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农民工,你们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农民工,你们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我从乡下来,我的脚上依然带着永远也洗不去的泥巴,在四处充满汽油味,到处漂流着铜臭味的大都市里,我身上的泥土香,便是一大特色,便是人类的自然,这并不如其他人所想:会给自己带来自卑,相反它给我带来的是更多的自信。因为凡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不会不清楚“农民才是伟大中国的缔造者。”,即使是猪、是狗也总离不开人类用手为其搭建居室,那么凡是有有建筑的地方无不留有农民的心血,无不透着农民的汗香。  怀揣着青春年少的梦离开山村,挤进了钢精水泥的森林里,柏油马路亮呱呱,汽车臭屁熏塌天,繁华吗?繁华!很多城市里的人就以此为自豪!所以吵起架来,也总禁不住骂:你丫的,乡吧佬!或者说:农民工,真他妈的没素质!  这些话不仅仅城市里人骂,现在脱下农衣,刚打扮的像个狗模狗样的假城市人也会骂:他妈的农民工!孰不知他爸或者他妈依然就在某一个工地为了还清他上学所欠的贷款卖命。什么叫良心狗吃了,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民工”三个字开始让人嗤之以鼻,开始让人厌恶,也开始当作比喻一个人的可恶。对此我倒要用这不很锋利的笔为农民工说几句公道话,也要把那些忘了祖宗八代的东西揪出来,脱光他们的衣服,让他们看看他们的狗性,看看他们身上污点,灵魂的丑陋!  首先,从秦说起,始皇为了巩固其政权,以便代代相传,使内民无力反抗,使外民不敢侵扰,于是修筑了天下第一奇景:万里长城。几十万民工远走他乡,惨别妻小,最后累死他乡,巍峨的长城历经时代沧桑,千秋风雨,终于让中外望而兴叹,但是长城底下那白骨累累,无数孤坟野鬼的哀号,悲鸣有谁想起过,他们就是较早的农民工,今天凡是游览长城的人,当你脚踩秦砖,手触汉瓦时不光感受到的是古中华的文明,同时也应该看到其的残忍,和农民工的伟大,但是历史是无情的,他没有记住这些无数民工的名字,相反只记住了秦始皇。农民工是默默奉献的伟大者。  其次,到后来凡是历史任何一座具有丰碑性质的建筑,以及历史证明的砖瓦,也无不留有农民工的痕迹,无论是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还是后来处处林立的皇家园林,都离不开农民工那一双双粗藻的手。据历史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其动用数十万人修建圆明园,可是后来经过八国联军强盗的糟蹋,最后付之一炬。  历史上的一切已经数不胜数,而今天,身居繁华的大都市,一些现象很难令人心平,很难令人入目。  每天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总要四处打量身边闪过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我在想,城市之所以为城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楼的点缀,因为高楼它才聚集了太多繁华指数,于是我接着想,一片贫瘠的土地,从它的荒芜到那么的高楼林立需要付出多少汗水,纵然如今是科技发达的年代,一切都是电子化,但是那些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还是加班加点,为城市的成长奉献着他们的光热。  每天都要经过修建地铁的把个工地,总要经过那个各个地下通道的维护现场,我发现凡是那些工人,都操着一口外地话,他们胡子拉碴,衣衫蓝缕,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工地上,当我上班时他们在工地上,当下班时他们还在工地上,我不知道他们时候起床,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睡觉,我不知道他们每天吃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喝什么,我只是每次经过时,细细观察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日渐佝偻的背影。那几个又红又大的字非常醒目地竖在那里:为北京奥运添彩,为首都人民造福”  这几个字让我越看越难受,他们昼夜不分地为北京,为祖国奋斗,可是祖国是否记得他们,北京人民是否容纳他们?奥运,奥运会时他们是否能够买得起一张票?当他们看着列车载着一辆一辆的观众驶想奥运场地时,他们心理是否会产生快意?  然而我就亲眼目睹过北京人殴打农民工,我就亲眼见过警察如何处罚违反交通规则的农民工。我也见过很多北京人当面指着鼻子骂农民工:“我操你妈的!”或“你丫的,乡巴佬”。  当他们披着人皮跳着兽心,吃着人饭,说着鬼话,骂农民工素质低时,是否也审视过自己,审视过,真正素质低的人是谁?  如果农民过也像那些人读过那么多的书,也像他们凭白无故拿着国家那么多冤枉钱,难道也会像他们一样嚣张,一样无视于别的人,一样把外地人当作外星人?  当你屁股坐着宝马或大奔,嘴里吃着山针海味,甚至怀里搂着美女小姐,你是否还能够想到那些受苦受难的农民工,不要跟我说这是社会发分工不同,不要说因为他们没有文化,请手托心窝,问问自己的良心,你正在做什么,你做下了什么?为社会,为人类。而仅此一点,农民工默默无闻,不为名,只为得到起码的生活保障,或者为了供子女上学而在为你们挂彩,你就已经彻底地输给了农民工,  论欲望,农民工很单纯,论亲和力你更差劲,论朴素你永远望尘莫及。

3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zshq119
zshq119

TS16949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09-05-29 07:40
  • 浏览: 1779
  • 评论: 3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