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针对”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证明给我看“的讨论

游骑兵的原文:
97年接触了质量体系,当时有一个金科玉律,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证明给我看。这个金科玉律我信奉了好多年,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不相信这是质量体系的金科玉律了,但还是说不明白为什么。
不是说这句话错了,而是如何能避免这句话被教条化。当在制造业的时候,这句话基本完全正确,当步入研发,品牌,供应链这些领域的时候,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当面对更多不确定性,更复杂的情况,更少重复性的时候,事情还能这样作吗?质量似乎变成了承诺,整体利益与风险,协作,输出结果,过程原则,策划与实施差异,异常点与解决数,时效这些内容了。

旷野的想法:
你觉得这是标准化的过程吗?这是不懂得标准化的过程而做的形式化标准化。首先“写你所做的”,你现在做等于将来要做吗?明确是否要做,再去考虑,现在做得是否是对的,将来是不是还要这样做?(明确范围,目标,明确活动的重复性和价值,这个过程是先规划,再量化,再优化,再决定去做标准化,一个公司的体系覆盖了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那么这家公司的弹性就很差,人被制度完全束缚住了。)在决定标准化之后是逻辑关系的建立,然后试运行,改进,或直接运行,周期性更版改进(项目体系大多如此)最后固化在系统内,如IT软件,对于项目是最后的项目交付,把项目的经验变成公司的资产。标准化的是基于泰罗的理论的,是为了提高效率的工具,而不是繁文缛节,需要做的,一定要做的,就必须做,标准化的结果大多是可以固化在如SAP,ERP这样的数据库系统中的。公司越大,越久标准化的过程就越多,那么记住那些条款对于员工就是负担,因此必须要用IT这样的软件工具去解放员工,让员工不去背那些与自己无紧密关联的东东,如质量方针,目标,他记下来是没什么用的,他该怎么做,作用到他的是个人目标,部门目标,是基于这个方针,他该怎么做。

因为关键过程是固化的,所以员工被迫遵守,他不得不保留和提供证据,当这一切成了习惯,按照标准的流程工作和记录就不会是负担,人人都循规蹈矩,遵守流程就能成为公司的文化。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公司,也照样是标准化运作保障了其高效运转的系统,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里面介绍了苹果是如何整合全球资源为自己服务的,标准化是基础,最有趣的是Iphone在发布前,只有几个人知道其外观和性能,一个绕地球走一圈的新品开发,研制是如做到保密的哪?是高度标准化保证了,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和生产,当其最终组装成整机后,人们才能看到其真实的面目,研发人员每天面对是不过是一个个黑盒子。如何让做的过程变得简单,协调,这是写你所做的过程必须要考虑的。你让做的人感到复杂,那么他做就有可能违反规定,就可能走样儿。

保留证据,什么是证据?证据的作用是证明给谁看的吗?标准化的过程,通常有监测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证据,乔布斯最反感顾客满意,顾客调查,他说,苹果的股票涨了,这就是顾客对苹果的期望和信任提高,就是顾客满意度提高的证据,这对吗?从逻辑上,这当然对。一家体系完好,却总在亏损的公司,顾客满意100% 对这家公司有多大的帮助?三鹿生产的奶粉都合格了,这合格的证据有用吗?福喜厂,所有的牛肉都有保质期,都有质量人的签字,这有用吗?我们给公交卡充值,我选择了不打发票,我没有这张发票就无法证明这个充值的过程吗?“发票”是证据,但不见得是关键证据。关键证据是什么?是我公交卡被充值了。有多少公司能明确了解,那些是必须收集的数据,那些是用来做证的数据?

9K引入中国的时候,西方人认为负责标准化是工程师,但我们提供是一群笔杆子,能写会编的人,标准化工程师能做标准化,秘书,笔杆子,只能写表面文章,写了花样文章,还要用证据把文章做漂亮了。

(我们公司没有统一的项目文件模板,因为项目与项目差异很大,有的是顾客提供的标准模板,有的要和其他公司联合使用,有的要多种文字,有的不能有公司的logo和名称,所以公司不提供标准的项目文件模板,但要求各个项目自己制定模板后,注册到PDM系统,在文件审批的环节中,有PDMsupport,要按照这个项目注册的模板去审查项目的这份文件是否使用模板,是否使用得正确。公司标准化了审批过程,模板注册过程是第一步,这就是什么该做标准化,什么不该做或不能做)

旷野和老钻的讨论:

