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传说〗 之 扁鹊——民营企业质量人生存指南
我是莫名其妙地踏入质量管理行业的,这在数年前写的《黑暗传说》中有述,经历了这么多年,有一次我突然发现,所有的质量管理专家最终的关怀目标,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社会和哲学,或者说,更深层次地在研究人,和关注人。
所谓的“人、机、料、法、环、测”之类的概念,只不过是拘泥于操作层面,对于质量管理真正深层次的思考,只有人,还是人。
我们经常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情,戴明教我们这样看,朱兰教我们那样看,最后领导关照你这样干,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选择听你领导的,让戴明和朱兰找费根堡姆玩三国杀去吧。
当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便不在拘泥于质量管理本身的那些五花八门的理念以及种类繁多的工具——事实上,以现有质量管理的资料和文献的数量,很可能究我一生都未能学成一二。
于是我便能从单纯的质量视角中脱离去来,去真心诚意地关心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
于是在某些问题上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顽固地坚持所谓的质量立场。
于是最后我选择了从质量主管的位置上离开,选择了研发、技术、工艺类别的职位。但在骨子里我非常地清楚,我还是一个质量工程师,这是我的骄傲。
我开始广泛地关注所有领域,譬如生产、制造、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我开始变得愈来愈关心历史和政治。
对我们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得愈深,我便愈是体会到了我们现在对祖先所坚守过的那些道,背叛得有多么得厉害。
每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都能让我觉得深有受益,但却在祖先面前羞愧难当。
然后,我开始更关心现在的社会——所有人的欢笑与荣耀,恨与爱,伤与痛。
当我听闻某些从事医药行业的朋友不曾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时,便不禁暗自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我自己竟又是这样纠结和矛盾的存在——当听闻那些朋友对知晓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不知我国中医之渊源的时候,又不禁黯然神伤。
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个人。
扁鹊。
第一次认识这位传说中的名医,是在小学还是初中的课本上,其中那篇《扁鹊见蔡桓公》至今还在脑海里有很深的印象,重新觅来一读的时候,竟觉得此文大有深意,朗朗上口。
但是,扁鹊给我留下最深的冲击,是这篇《扁鹊见魏文侯》,篇幅不长,抄录如下: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魏文侯曰:“善。”
这难道不是现在质量行业的真实写照吗?
质量管理首重前期和预防,然而,越是能把质量问题消弭于无形之中的大师,反而越是不被人所了解。
我所忧虑的,是现在某些质量人员所推崇的工作模式,就喜欢如同扁鹊那样,将质量事故搞得声势浩大,调查得非常详尽,原因寻找得非常清楚——更别提某些有特别想法的质量从业人员,故意布局以此让老板重视质量问题,让生产等其他部门出丑了。(呃,我必须承认,我曾经干过此类事情,而且乐在其中,当然现在就饱受良心折磨啦。)
当然我不否认,这种做法在某些时候是有益的,但肯定不是一个企业最想得到的。
医者仁心,质量人亦然。
质量人所代表的,是我们人类最美好事物最真挚的向往。质量人的不幸就在于,这个行业的工作模式和内涵,不是那么容易被大众直接理解的。
所以理想和现实肯定是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我们质量人一切的痛苦根源于此。
无招胜有招的奥妙并不是每个大侠都懂。
我觉得现在所谓的医患矛盾很深从原则上来说,和我们不重视质量是一样的。
然后,我们需要引用扁鹊的另外一个事迹《扁鹊见秦武王》,抄录如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这是一个政治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故事。
有一说是这样解读的(或许也是作者原意):治国和治病是一样的原理,必须听取专家的意见,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其凡事亲力亲为,不如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去办,领导只要作好判断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就好了。领导喜欢乱听意见,政令和管理就容易混乱了。
管理企业就和看病一样有风险,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问题,甚至是致命的问题。我们和老板的不同点在于,我们类似是在拿小白鼠做试验的,而老板不幸就是小白鼠本人了。不过这个小白鼠除却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这是理所应当的!)之外,还有选择为他看病的人是谁的权力。(这也是老板的人权问题吧?)
