牌子。曾国藩是个什么形象?我曾专门写过一篇短文,归纳为:封建官僚。 湖南人的性格里,都有一股霸蛮而凌厉的狠劲,顺藤摸瓜找源头,恐怕还因为曾国藩那句话:打落牙和血吞。当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当谭嗣同横刀向天笑,肝胆两昆仑,当毛泽东引用老子,说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朱总理愤然决断,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我想起伟大的曾国藩,心中翻涌激越。 湖南人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是曾老先生最先提炼出来的。当然他鼓励别人不怕死,自己还是有点怕死。跟太平军打仗,战败后先后三次自杀,一头跳进到水里。但他的不怕死精神,却是不掺水分的。 湖南人的特质是敢为天下先,这正是锐利的湘军精神。对一切湖南人来说,天下大事,皆成于蛮。无蛮不能问鼎天下,统管地球村。作为湘军创始人的曾国藩,他隐在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发明了这样一种精神。过去湖南人会读书会养猪,今天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这些让湖南人安身立命的本事,曾老先生都功不可没。 当然了,正是有“无湘不成军”,同时就有“无湖南人不成衙门”。衙门除了几个官老爷,怕是谁都不想去的鬼门关。这一好一坏,又形成了湖南人性格的两个极端:或者极端保守,或者极端开放。毛泽东1917年写《湘江评论创刊词》,对这一点进行过猛烈的批判:“闭锁一个洞庭湖,将他们轻轻挡住。他们的部落思想又很厉害,实行湖南饭湖南人吃的主义,教育实业界不能多容纳异材。他们的脑子贫弱而又腐败,有增益改良的必要,没人提倡。” 当然不能说,湖南人的性格缺陷,都要怪罪曾国藩,同时又去怨恨娄底。娄底出了个曾国藩,曾国藩创造了湖湘文化,这个湖湘文化,到底也是蛮人文化。毛泽东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说,人的身体可以是蛮人,但人的精神气,要做个文明人。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娄底话。我曾说湘乡话难懂超过“日语”,娄底话难懂看来又超过了湘乡话。我坚持相信,方言最能直观地告诉别人当地的人的精神气质,越接近文明的土地,方言就越是好懂。比如四川,方言跟普通话差不多,所以盛产才子佳人。湖南方言都不太好懂,所以多产英雄美女。才子佳人是文明人,英雄美女更接近动物性。 今天及将来,已经不大可能是英雄美女的时代,但一定是才子佳人的时代。太平世界,动不动喊打喊杀,警察会叫你提前从公司下班,改去警局“上班”。想到这里,我就为前面两个人大毕业的娄底朋友高兴,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就是娄底的才子佳人。我又想起蔡和森,觉得原来他老早就是娄底一个大才子。 湖南人性格都矛盾。不矛盾不是湖南人。明白了这些,你会恍然大悟地说:娄底人原来是文明的蛮人!
商人郴州 文/徐志频 我们重情,商人重利。所以中国人印象里,商人形象一直不怎么样。 而据说看人,最可靠是第一印象。像谈恋爱的事,爱情家只需三秒。白居易告诉我们,商人重利轻别离。是说,商人爱钱,但对说爱之事,兴趣渺茫。 我在郴州跑马观花,也只有一次印象。所以开头摆上类比,相当于在商人面前吹爱情,在时尚家面前谈考古。我虽敬谢不敏,但跑郴州远多于三秒,不是全没自信。我想再多了解,又怕多看糊涂。于是大起胆子,说郴州在湖南这块人头攒动、英雄如雨、美女如云,才子如水、佳人如梦的土地,看上去像另类的商人。 文人重情,商人重利。因为与永州隔得太近,所以说出商人郴州,容易借文人类比,进而再次联想到白居易。为了消灭误会,我首先要说:郴州人都是情天义海、义薄云天的湖南人。可见的记忆,是我去“铸乡”嘉禾,当地就送把菜刀,我们足以相信:“郴人重利重别离”。 我对郴州印象,跟脚下第一站有关。那是宜章与广东的交界。我淹没在人流中,走大街小巷,看蓝天绿树,闻岭南海风,都是浓浓的广东味道。 广东是个出大人物的地方。钱钟书说近代中国有三个半人,湖南人算一个,两广人算一个。广东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很了不起。我的印象里,广东人尚自由、平等,那种感觉,像周星驰喜剧。 自由、平等,是商人品格,所以广东人除了会生活,做生意也里手,个个会赚钱。大约是隔壁邻居,郴州人起床后、睡觉前,看到的都是广东人忙生意的背影,于是“闻广东人起舞”。模仿是最好的学习,山寨文化这样起家的。我说郴州人看上去有点像山寨版广东人,是说他们从广东人身上,模仿出不少赚钱本领。 07年,我在郴州一个农村,前面是座高山。当地人告诉我,那叫骑田岭。我当时没在意,但随后听人说,那就是五岭之一。我顿时想起毛泽东的诗:五岭逶迤腾细浪;天连五岭银锄落。都是很大气,很革命,很遥远。现在却就在眼前。那种感觉,就像少年时代翻历史书,高中毕业路过虎门,看到虎门林则徐像。 正是在骑田岭的革命布景里,我看到“十里不同音”的农民们在收割蔬菜。他们说,再过两小时,这些蔬菜就进了香港菜市场。我听后被惊了一回。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农民!但这还不算灵活的,当时会赚钱的农民,收了从北方来的牛、猪,稍微养几天,然后卖出去,可以赚一笔钱。这就是中国正时兴的“流通经济”,纯粹靠转手赚钱,而且规模做得像公司。这种生意头脑,中国许多城市的生意人估计都还没缓过神来。我想起听郴州人自己说“郴州是广东的后花园”,这时怎么看郴州都像广东的“仓库”了。 广东人有钱,会生活,但打扮却糟糕,个个像乞丐,有些还像被抓到的乞丐。大概正是因为会赚钱,同时又崇拜一些什么仙、风水、迷信,烧香拜佛,阿弥陀佛,所以广东曾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也可以说,郴州在湖南不算有文化了: 郴州有山。莽山据当地人说有近两千米,但湖南人许多都还不知道莽山。但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衡山。衡山名在南岳文化,莽山没文化。 郴州有蛇。宜章的莽山烙铁头蛇,奇毒无比。但中国人只要读过初中,没有一个不知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名在文化,烙铁头没文化。 我很奇怪郴州的形象翻来覆去,最后被我写成了商人。翻开历史谁都看得见,郴州并非没文化。宋朝时,诗人秦少游被贬,孤居旅驿,作《踏沙行&#8226;郴州旅舍》,留下千古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记得当年中文系那个瘦瘦的男宋词教授念完这句,竟然感动得差点想跳楼。可见郴江、郴山之“霜林醉,离人泪”。 我思来想去,结论是跟广东邻接的缘故。地理有时决定一切。虽然梁启超考察欧洲,发现“外国人所以杀皇帝事多,是因为皇宫太矮”的原因说差了,但郴州跟着广东成为商人,我自以为是说中了。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郴州有广东这个好邻居。 郴州虽得地利,却少有天时。自然在湖南大概算最恶劣:古有“马到郴州死,船到郴州止,人到郴州打摆子”。08冰灾,郴州也最严重。一遇刮海风,郴州多遇洪。作为广东与湖南的过渡带,两种气候冲突,确实为难了郴州人。老天爷常跟郴州过不去,逼得郴州人要多赚钱。加之人少山多,商人狡猾,又地下矿多;矿主精明,学得像广东人,又成了钱多书少的爆发户。 郴人重别离,又很重土;他们找工作,要么留在本省,要么往广东跑。 我对郴州人最深是商人印象,因了他们的炼银产业。我曾说“长沙人都有空瓶子喝出酒的本领”,那是半个玩笑。郴州人是确有“空地盘炼出银子来”的本领。 我在永兴转悠过不少工厂,他们告诉我,郴州本地不但没银矿,连含银的垃圾都没有。他们从外面买垃圾回来,加工出金子跟银子。听上去像神话,要么是笑话,但去过永兴的人,都知道是真话。 永兴人炼银,原来有个老故事。07年时,我听得永兴县长说:明末清初,某永兴人去广东打工,替人家背银矿石,每天要路过一座房子,后来他发现一个秘密,就跟房子主人说,被踩坏啦!我每个月免费给你换新地板?主人正愁闷要花钱换新呢,满口答应。换的次数多了,主人狐疑,有问题,不换了。暗自跟踪,发现打工仔背着旧地板,围起来烧了,将灰放进水里。一番鼓捣,居然回收出银子来!主人不准换时,打工仔已赚足了第一桶金。凭这笔本钱,继续去帮其他主人免费换新,再雇人帮忙换,小事滚成大事。再逐渐他们花本钱到外省购买含银垃圾,自己搞流水作业线,一条龙,成产业了。空瓶子喝酒的故事,还真被他们做出来了。如今永兴叫“中国银都”了。 三百年后,听说永兴已经很阔。前段时间放新闻,他们已造了一座纯银大房,称“中国第一银楼”,话似银河落九天。 但古代的永兴人创业确实是很苦的。 无中生有的永兴人,用银楼作笔,那闪闪的银光,无疑告诉我们,他们是精明的、机灵的,他们的嗅觉,让老鼠也相形见绌,这些正是商人的天性。 生意人善捏造,商人会创造。商人但要将一个偶然的嗅觉,做成当地上百万人用来吃饭的大产业,没有湖南人的霸蛮、吃苦,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写到这里,事实印证,郴州人在湖南,是“另类的商人”。 中国人印象里,商人形象一直不怎么样;湖南人印象里,郴州的土地有点糟糕。 文章就这么写完了?如果还可以罗嗦一句,根据前面“在商人面前谈爱情”套路,我祝福今天官场多是非的郴州:老百姓多做生意多赚钱,做公仆的少当硕鼠多犁田。
