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从质到量
到了新的单位,一直工作量不太饱满,质量部二级单位有的累得要命,有的闲得无聊,而公司把质量部定位管理支持单位,绩效考核弄了8、90分,让部门二次分配,结果一边多分吧,累的不满意;闲的少给吧,骂声一片。如何是好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在原来单位,我们总经理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和计量部门一样,以知识员工为主,管理上难度大,要多想办法,而我一直也没有想出特别理想的办法。一段时间,以质量绩效为主考核,那些基础差,废品多的生产厂质量站怨声一片,因为,随着生产厂的质量绩效考核,可想而知,工资咋弄了弄不高;而理化检验单位和所谓支持单位,想扣点问题,那是太难了,没有硬指标,哪来的扣分项呢,所以在质量一线的单位工资就低;而没有质量硬指标的单位,月月高分。绩效考核不成功。也试验过将十几个二级单位分成三六九等,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于是,绩效考核变成了吃标准粮,各自一份,差不太多,在此政策下,奋勇努力的少,不思进取的多。没有赛马机制下,只有当头的,盯着指标、想着重点,凭着七分热情、三分自觉地干工作。一边累,一边恨自己能力有问题。只好将骨干的工资给高点,让他们去带着干吧。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回到现在这个公司的绩效管理,在老总的逼迫之下,苦思苦想的,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计算工作量。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新的发明,一百多年前,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发明了计件制管理,有了定额衡量什么的。以前对于我们部门的检验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一直没有想到工作量,为了调动积极性,索性引进检验量概念,试验一下。
先是确定各单位的标准工作量,计算下来,普遍的工作量不到七成,个别的只有四五成,也有工作量大的,常常加班,这也不行呀,只好以去年的最好检验生产量为标准。然后确定考核份额,去掉岗薪,也就是出勤工资,公司也是不准动,只要上班,就是100%;拿出所谓绩效工资来考核,先是小步试验吧,取出其中20%进行考核。用实际工作量除以标准工作量再乘上20分,再加上80分,就是绩效得分,其他的发现工作质量不好,出现差错的,罚;表现好的,有贡献的,如堵住不合格品的,奖。骨干们一讨论,实施。
头一个月考核完成,我到最少 的那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结果那个站一屋子质量检查员同声声讨我,工作量少,与我们检查的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降低我们的收入?我就一一地解释,有过激者,摔门而去,不谈了。呵呵。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克制地表示,不满意,不过理解。于是一个月、二个月地推动起来。而反馈的信息有了积极的一面。原来一个都不太愿意干活的地方,主管是新上任的,把绩效考核方案一公布,随之是大家都想着多干活,把该检的东检了,鸡声鹅斗的单位矛盾没了。有个单位以前咋说也是不紧不慢的,这回不断刷新检验量,有一个月达到了150%,我的天爷奶奶,好强的干劲。各单位主管随着管理单位系数分配,高高低低各有不同,虽然拉的不太开,总算能看出谁活多,谁活少了。月底将得分与平时定性印象一对,确实是成天忙的,甚至周末加班的得分多,相应的闲的得分少了。
随后是调整考核得分,有的任务确实少的,一月下来30%不到的,按70%原工作量订标准,有的即有过程监督的,又有产品检查的,加权平均去计算,有些缺员的,可以将缺员的人数考虑进去,调整之后,埋怨少了不少,承受力增加了。
将近半年实施,结果大家接受了工作量考核为主的办法。对于从事质量检验的知识员工为主的管理部门,大家也随着付出的不同,得到了不同的回报。这也许是一个开始,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拿经济手段调动积极性才是最有效的吧。继续中。。。。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在原来单位,我们总经理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和计量部门一样,以知识员工为主,管理上难度大,要多想办法,而我一直也没有想出特别理想的办法。一段时间,以质量绩效为主考核,那些基础差,废品多的生产厂质量站怨声一片,因为,随着生产厂的质量绩效考核,可想而知,工资咋弄了弄不高;而理化检验单位和所谓支持单位,想扣点问题,那是太难了,没有硬指标,哪来的扣分项呢,所以在质量一线的单位工资就低;而没有质量硬指标的单位,月月高分。绩效考核不成功。也试验过将十几个二级单位分成三六九等,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于是,绩效考核变成了吃标准粮,各自一份,差不太多,在此政策下,奋勇努力的少,不思进取的多。没有赛马机制下,只有当头的,盯着指标、想着重点,凭着七分热情、三分自觉地干工作。一边累,一边恨自己能力有问题。只好将骨干的工资给高点,让他们去带着干吧。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回到现在这个公司的绩效管理,在老总的逼迫之下,苦思苦想的,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计算工作量。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新的发明,一百多年前,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发明了计件制管理,有了定额衡量什么的。以前对于我们部门的检验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一直没有想到工作量,为了调动积极性,索性引进检验量概念,试验一下。
先是确定各单位的标准工作量,计算下来,普遍的工作量不到七成,个别的只有四五成,也有工作量大的,常常加班,这也不行呀,只好以去年的最好检验生产量为标准。然后确定考核份额,去掉岗薪,也就是出勤工资,公司也是不准动,只要上班,就是100%;拿出所谓绩效工资来考核,先是小步试验吧,取出其中20%进行考核。用实际工作量除以标准工作量再乘上20分,再加上80分,就是绩效得分,其他的发现工作质量不好,出现差错的,罚;表现好的,有贡献的,如堵住不合格品的,奖。骨干们一讨论,实施。
头一个月考核完成,我到最少 的那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结果那个站一屋子质量检查员同声声讨我,工作量少,与我们检查的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降低我们的收入?我就一一地解释,有过激者,摔门而去,不谈了。呵呵。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克制地表示,不满意,不过理解。于是一个月、二个月地推动起来。而反馈的信息有了积极的一面。原来一个都不太愿意干活的地方,主管是新上任的,把绩效考核方案一公布,随之是大家都想着多干活,把该检的东检了,鸡声鹅斗的单位矛盾没了。有个单位以前咋说也是不紧不慢的,这回不断刷新检验量,有一个月达到了150%,我的天爷奶奶,好强的干劲。各单位主管随着管理单位系数分配,高高低低各有不同,虽然拉的不太开,总算能看出谁活多,谁活少了。月底将得分与平时定性印象一对,确实是成天忙的,甚至周末加班的得分多,相应的闲的得分少了。
随后是调整考核得分,有的任务确实少的,一月下来30%不到的,按70%原工作量订标准,有的即有过程监督的,又有产品检查的,加权平均去计算,有些缺员的,可以将缺员的人数考虑进去,调整之后,埋怨少了不少,承受力增加了。
将近半年实施,结果大家接受了工作量考核为主的办法。对于从事质量检验的知识员工为主的管理部门,大家也随着付出的不同,得到了不同的回报。这也许是一个开始,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拿经济手段调动积极性才是最有效的吧。继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