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感受质量问题(二)




对教育质量的思考。
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生的质量要符合社会就业的需要,即用户的需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凸现现有教育系统的弊病。温总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就业。
而不少学校安排专业并非是社会急需的专业,学生们也不考虑未来就业为目标选择专业。城镇学生另一倾向是厌恶生产一线的岗位,唯独以坐办公室的白领为目标。有人辩解中国的基础教育是通才教育。
中国教育系统是通才吗?
明末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利马窦,他能得到重视不是其传教专业,而是“天文数学、格物地理、文史哲理、逻辑辩论、无一不精。”可是400年后的今天,国内党务官员中有多少能达到其自然科学知识水平?
电影《简爱》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孤儿院长大的她,由于有通才教育的功底,足以胜任家庭教师而谋生。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求量最大的是蓝领技工、技师。作为仅能普及初中的农村,应在初中阶段增加能有助于在现代农业、工业生产和科研的基础知识。
比如小学的四则运算拖得太长,初中的数学下放到小学。高中的数学,尤其是立体几何可下放到初中,从平面几何难题中解放出来,在工业、绘图、美术中立体几何更实用。比如国内有教理化差的学生,走艺术类发展。实际上传统中国画和西洋画最大差异是后者有基于立体几何的透视法。
试验设计知识对农业尤为重要,媒体介绍仅初中文化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估计他开始不会有试验设计的知识。如在初中有试验设计知识,在其38年育种生涯中,可节约不少精力、物力和时间。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设备硬件可化钱购买,而就业人的素质只能靠本国自己培养。
德国产品精良高档而闻名,其背后有一套技工教育系统,培养出有现代科技知识的技工、技师,满足企业的需要。而美国不少失业人员是知识技能的失业,而国内城镇和农民工失业也是结构性失业。
所以抛开意识形态的大道理,实用主义观点,学习的目的为就业是基本目的。

2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09-10-06 10:44
  • 浏览: 1322
  • 评论: 2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