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随感——推荐一本逻辑普及教材

**上周我与友人聊到了文明的延续问题,我介绍他看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故事》共6集,是介绍印度文化和历史的片子,据说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溯源的文明的地方,人类走出非洲最早就是在印度的南端,现在科学家发现南端的印度人有着一种基因M130,这是从非洲迁徙而来的明证,而且他们还保留着人类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有的文明活动,如祭祀口口相传的语言,是模拟自然界中的声音,因为印度有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从来就没有遭受过战火的洗礼,即便今日要像拜访这样的地方也很困难,所以反倒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学者们现在已经有办法,一步步地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在印度人身上,去研究文明的演化,人种的变化,基因的演化这样的课题。友人对此很不屑,印度人和印度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吗?我说印度文明很复杂,有雅利安文明,更早的有达罗毗荼人创建的哈拉巴文明,也叫印度河文明,印度大部还曾经长期被穆斯林统治,现在印度是个各种文明,文化,交织在一起的大杂烩,仅宗教就有N多种。朋友释然,不是一脉相承如何能说得上是能够溯源的文明哪?哪里有中华文明传承的好。朋友这种偏好,我是素知的。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人类是不是与类人猿一脉相承的?朋友不知我所云,但也不得不认可。那么现代人是不是等同于类人猿?他摇头。我又问,从类人猿到现代人,有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多个阶段,我们这片土地上能找到所有阶段的遗迹,所有阶段的化石吗?他又摇头,但是在地球这个范围内,从古猿到现代人,必须能连贯起来,才能证明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过来的,这个过程叫溯源,是一个考证,验证的过程。

他总算明白了溯源和文化传承似乎不是一码子事儿,他依然强调,中国人在文化的传承上是世界上最好的,至少是最好之一。我却不这样认为,现代人的文化和前清都是相差甚远,先秦的诸子百家,多国文字到了大秦就没剩下什么了,汉与秦有沿袭,但不能说汉就保留了秦的文明,仅仅是部分而已,唐与汉恐怕也是相去甚远,中间隔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文化的大融合,唐人,唐文化与先秦相似的地方能有多少哪?宋与唐之间是五代,宋与明之间是草原帝国,明保留了多少宋的文化哪?我们是总有人站出来说我们是正统,正朔,但却不见得真能说得清楚中华文明到底有多少个脉。中国古代有四象一说,东夷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龙为图腾,他们是东方的太昊(伏羲氏),迁徙到南方的少昊(黄帝的一个分支)以鸟为图腾,这就是朱雀,西方主体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也就是炎黄子孙,图腾是虎,也就是白虎,北方是夏桀的部族迁徙过去的,他们以龟为图腾,后来与当地人结合,有了一个新的龟和蛇缠绕在一起的图腾叫玄武。这四种图腾如何就演化为龙的传人,这现在有谁能说得清楚,能把演化的过程,脉络走向讲得明白哪?

社会科学是讲逻辑的,演化变化也是需要证据证明的,不是说几个传说就能从上古就跑到公元前2500年的.我忽然意识到了他的问题所在,他缺乏逻辑性,于是我推荐了《逻辑十九讲》。

我把逻辑十九讲的序言摘录如下,权作力推了。**



==================================================================================================================================
逻辑作为一门学问,源于古希腊,它是人类怀疑精神的结晶,也是科学精神的源头。那么,逻辑晦涩难懂吗?对我们普通人重要吗?

蔡恒平先生在一篇书评文章里写了以下的话,它对我们普通人有相当的启示。不吝篇幅,兹引与此:

比如说到他侄子写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

按判卷的标准,考生须从亲和疏两个方面,去举例说明之。人都十八九了,智力不可谓不开,论证问题,却依然使用举例说明的办法,则无论如何,终归是中学教育的耻辱。论辩的诸手段里,举例最没有位置。单靠举例子论证,乃是智力低或训练差的表现。犬侄所举的例里,他最得意的一条,是“鲁迅太爱国,故对中国文化做了偏颇的批判”。我对他说,你若会分析概念,就知道这爱国的“爱”,并不是“亲疏”的“亲”。对国家的“爱”,乃“好”其所好,“恶”其所恶,不是瞎爱的。所以侄子,有空去读一读古希腊吧。


有空读点古希腊,就是正经学点逻辑,学点三段论,说点靠谱的话。不学逻辑会咋样呢?在《寻找北大》一书里,许秋汉同学转述了北大社会学系萧国亮老师的一段话:


所谓原始社会是一种生存状态,奴隶制是一种人际关系,封建是一种政权架构,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方式。它们根本就不是并列的概念,完全可以重叠在一个时代的社会里。中国的封建时代开始于商周时期,而在秦始皇施行郡县制之后就结束了。所以,你们学过的社会发展史纯粹是胡说八道。你们来到北大,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把从前的错误逻辑理清楚。不然就没法继续学习,也没法与世界交流。


好笑吧?不学点逻辑,你很容易被别人忽悠,变成糊涂虫。比如某个愤青如获至宝地跟你嚷嚷肯尼迪的大嘴:“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时你得清醒,冷静地跟他讲这话后边的逻辑错误,然后也来个针对性的名人名言:“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各位,这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说的话,正经国产的名人名言。不过这世上糊涂虫是很多的,比如说20世纪法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糊涂虫,只有雷蒙·阿隆等少数例外。

“使用举例说明”去写作文;做一个“光荣的”愤青,发泄不平,和别人争来执去,不惜言语侮辱;这种经验你是不是有呢?我是要脸红的。

举例子当然可以,爱国当然是正确的,愤青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在遇事之前稍微“逻辑地”走一下脑子,我们就不会流于诡辩,不会过于盲从而失去理智。

中国从清末就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但是由于战乱和诸多历史原因,这条路一再被堵死,甚至于埋没。而逻辑,正是一个人能看清事物,分析问题的基础。

《逻辑十九讲》是美国作家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本书,成书于1909年,正是美国步入现代化,走进科技强国的年代。阿特金森被称为“新思想运动”之父,一生致力于科学人文方面的常识普及。这本书是作者在遵循古希腊哲学先贤的理论基础上,面向普通大众编写的常识普及本。该书语言朴素,文字平实有序,力戒高深晦涩之语。虽是常识,却不寡陋,是学子、有兴趣于逻辑的大众的理想读本。

这本书在新浪爱问共享中能找到,英文版的是免费的, 在Kindle, Itunes也能找到。

5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3-12-27 14:09
  • 浏览: 4090
  • 评论: 5
  •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