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质量之路(二)
在二十年质量之路(一)中很多Q友觉得结尾有些“悲剧”,我不这样认为。其实那段感情经历让我更加成熟,之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遇到过比这更难过的坎了。☺
另外,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只想记下,也没想过“文采”,我担心再过十年已记不清这些事了。
二、技术管理员
带着感情上的失意和对新环境小兴奋来到分厂技术质量科。刚开始科长没有什么安排(估计他是忌讳我是厂长安排进来的人),主要就是做些与质量索赔相关的工作。输输事故单,做些报表、对对帐等。质量索赔培养了我的细心,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财务事务不能有一丝差错,差一分钱人家都不会给你打款。
日子过得很清闲,一晃就过了半年,我开始有点厌烦了,就问主管要活干,他让我帮一个正在申报区优的QC小组做PPT。这次的任务是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次。首先它让我初次接触到QC活动,在一知半解中知道了QC活动的十个步骤;这也是第一次做PPT,学到了不少制作技巧;第一次出差去参赛(虽然没得到国优,但得了一个多媒体制作奖);第一次拿到工资以外的收入——奖金……
渴望学习新东西,慢慢地开始学习使用CAPP、CAD、Pro/E……。虽然工作还不用不着这些东西,但我觉得这些软件都很有趣,有点像在玩游戏。个人觉得,我虽然是个女的,但在电脑操作上并不亚于一个男的。有时候技术组的其他工程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会帮他们做一些。边学边做时,主管开始让我编一些简单新产品的工艺流程(在图子上用铅笔写的那种工艺)。工作渐渐开始多起来,但我还是觉得太清闲,开始怀念做检验员的日子,后来就向厂长提出下车间做现场质量工程师。
现场质量工程师是一个苦脏累的活,之前还没有女愿意做。主要原因是大热的天要穿的牛仔裤(防止铁屑飞溅)、劳保鞋、安全帽在现场来回地走,处理现场的各中问题,如刀具量具使用不畅、工装夹具损坏更换、处理不合品、工艺纪律检查、质量改进项目开展等等。一天下来一身汗、一身灰(生铁灰),用不了几天工作服布满了铁锈(生铁灰加汗水)。这段时间内我统计了一下,现场质量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就有23项,我要在这些事务中分清重要程度及先后缓急。但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段时间,看着问题被解决后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2004年公司开始导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厂长对我说,别在下面做了,现在没人管体系,你来做吧。从获得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开始,近十年来,我或紧或松地和体系联系在一起。ISO9000:2000、ISO14001、GB/T28001整合内审员、GJB9001B内审员、ISO10012内审员五个内审员证,足以让我成为公司内拥有内审证书最多的人之一。
当然,获证只是认同你学习过这些知识,也是第一步,如何把体系真正地管好、做好才是重要的。2005年左右,我接手管理了四个体系,成为分厂的体系工程师。通过学习和深入了解,我感觉到那时候分厂的体系管理只停留在应付公司内外审上或是编制的程序文件上,实用性不强。我经常和厂长交流,告诉他我的一些想法,他很支持。我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作,从组织体系文件的编制到审核,从资料的规范到自审自查,从改善措施的制定到验证……。通过半年多的整顿,迎来了公司的内审。这是我的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应审(虽然前面也作为陪同参加过几次审核),十分紧张。记得当时拿鼠标的手心全是汗水,一口水没顾得上喝。不过还不错,审核到最后没有不符合项,只有一个问题项,也算比较成功的了。
当一切都进入正轨时,我的工作又开始变得轻松了。领导没想让我闲着,让我兼管分厂QC小组活动,说我做过几个项目,还获得过奖,有一定的基础。做就做吧,开始接受这方面的培训。第一次去区里培训比上班还累,每天上足8小时,中间除吃午饭外只有两次15分钟休息时间。老师不发教材,全部都要靠手写记录,水笔都写完了两支。但这次是我首次学习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收获真不小,深入了解了PDCA(做事的方式),四个阶段各自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实那时候分厂在QC管理上也没有多少事:年初按计划注册项目,交注册表;年底交报告,参加评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年底帮项目组修改一下报告,教他们如何参加竞赛。有过学习和比赛的经历,我改过的报告都获得了公司优秀,推荐区优评选。分厂的优秀率在公司内属于最高的。
我职业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在2007年。那几年公司发展得比较快,根据战略分厂拆分重组。我被分到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生产线(厂)继续管体系。这条生产线(厂)的技术管理人员大都是年轻人,给体系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每天下班前半小时,我就让他们学习体系文件,了解流程,并让他们沟通接口上的困难。三个月过去了,流程上的矛盾基本疏通,我也迎来了我的主管。本以为我可以按资论辈地当上主管,可新厂长却找个一个刚毕业两年的毛头小伙当我的领导。心理很气愤,这时事业部正好有一个招聘体系工程师的岗位,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申请表。还直接找到了事业部质量部的部长,说出自己的想法。没多久我就调到了事业部,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