然而我们的质量管理人员遇上这类事情通常是以下两种反应模式:
一、扁鹊的反应
二、秦武王左右人员的反应
这里我必须先指出一点:根据历史记载,扁鹊很可能是死在秦国的,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秦国的太医李醯自觉技不如人,派刺客把他干掉了,我想稍历世故的人精们可以从原文中就略见端倪了。
顺带说说秦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据说此人膀大腰圆,耗勇斗狠,力能举鼎,估计就算比不上项羽,也差之不远。
他宠爱的大臣都是闻名的大力士,据说他们商量国事商量得烦恼的时候就会下殿轮流举下鼎玩玩,堪称上古时期重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互动以及倡导劳逸结合的典范。
武王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不幸逝世的原因是因为某个大力士臣子举起了他一开始举不起的鼎,最后他老人家(享年23岁,呃,不整)奋力一举,最后鼎掉下来砸断了自己的双腿,双目也因为用力过渡流血,因工伤当晚去世。
然后他的臣子就把那些大力士都杀了给他陪葬,顺带追究责任。
武王的事姑且不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扁鹊的问题。
扁鹊在这里犯的第一个错误,就在于和不专业的人谈论专业的事,而且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不专业的人的鄙视。
扁鹊在这里犯的第二个错误,就在于跑到了别人的领域去指手画脚。(虽然我觉得他说的也是对的,可有的时候,对错还真不重要。)
当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回顾自己过去的质量管理生涯,我汗流浃背。
你想想我们有多少同仁是本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第一”的理念做烈士的呵!
这个故事以现在的我来看,还有一个解读——我不认为秦武王左右的意见是错误的。秦武王的左右只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讲出了符合秦武王心意的意见而已。倘若从君主国家的角度出发,如果是因为皮毛类的小毛病的风险,影响到年不过23岁的秦武王的视力和听力(这个尚须专业人士判断),无疑是得不偿失的,换成我,大约也是要选择保守治疗的。然而以传统看法以及此文作者原意来看,秦武王左右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多多少少是有点奸佞的味道的。
正所谓,对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质量行业是个风险行业,知道最终目标在哪里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现在企业最需要什么,最适合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看扁鹊的最后一个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这篇文章大家上学时应该都学过,现在以质量人的角度来看,这里也是很有问题的。
蔡桓公之死固然也有其讳疾忌医的一面;另一面,同时也暴露了扁鹊不擅长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问题。
倘若这个事例是由他人讲给扁鹊后来的患者听的,这会是个好事例。而对于蔡桓公和扁鹊本人来说,这是个典型的失败沟通案例。
扁鹊在此例中唯一值得称赞的是见机果断,早早溜了,没有落到最后在秦国的下场。放到现在,就是某质量人员跳槽了,原公司因为质量问题跨了——这当然也不是我们要的结局,顺带一提,这个跨的历时时间可能数年,可能数十年,也可能数百年。
而我们的质量人员传递给老板及同事的信息往往是“不这样你明天就会死”。这颇有危言耸听的巫婆神汉的味道,所以经常被老板绑柴堆上烤。^_^。
然而我们知道天才都是骄傲而且寂寞的,他必会贯彻他的道直至他的终结。倘若你最终也是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必须明白他的艰难,与所须承担的责任,以及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最后我们回到第一个故事,再说说魏文侯。此人课本上作是魏文王的,据有心人士考证,应该是是语文课本作者的历史老师死的早。有魏一国,于惠王时方才称王,之前虽为一国,只不过称侯称子而已。
魏文王(侯)这个人我们其实是非常熟悉的,来源也是小学课本,有个叫西门豹的大官就是他的属下,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那个请巫婆本人禀告河神的故事,其实是非常成功的企业管理案例。细节之处诸位可用质量人员的眼光细细推敲。
我观魏文侯有下属得力至此,可见其本人多半也不是一个拘泥成法,不尊重客观事实之人。一问百度大神,果然如此。史载此人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办事干练,为政清明,如果放到现在绝对是个十大杰出青年或者是明星政治家。
为此,我等质量人应当清楚了。当今质量行业的出路,在于选对人,看对人。以前是唯利是图的年代,劣币可以驱逐良币。
然而这毕竟是暂时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沉淀,环境已经不同了,人口红利和薄利多销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制造唯有升级换代才有未来。
质量人的光明,就在前方。
我们要做的,就是规劝或者离开蔡桓公、秦武王,选择魏文侯。
但魏文侯此等人杰,必定不是随便选择下属的。
机会来了,你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