直人株洲 文/徐志频 要准确地看清株洲太难。 就是说:要生动传神地画全它,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许多面孔,美妙的说法叫“千变女郎”,文雅而艺术地称呼,我们容易想起中国京剧的“变脸”。 株洲像是个唱京剧的人,他随手一抹,你又看见一幅新脸。 如果文字能给人以画面,我们写下“中华”、“民族”、“始祖”,脑海里同时就浮起山东。湖南本是一块比山东年轻的土地,但株洲却让它们比肩而坐。中国人小学生都知道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尝遍百草。而神农就在株洲炎陵县鹿原陂。 古老的神农,像一页翻开的历史。 我又发现株洲像是一个文人,长袂飘飘,衣襟带舞。从神农那页往后翻,我们竟然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杜甫留恋湘东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生命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王小波笔下名姬红拂,她的墓葬就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进中国文学史。 将株洲看作一个武人,同样几番风起云涌,几分英雄气长。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正在今天株洲。“吾将醉兮发狂吟,立功名兮慰平生!” 周瑜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看乱石崩云,观惊涛拍岸,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近现代以来,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飙、陈明仁纷纷带剑提枪,冲在弹片纷飞的战场。 我甚至觉得:将株洲画成一个上海同类的现代都市人,也不至于错到哪里去。当年我的一些生活在湘潭的同学,每到放假、开学,他们最热爱的事,是去株洲买衣服、裤子之类。他们不喜欢湘潭服装的土气,而株洲城被火车拖出来后,其时工业发达已闻名在外。 当许多张脸从眼前闪过,我确定说株洲直人,是因为我印象里的一些株洲人。孔子说以人载道。具体鲜活而生动的株洲人,他们给人的直觉,有时比理性追问更接近本来,因此我打算用他们作线条。 曾教我文学理论的老师是株洲人。我这里不是要说他的课讲得如何好。让我回忆的是他在教书之前,曾在政府部门。他是一个爽直到无法容忍官场任何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低声下气。他常跟我们说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有着发乎情、止乎礼的激情、豪气,他信奉屈原,董道而不豫。 也有曾让我难堪的株洲人。一次政府“规定动作”的采访,株洲某县宣传干事负责联络。我写好后在网络上发表了,她看后带了3个同事,找我核实一个数据。她很不客气地当着众多人说:你有一个百分数写高了。我当即翻采访笔记,又电话核实当事人,又找他们提供的材料。结果是他们材料本身写高了。干事从头至尾都很较真,板着脸特严肃,给人感觉是来找麻烦。用官场的说法,叫不会做人。 我曾亲历株洲某部长“不会做人”,是一次接待。北京来了官员,按套路是要全体出动,安排一个车队,在高速出口亲自迎接。但部长考虑从简,只派去一个科长。结果排场、气派不够,北京官员气得七窍生烟。那晚酒席更没排场,北京官员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导演了一场高智商的打哑谜穿小鞋活动。官场整人有套路无新意,湖南大作家王跃文10年前在《国画》里写尽了,重复历史已经无聊。这个部长没成契柯夫笔下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但他
嘴巴长沙 文/徐志频 每次翻开地图看到湖南那颗脑袋,我总联想起长沙就是湖南的那张嘴巴。 嘴巴除了可以吃食,还可以用来说话;如湖南嘴巴的长沙,含在它里面的人,多为能吃善说。 99年我初到长沙,住在黄兴路步行街边一个叫樊西巷的地方,第一个认识的长沙人,是个本土老头。老头特别能吃。那年冬天特冷,老头将自己裹得像北方人,冒雨顶雪,从外面提一兜白菜,几颗肉星,一瓶4块的二锅头。大门一关,火锅一烧,空调一开,自做自吃。老头见我没事,拉我陪他喝。这一喝,就从上午11点,流到晚上8点多。老头本是做工科,在省里某单位做工程师,但酒一上心,菜一进嘴,他话多了起来。端起碗来吃白菜,举起瓶子来喝酒,放下筷子来说话,动作如此反复者三。老头说了什么,今天我已记不起一句,但他神奇的说话本领,却让我头一次见识了长沙人。等他吃完了一盘点,将火锅的电费也算进去,这餐也不超过10块钱。但他津津有味的本领,足以让看客谗得咽,听客爱得迷。 据说人吃饭是为了说话。中国比长沙人吃得好的不少,但比长沙人会吃的几乎没有。拿着瓶子喝酒,最高的本领就是空瓶子也能喝出烈酒来。因为有了这个最高本领,所以长沙人会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顺水推舟,顺其自然。 10年过去,想起当年一个工科的老头尚且如此能说会道,长沙人的策功,其时已足以窥小斑而见大豹。 长沙人对外发明一个“策”:就是有话好好策,没话找话策;有人好好策,没人找人策。这是比空瓶子也能喝出烈酒来更难更高的本领。这张策的名片,只供出省外销,长沙人最喜欢的头衔,还是“里手”。 “长沙里手”。每听到这句话,长沙人的嘴巴就会心而笑,骄傲地笑。里手是长沙方言,内行的意思,等于夸他/她是行家。 与任何一个本土老长沙喝酒聊天,如果你不说他“神舟八号的事已经晓得一半,地球上的事情已经全部晓得”,他就会用他虽三寸但灵活的舌头,源源不断地告诉你天上人间万千大小事,直到让你心里头明白,这世界只有神舟九号的事情他暂时还不全晓得。 我刚做记者那两年,在长沙的社区里跑,跟正宗老长沙打交道,他们喜欢跟我策,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的一分一秒,就像他嘴巴里一个接一个汉字,这个进来哪个出去,流水一样地飞去了。 有个同事刚好也是老长沙,他大我10多岁,算得上老江湖。他跟我说:做新闻就是策,话策完了,新闻也就做出来了。那时节跑社会新闻,找线索是个大问题,该老兄却从来不为无米之炊,每天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上网,还没流行用QQ,他就登陆内部论坛,跟一帮同事天南海北,稿子却源源不断。这可是比空瓶子也能喝出烈酒更高的本领啊!我怀疑他有秘偏方之类,他也不做声,神情颇为不屑,仿佛如此雕虫小技,压根就不值得渲染,说:明天我带你去见识见识! 第二天快下班了,老兄叫上我,打个车飞也似的跑到省妇联的挂权益保护牌子的办公室,一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开场白,马上就找到一个受害妇女来投诉。老兄是个喜欢说话懒得动手的人,于是他导演一样,马上换幅悲剧加同情的脸,跟受害妇女神策起来。等老兄的嘴巴收工了,我的本子也记满了,一篇绝妙好新闻,也就水米具备,只等烧熟了。我们如此配合者三,省事省心不少,其他同事都莫名就里,老兄常独自偷笑。 老兄对每个月拿个五六千块颇为不屑,他跟我说:这还不够吃夜宵。某次他跟我说:咱们报社某某某吹嘘自己有钱,鸟!老子是见过大钱的,以前每次过手的钱都有几千万,懒得提,全放到一张卡里了!某某某那点钱只够塞牙缝!这话说得让人满心狐疑。但后来他带我去一家茶楼,喝其时200多块一杯的铁观音,说更加大得没边的牛气话,临走时告诉我:这家茶楼就是你老兄我开的!果然,做记者没几个月,该老兄就突然消失了,再次见到时,他已在某大文化公司做了总经理,果然接了一家几个亿的项目,但这次私下见面,他请我吃4块的盒饭了,话就更加没边,从国际到国内,不超过10个人可以放到眼里。 长沙人眼里没几个人,嘴巴里出来更加没人。我做记者那阵,谈的女朋友家在坡子街,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02年时她第一次出差到北京,回来后跟我说:北方的人都是木鱼脑壳,反应十分迟钝,你急得死他还没开窍。最后她跟母亲结论,中国还只有长沙最好。她的外婆家就在兴汉门,据说跟大画家李立是邻居,每次说起李立,就好象在说她的家人。