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一道槛
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今日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 又有一位朋友宣布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了。他告诉我,这么多年来,厌倦了给别人打工,厌倦了职场上这些无处不在的名利之争。 这样感慨的职业人不在少数,事实上到了30多岁这个年纪,这样的职业厌倦以及对职业前途的迷惘,正是促使这些人创业的最大动因。 对职业场的倦怠和迷惘
在30多岁这个年纪,朝九晚五的生活,早就没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公司那些“企业文化”或是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只能骗骗职场的菜鸟,30多岁的职场“老甲鱼”如果再去对这些玩意深信不疑,实在是太天真了。 企业是个盈利单位,它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或是智力。无论这种交易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他们都是基于利益而产生的行为
倦怠和迷惘,正是因为他们不仅是企业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他们被企业按照职业、职位的标准来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作为企业人的报酬。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这次交易的结束。 从此,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是员工却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所谓“职业人”——这些在自由企业工作的人——他们在丧失工作能力或竞争能力之后,企业会为他们的未来买单吗?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一个职业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更何况,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的未来设计?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 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在外企工作的职业人碰到天花板去了内企延续职业生涯,但在内企的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尽管今天被称为经理或者别的什么头衔,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有着一份不怎么算好的工作而已。 一位企业家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这代人卖命工作就是这代人的命”。但这样说是相当自私的,把企业做大,是为了这位企业家自己的事业,但这个企业并不属于为他工作的每一位员工。事实上对未来的憧憬通常也都是“画大饼”,这位企业家不仅给员工的薪水低得出奇,更是有成批解雇人的不良记录。被他解雇的这些人,便是承担了为这位企业家的企业做贡献的义务却没有分享到“胜利的果实”。
这样说也许不公平,这家企业也有一直为之工作的老员工,也的确有人职位越爬越高。但这里就有一个追问,那就是职业的风险。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便是一种悲哀的现实。
创业说到底是为了获得保障。既然职业不是未来的保障,一个具有长久考量的职业人就会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并维持在做职业人期间的生活水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四十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毕竟只是少数。
用人生的视角来考量工作的意义 职业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宽广的视线才能作出解释。工作是为了什么?人生又是为了什么?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地更好。这里也包含了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但工作是否能满足这些人生目标呢?大多数的工作是不能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但能像杨元庆一样拿这么高的数字的职业人却是凤毛麟角。 那么工作是否可以“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呢?大多数工作似乎也很难,这从最近出台的一个中国员工敬业度调查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吸引中国员工的主要因素中,“有竞争力的基本工资”这一条便排在第一位。在大多数自以为是的企业家鼓噪着员工与之共创“事业”的时候,员工想得最多的却是你发了多少工资。 大多数职业人真正想要的属于自己的“事业”其实是属于自己的Business(生意),这个英文单词和中文的“事业”原本就是一回事。创业固然是有风险的,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之所以还是有这么多人创业,是因为打工的风险也不见得就比创业的风险小多少 遇到不淑的企业,不但会让你觉得工作乏味,更是会耽误了你的职业前程,让你的市场价值越变越小。就算是真的能让你发挥所长,但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才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作出什么保障。在西方,由于长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但这种契约在中国暂时还不存在。并且,在西方做个小老板和打工的区别也基本不大,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这就牵涉到一个Business的考量,那就是成本和收益。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并且,中国人“三十而立”的古训也促使了这种心理的焦虑,它需要你在这些成本、收益、风险之中作出选择,决定最佳的出路。 这个出路不是工作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缺失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这个收益就是长期维持高生活水准并且不断提高。
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而三十岁的踯躅,也正是为了寻找这个创业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但一个纯粹职业的人生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社会在市场经济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成熟。
在30多岁这个年纪,朝九晚五的生活,早就没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公司那些“企业文化”或是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只能骗骗职场的菜鸟,30多岁的职场“老甲鱼”如果再去对这些玩意深信不疑,实在是太天真了。 企业是个盈利单位,它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或是智力。无论这种交易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他们都是基于利益而产生的行为
倦怠和迷惘,正是因为他们不仅是企业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他们被企业按照职业、职位的标准来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作为企业人的报酬。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这次交易的结束。 从此,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是员工却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所谓“职业人”——这些在自由企业工作的人——他们在丧失工作能力或竞争能力之后,企业会为他们的未来买单吗?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一个职业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更何况,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的未来设计?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 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在外企工作的职业人碰到天花板去了内企延续职业生涯,但在内企的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尽管今天被称为经理或者别的什么头衔,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有着一份不怎么算好的工作而已。 一位企业家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这代人卖命工作就是这代人的命”。但这样说是相当自私的,把企业做大,是为了这位企业家自己的事业,但这个企业并不属于为他工作的每一位员工。事实上对未来的憧憬通常也都是“画大饼”,这位企业家不仅给员工的薪水低得出奇,更是有成批解雇人的不良记录。被他解雇的这些人,便是承担了为这位企业家的企业做贡献的义务却没有分享到“胜利的果实”。
这样说也许不公平,这家企业也有一直为之工作的老员工,也的确有人职位越爬越高。但这里就有一个追问,那就是职业的风险。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便是一种悲哀的现实。
创业说到底是为了获得保障。既然职业不是未来的保障,一个具有长久考量的职业人就会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并维持在做职业人期间的生活水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四十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毕竟只是少数。
用人生的视角来考量工作的意义 职业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宽广的视线才能作出解释。工作是为了什么?人生又是为了什么?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地更好。这里也包含了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但工作是否能满足这些人生目标呢?大多数的工作是不能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但能像杨元庆一样拿这么高的数字的职业人却是凤毛麟角。 那么工作是否可以“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呢?大多数工作似乎也很难,这从最近出台的一个中国员工敬业度调查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吸引中国员工的主要因素中,“有竞争力的基本工资”这一条便排在第一位。在大多数自以为是的企业家鼓噪着员工与之共创“事业”的时候,员工想得最多的却是你发了多少工资。 大多数职业人真正想要的属于自己的“事业”其实是属于自己的Business(生意),这个英文单词和中文的“事业”原本就是一回事。创业固然是有风险的,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之所以还是有这么多人创业,是因为打工的风险也不见得就比创业的风险小多少 遇到不淑的企业,不但会让你觉得工作乏味,更是会耽误了你的职业前程,让你的市场价值越变越小。就算是真的能让你发挥所长,但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才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作出什么保障。在西方,由于长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但这种契约在中国暂时还不存在。并且,在西方做个小老板和打工的区别也基本不大,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这就牵涉到一个Business的考量,那就是成本和收益。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并且,中国人“三十而立”的古训也促使了这种心理的焦虑,它需要你在这些成本、收益、风险之中作出选择,决定最佳的出路。 这个出路不是工作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缺失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这个收益就是长期维持高生活水准并且不断提高。
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而三十岁的踯躅,也正是为了寻找这个创业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但一个纯粹职业的人生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社会在市场经济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