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统计的硬伤
质量检验过程当中出现漏检时,常会听到检验员说出抽样有风险这个词眼.
实际上认真研究过抽检的概率曲线后,就会知道这些风险是可以被接收的,因此抽样风险不应该是质量工作者工作失误的借口.
当然这种可接收的风险是建立在科学的抽样过程当中,如果抽样样本量不足、样本不具备代表性,当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统计局统计出2010年粮食产量创纪录,各路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我对这个统计结果持有疑问。在我们家乡,农村城镇化、退田还湖再加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粮食的土地越来越少,由于种粮的经济效益低,人们在种植技术和资金投入上不愿意花太多的功夫,单位产量增加的可能性也不高,如何创纪录?不清楚国家统计局是如何抽样统计出来粮食产量的,虽然这些结果予我而言并不重要,但用科学语言说出一个错误的结果,这是非常可怕的,正如过去放卫星的那段历史,曾经就让我们匪夷所思。
在网络上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结果与实际生活当中看到的不一致,统计结果一般都是来自专业机构,代表的是科学,但这些数据同样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其统计结果与现实的偏差竟有如此之大实在不是统计的初衷。再把这些现象引入到我的质量管理当中来,当质量部门抽样统计的数据分析结果也与产品表现的质量特性不一致时,我们需要如何决择呢?
实际上认真研究过抽检的概率曲线后,就会知道这些风险是可以被接收的,因此抽样风险不应该是质量工作者工作失误的借口.
当然这种可接收的风险是建立在科学的抽样过程当中,如果抽样样本量不足、样本不具备代表性,当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统计局统计出2010年粮食产量创纪录,各路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我对这个统计结果持有疑问。在我们家乡,农村城镇化、退田还湖再加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粮食的土地越来越少,由于种粮的经济效益低,人们在种植技术和资金投入上不愿意花太多的功夫,单位产量增加的可能性也不高,如何创纪录?不清楚国家统计局是如何抽样统计出来粮食产量的,虽然这些结果予我而言并不重要,但用科学语言说出一个错误的结果,这是非常可怕的,正如过去放卫星的那段历史,曾经就让我们匪夷所思。
在网络上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结果与实际生活当中看到的不一致,统计结果一般都是来自专业机构,代表的是科学,但这些数据同样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其统计结果与现实的偏差竟有如此之大实在不是统计的初衷。再把这些现象引入到我的质量管理当中来,当质量部门抽样统计的数据分析结果也与产品表现的质量特性不一致时,我们需要如何决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