其实她们都一点不懂画画的,到了这里是货真价实的“长沙不里手”。 既然都是“长沙里手”,老长沙跟老长沙的子孙,见面神策就要上演一幕好戏。01年时记得长沙中山路有家叫荷东的酒吧,都是一些以里手自居的青年,在里面蹦迪。里面火气盛,嘴巴话就多,三句话不对头,拳脚就动起来。那时长沙到了不打架酒吧就没生意的地步。但长沙人更乐意做个打架指挥家,人家两个像斗红眼的公鸡,他作壁上观,在边上大喊:打上面!打下面!打中间!手脚并用,声情并茂,幸灾乐祸,惟恐天下不乱。可见嘴巴能用上的力太小,还不足以消耗掉长沙人的旺盛精力,他们更愿意动口动手,手脚并用,来显得自己言语跟行动都是巨人。 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这是告诉人多做事,少说话。一直被当作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但长沙人不会慎于言,顶多也是敏于行敏于言。如果人除了吃饭可以长胖之外吃话也可以长胖,那么09年里全球再怎么金融危机,也只可以饿到中国与世界其他人,绝对饿不到长沙人。所谓“今年不怕饿,全凭嘴一张”。 其实说到嘴巴,你再去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北京像是中国这只雄鸡的嘴巴,长沙正是湖南这颗人脑的嘴巴。我猜测:鸡的嘴巴是用来吃米的,所以中国人跟外国人打交道,就是多赚外汇多吃米,用长沙话说,就是有很多米米;但人的嘴巴多是只用来说话的,所以长沙人就不顾产米,总是话多,而且说后就忘,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说了什么,嘴巴像架专做无用功的永动机。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就说:长沙人贫嘴。我第一个不答应。这不仅是我已名正言顺地成了地道的长沙人。岁月流转,浪花起灭,10年弹指挥间,我如今身边的长沙朋友,多是半路杀进来,已鲜有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老长沙都到哪里去了呢?我很怀念他们.
土气湘潭 文/徐志频 据说要认出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嗅,闻一下味道就知道;以这个方法闻湘潭,鼻子里缭绕的,怕都全是土气。 偌大一个湘潭城,其实是农村的放大版。城市的高楼,也正是农村平房的叠加版;湘潭城的道路,恰好是农村土路的拓宽版;生活在里面的湘潭人,是刚换上了市民服的农民。 湘潭是我高中毕业继深圳之后生活的第二个城市。当在湘潭的时光与一段青春的记忆如此血肉交融,我发现湘潭味道深入骨髓,我稍一回味它就如身体,熟悉到已无须触摸,甚至无须再闻。 随手扇一下湘潭,你就可以说闻到槟榔味道。湘潭人不分场合、时间,口里随时翻卷槟榔,腮帮子肌肉一紧一松。所以湘潭人说话,口里也像是含了一颗槟榔。跟长沙人说同一句话,你会发现,湘潭人的舌头尖厚些,声音出来后,总像拳头擂在沙发上。因为声音尖而清给人以时尚感,所以落音重而钝就让人感到土老冒。湘潭人不会在意自己老土,依然大街小巷地翻卷槟榔,乐得自己就是一个俗人。 我头一次领教湘潭槟榔是98年。那次去市里玩,中午在中心站搭14车回,夏日炎热,人欲昏昏,一个湘乡的朋友,随手递来一颗槟榔,说可以提神。我放在口里咀嚼不到两分钟,突然感到头已眩晕。车上一路颠簸,我试图站起来,才发现浑身绵软,像醉了酒,力不从心。车到站后,已过半小时,槟榔劲道已消,我才得以按时下车。那次后我才明白,湘潭人吃槟榔的俗,是有农民胳膊一样的劲。 我在湘潭时听来的头一句当地俗语,是“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任你挑”。湘潭三大特产,砣砣妹子算一个。什么叫砣砣妹子?就是长得像秤砣一样的女孩子,个子都十分矮小,身材上小下大。如果说女人是一个城市时尚的急先锋,那么湘潭女人的这个形象,你怎么也想象不成时尚。这样的女人,都是居家教子的好苗子,不是长沙人动不动就“画的胡子”、“驮的腿子”。就是没有时尚女人那么多弯弯肠子,放在家里与放在外面一样放心,所以砣砣妹子更像是一个乡里妹子,或者干脆说是刚洗脚上岸的村姑。 如果说从砣砣妹子身上闻到的是湘潭人外形上的土气,那么湘潭人五花八门的方言,就更让人笔直地相信,那些非再翻译过来根本就如天书的话,都是从庄稼的叶子里直接冒出来,被风刮得四处碰撞后的原始音。我有一些湘乡的同学,他们开老乡会,叽里呱啦一通,我从来没听懂过一句。有同学很气愤,称湘乡话是“鸟语”。但这已是骂人,于是再发明一个新词:“日语”。但只要看过电影的人,没有谁听不懂日本鬼子的“米西米西”、“哟西哟西”,所以湘乡话比鬼子的话还要难懂。郁闷不过的是,同为中国人,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谈笑风生,自己莫名所以。 湘潭人方言的土气不说,还在于他们乡音顽强,从来不可更改。我曾听过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录音,他的湘乡话已经很接近湘潭话,但说到“月日”、“委员”,他的方言又成了天音。如果不是中国人听惯了,凭意思去猜测,能得个八九不离十,他们的土老冒话,怕真的永远走不出湘潭的土地了。 而到了湘潭农村,他们各自独门独户的房子,清一色干脆就是土地的颜色,土地的气味。湘潭的农村最像农村,湘潭的农民也最像农民。就我到过的湘潭农家,今天居然还有祠堂之类,像清朝的的尾声。 大致正是因为湘潭的土地比较恶,难得产出象样的庄稼,获得满意的收成,所以湘潭人与土地奋斗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去过湖南绝大部分地方,发现论土地的贫瘠,大约只有嘉禾与之相提并论。 但也正是这样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精神上有了无可比拟的执着与顽强。用湖南话说,就是“拗”。说得文雅点,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已经相信,任何人,只要有湘潭人的这股劲,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做不成的事。 中国的城市如果来一个类比,上海就像一个时尚的姑娘,脱离人间一切世俗烟火,有点飘渺的仙气;长沙则像一个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少妇,在居家的柴米油盐中不忘描眉,打扮出几分妖娆;湘潭更像她俗语里的那个村姑,与粉黛绝缘,以江河为镜,以青山作手,有时随意照看一下,撂几缕头发,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中国有不少省的城市土气,但比不过湖南的土气;湖南有不少城市也土气,但比不过湘潭土气。湘潭人举重若轻地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精神特质,但以我的切身体会看来,他们所有性格中的根子,都源于这个土气。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土气本身就是一种内圣外王的精神特质。与土气比较而言,时尚与摩登只是人间的一道花边,世界上许多事情,一旦时尚起来,摩登起来,就越飘越远,越飘越轻,越飘越找不着北,如风扶垂柳,十分无力。多年来,每当我闻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味道,我就想去湘潭生活上一段。
书生衡阳 文/徐志频 虽然老家就在衡阳,但我并不太了解。衡阳在我脑海里的模样,就是一个翩翩书生的形象。而这也只是作为衡阳人的一个直觉。 第一次读到书香气的衡阳,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从此知道了“衡阳雁”。雁是个很文化的形象,鸿雁传书,有点飘逸感。我后来发现,这个感觉,如雁过之风,拂在每一个衡阳人的脸上。 衡阳与邵阳隔壁。我了解邵阳,因为我的奶奶是邵阳人,我有许多邵阳亲戚。拿不陌生的邵阳跟熟悉的衡阳比较,衡阳人没有那样彪悍。衡阳人的血性里,始终荡漾着一股书生意气,缺点那么凶悍、强劲。比如衡阳人会说“师夷长技以服夷”之类。但邵阳人“制夷”的手腕,衡阳人说不出来。 我有时想起我们的老乡,非常痛快地写诗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十足的书生诗。对照读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种对比就异常强烈。衡阳人的书生气,远不是浏阳人的勇武。 所以在省内,衡阳人越看越像个纯粹书生。从衡阳走出去的武人,也显得迥异于其他13个市。而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差异,让书生的衡阳,跟霸道而土气的湘潭,两地人的相处互补,非常契合。湘潭人毛泽东与10大元帅的关系,一直最融洽的正是衡阳人罗荣桓。