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作六年的一次小总结
再过几天就要整好工作满六年。更加上又接到大哥的召唤,随时可能再次出山,就想写点什么了。
六年来换了三个单位,全是外企,熬过了猪狗不如的韩企和做牛马的澳企,在2013年初终于迎来了春天。来到了一家加拿大公司,负责广州本地供应商的管理。两年时光转眼过去,生活真的很惬意,广州好吃好玩的多,空闲时间也多。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想中的样子。公司的项目很多,还没看到结束的迹象,这样美好的生活还可以延续下去,直到我要走的那一天。
不得不说这次的召唤实在太过于诱人,无论成功与否,我承认我心动了。简历已经递出去,等大哥安排了。在这里还是回顾下之前的六年工作时光吧。
2009年3月-2012年3月
大连长兴岛
提到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很遥远陌生,其实真的很遥远,虽然我还有一套房子在岛上,虽然那家船厂已经倒闭等待破产清算。
算是参加工作早的,因为在别人还在玩或者找工作的时候,大四下学期我就开始了工作。08年10月投的简历,等到11月底才给的面试通知。那年正好赶上金融危机,找到个工作甚至拿到个面试机会都不容易。面试特地要求穿正装,韩国人还是非常讲究的。现在甚至还能回想起当年面试的细节,想起来也很奇妙。其中发生了一件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面试内容中专门有一些考察英语水平,也就是英文问答。我的英文一贯好,这个当然不是问题。巧合的是,我在之前一次别的面试前背过一个段子,算是标准答案吧。虽然之前那次面试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想到这次遇到了。于是很顺畅流利的复述出那个段子,算是惊呆了全场和面试官吧(五人一组的面试)。哦对了,这个问题翻译过来是:你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前五年?
其实这当然算是投机取巧。只是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纸面上的实力真的难分伯仲。区分度如此之小,面试的发挥应该就起决定性作用了。这点我也是后来工作了才慢慢明白的。因为我之前认为我英语水平非常高,应该找工作非常简单。当然现实不是这样的,虽然遇到金融危机,这是大背景,但是投了很多简历石沉大海之后终于意识到找工作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现在想来学校和专业的因素在应届生找工作时应该是最重要的。
首先说学校。这点已经很明显,最关键的是很多名企人事部门是非常倾向于到自己母校招聘的,甚至遇到过宣讲会讲完了直接说本校的留下来,其他学校的可以走了这样的话。
然后是专业。很多职位招聘计划里就只要求特定专业,其他专业成绩再好条件再优秀也不考虑。虽然我觉得这个不对,因为我非常不觉得当前高校体制下的不同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做一份不是高度要求专业专精的工作时有多大的不同。这句话有点拗口,翻译过来就是工作之后专业根本不重要。举例说明就是我第一份工作也算是非常专业化的,船舶结构焊接检验。但是没想到一起工作之后发现同事里学什么的都有。材料机械船舶这样工科专业我觉得还算是对口,还有学计算机的,更有学英语专业的也做这行,而且还做得非常棒。这不得不说是充分证明了工作之后还是主要靠个人努力,和大学专业关联并不大。
一说到毕业求职那段经历,很多事情还是历历在目。之前还面试了法国液空,在杭州的销售工程师岗位。企业名头不错,地点又在南方,当时我一直想回南方(后来也是),而且我还是通过了简历筛选,第一轮笔试,顺利杀入终面。终面其他的也不太记得了,就还记得说了句傻话。大意是我想在你们工作两年之后再去新东方教书。可以想象当时HR听到我说的有多么诧异,肯定是觉得这小子是来捣乱的。后来没要我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事后很为当时的愚蠢懊悔。当时空闲时间多,还在字幕组做字幕。这一打击弄得字幕都不想做了,好一段时间才缓过来。
说回那家韩企。11月底面试完,12月初拿到了offer。人生中第一份offer,心中当然很激动,立马给家人打了电话汇报。大概10月份开始求职,到12月份拿到第一份offer,中间真的经历了很多,也算是一次成长过程。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待遇也算是毕业生中不低的,特别是在大连那个地方。所以没多考虑,很快就接受了。预定来年3月10日报到上班,算是连实习一起了。
第一份工作老实说还是非常苦的,字面意思上说,因为工作被弄哭过。真是一段多愁善感的岁月。
大连其实城市还是不错的,甚至我觉得可以算是东北最好的城市了,没有之一。很可惜,我工作的地方不在市区,甚至也不在郊区,而在离市区达120公里,开车需要两个小时的一个岛上。这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岛(前四个分别是台湾,海南岛,崇明岛,舟山本岛),北方第一大岛。也是徐才厚的老家,当年他还没出事,这个岛是省里和国家的重点开发区。而我那个韩企船厂,也是岛里最大最重要的招商引资项目。大概是07年上马的项目,到13年初这个韩企船厂欠薪停工,最终破产倒闭,而14年徐才厚也倒台。短短六七年间物是人非,沧桑变幻,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算是比较早入职的那批员工了。岛上条件不可谓不恶劣,风大雪大是最大的挑战,这让我们户外工作变得更加艰辛和危险。大半年的冬天大概要从十月底延续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一直都很冷,所以很多同一批入职的早就离开,我算是那一批里离职很晚的了。也很巧,正好干完合同期三年,拿到下一个公司的offer,算是无缝连接。
