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宾馆研讨会
周日学校组织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向在职硕士班,到香山宾馆开了半天的教学研讨会,我们14名同学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宗旨是1、总结这个学期的教学状况,2、探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方向,3、对即将开设的质量管理本科的设置提出意见,4、相互交流。
会议期间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有四个同学的单位需要通过国军标的认证,两个同学的单位通过实验室认证,12个同学认为质量人员离不开专业技术,离不开工艺,也就是质量人员最好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变成如化学分析质量工程师,焊接质量工程师,机械质量工程师等等。有产品,对产品的控制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占去了多一半。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考虑竞争模式的话,那么恐怕全场14名同学,需要政策的扶植,国家的保护能有10。这其中包括了和军工,航天企业挂上钩的和国家检验检疫机构挂钩的,老国营厂,国营厂转型中的。
我记得张晓东老师上课的时候感叹过,他差点就成为卓越质量奖杀手,人家给500分的企业,他给200分,后来他想通了,这已经是中国最好的企业,给500分不过分,就当做鼓励吧。他对我们讲他到日本留学的感触,对比了中日,中日和西方质量之路发展的道路,他给了一个结论,中国错过了过程量化,数据化,标准化的阶段,我们是基础处于1930年,但理论却到了00年以后,因此我们干做什么都做不好,没基础。焦叔斌老师给我们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时候说,中国曾经认为泰罗是资本家的代言人,是专门剥削无产阶级的阶级敌人,结果我们没有引入泰罗的理论,而西方和日本都是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出现代的企业管理的各项技术,如丰田模式,丰田人自己都承认这是泰罗的方法在日本现场的实现,把重复的事情通过定量化分析,做成标准化,让一个标准化构成的系统管理反复,重复的工作。大S和6SQ的木耳都说过,欧洲的质量管理是源于风险管理,休哈特,戴明,费根鲍姆都是从风险管理转过来的,这些理论我在飞利浦的时候就学过,风险管理是与资金是有限的前提是分不开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才要考虑概率,通过概率的分析考虑contingency的资金储备,只有把风险概率能做出判断的情况下才能对 ,抽检,全检,还是不检验,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找到经济性最好的办法。很遗憾,风险管理被推到台上也不过是近15年的事儿,我们也需要补课。
我们知道一个过程的定量化分析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像DMAIC,就是一个最成熟的稳定过程的模式,先定义Y,明确测量系统的能力,对Y进行测量,分析对Y产生影响的关键X因素有哪些?X与Y之间的F是怎样的,X应该控制在何种范围,然后用控制图对X们进行控制。6sigma是对痼疾,难以改进的进行改进,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用特别复杂的统计过程分析,但是这个DMAIC相类似的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大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工艺人员,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当过程不稳定质量问题频发的情况下,只好有另一部分,有这个方面能力的人员来给去补前一部分人员的漏洞,这就是名为质量人员,其实是工艺人员,研发人员的的质量人。他们的特点是离开了熟悉的工艺环境,就困惑,甚至是不敢也不能离开熟悉的行业。而这样的特点恰恰是工艺,专有技术人员特有的。如果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工科毕业生,不懂得SPC,不知道FMEA,不懂得通过定量化,数字化,标准化去稳定过程,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们确实是不知道。但我们学习,发展,进步了这么多年,难道我们的工科毕业生,还不懂得这些吗?还在做半拉子工艺,半吊子研发吗?
飞利浦选择长期合作的伙伴的时候,有一个条件,这家企业最好是经历过一次经济危机的考验,因为经济危机是企业检验和明确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的平台。当企业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破茧成蝶后会坚持走自己的路,会有自信,甚至是通过危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性,文化。体系的背后是竞争的模式,是企业的取舍的,是企业的目的,是企业的方针,但是,若这家企业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不是去找在市场上搏杀,角逐,锻炼自己的独门绝技,而是去找政府要政策,抱着不救市就是大家一起死的指导思想伸手去要,那么从我个人的角度,这样企业和市场求生存的企业需要的不是同一类的体系,竞争的体系是凝聚自己的有限资源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服务,那么这种体系需要什么?这我还真是想不明白,这可真是个课题。
通过交流,我发现了大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举一反三,我相信所有经过认证审核的企业都知道,认证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回复是需要举一反三的,也就是这是体系思维的方法,但我发现,其实这可能是我们共同的缺陷,我是因为在外企做质量工作会好一些,但是我和我的外国同僚相比也差,表现在外的,就是缺乏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会议中,同学说对界面分析法受益很多,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看到不少同学点头,这让我有点惊讶,因为鱼骨图用人机料法环,五个界面,这本身就是因果之间界面分析,如研究过程的,乌龟图
图片 如Sixsigma中的SOPIC,也是界面分析等。界面分析法怎么会是新鲜的东西哪?