毛泽东惟一在他去世后专门写了诗,留恋之情溢于眼角眉间。湘潭人霸道而土气,个个认死理,认为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所以毛泽东跟彭德怀一直摩摩擦擦,没有谁会让谁、服气谁。这也是地域性格造成的。说到地域性格互补,相辅相成,今天我们看衡阳人、著名作家唐浩明对湘潭(双峰)人曾国藩青睐有加,称之为“异代知己”,同样正是这个原因。 我想衡阳人的书生性格,跟王船山这位伟大人物有莫大关系。船山先生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王船山虽然也起义,反清复明,但到底是个文人;晚年读书,更加有点隐与飘逸。我看他的画像,怎么看都怎么像是书生。事实上,他在历史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是稀有的人物。 追随更早,衡阳闻名天下,所在是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与岳麓书院同时驰名于外。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 从历史的衡阳人身上,书生形象虽然千差万别,但我以为,他们身上都有几个显然的共同处:翩然飘逸。 这个特性一直延续了下来。在长沙,衡阳人的新闻圈里有个老乡会,我曾参加过几次,之中不少做了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的头儿。跟衡阳老乡们在一起,那种气味,正是翩然飘逸的书生味;对应地衡阳人的激情与血性,也是夏明翰味。即使不见面,隔一堵墙听碰杯,都能让人闻出是衡阳味。 我一直疑惑衡阳没有成为湖南的省会。衡山是中国五大山,也是湖南的门面山,它根本就是一座文化山。论高度,衡山远不如郴州的莽山。07年我到郴州,当地官员只好比较说:衡山的意义全在文化。衡山也是湖南人的文化发源地,衡山七十二峰,岳麓山只是衡山的脚。但岳麓山却成了湖南的中心。衡阳处身湖南的中间,也是湖南的南大门,像湖南这颗脑袋上的鼻子,掌握着呼吸。它的重要性如同呼吸,一秒也不能停止。而且,湖南用一句话说,就是八百里南岳,八百里洞庭。洞庭湖产鱼,南岳田出米。鱼米之乡,鱼是菜,是配料;米是饭,是主食。按中国的文化传统,山是父亲,是刚强与主宰的,水是母亲,是温顺与跟从的。这一切无论从地利、人和,还是从文化、发展,都有理由让衡阳成为省会。但衡阳到底没有成为省会,可能跟衡阳的书生意气太浓了点有关。当然省会的事情,跟历史封建建郡也有关,这已不是本文要说的了。 在湖南这块火辣的土地上,置身彪悍、勇猛、刚烈中,书生衡阳偏向灵秀。灵秀也算得上衡阳人的特质。“雁城”的名字,据说来自于“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传说。与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之句比较,不那么大气、果敢,依然是多情与灵秀。南岳给外人的印象,同样不是大气、雄浑,却也是“独秀”。 秀,无论是内秀还是外秀,都是只有书生身上才会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
手掌常德 文/徐志频 我刚到长沙那几年,听得多的却是常德人。那时听人说湖北人厉害,坊间传说一句话:天上有只九头鸟,地上有个湖北佬。湖北人也一直将这句话当作名片。但很快他们就成了陪衬。后面还有两句: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常德佬。这传说颇像《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通俗地说,就像诸葛亮被三顾茅庐前刘备一路所闻。 我头一次了解常德,是03年时《今日女报》的一次策划。那时我受命做一个“湖湘文化”系列报道,也就是“文化通俗版”。常德成了我去的第一站。当时社会纷纷在传闻“常德现象”。 那次我听来两个词语。官方的说法,常德文化是“厚德载物”;民间的说法,常德文化是“追求完美”。走在湖南的大街小巷,常德人不需要闻,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他们的外表,给人第一印象,都是十分稳健。玩笑地说,就是他们“都长着一张很主流意识的脸”。常德人很适合做官,也挺能做官,据说湖南省厅局以上的官员,常德人占了一半。我03年在常德一个农村,当地人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他们单是某个村,处级干部就出了20多个。这说出来确实够吓人。 常德人在外闯荡的多是人物,我对此曾十分困惑不解。难道这个地方水土好,人一生出来智力就高过别人?这话被跟我谈天的常德人自己否定了。他们自己认为,常德人如今搞得这么红火,靠得还是文化。因为每个常德人都在“追求完美”。 在我跟湖南人的交道中,常德人最迥然不同的一点,是他们几乎从不意气,或者说情绪化。他们的理性将情绪控制得服服帖帖。这一点在湖南人中几乎不可想象。如果我们跟邵阳人打交道,他们就很哥们义气,跟你好就是铁哥们,随时两肋插刀,脑袋可以借给你做板凳;如果一旦闹翻了,让他觉得伤了心,他会毅然决然弃你而去,或者以毁灭性代价,给你以致命打击。换了常德人,他们就不会这样表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追求完美”。理性到不偏不倚,我感到常德人骨子里相信的还是“中庸之道”。 但当你跟常德人交道,以为他们都是不温不火,那就错得比较彻底。常德人的血都是火热的,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都是一股劲道。这让他们不偏不倚的追求完美,却压根就不是中国传统说法上的中庸。 湖南有句俗语,叫“常德德山山有德”,我感觉到的常德味道,确实有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好像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力,让这里的人都遵循一种规矩,特别看重个人的修身。每个人都在想着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到别人,所以我曾看到的常德城,也是湖南最干净、卫生、环保的城市。 跟常德人交往,他们身上总隐约散发出那么一点要让你畏的感觉。但他们是不难接近的,甚至是亲和的,所以这灵光一闪的感觉,也就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常德人确实是有点神秘的,或许道德文化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这种神秘,就像常德米粉的味道。米粉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惟一的不同就是汤。我曾跟常德某个诗人问起过,他告诉我说:常德米粉的汤,是用一种秘方做成的,有些特殊的味道,外面人模仿不了,也破解不了。 常德米粉的火爆,固然因为味道不错,但跟常德人的“亲帮亲,邻帮邻”意识太浓有关。据说当年他们一家粉店开到外地,只要站稳了脚,马上就拉来亲朋好友,跟着自己一起做,有钱大家赚,有财一起发。 常德人的帮派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像安徽、山西的商帮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常德人如此齐心,能够做到空前团结呢?又是一个常德的朋友跟我道出了秘密:沅江以前经常发大水,抗洪抢险是经常的事;洪水一来,如果不团结起来,反而各干各的,谁也救不了。正是这样在抗洪中团结,并且逐渐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常德人依靠团体,相互帮助,做成了许多别地人做不成的事情。 湖南人给外界的印象,从来都是好斗,独立意识强,合作意识差,俗语是:一个湖南人是条龙,三个湖南人是条虫。但常德人却改变了湖南人的这个性格宿命。 在我的理解中,常德人跟湘潭人的气味有点相通。但他们相通之处最大的分别是:湘潭人的是偏“土气”的,而常德人是偏“雅致”的。他们就像同母生的两兄弟,一个一直仍活在农村,但一个却从小就进了城。 但常德人做事的气魄,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常德人魏文彬,起于清萍之末,将一个湖南卫视做得风生水起,在世界也造成声势,在湖南人影响力日渐式微的时代,也再一次让湖南人雄起,让世界听到了湖南的声音。 如果照前面说的,长沙可以戏称为“嘴巴”,那么常德的形象,就是一只手掌。这只手当然还不是翻云覆雨手,但却是一只勤快的手。中国古人形容一个的智慧,就说心灵手巧,常德人称得上心灵手巧。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湖北人怕常德人。鸟最怕的是人的手,因为一把就会被抓了脖子,这等于蛇被人抓了七寸。而且鸟虽有九头,但人手有十指。似乎王尔德说过,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所以这个关于手与鸟的比喻,当然也只是个玩笑的类比,供文化研究者一笑,笑后或许发现也有点道理。但在今天依然进行的生活中,湖北人依然畏惧常德人,却是事实。我亲耳听几个湖北的朋友说起,他们作起法来,最后无一不真正输给了常德人,而且输得很彻底。这确实让人惊奇,因为我以为传说多是虚妄,是道听途说的玩笑,不想一直居然没有人打破传说的预言。
