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转发:企业走向精益为什么这么难?





企业走向精益为什么这么难?







让丰田具有魔力(超强竞争力)的,不是丰田生产方式(TPS)的系统本身(硬实力),而是他的软实力,即生生不息的改善文化。前者可以说是TPS的形,而后者则是TPS的神,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正是因为改善文化,才使得丰田成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黑匣子”。针对有形的系统和方法,专家学者多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笔者将重点就丰田的软实力(深入人心的改善哲学和无处不在的改善文化)以及如何构建软实力等问题进行阐述。
【误区阻碍我们前进】
丰田生产方式听上去耳熟能详,但是对丰田生产方式,人们还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这些误区阻碍我们前进。

1、误区一:TPS仅仅是一套系统或方法
在我的《卓越制造管理》课程中,会讲到A企业500吨注塑机“9分钟换模”的实战案例(基本上是“走钢丝”的水平),让学员们羡慕不已。有学员提出,让笔者帮助他把公司近百台注塑机改造成9分钟换模(每年可以节省数百万),顾问费好谈!可见,这位学员认为“9分钟换模”只是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而事实是,A企业从三个小时换模时间改善到现在的9分钟,整整花了近10年的时间,累积了900余件改善。而且通过这个改善过程,员工的意识和能力都大大地提高了。只有环境、设备、材料、方法和员工等同时具备标准所要求的条件,这样的成果才能够得到维持。
同样,认为TPS仅仅是一套系统或方法,也是错误的。最近,有一本介绍TPS的书,书名叫《丰田就这么几招》。书是韩国专家写的,内容不错,被译成了中文,文中介绍了不少丰田的成功做法。但是,从标题和介绍的内容看,我担心作者本人就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TPS仅仅是一些方法的集合。
正确的认识是,TPS是全员改善文化支撑下系统不断走向精益的过程。丰田有形的系统和方法固然值得学习,而丰田无形的软实力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误区二:丰田可以做零库存,我们不具备做零库存的条件
笔者在与客户或学员交流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疑问,就我们现在的供应链条件下,不可能做零库存。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要耐心地做出说明,帮助他纠正错误的认识。
人们都说,丰田实现了“零库存”,以至于TPS里的零库存理念或追求变成了高不可攀的“现实”。事实并非如此,在丰田的仓库里以及生产线上,库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丰田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更少库存(无限接近于零)的追求。可见,零库存并不是现实,而是一种不断走向精益的理念和对零库存持续追求的态度和行动。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惧怕或抵触零库存,而且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尝试追求零库存。
与零库存类似的思想和追求,还有零缺陷、零浪费、零切换、零停滞、零故障、零灾害。这七个“零”是目标,而不是现实,所昭示的就是一切追求完美的精益管理理念。

3、误区三:“自働化”就是自动化
笔者不止一次被问到,丰田或理光都强调自动化,他们的生产线自动化比例到底有多高?从问题中可以读到人们的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误把“自働化”当自动化。国内的许多进口翻译书籍里,也经常混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实是,自働化是丰田生产方式里重要的原则之一。所谓自働化,就是让设备或系统拥有人的“智能”。当被加工零件或产品出现不良时,设备或系统能即时判断并自动停止。通过“自働化”改善的设备或系统,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生产不良品(实现零缺陷),另一个是可以节省监控设备运行的看护人(实现省人化)。所以,“自働化”与一般意义上的自动化不是一回事。

4、误区四:TPS就是看板管理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以为TPS就是看板管理。其实不然,看板管理是实现后工序拉动式(Pull)生产,并最终实现JIT(准时化)的一个工具。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一般采用前工序推动(Push)的方法安排生产,即前工序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生产,之后将做好的产品传递到后面的工序。这样做的坏处是,当后工序产能不匹配或出现问题时,会造成产品停滞、堆积和生产周期变长等。在TPS里,要求采用后工序拉动的方法安排生产。具体地说,就是后工序定时去前工序拿取自己需要的产品,或使用“看板”通知前工序“什么时间?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前工序根据后工序的需求和节拍安排生产,保障供给。

【TPS为什么这样难学?】
1、照搬丰田具体的做法效果不佳
在日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三大汽车的克莱斯勒前CEO罗伯特·伊通先生在1994年初的记者会上骄傲地表明,“我们已经达到了与日本汽车同等的生产效率,从此不再惧怕和丰田的竞争!”理由是克莱斯勒在1993年花巨资请美国“熟知”丰田TPS的某顾问公司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硬件),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半年之后,克莱斯勒派出了一名干部前去丰田考察,整整一天时间的观摩学习结束后,这位干部唏嘘不已,结论是克莱斯勒公司根本就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也在发生着。据媒体报道,1978年丰田TPS公布后不久,当时的一汽厂长刘守华就带队去日本丰田公司学习,回厂后组织二级干部学习,然后又请TPS的创始人大野耐一来厂讲课,并在生产线上搞试点,建TPS样板线。一时全厂掀起了学习TPS的热潮,但是不久便销声匿迹。1990年代,一汽变速箱厂再次尝试引进TPS,在没有增加多少设备、人员和资金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由8万辆提高到12万辆,但是后来也没有了风声。接下来就是2002年,一汽成立了引进丰田生产方式领导小组。当年9月,一汽轿车公司由副总经理刘树华带领20多个车间领导和生产骨干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日本继续学习TPS。看起来学习获得了相应的成效,一汽轿车最终利用现有资源高效率地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马自达6型轿车,成了一汽学习TPS的样板。但是内部人士表示:“我们学到的,只不过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皮毛。”

2、认识丰田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丰田TPS这么难学?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刻认识丰田竞争力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形的硬实力,另一个是无形的软实力。至今为止,丰田只公布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架构,而对于改善哲学和改善文化的逐步形成以及如何走到了1978年和如何走向未来的问题,丰田人并没有或者并不想说清楚。
在笔者看来,丰田外在的硬实力是“末”,内在的软实力才是“本”。在学习丰田的时候,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人们更多地关注可以看到的丰田外在的东西,比如高效的生产线、兢兢业业的员工、低缺陷率的产品、整洁有序的现场以及灵巧便利的工具、设备等等,并被这些美好的事物所吸引。一说学习丰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习、模仿甚至复制这些美好的“结果”,很少有人透过表象看本质。人们很少了解,这些美好的“结果”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丰田的员工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智慧。人们也很少研究,丰田的改善哲学是怎样形成和被深深植入企业员工体内的,改善文化以及丰田员工的改善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丰田的领导和员工又走过了一个怎样艰辛的过程。在学习丰田TPS的时候,对于改善哲学和改善文化建设的问题,人们或者不够重视,或者无能为力。
我们应该清楚,通过模仿或者照搬一些TPS做法,确实可以获得生产效率等的提升,但是,这样的学习只能带来一时的效果,而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能力,即不能最终形成全员参与的改善文化。舍本逐末的后果是显见的,绝大多数企业只学到了皮毛,却学不到精髓。克莱斯勒是这样,国内一汽是这样,更多的企业也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清楚,在丰田所看到的一切,在丰田人看来并不是最好的,即便你能够复制今天丰田所有有形的东西,你也不能与之抗衡,因为丰田人每一天都在不断改进着这里的一切。

3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rinshin
rinshin

专业生产汽车转向助力马达、雨刷马达、电动窗系统、空调系统。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1-12-13 11:21
  • 浏览: 1683
  • 评论: 3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