这让我想到了我曾经在6SQ的群里和一个同仁交流MSA,他要做计数型的,问我怎么做,我当时没有做过,我按照MSA中测量系统的几个性质一 一给他讲解,我说你测量后,测量结果和真值的差异,这就是偏倚性,这个比率能算出来。如果你测了30次,其中正确的占了90%,这个系统应该问题不大,人对系统的影响,如你有A,B两个测量者,你看看谁的错误率搞,谁就需要改进。和我聊天的哥们问,你有公式吗?我答没有,我是从概念推测的,大体差不多,计量型的不过就是做个方差分析,然后倒来倒去呗。结果,我被人家说成是大忽悠。多年过去了,我才看到计数型的MSA,居然和我在03年推导出来的是一致的。
在我工作中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如我做Zero Program中,我直接就他们认为的一个关键位置给枪毙了,过程经理,研发主管,生产经理都疑惑了,问我为什么说改进这个是瞎耽误功夫?我说很简单呀,你看看这个焊接的过程,在瞬间要把铜,铝,锡,硅钢片,铅等等多种金属,还要包含润滑层,绝缘层,在40秒内融合在一起,别的不说,就那几条温度曲线,电流的曲线,电极的磨损的曲线,要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还要控制得稳定,这肯定是世界难题,先看其它的吧。IM是国际注册的机械工程师,一拍脑袋:”嗨,Joseph说的对呀,这真是瞎耽误功夫。“知识都在大家脑袋里,谁也不比谁多多少,关键是你怎么调用它。但这恐怕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课题,我们擅长背标准答案,而不擅长在多个可行的时候,选优,把多种基础知识组合起来用。如外企中著名的电灯泡这样的面试题,把灯泡通电后发热和通电能亮合起来用,考的就是你基础知识联合起来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系统思维也许是立体思维,全面思维,而不是沿着一个流程的平面思维,直线思维,该怎样去锻炼和培养这个方面的能力哪?(外企中有一个条件是,大家都说英语,常会碰到不知道英语单词或者不晓得该如何形容的时候,于是就不得不绕个弯子,把事情说明白,久而久之,思维也许会变,但是若你是说不出来就找翻译,或者找他人代言的,这个能力恐怕锻炼得有限了。)
在谈到质量管理本科的设置的时候,老师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决定要考虑企业实际的状况去调整,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也是务实的体现。但是从体系的思维来看,这里面一定存在隐患,如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今天建立,明天就废除,一如,你拿到了一个特别符合你现在需求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是一旦你多了需求,系统就必须重新设计一样,系统都是兼顾现在,重点在于未来几年的发展。学科的设置哪?现在的需求在将来的变化会怎样?该怎样设定质量管理专业的课程,这是需要仔细思量的。在我看,重点应该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
会议期间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有四个同学的单位需要通过国军标的认证,两个同学的单位通过实验室认证,12个同学认为质量人员离不开专业技术,离不开工艺,也就是质量人员最好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变成如化学分析质量工程师,焊接质量工程师,机械质量工程师等等。有产品,对产品的控制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占去了多一半。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考虑竞争模式的话,那么恐怕全场14名同学,需要政策的扶植,国家的保护能有10。这其中包括了和军工,航天企业挂上钩的和国家检验检疫机构挂钩的,老国营厂,国营厂转型中的。
我记得张晓东老师上课的时候感叹过,他差点就成为卓越质量奖杀手,人家给500分的企业,他给200分,后来他想通了,这已经是中国最好的企业,给500分不过分,就当做鼓励吧。他对我们讲他到日本留学的感触,对比了中日,中日和西方质量之路发展的道路,他给了一个结论,中国错过了过程量化,数据化,标准化的阶段,我们是基础处于1930年,但理论却到了00年以后,因此我们干做什么都做不好,没基础。焦叔斌老师给我们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时候说,中国曾经认为泰罗是资本家的代言人,是专门剥削无产阶级的阶级敌人,结果我们没有引入泰罗的理论,而西方和日本都是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出现代的企业管理的各项技术,如丰田模式,丰田人自己都承认这是泰罗的方法在日本现场的实现,把重复的事情通过定量化分析,做成标准化,让一个标准化构成的系统管理反复,重复的工作。大S和6SQ的木耳都说过,欧洲的质量管理是源于风险管理,休哈特,戴明,费根鲍姆都是从风险管理转过来的,这些理论我在飞利浦的时候就学过,风险管理是与资金是有限的前提是分不开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才要考虑概率,通过概率的分析考虑contingency的资金储备,只有把风险概率能做出判断的情况下才能对 ,抽检,全检,还是不检验,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找到经济性最好的办法。很遗憾,风险管理被推到台上也不过是近15年的事儿,我们也需要补课。
我们知道一个过程的定量化分析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像DMAIC,就是一个最成熟的稳定过程的模式,先定义Y,明确测量系统的能力,对Y进行测量,分析对Y产生影响的关键X因素有哪些?X与Y之间的F是怎样的,X应该控制在何种范围,然后用控制图对X们进行控制。6sigma是对痼疾,难以改进的进行改进,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用特别复杂的统计过程分析,但是这个DMAIC相类似的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大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工艺人员,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当过程不稳定质量问题频发的情况下,只好有另一部分,有这个方面能力的人员来给去补前一部分人员的漏洞,这就是名为质量人员,其实是工艺人员,研发人员的的质量人。他们的特点是离开了熟悉的工艺环境,就困惑,甚至是不敢也不能离开熟悉的行业。而这样的特点恰恰是工艺,专有技术人员特有的。如果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工科毕业生,不懂得SPC,不知道FMEA,不懂得通过定量化,数字化,标准化去稳定过程,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们确实是不知道。但我们学习,发展,进步了这么多年,难道我们的工科毕业生,还不懂得这些吗?还在做半拉子工艺,半吊子研发吗?