打手邵阳 文/徐志频 写邵阳时,我脑海里首先浮现许多熟悉的身影。他们的一举一动,勾画出我从小到大的记忆,塑造成一个大致完整的形象;像从画中走出来的邵阳人,他们现在就站到了我面前。我想再走近一步,看清他们的脸,但隔老远就触及目光的,却是邵阳人那双手。 我同时就想起常德人的手。用不着去比较,仅凭肉眼就可看到,在常德人绵里藏针的手掌对面,提着的一对,分明是邵阳人那双打手。 打手是个篮球术语,侵人犯规的意思。我发现“打手邵阳”,真正亮出了邵阳人的血性、勇猛、凶悍及其侵略性。 无论是在湖南还是出了湖南,邵阳人是让人畏惧的一群。有句坊间俗语,说“外省人怕湖南人,湖南人怕邵阳人”,一语画出了邵阳人狠样。 如果说邵阳人在湖南人中是最激进的一群,我想从外省进到过邵阳的人听了不会有意见。大约10年前,当有人在媒体唱衰湖南,还是邵阳人周兴旺最先血性喷涌地站出来,豪情万丈地向全世界宣言:湖南人凭什么? 从周兴旺身上,很清晰地可以看到蔡锷的影子。当年反帝倒袁的蔡锷,也是第一个站出来,以再难复加的激进,在云南摇旗呐喊,猛打猛冲,将袁世凯往地狱里推。 湖南人以善吃辣椒闻名于世。如果抓一根辣椒说事,邵阳人与其他13个城市最大的分别,就是他们吃进能点得燃火的辣椒,不是辣出个汗也辣泪也辣,而是全转化成了汽油。邵阳人的火辣,那叫烧红半边天。 往小里说,得罪一个邵阳人,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火热到滚烫的邵阳人,对待朋友比春天还温暖,处理敌人比冬天还冷酷。03年时,我采访过一个被人诬陷为“强奸”的老师,这个老师其时四处联系媒体,我头一家报道这事,公道也算帮他讨回来了。但他当事情只是开始,继续上访、写信,最后申请到了国家赔偿。按理这事到此,也就可以作结。但老师继续上告,请求对诬陷人以刑事处分。 几年下来,老师花过的时间、金钱,足以让自己倾家荡产。但倾家荡产这时在他眼里根本就是小事。无数多困难摆到面前,许多人说那不可思议,早早知难而退,或者望风而逃,但邵阳人不。 如果说这个老师要讨回小公道需要付出长征的代价,我相信他眼睛都不眨一下,一秒内夺笔签字。如果要走五万里,他还是会牙根铿锵,满口答应。得罪了邵阳人,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回报”?惟一的可能,也只有他在求公道的路上病死了。等于说:要得罪了邵阳人,他们觉得内心不平,随时将有毁灭性。是的,毁灭性的后果,两人必有其一。 如此出手沉重而痛快淋漓,因为邵阳人的骨子里是勇猛的、彪悍甚至凶悍的。我的奶奶是邵阳人,我小的时候,常听到一些发生在民间邵阳的武打故事。有杀人放火,有逃狱越货,如今想来依然那样让人心惊肉跳,但那里有许多刀光剑影,我到今天依然看不分明。 后来我听到一个笑话,才知道不是我不明白,是邵阳人刀剑太快。笑话说,三个湖南人在米粉店吃,相互吹狠。一个说:我跟人三句话不对头,就要一拳打趴他!第二个说:这算个屁!我看人不顺眼,就一拳打得他脑袋开花!第三个说:鸟!老子进门懒得看,先打死一个人再吃!这第三个吹牛的正是邵阳人。民间的邵阳,双手双拳,武器精良,跟长沙嘴巴类比,乃都是对话交流工具。金庸的小说也武打,多是“不打不相识”,萍踪江湖,侠骨柔情,那太秀气。邵阳人是既铁骨丹心,也侠骨柔情,但觉总得金庸太娘们,他们要“不打死你不算认得”,这叫痛快淋漓。 如果说这多在民间,那么在文化精英层,给我印象至深的,正是从邵阳走出去的大经济学家何清涟。何清涟刀剑犀利,直指中国现代化的陷阱。她“眼里一容一粒沙沫”精神、“一个也不宽恕”精神、凛然一身正气的精神,即使以锋芒横世的鲁迅,也不过如此。邵阳人跟衡阳人的分别,以夏明翰的诗做比,邵阳人会觉得杀了夏明翰,事情不是完了,而是才刚刚开始。“还有后来人,返杀他全家”。如此手法风快,对胆性稍小的人,无疑是“崩溃疗法”。 对邵阳人而言,这世界没有能不能做到的事,只有想与不想做的事。如果他们想做生意,即使造假货,也要卖到全世界。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做一件或许很小,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这是真正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邵阳人的执着让人敬畏。他们凶悍,下手非常痛快,没有丝毫犹豫,却已颇有历史。从邵阳走出去的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大人物魏源,也只有他敢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就是要制服外国人,要控制住外国人,以毁灭性代价去报复,让外国人尝到侵略中国的后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老话。今天要与时俱进,我看得考虑改成:邵阳一人,夷平世界。 为了直观易见,我设想这样一个场面:一群数以亿计的侵略中国的法西斯分子,如果可能,被同时悬挂在太平洋的高空。湘潭人来处理,最可能是先跟他们讲道理,分化他们,然后将他们救下来,争取法西斯分子中转变阵营的人,再借他们去攻击那些顽固不化的家伙,两相拼杀,最后幸存了几千万,被湘潭人带回去。衡阳人来处理,给每个法西斯分子发一本书,学儒学佛还是学道?那随便他们。能背下几页书,就分散打发他们都回去,劝他们从此好好做人。但换了邵阳人来处理,他们眼如鹰隼,脸放红光,一不做,二不休,搬来一把大刀,一刀下去,刀飞绳断,数以亿计的侵略者彻底葬身海底,永世不得翻身。 这大致说明白了邵阳人凌厉与凶悍。邵阳人即使表达温情的一面,也是这样富于侵略性。我曾到过邵阳做客,主人请吃饭喝酒,我略作推辞,想要离开,他们就呼的一下过来,用他们有力的双手,将我牢牢按在座位上,根本动弹不得。只有吃好了喝好了,他们内心里觉得对得住你,没有亏欠,就十分满意。在邵阳人看来,请客吃饭就是革命。既然革命,就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么雅致,那么从容不迫。 我有许多亲戚都在邵阳。我有两个姑妈后来也嫁到了邵阳。每次去邵阳做客,他们都很客气。即使家里空了,他们都会想办法借,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你,即使举全家之力,他们也在所不惜。就为让你充分尝到做客人的被尊重和愉快。但如果你在某些事情上做砸了,弄过分了,得罪他们了,他们会一直记在心里,他们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将你的不是说出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糟糕的是,他们已怒形于色,再不理会你,心里跟着从此记你一笔帐,找上门来公开宣布从此与你断绝交往。 如果这些都没发生,那么我更不能祝福你。我会老实提醒你:当心某时忽然被一双手打断了腿。
文人永州 文/徐志频 说到永州,我脑海里自然浮现出柳宗元。鹅冠博带的柳宗元形象,让我总不自觉地发现,永州人的气质,越看越像一个文人。如果说这是“因人而城”,很干脆,这算民间版的“倾城之恋”。 同属于湘南地区,同衡阳形象类比,永州在某些地方气味接近。但正如书生与文人最大的分别,在于他们虽然都有文化,但做书生是为了学问,当文人是为了感情。 进一步说:书生求的是科学,文人爱的是美学。因为一切的文人作品,首先都得要感染别人,这要求文人首先有一种情绪。永州在湖南的土地上,情绪刚好一直丰沛如雨。 为了证实永州人的情绪,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知道永州所以又叫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8226;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舜陵的别称。 这里我们读出的是悠久,文化越久就越让人景仰。如果到此为止,永州既可以是书生,也可以是文人。称“文人永州”,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 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斑竹)。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用到过这一典故。伟人毛泽东写诗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也是这一典故。 但故事结局忧伤。