另外,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只想记下,也没想过“文采”,我担心再过十年已记不清这些事了。
二、技术管理员
带着感情上的失意和对新环境小兴奋来到分厂技术质量科。刚开始科长没有什么安排(估计他是忌讳我是厂长安排进来的人),主要就是做些与质量索赔相关的工作。输输事故单,做些报表、对对帐等。质量索赔培养了我的细心,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财务事务不能有一丝差错,差一分钱人家都不会给你打款。
日子过得很清闲,一晃就过了半年,我开始有点厌烦了,就问主管要活干,他让我帮一个正在申报区优的QC小组做PPT。这次的任务是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次。首先它让我初次接触到QC活动,在一知半解中知道了QC活动的十个步骤;这也是第一次做PPT,学到了不少制作技巧;第一次出差去参赛(虽然没得到国优,但得了一个多媒体制作奖);第一次拿到工资以外的收入——奖金……
渴望学习新东西,慢慢地开始学习使用CAPP、CAD、Pro/E……。虽然工作还不用不着这些东西,但我觉得这些软件都很有趣,有点像在玩游戏。个人觉得,我虽然是个女的,但在电脑操作上并不亚于一个男的。有时候技术组的其他工程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会帮他们做一些。边学边做时,主管开始让我编一些简单新产品的工艺流程(在图子上用铅笔写的那种工艺)。工作渐渐开始多起来,但我还是觉得太清闲,开始怀念做检验员的日子,后来就向厂长提出下车间做现场质量工程师。
现场质量工程师是一个苦脏累的活,之前还没有女愿意做。主要原因是大热的天要穿的牛仔裤(防止铁屑飞溅)、劳保鞋、安全帽在现场来回地走,处理现场的各中问题,如刀具量具使用不畅、工装夹具损坏更换、处理不合品、工艺纪律检查、质量改进项目开展等等。一天下来一身汗、一身灰(生铁灰),用不了几天工作服布满了铁锈(生铁灰加汗水)。这段时间内我统计了一下,现场质量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就有23项,我要在这些事务中分清重要程度及先后缓急。但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段时间,看着问题被解决后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2004年公司开始导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厂长对我说,别在下面做了,现在没人管体系,你来做吧。从获得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开始,近十年来,我或紧或松地和体系联系在一起。ISO9000:2000、ISO14001、GB/T28001整合内审员、GJB9001B内审员、ISO10012内审员五个内审员证,足以让我成为公司内拥有内审证书最多的人之一。
当然,获证只是认同你学习过这些知识,也是第一步,如何把体系真正地管好、做好才是重要的。2005年左右,我接手管理了四个体系,成为分厂的体系工程师。通过学习和深入了解,我感觉到那时候分厂的体系管理只停留在应付公司内外审上或是编制的程序文件上,实用性不强。我经常和厂长交流,告诉他我的一些想法,他很支持。我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作,从组织体系文件的编制到审核,从资料的规范到自审自查,从改善措施的制定到验证……。通过半年多的整顿,迎来了公司的内审。这是我的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应审(虽然前面也作为陪同参加过几次审核),十分紧张。记得当时拿鼠标的手心全是汗水,一口水没顾得上喝。不过还不错,审核到最后没有不符合项,只有一个问题项,也算比较成功的了。
当一切都进入正轨时,我的工作又开始变得轻松了。领导没想让我闲着,让我兼管分厂QC小组活动,说我做过几个项目,还获得过奖,有一定的基础。做就做吧,开始接受这方面的培训。第一次去区里培训比上班还累,每天上足8小时,中间除吃午饭外只有两次15分钟休息时间。老师不发教材,全部都要靠手写记录,水笔都写完了两支。但这次是我首次学习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收获真不小,深入了解了PDCA(做事的方式),四个阶段各自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实那时候分厂在QC管理上也没有多少事:年初按计划注册项目,交注册表;年底交报告,参加评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年底帮项目组修改一下报告,教他们如何参加竞赛。有过学习和比赛的经历,我改过的报告都获得了公司优秀,推荐区优评选。分厂的优秀率在公司内属于最高的。
我职业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在2007年。那几年公司发展得比较快,根据战略分厂拆分重组。我被分到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生产线(厂)继续管体系。这条生产线(厂)的技术管理人员大都是年轻人,给体系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每天下班前半小时,我就让他们学习体系文件,了解流程,并让他们沟通接口上的困难。三个月过去了,流程上的矛盾基本疏通,我也迎来了我的主管。本以为我可以按资论辈地当上主管,可新厂长却找个一个刚毕业两年的毛头小伙当我的领导。心理很气愤,这时事业部正好有一个招聘体系工程师的岗位,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申请表。还直接找到了事业部质量部的部长,说出自己的想法。没多久我就调到了事业部,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