第一份工作很苦自然不必多说。关键是几乎没人指点,现在想想也很可怕。诺大个部门甚至没有个像样的培训和指引,一点一点都是在工作中慢慢学习,被骂被批那都是常事。但是在这家公司还是结识了很多非常好的同事和朋友,包括我大哥。这点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了。这三年,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成长。入了行并且坚定的做了下去,也明确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建设,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很多细节其实还能回想起来,但是不想再表。还是说一些感悟吧。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刚毕业时候不要在乎那几个钱。钱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起来,职业生涯中头几年中的月薪真的不重要。我见到了太多为了几百一千就跳槽离开的人,但是跳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薪水再怎么都很难涨上去了,而且这个“屋顶”并不高,大概也就在5-8K。我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许都跨不过这道坎了。而我后来轻松就超过了他们两倍。所以我想说的是,刚开始工作不要互相攀比月薪。拿2K,3K,还是5K,这个起始工资都不重要,能满足当时生活所需也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八年之后拿多少薪资。这真的取决于工作最开始的前三年。这三年时间是工作经验远远重要于薪资的。而经验是,你做了什么,接触了什么样的人,学习了什么,拿到了什么样的证书,才是经验。不是上了班就有经验的,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得过且过能混就混,和别人一比较,很快就能看出差距。
而我在这三年中,很幸运的,也是很努力的做了很多本职工作,认识了很多水平很高的同事,朋友,自己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拿到了对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的证书。这些还是应验了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终于,在2012年2月底的某一天下午,我躲在更衣室了接听了新公司的电话面试。面试过程出奇的简单,澳洲老外Nick只简单询问了几个基本问题就说等通知吧,前后只有五分钟。我一听觉得不好,以为是直接被拒了,赶紧问怎么回事。没想到Nick直接说你的简历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我打电话只是确认下你听得懂英语,我马上给HR打电话,你已经被录取了,等HR通知入职时间吧。心中石头终于落地,出了更衣室就找单子要辞职了。
2012年3月-2013年2月
大连长兴岛
第二份工作居然还在这个岛上,这令我始料未及。我的初衷就是想离开这个冷死的破岛的啊!不如愿也没办法,本来就已经在上一家韩企船厂快待不下去了(后期韩国管理者,一个从韩国本土现代船厂过来的高层,开始使用各种办法逼你辞职,包括臭名昭著的每天到户外场地罚站两次,每次半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下雪。想着都是痛苦的噩梦回忆啊!),再加上薪资还是非常优厚的,大约是上一家的三倍。所以肯定要去了。
这家澳洲企业其实没有太多值得说的地方,留下的痛苦回忆倒是不少。首先公司文化非常有问题的(从总经理开始包二奶,到下面各级领导全都一样,年会时候甚至公然集体带二奶出席),体制也很混乱,最重要是工作强度十分之大,每天在车间现场站七个小时,冬天又累又冷,工作既繁重还危险,中国人主管脑子也不太灵,经常做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反正这一年基本上是痛苦不堪的混了过去。几乎要裸辞准备回家的时候,还是大哥帮了忙,给联系了一家广州的公司,简历都帮我投了,不仅投了而且见没消息还帮我去打电话催,这样典型把别人事当自己事的精神简直令人感动!很快,飞往广州参加面试,年前又拿到了offer。又提升了50%这样吧。
2013年2月至今
广州番禺
2013年年后开始了我的第三份工作,也是我现在工作的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招聘文案里居然出现了“平衡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也很重要”这样的字眼,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招聘启事的我一瞬间都有点想落泪。招聘文案出自加拿大老板之手,确实没错,这家公司的氛围非常棒,处处体现着“我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这样一个主题。一切都从职业和效率出发。可以说在这里,我才头一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明白很多事情,和加拿大团队还有广州供应商的沟通协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很多习惯和技巧,同时也开始尝试以更加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想这又是我职业生涯的又一次提高。在这里,虽然我当然没有任何股份,但是我也觉得我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具体也不展开了,也许等这段生涯画上句号之后再来回顾比较合适。