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 零陵的意思,到这里就明白了,是“为舜帝陵墓涕零如雨”。用毛泽东的话说:永州人对着舜帝陵墓,泪飞顿作倾盆雨。 所以在我看来,永州人的基因是忧伤的,而忧伤是文人的标签。当一种忧伤沉淀了五千年,忧伤本身已成文化,深入进这块土地。 延续永州这一忧伤文化性格基因的,也正是中国历史一批伟大的文人,其中就包括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他们的情绪,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哭是一种伟大的声音。中国无数伟大的人物,几乎全是靠哭出来的。岳阳的屈原、长沙的贾谊,都是哭得伟大的见证。但如果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并且成了主要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风云变幻,他就不大可能去横刀立马,或架风乘云。 我们拿邵阳人的样子一对照,很容易就感受到强烈反差。在我接触过的永州人中,整体感觉都是温和的,他们的激情、血性,哪怕是怒发冲冠,要踏破贺南山阙,也从根本上不是邵阳人的热烈、阳刚、彪悍,也没有那样的力度。 我见过激情血性的永州人,是96年在深圳期间。那时我高中毕业,打流到宝安一家工地,一个从道县来的老哥,带了他一帮兄弟,承包了一段三级公路。老哥手下有几个四川民工,他们有时冲突就骂娘,好起来时就一起喝酒。偌大一块工地,他们扯一块布铺上,坐在那里,10多个人一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道县人吃饭时礼节好象有点多,即使席地而坐,也让人感到有文化。他们跟四川人摩擦虽多,但终究一天也没打起来。父亲曾告诉我,四川人都很怕死,嘴巴上硬,你跟他真要干,他们逃得比兔子还快。我对此不甚了了,后来听易中天说四川人“耙耳朵”,也就将信将疑。我后来想,如果这个老哥是邵阳人,那几个四川人怕要被搞得身上多几块补巴。 我想起文人的特点,之一是知书达礼。永州人够朋友,他们待人接物,都很有礼。借三句古人的话来概括: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教化”;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 我猜想,这与永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随便一数有: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华瑶城。 我07年到过柳子庙;更早则是高中时,那时组织文学社团,去过浯溪碑林,青葱时光,好学求解,至今记忆深刻。体会是,一个生于斯又长于斯的人,即使是一个平常人,从小耳濡目染,也要沾染几分文气,何况这块土地,有不少伟大文人的后代,他们留下基因,蔓延开来,四面八方,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 07年时,因为采访去到永州,时永州市委书记向我们推介的第一句话:永州是一本书。他甚至建议,我们的专题报道,就以这句话做题。这是永州人自己心中的对永州历史文化底蕴的观点。可见他们对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很强,并以此感到自豪。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都给永州打下了文人的烙印。而这种文人的气质,经岁月水花的淘洗,已经光华洁亮;经时光火炉的锻炼,也已经炉火纯青。 如果可以给文人永州用笔标点几下,让人可以更醒目地看到,我以为四幅表情足矣:舜帝忧伤,柳宗元抑郁,周敦颐清高,女书神秘。所以如果去画永州,给人看时已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对应表情的四种基因,沉淀在永州世俗与民间的文化里,流淌在每一个永州人的血脉里。 所以人从外面来到这里,被浓郁的文气感染,首先想到的是抒情。毛泽东说自己于诗文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到了永州,完全被文气感染,文人的情绪被激发,写下了凄婉绵长的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柳永的气味,是枕上堆来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对照他回乡时写下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们会发现,湘潭是一种几乎完全有别于永州的土气、豪气、英雄气。来到永州,你已无意铁脚琵琶,唱大江东去;自觉哼出的,却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对照,让我们又会加深对永州的文人形象认识.
蛮商怀化 文/徐志频 早在几天前,写完“灵魂湘西”,我以为也写完了怀化。但今天商业时代,怀化包裹在商人怀中,几声呐喊,胸前却露出一石。那不是贾宝玉挂的宝石,而是在他生前的化石。 读过初中的人都知道:明朝时,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这颗小芽成长结的果,却落在一个叫洪江的地方,五百年后,洪江演化成了活化石。当知道“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就在怀化,怀化名正言顺成了“中国第一商地”。 我最早对怀化的印象,却来自麻阳。那个教古汉语的老师课堂怕枯燥,就跟我们来幽默,一口气戏诵“麻阳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斗笠当锅盖,短裤穿扯长裤外,妈妈喊奶奶,鸡蛋串起卖,猪比狗跑得还要快,老婆子爬树比猴子快。后面还有好多希奇古怪,如今都不记得。但这些前所未闻,也给了我怀化第一印象:这是块有点古老的土地。 要翻麻阳历史,还真相当悠久:往事越两千年,此地已被叫“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我终于给古老找到一个说法,是“我蛮夷也”的“蛮”。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怀化”本名由来。此名最早见于宋代,取“怀柔归化”之意。不是中国难管的地方,宋朝的皇帝老儿用得着胸口时刻吊着这个紧箍咒来念叨? 于是我偷懒一回,从“蛮夷之地”和“活化石商城”里各提一字,将怀化贯以“蛮商”,以免画走了眼。 显然又来了比较。如果照偷懒的做法,“蛮人娄底”与“商人郴州”加起来,难道也等于怀化? 在我看来,怀化跟娄底两个的模样最大不同,在于怀化的样子偏湘西味。感觉上像王跃文的小说《漫天芦花》(99年我第一次读到,至今印象深刻)。郴州跟粤商学来的现代味,就更加不是怀化古老的蛮夷味。是以,“蛮商怀化”,特立独行,独一无二。 地球村的人看到这里,可能都要纳闷:蛮人都是情天义海之人,商人却是平和妥协的人,这两种性格,怎么能同时地集于一身? 是的,怀化人骨子里同娄底一样,是性格粗重的人。即使没去过芷江,但没有中国人不知道:芷江有座小日本受降的纪念坊。原坊建于1947年2月,1945年8月,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受降签字时间、地点,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如今室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这座纪念坊,可是用中国人的血肉堆成的。看到纪念坊,你不由自主地想起革命。邵阳人讲请客吃饭也是革命,怀化人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打仗杀日本鬼子,没有一双重拳不行,没有两把斧子不行。怀化人双手握拳,提三尺之斧,俨然楚蛮遗风。湖南人性格都比较粗重,怀化人性格又直接,跟株洲人有得一比。 这样一种形象,怎么着也让人联想不上商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在脑海里看到的是文人;说“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眼前走过一个江浙商人。商人形象都是温婉的,是和气的。但怀化却打破了这个固定的模式,让“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性之人,也做成了中国最先的资本商业,这真是旷世奇迹。 最近有新闻翻开了历史,说:洪江早年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享有“小南京”、 “西南大都会”之美誉。