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脚踏实地,用心做事----专访世界前50强某企业质量总监郭彬

 

140158nz0iln0ien7ei708.jpg


世界前50强某企业质量总监 郭彬
 
6SQ: 您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采访您,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
 
郭总监:我生于四川农村丘陵地区,从小吃过很多苦,所以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顺便培养了危机意识。再加上是家里的老大,所以责任心也特别强。我身材比较Lean,体重除以身高的比值18.29还差一点才达下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经常思考,常常反思,借我儿子七岁时候说过的话则是“学而思则不罔 思而学则不殆”。
 
6SQ: 您毕业后从生产工程师一步步做起,如今已是知名外企质量总监、企业管理者。您当初有给自己做过详细的职业规划吗?有哪些经验跟我们分享。
 
郭总监:当时做生产工程师的时候我要编写作业指导书,之前没人教过怎么规范编写,就只有模板参考。但是我在编写之前会亲自到生产线去实际操作,注意操作过程中的体会,并关注哪里是关键质量点。然后就把详细过程及关键点结合图片详细写出来。当时没想到居然受到负责生产的日本人的夸奖。后来转行做质量工程师、做6Sigma专职黑带,质量QC经理以及世界前50强下属子公司的质量总监。看似一帆风顺,但每个脚印都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但我想说的是,只要用心做,思路清晰,也善于思考,追求进步,这些工作不会太难,都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至于职业规划,我是工作四年之后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就是想在质量领域做到质量经理或者总监的位置。在坐上这个位置前,我就想首先得做好眼前的工作。闲暇之时,我还会思考如果我做质量部门的最高领导,我会怎么做?怎么做质量策划、怎么规划和改进质量体系及流程、怎么做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如何管理供应商、如何减少客户投诉、如何发挥下属的能力和特长、如何培养下属、如何和各部门沟通、协作等等。等我坐上了这些职务之后,我很快就适应了并很快的也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改善业绩。
 
6SQ: 您之前在中兴通讯光通讯事业部建立了成熟的6Sigma体系,但后来6Sigma事业在公司遇到了瓶颈,能否给我们介绍这一段经历,面临的最大压力有哪些?自己有哪些收获?
 
郭总监:当时我加入中兴通讯的时候6Sigma还才刚刚开始,第一批黑带培训还才刚过测量和分析阶段。我是非常幸运加入中兴的,因为我那时才6Sigma黑带毕业一年,经过层层面试,最后通过五人小组的一致面试认可。那可是我到目前为止遇到最大的挑战之一,首先是那时我对6Sigma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厚;其二,我当时接受入职培训的七十几个新人当中,我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几个本科生之一,而其他同事要么海归,要么博士,当然大部分是名牌大学硕士,他们的工作也主要是研发或者市场,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所以无形之中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三,当时公司把6Sigma当作一项比较重要的战略在抓,而且完全是一项新的、陌生的战略,大家都在摸索,多数人在观察和犹豫。你可以想想我在那种环境下的压力。
 
  幸运的是,经过和那么多优秀的黑带们充分接触、讨论以及相互学习,在质量副总和质量部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对6Sigma的策划、培训、6Sigma项目实施、跟踪和评比,以及6Sigma宣传等活动,最终建立了一套在当时可以说是比较成熟而适用的一套体系。我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三点收获:一是比较透彻的、全面的理解了6Sigma包括6Sigma管理哲学和(统计)技术;二是在中兴通讯学习到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接触到各种先进的甚至是“天才般”的见解和人物;三是通过克服在中兴通讯推广6Sigma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而收获的经验、信念以及反思等无法量化的宝贵财富。
 
6SQ: 你离开深圳去北京发展,在北京富士康成功辅导完成几个困难而重要的6Sigma项目和二十几个绿带项目,收益达到几百万。是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做的,这几个6Sigma项目有哪些困难的地方,这么多年推行6Sigma您有什么体会?
 
郭总监:到北京富士康的时候,当时6Sigma基本可以说是公司的“花瓶”,就我一个人,公司领导层没有明确指标,只是质量部的香港经理认为6Sigma很有用,所以希望我能够做点什么。在我之前的一个黑带大师没多久就受不了而离开了。当时的窘境和困难可以想象。
 
  我到富士康之后先是到各部门去学习了一个星期,然后和一些人混熟了,就说遇到有比较难搞的质量问题可以找我。同时我也向质量部门同事收集各种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暗自掌握质量状况。然后就开始策划几个初级的6Sigma知识培训,这样扩大人缘。没过多久,就有人找上门来,他们碰到了一个棘手的质量问题,用各种现有的经验和方法搞不定。那就试试吧。当时我对那个塑胶注塑过程真的不了解,虽然之前借过一些关于注塑的书,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就这样和他们一起到现场调研问题,因为涉及机器及参数问题,也没那么多时间给我分析和折腾,我直接上来就DOE。在DOE的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好几个棘手问题,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好,我在富士康推广6Sigma的首场战役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那么接下来再推广6Sigma就绝对是更加艰难。第一困难是工程师提供的参数范围不合理,导致了超出正常范围的不良品;二是实验过程中由于中午吃饭而导致原材料温度降低而影响了质量,使实验结果偏离轨道;三是在遇到实验不成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灵活调整和优化(现场2次临时分析和调整);四是实验过程中大家对DOE这个方法及我本人都充满了怀疑。幸运的是最终还是凭6Sigma实力和随机应变的学习能力在当天就把实验做成功了,当时做完实验都下午五点过了。那可是我当时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次6Sigma挑战,把实验前的不合格率从20%降到0.2%,最后再经过几次细微优化彻底降至0%。于是,后来接的活也越来越多,接下来我也比较顺利的正规培训过两批绿带,其中涌现了几个优秀的绿带,其中个别学友现在也是6Sigma的咨询大师了。当然也做了几个成功的比较大也非常有难度的项目。至于收益问题,因为富士康是大批量生产,所以合格率提高2%,收益就可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所以收益不是问题,对我来讲,能够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算厉害。这也可以说是真正掌控6Sigma的价值所在。
 