旷野 : 有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5WHY法,面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是6个或更多?为什么不是4个或更少?这大概是运用中的一种总结,更少的为什么会导致问题不够深入,更多的为什么会占用太多的系统资源,拖慢反应速度。这就是度。
回头想想这些年我有多少次用5why?很少,往往最多3why就够了。5why是一个逻辑链,训练逻辑思维用的,当我发现再往后问why就会超出自己可控资源的时候,why就要暂时告以段落了。继续下去,是无尽的沟通协调还不一定有效。

旷野 : 多谢了老钻。
看你文章前刚刚有了点感悟,觉得不完善。
些你所做,做你所写,证明给我看。这金科玉律是没错,就是太教条了我想到的是先秦百家中的法与度,度没到一定程度,法不成形。法成型,度必须在发的基础上重新产生。
严谨的制度是好的,灵活的负责人也是好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法的不同。严谨是因为重复性高,效率优先。灵活是因为变量多,难以控制,原则和结果优先。建立制度是一种平衡,取决于我能控制的有多少。
制度在那里,有人循规蹈矩,有人事急从权,这是度的不同。
一个系统如果纯粹由制度组成,那么必须有足够的输入变量控制能力,和过程变异的控制能力,还要有环境变量的控制能力。否则运转速度必然缓慢,而没有制度则完全无法把握方向,处于失控状态。国内的质量体系是被客户驱动的,根本没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们常常使用制度规范大框架,用负责人处理小问题,制度严密,负责人就少,制度粗疏,负责人就多。
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也用负责人确定大方向,然后分解成小计划后按制度执行。无所谓谁上谁下,因地制宜,这就是法。
同样一个决定,对于上位是度,下位是法。
质量体系对经营层来讲,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的判定取决于经营战略。

旷野 : 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对于新手是正确的,对于老手,没了持续改善的空间。成了形式。管理经济性要求是实质大于形势,管理受控性要求特事在受控情况下可以特办,但要事后奖惩。
证明给我看我最不喜欢了,最好的证明是结果,记录是用来分析改进的,不是用来当证据的。当然这是在信任的前提下,不信任,一切都是扯淡,但这个信任是最难的。国内制造业因为不信任产生了内部大量的记录。记录并不能带来信任。

钻石灰尘 : 5Y,难的是五次渐进细化的寻找根本原因的验证过程,也就是要做5次成因分析和验证,而不是如何问5个渐进细化问题,细化的每一步都必须是可验证的过程。这在5Y的教材中有,但一般5Y的教材缺少真实的案例,一般用像为什么上班迟到这样的案例来讲解。上班的交通不是一个封闭在企业内部,可控的过程,用这样的案例很牵强,甚至搞笑。

旷野 回复 钻石灰尘 : 如果把5y看成FTA的一个不完整枝条的话,5Y我觉得并没那么大的作用,5Y更多的是一种挖掘问题的精神,并不是一个系统可靠的工具。缺乏系统性。5Y只能用于简单问题,有经验的人往往不需要经过那么多Y能找到主要问题,却不能保证全面。

平四爷 回复 钻石灰尘 : “
5Y更多的是一种挖掘问题的精神 ”旷野这段说的我爱听,我感觉就是那么回事。

钻石灰尘 : 是方法,而不是精神,你算一算就知道为什么是到了5why要截至。算个简单的数学,如每层都是2因子,到了第五层就是32个因子,一般的产品质量问题,到了4层,对16因子的确认,就要考虑是否能承担这样的成本了。若你强制要求每层只有一个因子,用2/8原则,到了第三次就找到根本原因的可能性就只有50%了。这是算一算就能知道的。

旷野 回复 钻石灰尘 : 你这是FTA的思路啊。5Y用FTA来看缺乏可靠性。我觉得5Y是简化版的FTA。我使用5Y是为了快速解决问题,虽然教材上说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觉得做不到。教材上的例子比如说著名的加滤网的例子,在分析过程中不会那么简单,涉及的因子按每层都有人机料法环五个因子算,到第三层已经很恐怖了。5Y在使用中还是以异常为主的推导。经验的比例很大。我不太认可这个工具,但认可这个理念。

微尘 : 继续,很有意思

旷野 回复 微尘 : 这个话题是在网上看到审核员说检验必有记录引起我反感联想到的。你的观点呢?