洪江古商城由来已久,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站到历史的码头看,洪江是本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形象教科书,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 这一发现,还真足以让地球村的人震惊。因为湖南人不会做商业,湖南人这么认为,中国人也一直这么说。 3年前,围绕“湖南人会不会做商业?”,发生过一次趣事。那时,湖南大作家、怀化人王跃文先生在博客里写了篇《尚需时日话湘商》,引起轩然大波,湖南人不以为然。恰好伍继延老兄正在创立“湘商”,我们在一起谈到这篇文章,伍兄说:湖南人怎么可能缺乏商业基因呢?这不是历史事实。他逐一例举,其中说到洪江。我之前跟王跃文老师打过交道,知人论世,猜测他的写作初衷,是对湖南人热爱打仗厌倦,特别地用了这个激将法,盼望湖南人少打架,多做实业、实事。 但辩论之后,却加深了我的印象,原来湖南人早有商业遗传:古商城源于春秋、始建于唐代、鼎盛于明清,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商城,有个形象的说法,洪江是《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 但洪江古商城到底因什么原因而长存的呢?这引起我的联想。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明末清初时期,洪江古商城就已经出现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人通过榨取雇工的剩余价值来积累原始财富。这与明末苏州、杭州等织布业发达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样的原因。 为什么洪江古商城能保存500多年,至今仍能使用?怀化市洪江区文化局局长曾湘洪一语道破秘密:洪江地处险要,历代为兵家所争夺,是各省军阀的发祥地、财源地、镇守地,军事力量使洪江古商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让洪江商业得到了从容的发展。 稍一想象,500年洪江,能闻金戈铁马之声,能见刀枪齐鸣之阵。 洪江早年勃兴,靠的是水路。随着交通、通讯发达,洪江逐渐淡落。商业有起有伏,胜败乃是常事。它的成功,给湖南人带来自信。从总体上说,洪江得益于地利,又兴于人气,因为依赖军事,又仰仗武力——说得更直接,就是“蛮”——多少显得缺点商业智慧。但地球村的人都知道,文化的湖南人最不缺乏的是智慧。 洪江古商城是座古城,怀化却是个年轻城市。名世于今五百年,作为湘商文化创始人,岳阳人伍继延给“湘商”寻根溯源,他在博客里说,今年5月,他将发起“2009湘商寻祖”,认定洪江是湘商起源地之一。历史喑哑的锣声里,今天大锤又已高举。 我当这是湖湘性格的内部对接,是山地与水边性格的交融(详见《眼睛岳阳》)。追忆往昔,我不禁感慨:500年以降,蛮商怀化,蛮已遥远,商字依然。个中况味,恍若一首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湖湘内部性格整装待发,湖湘文化酝酿第三次雷动,明天的怀化,“商”字前面挂哪个字?这让人几分憧憬,几分期待。
蛮人娄底 文/徐志频 写到娄底,我感到点点陌生,于是让脑海里先浮现一些朋友。那些来自娄底的朋友,他们一颦一笑,慢慢融合,勾勒成一张“娄底脸”。但这仍是张难以定义的脸。于是我抬头再瞄一眼那山那人,先写了“蛮人”字样,贴到这幅图画下,供自己描摹时,不至过于走样。 脑海里掠过的娄底人,我第一个见到的是蔡和森。在岳麓书院,蔡和森同毛泽东的合影,像被复制过一样,嵌在我的脑海。我曾看过那张照片许久,我感觉他们的气质有所分别。对照看来,毛泽东是个行动家,蔡和森是个思想家。就是说:蔡和森更像一个书生。 所以娄底在我的印象中有点衡阳气质。这大约跟我认识的娄底人有关。我有两个娄底朋友,他们早年都考在人大,一个国际经济硕士,一个国内经济博士。他们春节从北京到我家玩,聊天时我感到他们都很厉害,是特别智慧的那种。我问起他们高考,并不是很用功,随意就得了六百多分,他们说自己在当地也就中等水平。 湖南人读书厉害,中国人早知道;娄底人读书厉害,我后来才知道。湖南人会养猪会读书,难道最先说的是娄底人?我想这块土地是有灵气。记得我读小学时,作家韩少功发起“寻根文学”。就是寻民族祖先之根,所以我一直以为古人智慧于现代人,就像诸子百家之后的理论,少有原创,多为发挥。古人生活辛苦,条件艰苦,他们野蛮,所以聪明。所以我将娄底人的智慧,归类为“蛮人”。 我第一个到达娄底的地方是双峰。也是第一次领教双峰的辣椒酱。置身娄底天地,感到湘潭一样的土气。我所看到的辣椒加工厂,都是特别简陋。双峰人随便搭个棚子,就能生产,像生命力顽强的游击队员。这种原始的加工味道,让我印象往蛮人脸上又靠近一点。当然还因为那味道确实辣。你要说双峰的辣椒酱可能不太辣,那都是卖给外地人吃的。人家是怕你辣呢!本地人吃的辣椒酱有多辣?外地人没必要用鼻涕眼泪做实验。我有个娄底朋友,04年我们一起去海南,他随身带缸辣椒酱。要一顿不吃辣椒,还不如让他绝食,或者干脆杀了他。他要的辣还是口味特重,吃得汗如雨下,气揣如牛,像刚从战场归来。 因为口味特重,所以性格粗重。我感觉到的娄底,是类似湘潭的土气,后来想出一条原因,据说韶山跟娄底共一条山脉。我想这是否接通了他们的性格?但娄底人细看之下,不是湘潭人那么“厚”,所以也没有那么土。因此,娄底人火辣的性格,有时激进得接近邵阳人。但邵阳性格跟娄底比较,又有点“飘”。所以,娄底的蛮人,味道介于“厚”与“飘”之间。 让我最终决定用蛮人来描画娄底,还是因为脑子里始终巍坐着一个人物,那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个什么人物?他是近代湖南人的第一块牌子。曾国藩是个什么形象?我曾专门写过一篇短文,归纳为:封建官僚。 湖南人的性格里,都有一股霸蛮而凌厉的狠劲,顺藤摸瓜找源头,恐怕还因为曾国藩那句话:打落牙和血吞。当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当谭嗣同横刀向天笑,肝胆两昆仑,当毛泽东引用老子,说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朱总理愤然决断,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我想起伟大的曾国藩,心中翻涌激越。 湖南人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是曾老先生最先提炼出来的。当然他鼓励别人不怕死,自己还是有点怕死。跟太平军打仗,战败后先后三次自杀,一头跳进到水里。但他的不怕死精神,却是不掺水分的。 湖南人的特质是敢为天下先,这正是锐利的湘军精神。对一切湖南人来说,天下大事,皆成于蛮。无蛮不能问鼎天下,统管地球村。作为湘军创始人的曾国藩,他隐在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发明了这样一种精神。过去湖南人会读书会养猪,今天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这些让湖南人安身立命的本事,曾老先生都功不可没。 当然了,正是有“无湘不成军”,同时就有“无湖南人不成衙门”。衙门除了几个官老爷,怕是谁都不想去的鬼门关。这一好一坏,又形成了湖南人性格的两个极端:或者极端保守,或者极端开放。毛泽东1917年写《湘江评论创刊词》,对这一点进行过猛烈的批判:“闭锁一个洞庭湖,将他们轻轻挡住。他们的部落思想又很厉害,实行湖南饭湖南人吃的主义,教育实业界不能多容纳异材。他们的脑子贫弱而又腐败,有增益改良的必要,没人提倡。” 当然不能说,湖南人的性格缺陷,都要怪罪曾国藩,同时又去怨恨娄底。娄底出了个曾国藩,曾国藩创造了湖湘文化,这个湖湘文化,到底也是蛮人文化。毛泽东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说,人的身体可以是蛮人,但人的精神气,要做个文明人。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娄底话。我曾说湘乡话难懂超过“日语”,娄底话难懂看来又超过了湘乡话。我坚持相信,方言最能直观地告诉别人当地的人的精神气质,越接近文明的土地,方言就越是好懂。比如四川,方言跟普通话差不多,所以盛产才子佳人。湖南方言都不太好懂,所以多产英雄美女。才子佳人是文明人,英雄美女更接近动物性。 今天及将来,已经不大可能是英雄美女的时代,但一定是才子佳人的时代。太平世界,动不动喊打喊杀,警察会叫你提前从公司下班,改去警局“上班”。想到这里,我就为前面两个人大毕业的娄底朋友高兴,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就是娄底的才子佳人。我又想起蔡和森,觉得原来他老早就是娄底一个大才子。 湖南人性格都矛盾。不矛盾不是湖南人。明白了这些,你会恍然大悟地说:娄底人原来是文明的蛮人!