6SQ: 您在不同文化、不同性质企业工作过,也经历过不同的职位,有很丰富的管理和实际操作经验。在这些企业您有哪些深刻的感受,可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多年的从业心得。
 
郭总监:我呆过的这几个企业可以说都非常优秀,第一家做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锂电池,产品单一,质量好,流程也简单,可以说质量水平很高,管理也相对容易。在中兴通讯的经历可以说是我职业的起跳点,收获和感受颇为丰富。在中兴通讯其实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那样的高科技企业一辈子都可以有东西学习。因为整个公司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公司每一年、每一天都在学习和成长,尽管可能中间会经历一些挫折。在那样的企业工作,不学习都不行,因为周围的同事都非常优秀,并且他们也都在进步。而在富士康又是另外一副模样,富士康讲究执行的纪律和高效而硬朗的工作作风,生产车间和办公室都是忙忙碌碌的。我在富士康的主要收获是,可以充分运用6Sigma的数据分析能力而解决了很多质量技术难题,因为那里有大量的质量数据及各种实验和改进机会。而在目前的世界前50强这家企业里,我完全感受到了拥有一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级公司的先进、成熟而厚重的综合管理实力和技术实力,也深刻体验到了国际化的工作视野。当然收获最大的是作为这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我个人变得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宽阔,管理范围也从之前以技术为主变成以制定策略、团队建设和流程改进为主的管理。我目前激情依旧存在,仍然是一个脚踏实地想事实、干实事的人,并且血液里流淌的6Sigma没有消失过一秒钟。
 
6SQ: 您目前除了质量方面的工作外,还负责公司战略管理及业绩优化等项目。对您来说又有哪些新的挑战?回过头去看哪一段经历对您来说影响是最大的,为什么?
 
郭总监:这确实对我来说充满了诱惑和挑战,我为之准备了很久。在从事质量管理和6Sigma工作的时候,我就思考和观察过企业运营管理的问题,当然也大量阅读和讨论过这些问题。我到供应商去做质量审核的时候,除了给出质量管理的见解之外,也提出关于企业经营和人事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建议。虽然那些老总们都很认可,但是我没有办法确保实施和验证。现在我认为时刻到了,我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通过近距离观察、思考和研讨来把关于公司的战略方向和业绩优化等项目通过咨询的形式给总经理献言献策,然后再以项目经理的形式亲自担纲落实,并持续跟踪和改进,为公司经营业绩的改善留下我的印记。
 
  回头看,我认为影响最大的当属在中兴通讯以及目前在世界前50强这家企业的经历。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喜欢思考和琢磨各种问题特别是有关企业管理的问题,所以我的脑袋里面有源源不断的问题和想法涌现出来。否则,我想做这种“虚”的工作是做不下去的。
 
6SQ: 最后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6Sigma质量-6Sigma应用》和《质量经理手册》这两本书,当时创作时是怎样的想法,今后还会有出书的打算吗?
 
郭总监:我当时创作的时候主要有两个背景,一是由于当时我读了中国很多关于质量的书籍,感觉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就是抄的、编的,要么就是纯理论,说实话没有几本有心得、有“质量”的质量管理书籍,包括6Sigma;二是,我当时做6Sigma的时候不断产生新的好的想法,所以我就下决心把好的东西总结和积累下来编辑成书,虽然我的文采并不太好,但自信思路和逻辑还是蛮清晰的。所以,我就把6Sigma管理方面的一些方法论和工具整理起来,编辑成自成体系的一套关于6Sigam应用的质量管理。写好之后,2007年找了人大出版社、北大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他们认为都不错,有深度。但担心不好卖,所以我也没出钱出版。后来北大出版社又约我写第二本书,要简单一点的,读者面广一点的。所以我就写了如果作为一个质量经理应该如何实施公司的质量管理。第二本书相对简单务实,绝大部分都是我个人的观察、体会、思考及经验总结。北大出版社最后还帮我把稿件完成了编辑,也都准备出版了,但因为2008金融危机的影响,于2009年初就违约不出版了,当然也不打算给我稿费了。我也没有根据合同的违约条例去向出版社索赔,没必要,因为我自己也因此全面梳理了一遍思路,并升华了一些经验和思考,虽然感情上有点难受,但对我而言收获也不少。
 
  所以,市面上那些写得不好的书大概都应该是自己掏腰包出版的。而自己不想掏腰包而且还要有稿费收入的出版,一是必须写得好;二是书本的受众读者要广泛。所以,在质量管理方面,我可能不会考虑再出书了,因为读者面相对狭窄,快餐式的好卖的书我也不愿意。至于关于其他管理方面的话题,读者相对广泛,如有可能,我也许还会再写直到出版。但有一条原则就是,我不会去把别人的书拿来编辑,一定是我切身感受和咀嚼过的,就像我刚出校门写作业指导书那样。

157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小编D
小编D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改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2-11-01 14:05
  • 浏览: 28948
  • 评论: 157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