飞利浦选择长期合作的伙伴的时候,有一个条件,这家企业最好是经历过一次经济危机的考验,因为经济危机是企业检验和明确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的平台。当企业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破茧成蝶后会坚持走自己的路,会有自信,甚至是通过危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性,文化。体系的背后是竞争的模式,是企业的取舍的,是企业的目的,是企业的方针,但是,若这家企业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不是去找在市场上搏杀,角逐,锻炼自己的独门绝技,而是去找政府要政策,抱着不救市就是大家一起死的指导思想伸手去要,那么从我个人的角度,这样企业和市场求生存的企业需要的不是同一类的体系,竞争的体系是凝聚自己的有限资源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服务,那么这种体系需要什么?这我还真是想不明白,这可真是个课题。
通过交流,我发现了大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举一反三,我相信所有经过认证审核的企业都知道,认证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回复是需要举一反三的,也就是这是体系思维的方法,但我发现,其实这可能是我们共同的缺陷,我是因为在外企做质量工作会好一些,但是我和我的外国同僚相比也差,表现在外的,就是缺乏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会议中,同学说对界面分析法受益很多,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看到不少同学点头,这让我有点惊讶,因为鱼骨图用人机料法环,五个界面,这本身就是因果之间界面分析,如研究过程的,乌龟图
图片 如Sixsigma中的SOPIC,也是界面分析等。界面分析法怎么会是新鲜的东西哪?
这让我想到了我曾经在6SQ的群里和一个同仁交流MSA,他要做计数型的,问我怎么做,我当时没有做过,我按照MSA中测量系统的几个性质一 一给他讲解,我说你测量后,测量结果和真值的差异,这就是偏倚性,这个比率能算出来。如果你测了30次,其中正确的占了90%,这个系统应该问题不大,人对系统的影响,如你有A,B两个测量者,你看看谁的错误率搞,谁就需要改进。和我聊天的哥们问,你有公式吗?我答没有,我是从概念推测的,大体差不多,计量型的不过就是做个方差分析,然后倒来倒去呗。结果,我被人家说成是大忽悠。多年过去了,我才看到计数型的MSA,居然和我在03年推导出来的是一致的。
在我工作中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如我做Zero Program中,我直接就他们认为的一个关键位置给枪毙了,过程经理,研发主管,生产经理都疑惑了,问我为什么说改进这个是瞎耽误功夫?我说很简单呀,你看看这个焊接的过程,在瞬间要把铜,铝,锡,硅钢片,铅等等多种金属,还要包含润滑层,绝缘层,在40秒内融合在一起,别的不说,就那几条温度曲线,电流的曲线,电极的磨损的曲线,要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还要控制得稳定,这肯定是世界难题,先看其它的吧。IM是国际注册的机械工程师,一拍脑袋:”嗨,Joseph说的对呀,这真是瞎耽误功夫。“知识都在大家脑袋里,谁也不比谁多多少,关键是你怎么调用它。但这恐怕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课题,我们擅长背标准答案,而不擅长在多个可行的时候,选优,把多种基础知识组合起来用。如外企中著名的电灯泡这样的面试题,把灯泡通电后发热和通电能亮合起来用,考的就是你基础知识联合起来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系统思维也许是立体思维,全面思维,而不是沿着一个流程的平面思维,直线思维,该怎样去锻炼和培养这个方面的能力哪?(外企中有一个条件是,大家都说英语,常会碰到不知道英语单词或者不晓得该如何形容的时候,于是就不得不绕个弯子,把事情说明白,久而久之,思维也许会变,但是若你是说不出来就找翻译,或者找他人代言的,这个能力恐怕锻炼得有限了。)
在谈到质量管理本科的设置的时候,老师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决定要考虑企业实际的状况去调整,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也是务实的体现。但是从体系的思维来看,这里面一定存在隐患,如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今天建立,明天就废除,一如,你拿到了一个特别符合你现在需求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是一旦你多了需求,系统就必须重新设计一样,系统都是兼顾现在,重点在于未来几年的发展。学科的设置哪?现在的需求在将来的变化会怎样?该怎样设定质量管理专业的课程,这是需要仔细思量的。在我看,重点应该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