钻石灰尘 回复 微尘 : 设想一个极端的环境,一个完全去除了检验动作的生产过程,全过程采用放错设计,把检验过程融入生产过程,生产完毕后,产品直接出厂,这个过程的检验记录在哪里?
耳机的关键件是膜,声学测试收到环境影响非常大,音膜一旦起震,就会变化,两次测量,数值不可能是一致的,只能大体相似,而且音膜在出厂的时候,并不是最佳的状态,需要用几十个小时的煲机,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才是顾客需要的,最终检验实际上是在顾客处完成的。(出厂时的耳机往往是在失真的状态。)这个检验记录在哪里?
检验是监视及测量工作的一部分,该如何监测,是否免检,该保留还是不保留数据,这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不是必须有。
ISO标准中的“应”是should,不是mandatory,并不是强制必须的意思。认证标准按照ISO的要求,只有英语是唯一标准版本,其他国家文字只能做参考,若产生争议以英文版为准,我们是用GBT等同的方式,强行用中文标准替代了人家标准版本,从一开始就读歪了经。以为看,如果审核员不能流利地用读英文标准,用英语写报告,那么就该取消其资格。你一个国际法的律师,你不懂英文,你还能工作吗?笑话。

钻石灰尘 回复 微尘 : 注:
煲耳机主要是让耳机的机械系统的一个迅速老化过程,动圈耳机的发声系统是由音圈驱动振膜,而振膜是固定在耳机的架子上,从理论上讲,振膜运动应当是一种活塞(垂直)运动,这需要振膜的边缘有较大的顺性,煲就是煲这里,新耳机的振膜边缘是比较紧的,弹性大而顺性小,煲耳机就是让它的边缘活动开,声音就不那么发紧了。
耳机的“煲”实际就是在煲振膜折环,新耳机振膜折环机械顺性差,导致失真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顺性逐渐变好,失真也会逐渐降到正常的水平。对于耳放,只要不关机就是煲机了,但对于耳机,还必须馈以一定功率的信号使其振膜不停振动。[1] 煲耳机 英文 earplug tempering

旷野 回复 钻石灰尘 : 你也反感检验就要有记录?我反感一直努力根据历史情况调整检验记录。头痛的是如果不检,很快就会出问题,基于信任却不能信任。说白了还是供应商不是针对自己的承诺控制质量,是基于客户的监督水平控制质量。真的是因人而异,因客户而异。不能信任啊

微尘 : 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证明给我看。仔细想想是不是有些像我们国家现有的教育模式呢?定性的教育定性的考核而非开放式的思路。
在企业中理解这句话“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证明给我看”也应该讲究在那个层面去做。如果让一个工作定义明确的作业员来执行这样的金科玉律应该是可以的,随着层面上升,好像就越来越不能适应了,这就是所谓的经验积累决定了你的思维发生了改变,随着就是持续不断的提升和改善。体系中注重的点PDCA,他是一个圈,不断循环的圈,所以金科玉律的“些你所做,做你所写,证明给我看。”也应该持续不断的优化程序。就像两位讲的5WHY,有些人需要一步一步的来,有些人一步到位。

微尘 : 不可否定的就是最后一句,证明给你看,确实显得勉为其难,我在日本本田的一家一级供应商哪里带过三个月,我去之前这个客户对我的要求那真是严格,什么东西都必须能够证明给他们看,在被逼的万般无奈之后,我们开始造假,但是日本人信了,可是到了他们日本的工厂后我发现,一个偌大的车间100多操作工,只有2名检查员,并且为抽检,没有任何记录。实在不解这是为什么?所以说我们要重新理解这个所谓的证明给我看,向老钻讲的耳机的故事。
总结来讲,为什么我们的现状会是这样,难道国外也奉行这句金科玉律”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证明给我看“还是我们的审核老师就这样的理解能力。这么多年的质量工作中确实发现很多国人在审核是很注重这点,而所接触的老外,尤其是北美欧洲的我看他们呢对我们还是怀着信任的态度进行工作的,但日本人就差点了,这难道会和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关、不解!

微尘 : 老钻和旷野两位是工作经验丰富,阅历很深思想很活跃的人,从你们的对话中能看出来,很厉害,很佩服你们二位的学识才华,更欣赏两位活跃的思想展现,让很多人受益匪浅,其实第一次参加天津的6SQ论坛是我就萌发这样的想法,在议程中增加这样的一个议题,但不能如愿啊。现在论坛缺少两位这样的贤才,希望两位能够继续在论坛中引领质量风向,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O(∩_∩)O~

8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LILY_LINLIN
LILY_LINLIN

铸造、冲压 、焊接、模具,生产、质量、技术管理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4-10-10 13:09
  • 浏览: 17061
  • 评论: 8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