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质量管理体系是场阴谋”续


质量体系管理中的“退、实、细”
扳指算来,从事品质工作已经有13年了,其间不可避免的与质量体系管理发生了一些恩怨。刚开始那阵,质量体系很吃香,自己也想去考一个审核员,就去学习。那时我们的品质部经理告诉我们,想理解,先把体系要求背下来!从那开始,没日没夜的翻条款,20个条款背的滚瓜烂熟(那是ISO9001\94版)。到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放弃了,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2005年那会儿,自己做了品质部经理,要自己组织内审、应对外审,才真正开始去理解体系的具体要求,有了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真的理解了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方法。但好景不长,周围的情况又让我陷入了迷惘。那些年私营企业发展很快,没多少管理经验的沉淀,对体系的理解就是文件、记录和证书。加之很多审核机构为了自己的业务,放弃了审核原则,一个百多人的厂,两个小时全部审完,车间中就拍一张照片,审核费照拿,证书照发,甚至为了拿到业务而去取悦企业。。。让人越来越看不懂,质量管理体系到底怎么了?那时在品质论坛上胡乱发了一篇文章《体系认证是场阴谋》,想抒解心中的郁闷,没想到有同感的如过江之鲫,心中更郁闷了。
2007年的时候,进入了深圳一家药包材公司,因为企业实行药品企业的管理制度,面对的又都是管理规范的药品企业,质量体系管理得到公司高层的充分重视,几乎所有为了规范体系管理的要求都会得到老板的认可,结果不到两年内,愣是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体系框架,虽然不细致,但运行流畅,后面的质量投诉也大幅度的降了下来。这一次,让我真正对质量体系管理产生了尊重。
这些年来,作为品质部经理,一直兼任着公司的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的运行与维护。但除过那家令自己都觉得骄傲的药包材企业外,其他的企业中体系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我的职责也就是每年编制一些内审资料,应对外审而已。无奈之余,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一定要把体系管理当成一项单独的工作内容呢?在达到审核通过、取得证书的同时,他也是一种管理工具呀!完全可以和其他管理方法一样灵活运用呀,没必要全盘照搬。想通了之后,这几年一直沉浸在管理方法研究中的我又心动了,一段时间下来,还真给我摸出点门道来。总结出“退”、“实”、“细”三大要诀出来,权当成“李氏体系管理”的基本理念吧。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体系管理都以应对审核为主,取得一张证书证明企业的“品质保证能力”,很少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去做。加之体系管理不能像运动员用了兴奋剂一样立马见效,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所以认同的人太少。想一下扭转他们的看法和工作习惯,难度太大。所以,采取降低要求的方式,将体系要求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要求,选择一些难度较小、见效较快的目标,由易入难,分步实施,增加可行性。有进步就是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退”。
现在这家公司里面同,混料工序是很关键的一个工序。为了加强和规范混料工序的管理,对所有影响品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近30个控制点,想一下去改变难度较大,就优先选择几个重点去进行控制,如“投料的首件确认、按序号投料、磁铁清理”这三项,坚持了2个月,基本上员工也养成了习惯,问题也一下子少了近30%,这就是一个不得了的成绩。如果真按体系要求的那样“全面理解体系要求;全部按要求去执行、保留操作记录”,那些小学还没毕业,整天忙个不停的操作员要么急的跳脚,要么一下转不过来跳槽了,这就是“退”的重要性。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退”也体现在方法上,我一直坚持“锐角理论”,不知道有没有人提出,如果没有,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就是我了。如下图:

