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零缺无限--请大家参与讨论

零缺无限
我曾在电视台作过一次“三问零缺陷”的专题演讲。开篇就是“啊!零缺陷?”,后面是三个问号;最后,依然是“啊!零缺陷!”,不过后面是三个惊叹号。但在现实中,却没有改变符号这么简单的事情。人们一听到“零缺陷”三个字,马上就会把它想得很复杂,而且还要伴随着一大串问号。有人甚至这样问我:杨老师,你认为零缺陷本身有没有缺陷?我回答他:当然有,这就是我为什么四处解释零缺陷没有缺陷的原因了。事实上,从该概念产生之日起,就被各种误解和迷思所困扰和渲染着,空气中不时地飘来奇闻轶事,跟着还有些奇思妙想...用风云变幻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只是无力表达出萦绕期间的些许神秘莫测的东西。克劳士比曾经用掉将近1吨的纸张向欧美人解释“零缺陷”的本意,表面上不显愠怒,娓娓道来,但很多时候透着无奈——他创造了它,但它却一度失控,变成了一个“怪物”——美国国防部用它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零缺陷运动”。就好比电影《侏罗纪公园》,科学家再造了恐龙世界,却被恐龙赶出了家园。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疯狂而又满目“缺陷”的世界。人们甚至想都不敢想把“零”与“缺陷”放在一起。胆敢这样做的,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显然克劳士比是天才。他虽无意效仿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但他深知自己这么做将带来什么样的震撼;他虽无意追随被焚的哥白尼,但也预知到由此产生的一场惊世骇俗的“质量革命”...唉,说不尽的零缺陷!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帮助人们不再纠缠于它的字眼和表面,不再望文生义、甚至张冠李戴,而是一箭中的、直入本源;我甚至在梦中借来了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很有耐心地、不停地刮落掉几千年来积淀在“零缺陷”三个字上的灰尘,一直等着它呈现出本意¼现在,我把它搬到太阳底下来晒,于是,一幅完整而浑圆的思维地图开始慢慢显现。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你只要走过去正视着它,就会发现有一种幽兰而深邃的眼光向你投射过来,一下子就深入心田,让你倍感恍若隔世般的亲切,不由得一阵冷战¼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解码过程中出现的“认同”体验。是中国原初的“无中生有”的智慧与西方“0,1”本体思辨的对接与碰撞;是孔子与柏拉图的对话与拥抱...
无论你说的是马铃薯还是土豆,其实我们说的是同一样东西;无论你指的是Beijing还是Peking,其实大家讲的是相同的城市;无论你用“零缺陷”还是“0缺陷”,其实都在描述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绝不接受(0)不符合项(缺陷),或句话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零缺陷),而不是忙着改正错误,修修补补;是说到做到(诚信),不打折扣,而不是差不多就行,借口越多越好。因此,零缺陷不是讨论项,更不是可选择项。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常识。是习惯。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端坐云上抽象地探讨诸如“下雨是不是好”的问题,而应该脚踏实地,在做人做事的现场“揭示”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我们也不能在会议室里谈笑风生地制定球队战略,然后等着球员们自动去“搞掂”,而必须在更衣室里,在球场上通过沟通、指导帮助全体球员达成共识,并通过行动去实现目标。
因此,“零缺陷”的焦点不是把资源空耗在“数量思维”(“到底几个缺陷比较好?”)的争辩中,而必须锁定在接受缺陷还是不接受缺陷的“质量哲学”(0,1)上。这就意味着要把管理的重心调整到 “对”和“一次”上,落实到“做正确事”与“正确做事”中;通过转变对待缺陷的态度,无需额外的投入,就可以使现有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故此,行动与卓越绩效才是目的,而心智改变只是一种策略,建立缺陷预防的系统才是有效的方法。
于是乎,“零缺陷”有了进一步的行动方向,那就是如何围绕着企业的“三种需要”(员工、客户和供应商)以及管理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而表面的差异,实际上映照出工作中的各种混乱与危机。正如一则故事说的,一位哲学家在沙漠上碰见三个在干活的工人。他问第一个:你在干什么?那人说:我在砌砖。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回答说:我在垒一堵墙。他又问第三个人,回答是:我正在盖一个宫殿。故事所传达的意义非常清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太多的人都在那里忙碌着,也不清楚在干什么,只是忙着砌砖;工作没有了目标,生活失去了方向,好比一只冲下激流的小船,失去了控制,只好随波逐流。 当管理层在抱怨“执行难”的时候,是否想到为员工安装过方向控制杆;当管理者责备手下人“推一下动一下”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他们提供一张宫殿的蓝图;¼管理者组织员工为客户表演,却忘了拿出排戏所需要的剧本。
