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品质分类
目前中国产品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都是中国制造的,可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都看不上眼,但都在用,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服装,玩具,小型电子电器,相对来说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高技术高精密的产品一般是不购买中国制造的。
中国制造企业的品质分五类,第一类是大型的集团式的科技公司,品质有保障,如富士康,海尔,创维,TCL,等。
第二类品质好的是,
鼓吹“产业升级”论的人,一直先入为主的认为中国制造属于“低端”领域,物流、设计、渠道等都在别人手里,因此中国制造“低端”,那就请鼓吹者先认真研究一下,到底是么样的概念属于“低端”和“高端”?在现代产业中,是以生产的产品来判断低端高端的,还是以生产方式及生产效率来判断低端高端的?到底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还是产业属性决定生产力?产业集群和大规模的配套这种生产方式是属于低端的还是属于高端的?一个相对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是“低端”的?这些人去过东莞吗?了解东莞的制造业实际情况和效率吗?看到过东莞企业的设计、物流和渠道了吗?没有去过或者不了解,还是建议去一下再说,这点十分的重要。 认为中国出现”民工荒“说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这是那个教科书里给出的标准?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标准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标准吗?否则,这种的论据不能成立。前几年的“民工荒”,是特定政策环境下的暂时现象,也是对以前过低工资待遇的一种市场校正,与工业化程度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有了“民工荒”,企业工资就会自动调整,到了合适的水平,“民工荒”就会得到纠正。这种市场的调节,比人为地提高工资水平效果好多了。中国工业化的路子还很长,我看走了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要不,说什么“夯实了基础去升级”,就失去了必要性和前提。 适应工业化的国民素质,即一个国家产业大军的形成,不是靠普及大学教育,而是工业化本身对于个人的严格训练与相应的企业内教育培训,这和学校教育是两码事。只要是去过发达工业国家并在那里长期生活过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没有产业的实际训练,任何再发达的教育也没办法培育出合资格的产业大军,包括蓝领和高级管理者。在这点上,可以参考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理论。中国制造的宝贵,不仅仅在于这个产业本身,它为中国训练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合格产业工人和产业管理者,这是它最有意义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还不能完全进入全面提高工资和福利的时代。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没有三五代人甚至十代八代人的埋头苦干和拼搏努力是不可能的,何况中国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的。如果认为发展了一点就可以松口气大力发展福利了,那将断送掉将来的发展,这个民族就没有出息。理想的做法是正视现实并适当逐步的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这种待遇的提高一定是跟随在发展步伐后面的而不是走在它的前面。目前这种民粹主义的主张占上风,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这些主张虽然可以换来不少喝彩,但这不是中国之福,而是中国之忧。 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保住中国制造的成果,就是那个“夯实基础”,而不是什么去“升级”。保不住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指责中国制造“低端”“落后”,要求他们去“升级”,要不然死了活该,这就是当前“产业升级”论的危害之处。能“升级”了当然好,企业家比任何人都更希望升级,问题是这样说能解决什么问题?能促进他们“升级”吗?这玩意和吃一碗饭那么容易?东莞合俊不是想办法另谋出路了吗?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立马倒闭。当一个企业放弃熟悉的事情去做不熟悉的事情,等着它的就是死路一条。 目前正处在产业危机的关键时刻,各种市场因素扭曲和失灵,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倒闭。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现象,绝对不是一句“淘汰的是落后”所能说明问题的。经济形势正常这种淘汰就是正常的,非常时期的所谓“淘汰”就是不正常的,先进的企业也难以幸免。要不,美国就不会去挽救汽车工业了。对着破产的企业说你落后活该,这是在闭着眼睛说瞎话。广东的汪洋书记说广东的企业破产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是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我说他是在推卸责任,是在说没有常识的P话,是在断送中国制造的成果。 谈论中国的经济必须严格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现实,而不是用理论去套现实,让现实去适应理论的框框。这是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中国制造企业的品质分五类,第一类是大型的集团式的科技公司,品质有保障,如富士康,海尔,创维,TCL,等。
第二类品质好的是,
鼓吹“产业升级”论的人,一直先入为主的认为中国制造属于“低端”领域,物流、设计、渠道等都在别人手里,因此中国制造“低端”,那就请鼓吹者先认真研究一下,到底是么样的概念属于“低端”和“高端”?在现代产业中,是以生产的产品来判断低端高端的,还是以生产方式及生产效率来判断低端高端的?到底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还是产业属性决定生产力?产业集群和大规模的配套这种生产方式是属于低端的还是属于高端的?一个相对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是“低端”的?这些人去过东莞吗?了解东莞的制造业实际情况和效率吗?看到过东莞企业的设计、物流和渠道了吗?没有去过或者不了解,还是建议去一下再说,这点十分的重要。 认为中国出现”民工荒“说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这是那个教科书里给出的标准?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标准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标准吗?否则,这种的论据不能成立。前几年的“民工荒”,是特定政策环境下的暂时现象,也是对以前过低工资待遇的一种市场校正,与工业化程度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有了“民工荒”,企业工资就会自动调整,到了合适的水平,“民工荒”就会得到纠正。这种市场的调节,比人为地提高工资水平效果好多了。中国工业化的路子还很长,我看走了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要不,说什么“夯实了基础去升级”,就失去了必要性和前提。 适应工业化的国民素质,即一个国家产业大军的形成,不是靠普及大学教育,而是工业化本身对于个人的严格训练与相应的企业内教育培训,这和学校教育是两码事。只要是去过发达工业国家并在那里长期生活过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没有产业的实际训练,任何再发达的教育也没办法培育出合资格的产业大军,包括蓝领和高级管理者。在这点上,可以参考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理论。中国制造的宝贵,不仅仅在于这个产业本身,它为中国训练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合格产业工人和产业管理者,这是它最有意义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还不能完全进入全面提高工资和福利的时代。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没有三五代人甚至十代八代人的埋头苦干和拼搏努力是不可能的,何况中国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的。如果认为发展了一点就可以松口气大力发展福利了,那将断送掉将来的发展,这个民族就没有出息。理想的做法是正视现实并适当逐步的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这种待遇的提高一定是跟随在发展步伐后面的而不是走在它的前面。目前这种民粹主义的主张占上风,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这些主张虽然可以换来不少喝彩,但这不是中国之福,而是中国之忧。 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保住中国制造的成果,就是那个“夯实基础”,而不是什么去“升级”。保不住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指责中国制造“低端”“落后”,要求他们去“升级”,要不然死了活该,这就是当前“产业升级”论的危害之处。能“升级”了当然好,企业家比任何人都更希望升级,问题是这样说能解决什么问题?能促进他们“升级”吗?这玩意和吃一碗饭那么容易?东莞合俊不是想办法另谋出路了吗?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立马倒闭。当一个企业放弃熟悉的事情去做不熟悉的事情,等着它的就是死路一条。 目前正处在产业危机的关键时刻,各种市场因素扭曲和失灵,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倒闭。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现象,绝对不是一句“淘汰的是落后”所能说明问题的。经济形势正常这种淘汰就是正常的,非常时期的所谓“淘汰”就是不正常的,先进的企业也难以幸免。要不,美国就不会去挽救汽车工业了。对着破产的企业说你落后活该,这是在闭着眼睛说瞎话。广东的汪洋书记说广东的企业破产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是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我说他是在推卸责任,是在说没有常识的P话,是在断送中国制造的成果。 谈论中国的经济必须严格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现实,而不是用理论去套现实,让现实去适应理论的框框。这是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