又是两年过去,已经续约开始第二份合同。如果不是有一些个人的追求,真的就想一直在这家公司做下去。希望最终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六年来换了三个单位,全是外企,熬过了猪狗不如的韩企和做牛马的澳企,在2013年初终于迎来了春天。来到了一家加拿大公司,负责广州本地供应商的管理。两年时光转眼过去,生活真的很惬意,广州好吃好玩的多,空闲时间也多。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想中的样子。公司的项目很多,还没看到结束的迹象,这样美好的生活还可以延续下去,直到我要走的那一天。
不得不说这次的召唤实在太过于诱人,无论成功与否,我承认我心动了。简历已经递出去,等大哥安排了。在这里还是回顾下之前的六年工作时光吧。
2009年3月-2012年3月
大连长兴岛
提到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很遥远陌生,其实真的很遥远,虽然我还有一套房子在岛上,虽然那家船厂已经倒闭等待破产清算。
算是参加工作早的,因为在别人还在玩或者找工作的时候,大四下学期我就开始了工作。08年10月投的简历,等到11月底才给的面试通知。那年正好赶上金融危机,找到个工作甚至拿到个面试机会都不容易。面试特地要求穿正装,韩国人还是非常讲究的。现在甚至还能回想起当年面试的细节,想起来也很奇妙。其中发生了一件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面试内容中专门有一些考察英语水平,也就是英文问答。我的英文一贯好,这个当然不是问题。巧合的是,我在之前一次别的面试前背过一个段子,算是标准答案吧。虽然之前那次面试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想到这次遇到了。于是很顺畅流利的复述出那个段子,算是惊呆了全场和面试官吧(五人一组的面试)。哦对了,这个问题翻译过来是:你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前五年?
其实这当然算是投机取巧。只是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纸面上的实力真的难分伯仲。区分度如此之小,面试的发挥应该就起决定性作用了。这点我也是后来工作了才慢慢明白的。因为我之前认为我英语水平非常高,应该找工作非常简单。当然现实不是这样的,虽然遇到金融危机,这是大背景,但是投了很多简历石沉大海之后终于意识到找工作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现在想来学校和专业的因素在应届生找工作时应该是最重要的。
首先说学校。这点已经很明显,最关键的是很多名企人事部门是非常倾向于到自己母校招聘的,甚至遇到过宣讲会讲完了直接说本校的留下来,其他学校的可以走了这样的话。
然后是专业。很多职位招聘计划里就只要求特定专业,其他专业成绩再好条件再优秀也不考虑。虽然我觉得这个不对,因为我非常不觉得当前高校体制下的不同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做一份不是高度要求专业专精的工作时有多大的不同。这句话有点拗口,翻译过来就是工作之后专业根本不重要。举例说明就是我第一份工作也算是非常专业化的,船舶结构焊接检验。但是没想到一起工作之后发现同事里学什么的都有。材料机械船舶这样工科专业我觉得还算是对口,还有学计算机的,更有学英语专业的也做这行,而且还做得非常棒。这不得不说是充分证明了工作之后还是主要靠个人努力,和大学专业关联并不大。
一说到毕业求职那段经历,很多事情还是历历在目。之前还面试了法国液空,在杭州的销售工程师岗位。企业名头不错,地点又在南方,当时我一直想回南方(后来也是),而且我还是通过了简历筛选,第一轮笔试,顺利杀入终面。终面其他的也不太记得了,就还记得说了句傻话。大意是我想在你们工作两年之后再去新东方教书。可以想象当时HR听到我说的有多么诧异,肯定是觉得这小子是来捣乱的。后来没要我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事后很为当时的愚蠢懊悔。当时空闲时间多,还在字幕组做字幕。这一打击弄得字幕都不想做了,好一段时间才缓过来。
说回那家韩企。11月底面试完,12月初拿到了offer。人生中第一份offer,心中当然很激动,立马给家人打了电话汇报。大概10月份开始求职,到12月份拿到第一份offer,中间真的经历了很多,也算是一次成长过程。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待遇也算是毕业生中不低的,特别是在大连那个地方。所以没多考虑,很快就接受了。预定来年3月10日报到上班,算是连实习一起了。
第一份工作老实说还是非常苦的,字面意思上说,因为工作被弄哭过。真是一段多愁善感的岁月。
大连其实城市还是不错的,甚至我觉得可以算是东北最好的城市了,没有之一。很可惜,我工作的地方不在市区,甚至也不在郊区,而在离市区达120公里,开车需要两个小时的一个岛上。这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岛(前四个分别是台湾,海南岛,崇明岛,舟山本岛),北方第一大岛。也是徐才厚的老家,当年他还没出事,这个岛是省里和国家的重点开发区。而我那个韩企船厂,也是岛里最大最重要的招商引资项目。大概是07年上马的项目,到13年初这个韩企船厂欠薪停工,最终破产倒闭,而14年徐才厚也倒台。短短六七年间物是人非,沧桑变幻,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算是比较早入职的那批员工了。岛上条件不可谓不恶劣,风大雪大是最大的挑战,这让我们户外工作变得更加艰辛和危险。大半年的冬天大概要从十月底延续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一直都很冷,所以很多同一批入职的早就离开,我算是那一批里离职很晚的了。也很巧,正好干完合同期三年,拿到下一个公司的offer,算是无缝连接。