这很有趣。克劳士比曾经用“芭蕾舞”和“曲棍球”来分别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管理风格。但很多人对我说,我们不喜欢曲棍球风格,但我们基本上也没有可能按照芭蕾舞那样去做。因为好像大家平时都变得像聋哑人一般。“聋哑人”,当然是一种形容,但却是企业的一种真实写照。我不想用类似“是谁把他们变成聋哑人”的质疑惹得他们激动,而是与他们分享本年度光彩照人的一件事——一群真正的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显然,他们领悟了。因为我们相视一笑。
克劳士比是所有大师中唯一一位一步步地有底层“爬”到塔尖的。所以,他的方法充满典型的实用主义味道,简单、直接、实效。不仅能够帮助优秀企业排演芭蕾舞,而且也善于指导问题企业演出“千手观音”。因为它相信一个球队的最后胜利,除了财务和战略战术外,取决于球队的团结和球员的坚定信念。因此,它训练管理者成为教练,训练质量人员成为助理,并把指挥部放到球场和休息室。这时,讨论如何“由让我做变成我要做”已经没有意义,只要球员们跑动起来,拼抢起来,才有可能帮助和指导他们如何一次做对;否则,就会变成会议室中讨论方案的智力游戏,或是不切实际的沙盘练习。
一家全球著名企业的中国合资公司,技术领先、制度完善、员工素质较高。却一直被“惯性和惰性”问题所困扰。为此,公司能加大了员工的培训工作。“我们请来的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培训公司,”总经理说,“但我实在不明白,员工总是兴奋两三天,然后就回到原样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我甚至请了做情商培训的机构,可是还是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
“中国克劳士比进驻后,通过现场培训与指导,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概念去正确地做事。”生产总监由衷地说,“每个车间的班组都跃跃欲试,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行动作业,而且大家还自发地利用休息时间免费加班,研讨具体的行动细节。这下有趣了,一旦大家动起来,我们的经理们开始抱怨自己没有礼拜天了。”半年以后,财务部门的统计出来了:各小组均取得了骄人的绩效,其中最高的小组的改进成果高达人民币230万元。
另一家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集团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问题是,由于生产设备先进,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设备是工作质量的保障,从而忽视了这种观念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员工们在产生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是供应商的错。”厂长说,“这样,自然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和设备的问题。”
中国克劳士比帮助他们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从系统预防的角度入手,先硬(设备)后软(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零缺陷创新活动。“这真的很有效。”车间经理兴奋地说,“人们似乎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从软硬两个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管理人员,带头把相关知识用于解决‘习以为常’的难题,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金钱。”该公司仅一个车间的统计数据,就足以让大家产生了乘胜追击的激情与动力:零件工废率下降30%,设备故障率降低12%,生产能力提高5.2%,收到合理化建议231条,完成防错装置44项, 累计节约成本262.8万元人民币。
习惯的改变是从螺丝螺母开始的,而文化的形成则渗透着点点滴滴的努力。毕竟,正如克劳士比所言:“质量是任何成功的组织中认真的部分。如果不能从思想上与日常的工作生活相融合,就不能产生。质量是结果,不是附属品。管理层和质量人员必须一起工作,在组织的文化中建立它,然后培育它。”
我曾经养过一盆名贵的花,可不就发现她开始变蔫了。我很着急,又给她施水、施肥又给她喷药,仍然无效。我的心情不好,正准备放弃她。这时,我妈妈问明我原委,就找来花锄为她松土。最后,微笑着对我说:好啦,她明天就会对你笑了!第二天,果然!她真的在阳光里向我展现着灿烂的笑容呢!
这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管理,想到了文化,想到了零缺陷。是啊,“零缺陷”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如果我们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不再纠缠于“零”和“缺陷”的游戏,不再满足于救火式的施水、施肥和喷药,而是为企业“松土”,改变员工的心智与价值观念,树立楷模与角色典范,才能步入“一次做对修正果,零缺无限春满园”的宫殿。

2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3-12-11 22:38
  • 浏览: 1690
  • 评论: 2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