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心太软
原创:心太软
----浅析人性化管理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事情自己扛”,曾经风靡一时的一首流行歌曲“心太软”,感染了海峡两岸台湾和大陆很多人。就是受这首歌曲的感染,我2003年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被台湾老总用当时的流行词批了我一句“心太软”。“心太软”,真的是我心太软吗?其实他们确实“心太硬”,不注重人性化管理。
将日历翻回10年前,我在上海青浦区一家台企总经理室工作。1999年该企业工人的日薪是13.3元/日,加班费是2.25元/小时,工人常常被要求加班5.5小时(晚上12点才下班),连续几天加班都导致工人在生产线上都想打瞌睡。加班的效率极其低下,员工流失率很高,离职率平均每月近10%。办公室人员除当地人员外,平均工作不到2年就离职。我收集了员工离职率数据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先后写了好几份报告给台湾老总,提出根据市场用工行情和周边的企业薪资水准,上调员工基本工资和加班费,改善员工住宿条件和食堂伙食;改进订单评审、采购流程、生产计划和排程。经过不断地与老总沟通及人事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协调,将建议的一些事项逐步落实下去,接着几个月员工离职率明显下降了。2000年品技部一位干了两年多的检验员晚上加班,不知道他是出于好奇还是钻研,偷偷地拆开了电脑主机的机箱。第二天品技部报告一台电脑不能运行,这位江苏籍的检验员被查出来了私自拆装电脑。当时报告上呈到台湾老总那里,老总提出来要开除这位检验员。我建议老总给这位检验员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毕竟是一位老检验员,平时工作还是比较认真,建议由“开除”改为“罚款40元(当时相当于该检验员2天工资)。”老总采纳了我的建议,这个举措为公司和该检验员造成了一个双赢的结局---2003年这位好学的检验员成了公司的ERP系统管理员,2006年他成了公司ERP兼质量体系负责人。台资企业罚款就是多,公告栏经常贴满了处罚的公告。2002年有一次江西籍的加工课股长(他从抛光工一路晋升为代班、班长、组长、股长)冒犯了台湾老总,台湾老总让我发一份公告开除这位加工课股长,我接到老总的命令时悄悄的进行了一次调查,原来是台湾老总巡视加工课时,这位股长没有上前去和老总打招呼。经过调查后,我找机会和老总沟通了一下,恳求留下这个有一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生产一线干部。老总这次也同意了我的建议,这位江西籍干部2003年升为加工课副课长,2006年升为加工部副经理。 似乎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有一位陕西籍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1999年进这家公司入职前进行满分60分智力测试时他考了58分,据说这套试题被沿用了很多年,之前考试还没有考分超过54分的。他很有天赋,当时的台湾籍陈经理认为他“才智过人”,入厂后将他安排到技术课副课长的岗位。2000年9月份,总务课马课长查询电话费时,发现他在春节前后几个月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电话费花了近800元,最后处置措施为所有花费从这位技术课副课长的工资内扣除,这位副课长接到公司的处罚公告后一气之下离职了,之后他到另外一家工厂做了技术部经理。韩信也有很多毛病,然而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拜韩信为帅,韩信为刘邦的统一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用人要用人的长处,可当时老总……
奖惩措施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激励手段,在管理中要慎用处罚措施。为了留住老员工,每年一定幅度的薪资调整和改善员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允许员工犯错(不是知错不改)……台湾老总看到我常常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认为我总是帮一些员工“讲好话”,自己扛着太多的责任,终于有一天说我“你总是心太软”。我认为作为一个干部,不仅仅要站在公司和老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同时也要替员工考虑一些事情,如果把公司和老板当做客户,员工则是供应商,员工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从公司、老板那里领到自己的工资,我们难道不要多想想采取适当的策略,改善公司、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吗?我一直主张管理要人性化,当然人性化也是要遵守公司运作制定的合理游戏规则。作为公司干部,我们必须扛起一定的责任,为员工和老板之间架设沟通交流的桥梁,反馈员工合理的声音,协助老板制定公司运营管理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