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部分电镀标准




GB 11379-89金属覆盖层 工程用铬电镀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用铬电镀层的表示方法、加工定货时需方应向供方提供的资料、工件镀前镀后的热处理工艺规范、镀层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 适用于黑色金属或有色金属基体上带底镀层或不带底镀层的工程用铬电镀层。工程用铬电镀层常被称为“厚铬”或“硬铬”层。 本标准不包括用于防护装饰性目的的薄铬面层。工程用铬的应用实例及有关说明见附录A。 2 引用标准 GB1238 金属镀层及化学处理表示方法 GB4955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 阳极溶解库仑方法 GB4956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 GB6458金属覆盖层 中性盐雾试验(NSS试验) GB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 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 GB6463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厚度测量方法评述 3.术语主要 表面:指工件上电镀前和电镀后的某些表面,该表面上的镀层对于工件的外观和(或)使用性能是起主要作用的。 4.镀层的表示方法 镀铬层及有关处理的表示方法 按GB1238的规定。 5.需方应向供方提供的资料 a.本标准的标准编号; b.基体金属 的成分、含量或牌号以及它的金相组织状态; c.镀前是否需要作消除应力的处理; d.是否需要作引入压应力的处理,如电镀前喷丸; e.主要表面、不应有镀层的所有表面、允许铬层延伸到的所有部位可用图或有适当标记的样品详细说明; f.对于镀前处理的任何要求或限制,例如用喷砂代替浸酸处理; g.若要求底层,要说明底层的类型,例如镍层或无裂纹铬层等; h.铬层应沉积的最小厚度,若要求底层还应说明电镀层的总厚度,若认为必要,还应说明镀层的最大厚度,特别是磨损或超差零件的修复镀 铬。上述镀层的厚度均指经过磨光之后精饰表面上镀层的厚度; i.铬层的类型,如多孔的、无裂纹的、微裂纹的、双层的或常规的; j.铬层最后的表面精饰状态; k.允许的表面缺陷,包括缺陷的类型、尺寸、位置; l.工件电镀后的任何热处理要求; m.其他特殊要求。 6 基体金属电镀前的处理 6.1处理前的检查 处理前供方应对主要表面进行检查,确认是否有明显的表面缺陷,如气孔、裂纹和不允许有的覆盖层,或者任何对最后的精饰不利的其他缺陷。所有缺陷都应在进行任何处理之前请需方注意。 6.2消除应力 若需方规定电镀之前零件要作消除应力的热处理,一般按表一的工作条件进行,也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条件,如适当提高温度和缩短时间,但是,必须以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据。热处理应在任何镀前准备和用水溶液作净化处理之前进行。如果消除应力是在喷丸或其他冷加工过程之后进行,则温度不应超过220℃表面淬火的工件,消除应力应在130~150℃至少处理5h,如果允许基体的表面硬度降低,则可以在较高温度下作较短的时间处理。有色金属是否要求作消除应力的热处理,由供需双方商定。
GB/T 9797-1997金属覆盖层 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钢铁、锌合金、铜和铜合金、铝和铝合金上装饰和防护性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的要求。给出了厚度和种类不同的几级镀层以及暴露于相应服役条件镀层级别选择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钢铁、锌合金、铜和铜合金、铝和铝合金上装饰和防护性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 本标准未规定电镀前的基体金属所要求的表面状态。不适于未加工成形的板材、带材、线材,也不适用于螺纹紧固件或密圈弹簧上的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 (1) 工程用镍和铬电镀层的要求分别见GB12332和GB11379。 (2) 用于装饰防护的没有铬表层的类似镀层的要求见GB/T 9798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的可能性。 GB/T4955—1997金属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阳极溶解库仑法(eqv ISO2177:1972) GB5270—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硬试验方法(eqv ISO2819:1980) GB6462—86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 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eqvISO1463:1982) GB6465—86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 腐蚀膏腐蚀试验(CORR试验)(eqvISO4541:1978) GB/T9798—1997金属覆盖层 镍电沉积层(eqvISO1458:1988) GB11379—89金属覆盖层 工程用铬电镀层(eqvISO6158:1984) GB12332—90金属覆盖层 工程用镍电镀层(eqvISO4526:1985) GB12334—90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 关于厚度测量的定义和一般规则(eqvISO2064:1980) GB12609—90电沉积金属覆盖层和有关精饰 计数抽样检查程序(eqvISO4519:1980) GB/T13744—92磁性及非磁性基体上镍电镀层厚度的测量(idt ISO2361:1982) GB/T16921—1997金属覆盖层 厚度测量 X射线光谱方法(eqv ISO3497:1990) 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eqv ISO9227:1990) 3 定义本标准采用GB12334的定义 4 需方要提供电镀方的信息在订购符合本标准的电镀件时,需方应向电镀方提供如下信息。 (1)本标准号 (2)基体金属和表明镀件服役环境严酷程度的服役条件号或所需特定镀层的分级号。如果需方只提供了基体金属和服役条件号,而未提供镀层的分级号,则电镀方可以提供相应服役条件号的任一级镀层,但是应将选定的镀层分级号通知需方。 (3)表面精饰要求,例如:光亮的、暗色的、或缎面的,也可由需方提供,或经认可的表明表面精饰要求或精饰范围的样品。 (4)主要表面应标在零件图上或提供适当标记的样品。 (5)要采用的腐蚀试验的种类。 (6)要采用的结合强度的试验种类。 (7)非主要表面上允许缺陷的程度。 (8)主要表面上不可避免的持具痕或接触痕位置。 (9)抽样方法和验收水平。需方还可提供下述附加信息。钢件的抗拉强度和电镀前和(或)后的热处理要求。不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表面的厚度要求。是否需要镀铜底层。 5 分级服役条件号用于需方规定镀件服役环境严酷程度的等级,其计数如下: 4——极严酷 3——严酷 2——中度 1——轻度 0——极轻度 镀层分极号按以下顺序号组成: (1)表示基体金属(或合金基体中的主要金属)的化学符号,后接一斜线,如下: Fe/--------表示基体为钢铁; Zn/--------表示基体为锌或锌合金; Cu/---------表示基体为铜或铜合金; Al/---------表示基体为铝或铝合金。 (2)用铜或含铜量超过50%的铜合金层作底镀层时,化学符号Cu表示铜或铜合金镀层。 (3)Cu后数字表示铜镀层的最小局部厚度,单位为微米。 (4)镍的化学符号Ni。 (5)Ni后的数字表示镍镀层的最小的局部厚度,单位为微米。 (6)表示镍镀层种类的字母。 (7)化学符号Cr表示铬镀层。 (8)Cr后的字母(小写),表示铬镀层的类型。 完整分级号举例:在钢铁基体上镀有最小厚度为20微米的铜层,铜上镀有最小厚度为30微米的光亮镍,镍上镀有最小厚度为0.3微米的微裂纹铬的完整分级号为Fe/Cu20 Ni30b Cr mc GB 9800-88 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4520-81《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电镀锌层和电镀镉层上用于防腐的铬酸盐转化膜的具体要求。 不适用于仅仅提供特殊颜色或为改善油漆附着强度的表面精饰。 2 引用标准 GB6458金属覆盖层 中性盐雾试验(NSS试验) GB9791锌和镉上铬酸盐转化膜试验方法 GB9792金属材料上的转化膜 单位面积上膜层质量的测定 重量法 3 成膜方法 电镀锌或电镀镉后,通常用铬酸盐溶液浸渍处理,形成铬酸盐转化膜。 铬酸盐溶液呈酸性,含有六价铬盐和能改善膜层外观、硬度及耐用蚀性能的其他 盐类。 铬酸盐转化膜的颜色、类型及性能由溶液的成分决定,但也受pH值、温度、处理时间及镀层质量的影响。电镀锌或电镀镉层在适当的溶液中形成厚的耐蚀性较高的彩虹色或深色调的铬酸盐转化膜及薄的耐蚀性较低的光亮、清晰的膜层。电镀工作者很难保证提供色调准确的铬酸盐转化膜,如果需要准确的色调,可将漂白的铬酸盐膜染色,但耐蚀性能只与漂白的转化膜类似。彩虹和深色铬酸盐转化膜进行最后漂洗时,为防止六价铬的分解,其热水温度不宜高于60℃,且漂洗时间应尽可能短。为防止膜层脱水而开裂,干燥温度不应超过60℃。如果需要氢脆处理,应在铬酸盐转化膜形成之前进行。 金属覆盖层 塑料上铜+镍+铬电镀层 GB12600-90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各类使用条件的塑料上电镀铜+镍+铬镀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塑料基体上电镀铜+镍+铬镀层,也适用于塑料基体上电镀镍+铬镀层。 2、引用标准 GB4955 金属覆盖层的厚度测定 阳极溶解库仑方法 GB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 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 GB6460 金属覆盖层 铜加速醋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 GB9797 金属覆盖层 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 GB/T12610 塑料上电镀层 热循环试验 GB12609 电沉积金属覆盖层和有关精饰计数抽样检查程序 3、术语 3.1主要表面制件上某些已电镀或待电镀的表面,在该 表面上镀层对制件的外观和(或)使用性能是重要的。 3.2最小厚度在一个制件的主要表面上,所测得的局部厚度最小值。 4、需方应向供方提供的资料 4.1本标准的标准号即GB12600。 4.2镀层使用条件、镀层分类和热循环试验。 4.3外观要求,例如光亮、无光或缎面,也可由需方提供能表明外观要求的样品。 4.4主要表面应在工件图样上标明,或用有适当标记的样品表明。主要表面上不可避免的夹具痕迹位置也要标明。 5、分类 5.1使用条件分类 使用条件按使用环境条件的严酷程度分为四类: 1——用于干燥的户内条件; 2——用于潮湿的户内条件; 3——用于一般户外条件; 4——用于户外严酷腐蚀条件。 5.2镀层分类 镀层分类依次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PL——塑料基体材料; /——斜线,将基体与镀层分开,基体在斜线前,镀层在斜线后; Cu——铜镀层,铜后面数字为铜镀层最小厚度值,单位为微米; Ni——镍镀层,镍后面数字为镍镀层最小厚度值,单位为微米; 数字后面字母(小写)表示镍镀层类型:b代表全光亮镀层;s代表不需机械抛光的暗镍、缎面镍或半光亮镍;d代表双层镍或三层镍; Cr——铬镀层,铬后面的字母(小写)表示铬镀层的类型:r代表普通铬;mc代表微裂纹铬;mp代表微孔铬;字母后无数字时,表示铬层厚度为0.3微米,若需方要求其他厚度则要在字母后用数字表示镀层厚度。 示例:PL/Cu15Ni.15b Cr mc 表示塑料基体上镀铜层15微米,光亮镍层15微米,微裂纹铬层0.3微米。 5.3热循环试验条件分类 热循环试验的温度范围分为三类: A——上限温度75±2℃,下限温度20±5℃; B——上限温度75±2℃,下限温度—20±2℃; C——上限温度75±2℃,下限温度—40±2℃。

0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09-12-19 17:09
  • 浏览: 1909
  • 评论: 0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