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初涉质量的那段日子
我也来写写那些年.
时光要倒转十几年。那时候我还刚毕业,和当时的男友分居两地。经过再三思考,我觉得爱人是最重要的,是无可取代的,其他的放弃了,都可以再争取。基于这个简单的原则,在九十年代末,我扔下当时的户口关系,跑去寻找爱情。不比毕业时多家公司抢着要的情形,再找工作颇为波折,从第一年的七月份到第二年的四月份,经历了整整十个月的孜孜以求,终于在L小城找到了一份像样的工作。说起来,那些求职面试的日子也蛮幼稚好玩的,可这不是今天的重点,我更愿意回望当初初涉质量的那段生涯。
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质量从业经历,能够通过面试,完全是花“巨资“(大概70元)买了质量管理七大工具的书,整整啃了两个星期,现学现卖的通过了面试。似乎给老总们的印象很好。殊不知我的临时抱佛脚竟然骗过了老总。
M公司生产LED,我刚接手挑战就纷至沓来,由于原材料的问题晶圆在贴打过程中一直有脱落现象,大家目光一齐聚焦到我身上,停线? 还是继续生产? 可怜天见,此前我没有任何的相关经验和过程知识,面对大家的问询手足无措,无从应对。
董事长宋先生从对我信心满满到失望透顶。发配我到生产线做QC,从以前的笑容相对到形同陌路。我成了唯一的穿着干部服装在一线做QC的职员。知耻而后勇,我自己也决定潜下心来好好在一线改造。接下来的日子,我与其他QC一般无异,日日重复的检验,在手里经过了几KK的半成品及成品的同时,我也深入了解了制程和产品的特性,了解了生产线的实际情况。两个月后的某一天,宋先生的脸阴转晴,我复做质量工程师。这一经历,也影响到后来的我,对于新来的工程师,我总是希望他们沉下心了解生产流程,公司系统和公司体系。之后你成了老鸟,你不会有新学者的心态,事无巨细的学习每一个细节了。是谁说的,培训没有用,但能你要用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那时候的我,年少轻狂,给自己订了个目标,三年内了解和掌握质量的相关知识和工具,五年内成为“专业选手”,了解质量界得最新动态和知识。正是因为这狂妄的想法,在从业之初我疯狂的汲取着质量相关的知识,毫不夸张地说,在工作的前三年,我基本上算是自修了一个质量专业。
宋先生是美籍台湾人,他每次出差总会从台湾带来相关质量管理的各类书籍,从质量工具,到台湾大学质量专业教科书,到各位质量大师的著作。对此我欢喜异常,成了文控中心的常客。我几乎读了文控中心所有质量相关的书籍。那时候公司里用繁体中文,看这些台湾教科书倒也挑战不大,关键是有一本克劳斯比的零缺陷,竟然是繁体竖版,看的就有点头晕了。我记得我是用一个国庆假期,看完那本大概四五百页的书籍。个人觉得,在90年代末,台湾的质量管理较大陆更专业和完善,也买过国内出版的专业书籍,太多的教科和说教,让人无法深入和继续。
只是自学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质量七大手法等一些简单的知识,利用下班的时间,做成培训材料将给QA听。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增加自己对这些工具应用方面的体会。因为平时的工作沟通和这些培训,我和一线的QA关系很铁很融洽。 以至于有一天经济危机要裁人的时候,我老大帮我裁掉其中一个工作量比较小的OQC,她听到这消息泪流满面,和我鞠了一躬,头也不回的走了。而这一幕,让我这个职场新鲜人心如刀绞,后来我总算找到一个机会,又把她请了回来。
那时候周六上午是上班的,如果事情做不完,下午也呆在公司也是常有的事情。周六上午是例会,是检视每周生产实际情况的会议,也是宋先生培训大家的时间。他的培训无所不含,从日常的生活礼仪到工作的每个细节,很多工作的习惯和意识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的。邮件怎么写,附件怎么检查,Excel更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字体颜色,框体,打印预览,到商业礼仪,穿衣打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记得两位同事出差去菲律宾,他细细讲解如何登机,如何过安检,应急处理方式。甚至菲律宾热,每天要洗澡的细节都不放过。 时隔十多年,他的那些教导都历历在目。在他孜孜不倦的教导中形成了严谨敬业的企业文化。
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次乘宋先生的奔驰车出去办事。他自己驾车,因为对他心存敬畏,我小心翼翼的想坐在后排。他笑眯眯的回过头来,让我坐在副驾的位子上,并解释说,除非专职司机驾车,你可以坐在后排,否则出于对驾驶者的尊重,副驾的位子是不该空着的。
那几年里,我是受宋先生表扬最多批评最多的人教导也最多的人,从处理客户抱怨,他一点一滴的教导过程如何分析,报告如何来写,英文如何措辞,在他的批评和表扬中慢慢成长。后来我成了写客户抱怨最专业的人,甚至其他项目的客户抱怨也要我来负责。当然他的那些教导也融入到我的习惯中,成为不容违背的职业操守。
后来我离开L城来到苏州。 其实很多收获都是后来才感悟到的,而宋先生也因为年纪大了,退休回美国养老。我一直遗憾,没有能亲口和他说谢谢,说他当年的那些教导给我的帮助。但这些经历却一直激励着我,如果做一个管理者,能够TA的职业生涯里给TA有所指点,有所帮助,有所裨益,是否真的当面说声谢谢,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