第一份工作很苦自然不必多说。关键是几乎没人指点,现在想想也很可怕。诺大个部门甚至没有个像样的培训和指引,一点一点都是在工作中慢慢学习,被骂被批那都是常事。但是在这家公司还是结识了很多非常好的同事和朋友,包括我大哥。这点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了。这三年,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成长。入了行并且坚定的做了下去,也明确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建设,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很多细节其实还能回想起来,但是不想再表。还是说一些感悟吧。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刚毕业时候不要在乎那几个钱。钱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起来,职业生涯中头几年中的月薪真的不重要。我见到了太多为了几百一千就跳槽离开的人,但是跳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薪水再怎么都很难涨上去了,而且这个“屋顶”并不高,大概也就在5-8K。我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许都跨不过这道坎了。而我后来轻松就超过了他们两倍。所以我想说的是,刚开始工作不要互相攀比月薪。拿2K,3K,还是5K,这个起始工资都不重要,能满足当时生活所需也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八年之后拿多少薪资。这真的取决于工作最开始的前三年。这三年时间是工作经验远远重要于薪资的。而经验是,你做了什么,接触了什么样的人,学习了什么,拿到了什么样的证书,才是经验。不是上了班就有经验的,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得过且过能混就混,和别人一比较,很快就能看出差距。
而我在这三年中,很幸运的,也是很努力的做了很多本职工作,认识了很多水平很高的同事,朋友,自己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拿到了对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的证书。这些还是应验了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终于,在2012年2月底的某一天下午,我躲在更衣室了接听了新公司的电话面试。面试过程出奇的简单,澳洲老外Nick只简单询问了几个基本问题就说等通知吧,前后只有五分钟。我一听觉得不好,以为是直接被拒了,赶紧问怎么回事。没想到Nick直接说你的简历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我打电话只是确认下你听得懂英语,我马上给HR打电话,你已经被录取了,等HR通知入职时间吧。心中石头终于落地,出了更衣室就找单子要辞职了。
2012年3月-2013年2月
大连长兴岛
第二份工作居然还在这个岛上,这令我始料未及。我的初衷就是想离开这个冷死的破岛的啊!不如愿也没办法,本来就已经在上一家韩企船厂快待不下去了(后期韩国管理者,一个从韩国本土现代船厂过来的高层,开始使用各种办法逼你辞职,包括臭名昭著的每天到户外场地罚站两次,每次半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下雪。想着都是痛苦的噩梦回忆啊!),再加上薪资还是非常优厚的,大约是上一家的三倍。所以肯定要去了。
这家澳洲企业其实没有太多值得说的地方,留下的痛苦回忆倒是不少。首先公司文化非常有问题的(从总经理开始包二奶,到下面各级领导全都一样,年会时候甚至公然集体带二奶出席),体制也很混乱,最重要是工作强度十分之大,每天在车间现场站七个小时,冬天又累又冷,工作既繁重还危险,中国人主管脑子也不太灵,经常做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反正这一年基本上是痛苦不堪的混了过去。几乎要裸辞准备回家的时候,还是大哥帮了忙,给联系了一家广州的公司,简历都帮我投了,不仅投了而且见没消息还帮我去打电话催,这样典型把别人事当自己事的精神简直令人感动!很快,飞往广州参加面试,年前又拿到了offer。又提升了50%这样吧。
2013年2月至今
广州番禺
2013年年后开始了我的第三份工作,也是我现在工作的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招聘文案里居然出现了“平衡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也很重要”这样的字眼,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招聘启事的我一瞬间都有点想落泪。招聘文案出自加拿大老板之手,确实没错,这家公司的氛围非常棒,处处体现着“我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这样一个主题。一切都从职业和效率出发。可以说在这里,我才头一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明白很多事情,和加拿大团队还有广州供应商的沟通协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很多习惯和技巧,同时也开始尝试以更加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想这又是我职业生涯的又一次提高。在这里,虽然我当然没有任何股份,但是我也觉得我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具体也不展开了,也许等这段生涯画上句号之后再来回顾比较合适。
又是两年过去,已经续约开始第二份合同。如果不是有一些个人的追求,真的就想一直在这家公司做下去。希望最终会有一个Happy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