1.向右的实线代表现行主体方向
2.虚线代表目标方向
3.现行主体方向与目标方向夹角大于90˚时,存在矛盾。


当为了实现目标,计划采用的方法与现行的主体方法不存在矛盾或矛盾极小时(成锐角),如目标方向1,不会影响原有方式的利益,实现后只会给大家带来利益,这时只需要直接引导即可,不会造成运行不畅的局面。
当计划方法与主体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时(成钝角),直接推动会有较大的阻力,有可能会影响整体效率(角度越大,影响越大,阻力也会越大),这时就应采用“退”字诀了。对目标进行分解,先进行目标1,提升了效率后,再进行目标2,淡化矛盾,分步达成目标,这就是“锐角理论”。记的有一次,为了体现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所有产品的记录各自记录,最后按批号整理。整体工作量较大,大家又不想改变原来的记录方式,反对声音较大,只好采用“退”字诀,先从检验员的巡检记录开始。
“1.检验内容不变、记录内容不变,工作量都没有变化;”
“2.每天开15台机,每台机3个小时记录一次,每班共记录4次,每次从15份记录中找要用到的记录,如果标识清楚,寻找时间不会超过10秒,找15份记录150秒,4次共用时600秒,10分钟。”
“3.每个班12个小时,增加10分钟的工作量,还由4个人去完成,每个人3分钟不到,有什么问题吗?”
决议通过!
一滴墨水倒入一杯水中,会造成污染,倒进大海中呢。。。矛盾消除!
采用锐角理论,以“退”为进、分步实现目标,一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我缺乏强势的性格决定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不过从以往的经验看,效果还算不错。
“实”字诀是说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避虚务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借以扭转大家对体系运行“华而不实”的看法,为推动体系管理创造契机。在这方面,要抓住企业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找出真正的产生原因,而这些原因的预防措施在体系中一般都会有要求,这时通过对问题的解析,阐述体系要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大家去理解体系要求的意义,因为与切身利益实际相关,大家基本上都可以接收,慢慢成为体系管理的“粉丝”。
现在这家公司中,以前让大家按体系要求对订单进行评审,以保证品质、交期,但没有人重视,觉得“在一张纸上签个名就能解决问题?”太虚了,没人愿意去做,最多只是签个名而已,内容都不看。当然,那时候的订单评审表也没写具体要求,只是个表格而已。
由于评审信息不准确,生产计划形同虚设,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产能一直得不到释放,甚至于不能按期交货,怎么急都没用。去年组织大家对订单评审表进行了细化,每个环节评审什么内容?遇到问题怎么处理?都做了明确,要求大家对自己签的名负上责任。如“物料是否齐备,欠缺什么?什么时候到位?以前有什么品质问题需要注意?。。。”经过大半年的实际运行,虽然还有部分内容不能完全落实,但计划的可行性提高了很多,在人员、设备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产能从以前每天的80吨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50吨左右。大家的产量工资一下子提了上去,这时候去谈订单评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有几个人会去反对呢? 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管理机会,是体系管理的又一大利器。
“细”是指质量管理体系中,想让一个要求或规定完全得以执行,准备工作一定要细致。每个人对管理都有自己的理解,大多数人都认同:管理就是“组织/计划、协调实施、监督检查、改善”,我对管理的理解是:让抽象的事具体化;让复杂的事简单化。想做到这一点,“具体、细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每个人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可能完全一样,想让大家认同一个方向,就不能让他们有任何产品歧义的机会。
在公司的《变更管理规程》中,原来规定的是“人、机、料、法、环发生重大变更时,应该以变更单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申请和审批。。。”,那什么是重大变更呢?如果不是重大变更怎么办?大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轻则影响效率,重则造成品质事故。所以,我编制了一份“变更审批一览表”,召集大家,将所有可能会出现的变更内容全部列出,逐个定义,全部注明了处理方式。这样,什么歧义都没有了,剩下的就看执行了。
我认为品质是控制出来的,在过程中加强了品质巡检的力度,要求对过程中影响品质的因素进行检查和纠正。让所有的检验员去学习和理解品质影响因素,怕半年也不见得能搞定。就把能想到的影响因素全部列了出来,大概有80多条吧,编成巡检表,他们要做的只是在每个工序一条条的对过去,在相应的位置打“√”、“×”就行了,一周之内全都会了。把下属当傻瓜管理,他们就会比你想的更聪明。
我们做的还可以再“细”一些!
在这儿只能把自己的一点儿经验总结出来,当然,想做好质量体系管理会有更多更好的思路,只要沉浸其中,一定会有所感悟。相信可以找到更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愿有志于体系管理的朋友越走越好!

20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4-11-13 11:23
  • 浏览: 3379
  • 评论: 20
  • 赞: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