商人郴州 文/徐志频 我们重情,商人重利。所以中国人印象里,商人形象一直不怎么样。 而据说看人,最可靠是第一印象。像谈恋爱的事,爱情家只需三秒。白居易告诉我们,商人重利轻别离。是说,商人爱钱,但对说爱之事,兴趣渺茫。 我在郴州跑马观花,也只有一次印象。所以开头摆上类比,相当于在商人面前吹爱情,在时尚家面前谈考古。我虽敬谢不敏,但跑郴州远多于三秒,不是全没自信。我想再多了解,又怕多看糊涂。于是大起胆子,说郴州在湖南这块人头攒动、英雄如雨、美女如云,才子如水、佳人如梦的土地,看上去像另类的商人。 文人重情,商人重利。因为与永州隔得太近,所以说出商人郴州,容易借文人类比,进而再次联想到白居易。为了消灭误会,我首先要说:郴州人都是情天义海、义薄云天的湖南人。可见的记忆,是我去“铸乡”嘉禾,当地就送把菜刀,我们足以相信:“郴人重利重别离”。 我对郴州印象,跟脚下第一站有关。那是宜章与广东的交界。我淹没在人流中,走大街小巷,看蓝天绿树,闻岭南海风,都是浓浓的广东味道。 广东是个出大人物的地方。钱钟书说近代中国有三个半人,湖南人算一个,两广人算一个。广东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很了不起。我的印象里,广东人尚自由、平等,那种感觉,像周星驰喜剧。 自由、平等,是商人品格,所以广东人除了会生活,做生意也里手,个个会赚钱。大约是隔壁邻居,郴州人起床后、睡觉前,看到的都是广东人忙生意的背影,于是“闻广东人起舞”。模仿是最好的学习,山寨文化这样起家的。我说郴州人看上去有点像山寨版广东人,是说他们从广东人身上,模仿出不少赚钱本领。 07年,我在郴州一个农村,前面是座高山。当地人告诉我,那叫骑田岭。我当时没在意,但随后听人说,那就是五岭之一。我顿时想起毛泽东的诗:五岭逶迤腾细浪;天连五岭银锄落。都是很大气,很革命,很遥远。现在却就在眼前。那种感觉,就像少年时代翻历史书,高中毕业路过虎门,看到虎门林则徐像。 正是在骑田岭的革命布景里,我看到“十里不同音”的农民们在收割蔬菜。他们说,再过两小时,这些蔬菜就进了香港菜市场。我听后被惊了一回。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农民!但这还不算灵活的,当时会赚钱的农民,收了从北方来的牛、猪,稍微养几天,然后卖出去,可以赚一笔钱。这就是中国正时兴的“流通经济”,纯粹靠转手赚钱,而且规模做得像公司。这种生意头脑,中国许多城市的生意人估计都还没缓过神来。我想起听郴州人自己说“郴州是广东的后花园”,这时怎么看郴州都像广东的“仓库”了。 广东人有钱,会生活,但打扮却糟糕,个个像乞丐,有些还像被抓到的乞丐。大概正是因为会赚钱,同时又崇拜一些什么仙、风水、迷信,烧香拜佛,阿弥陀佛,所以广东曾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也可以说,郴州在湖南不算有文化了: 郴州有山。莽山据当地人说有近两千米,但湖南人许多都还不知道莽山。但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衡山。衡山名在南岳文化,莽山没文化。 郴州有蛇。宜章的莽山烙铁头蛇,奇毒无比。但中国人只要读过初中,没有一个不知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名在文化,烙铁头没文化。 我很奇怪郴州的形象翻来覆去,最后被我写成了商人。翻开历史谁都看得见,郴州并非没文化。宋朝时,诗人秦少游被贬,孤居旅驿,作《踏沙行&#8226;郴州旅舍》,留下千古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记得当年中文系那个瘦瘦的男宋词教授念完这句,竟然感动得差点想跳楼。可见郴江、郴山之“霜林醉,离人泪”。 我思来想去,结论是跟广东邻接的缘故。地理有时决定一切。虽然梁启超考察欧洲,发现“外国人所以杀皇帝事多,是因为皇宫太矮”的原因说差了,但郴州跟着广东成为商人,我自以为是说中了。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郴州有广东这个好邻居。 郴州虽得地利,却少有天时。自然在湖南大概算最恶劣:古有“马到郴州死,船到郴州止,人到郴州打摆子”。08冰灾,郴州也最严重。一遇刮海风,郴州多遇洪。作为广东与湖南的过渡带,两种气候冲突,确实为难了郴州人。老天爷常跟郴州过不去,逼得郴州人要多赚钱。加之人少山多,商人狡猾,又地下矿多;矿主精明,学得像广东人,又成了钱多书少的爆发户。 郴人重别离,又很重土;他们找工作,要么留在本省,要么往广东跑。 我对郴州人最深是商人印象,因了他们的炼银产业。我曾说“长沙人都有空瓶子喝出酒的本领”,那是半个玩笑。郴州人是确有“空地盘炼出银子来”的本领。 我在永兴转悠过不少工厂,他们告诉我,郴州本地不但没银矿,连含银的垃圾都没有。他们从外面买垃圾回来,加工出金子跟银子。听上去像神话,要么是笑话,但去过永兴的人,都知道是真话。 永兴人炼银,原来有个老故事。07年时,我听得永兴县长说:明末清初,某永兴人去广东打工,替人家背银矿石,每天要路过一座房子,后来他发现一个秘密,就跟房子主人说,被踩坏啦!我每个月免费给你换新地板?主人正愁闷要花钱换新呢,满口答应。换的次数多了,主人狐疑,有问题,不换了。暗自跟踪,发现打工仔背着旧地板,围起来烧了,将灰放进水里。一番鼓捣,居然回收出银子来!主人不准换时,打工仔已赚足了第一桶金。凭这笔本钱,继续去帮其他主人免费换新,再雇人帮忙换,小事滚成大事。再逐渐他们花本钱到外省购买含银垃圾,自己搞流水作业线,一条龙,成产业了。空瓶子喝酒的故事,还真被他们做出来了。如今永兴叫“中国银都”了。 三百年后,听说永兴已经很阔。前段时间放新闻,他们已造了一座纯银大房,称“中国第一银楼”,话似银河落九天。 但古代的永兴人创业确实是很苦的。 无中生有的永兴人,用银楼作笔,那闪闪的银光,无疑告诉我们,他们是精明的、机灵的,他们的嗅觉,让老鼠也相形见绌,这些正是商人的天性。 生意人善捏造,商人会创造。商人但要将一个偶然的嗅觉,做成当地上百万人用来吃饭的大产业,没有湖南人的霸蛮、吃苦,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写到这里,事实印证,郴州人在湖南,是“另类的商人”。 中国人印象里,商人形象一直不怎么样;湖南人印象里,郴州的土地有点糟糕。 文章就这么写完了?如果还可以罗嗦一句,根据前面“在商人面前谈爱情”套路,我祝福今天官场多是非的郴州:老百姓多做生意多赚钱,做公仆的少当硕鼠多犁田。
直人株洲 文/徐志频 要准确地看清株洲太难。 就是说:要生动传神地画全它,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许多面孔,美妙的说法叫“千变女郎”,文雅而艺术地称呼,我们容易想起中国京剧的“变脸”。 株洲像是个唱京剧的人,他随手一抹,你又看见一幅新脸。 如果文字能给人以画面,我们写下“中华”、“民族”、“始祖”,脑海里同时就浮起山东。湖南本是一块比山东年轻的土地,但株洲却让它们比肩而坐。中国人小学生都知道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尝遍百草。而神农就在株洲炎陵县鹿原陂。 古老的神农,像一页翻开的历史。 我又发现株洲像是一个文人,长袂飘飘,衣襟带舞。从神农那页往后翻,我们竟然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杜甫留恋湘东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生命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王小波笔下名姬红拂,她的墓葬就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进中国文学史。 将株洲看作一个武人,同样几番风起云涌,几分英雄气长。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正在今天株洲。“吾将醉兮发狂吟,立功名兮慰平生!” 周瑜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看乱石崩云,观惊涛拍岸,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近现代以来,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飙、陈明仁纷纷带剑提枪,冲在弹片纷飞的战场。 我甚至觉得:将株洲画成一个上海同类的现代都市人,也不至于错到哪里去。当年我的一些生活在湘潭的同学,每到放假、开学,他们最热爱的事,是去株洲买衣服、裤子之类。他们不喜欢湘潭服装的土气,而株洲城被火车拖出来后,其时工业发达已闻名在外。 当许多张脸从眼前闪过,我确定说株洲直人,是因为我印象里的一些株洲人。孔子说以人载道。具体鲜活而生动的株洲人,他们给人的直觉,有时比理性追问更接近本来,因此我打算用他们作线条。 曾教我文学理论的老师是株洲人。我这里不是要说他的课讲得如何好。让我回忆的是他在教书之前,曾在政府部门。他是一个爽直到无法容忍官场任何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低声下气。他常跟我们说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有着发乎情、止乎礼的激情、豪气,他信奉屈原,董道而不豫。 也有曾让我难堪的株洲人。一次政府“规定动作”的采访,株洲某县宣传干事负责联络。我写好后在网络上发表了,她看后带了3个同事,找我核实一个数据。她很不客气地当着众多人说:你有一个百分数写高了。我当即翻采访笔记,又电话核实当事人,又找他们提供的材料。结果是他们材料本身写高了。干事从头至尾都很较真,板着脸特严肃,给人感觉是来找麻烦。用官场的说法,叫不会做人。 我曾亲历株洲某部长“不会做人”,是一次接待。北京来了官员,按套路是要全体出动,安排一个车队,在高速出口亲自迎接。但部长考虑从简,只派去一个科长。结果排场、气派不够,北京官员气得七窍生烟。那晚酒席更没排场,北京官员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导演了一场高智商的打哑谜穿小鞋活动。官场整人有套路无新意,湖南大作家王跃文10年前在《国画》里写尽了,重复历史已经无聊。这个部长没成契柯夫笔下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