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制造之惑
中国企业制造之惑
创新学习欧美,管理就应该学习日本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中国是大国,有许多个大公司,但缺少的是伟大的公司,我们也有许多所谓的企业家但他们都是经营型的企业家,而非优秀的管理大家。为什么?我也无数次的问自己“为什么”,中国企业做事情太急功近利了,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学什么都不踏实,学精益就更难上加难了。
中国制造虽然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风雨洗礼,虽然说我们自诩为世界工厂,但真正的客观的来讲,中国制造诸多行业仍徘徊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没有什么过多的制造优势。就算劳动力优势目前也逐渐大江东去,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仍不十分明显。
些许年来,我调研了一些央企、外企、民企等企业,其中最不努力的可能就数央企了。依靠着国家的资源背景,凭借所谓的垄断汲取着利润,这样的结构及其影响组织的行为,造成人浮于事、部门障碍重重,创新活力不足。
有这样一个悲催的小故事:
一男子在公司干了25年,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都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愤愤不平的他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他对老板说:"毕竟,我已经有了25年的经验。"
"亲爱的员工,"老板叹气说:"你没有25年的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25年。"
这一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困境,一个经验用了25年,也就是说我们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均没有进步,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企业的悲哀,乃至于是国家的悲哀。不过这一种现象在制造业确实是屡见不鲜。
中国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公司主要领导的精力在于向国家要政策,在于应付各种检查和会议,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践和关注力严重不足,难怪说他们都是经营型的企业家而非管理型的企业家,为了企业活着他们倾注了他多的精力,而企业的健康长寿他们一般委托于副手管理,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迅速长大的多健康长寿的不多,更鲜见优秀卓越的公司。基础管理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的管理,其实上就是日常管理,事事安体系要求去做,低标准严要求就足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和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撒切尔夫人有一句话读来让国人心痛和羞愧:“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政治家的视角之尖锐而冷峻,不得不引起国人深思。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几乎上要把它忘记了,许多人和企业都不愿涉足制造业,一旦经济放缓增长进度,制造业想复苏也较困难。
我们与周边国家日本一旦发生摩擦,就抵制日货,如果我们的制造业优势明显,产品优于日货我们的国民就购买我们制造的产品,还需要那么群情激奋的抵制日货吗?我们的制造业就目前来讲整体的技术、制造、管理、人员素质均弱于日本。他们为什么敢于窥觑我们的领土,这还是基于经济实力。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却能将危机化为动力,这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我们资源丰富,人员富足却不能得到好的教育和任用,岂不可惜。
有一份兰德报告是这样描述中国人的:“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这一些论断读来也是让人羞愧的,无论我们是否敢于正视,现实也就是这样的。我们的精英阶层真的是通晓考试缺不关心真理,我们的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鲜见。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国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做,就是真理;按流程制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国。
目前,中国制造的不足至少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质量不好,丑闻不断,没有尊严;二是技术薄弱,钻研不够,没有积累,抄袭现象普遍;三是管理羸弱,重视不够,没有长远追求。中国制造业真的需要从赚钱的功利浮躁主义中反省过来,抓基础管理、抓技术进步、抓质量提升。
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