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传说〗论所谓的体系
我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国一开始就是一个作为过渡的尴尬的存在。
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是一个外来词。
我估摸着,这玩意是这么诞生的,因为我在这个问题上暂时只打算鬼扯,不打算做学问,所以姑且随口说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沿这个方向深入下去。
质量管理体系诞生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思维需要应对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掌控制造业的话语权。当时,日本的戴明奖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公信力。美国人和欧洲人匆忙搞了自己的质量奖,你如果去仔细看其评奖方式,就能发现 ISO 9000 一族一开始的理念与其一脉相承。
原因之二,颇有戴明和朱兰两位同样出身于休哈特一脉,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思维路线的质量专家之间的瑜亮之争的意味在里头。
这里稍稍讲一下我对这两位专家的看法。我觉得,戴明的思路是不那么“美国化”的。他所阐述的PDCA循环,实际上更符合东方文化伦理。PDCA是一种自我审视,也是一种自我超越;而朱兰的思路更符合美国人的口味,是西方化的,他讲究的是横向比较,是超越——譬如,利用帕累托原理横向比较寻找关键的少数。
简而述之,虽然追求的目标类似,但戴明的想法是由内而外,而朱兰是由外而内。
所以我能够理解为何当初戴明在美国宣讲他的思想却无人搭理,只能黯然西渡日本,最后和丰田公司一拍即合,影响了二战之后整个日本制造业;而朱兰却在美国风光无限,毕生享受赞誉。这一切在骨子里,是文化上最根本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的冲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下绝大多数的制造业,或多或少的都在学习汽车业的运营模式;而整个现代汽车业的经营理念,无论是严谨的德国人,还是牛气冲天的美国人,抑或是同时注重时髦和时效的中国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而精益生产,无时不刻地闪耀着东方文化中庸之道的光辉——JIS,不多不少,刚刚好。
随带说一句,近代西方世界话语权的崛起,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技术飞跃、海外殖民掠夺和军事扩张上的;而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东方文明的崛起,从来都是建立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勤俭为本,专心致志地发展生产和文明,从而内圣外王,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的。其他的不好说,至少我对东方模式在道德上,是有优越感的。(纵观现代史,无论中日韩三国经济上的崛起与腾飞,都不是建立在武力掠夺上的;而在近代,日本唯一一次全盘学习西方,尝试以武力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的努力,却遭遇惨败。)
正如国家现在所倡导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军事力量从来都只是保护应得利益的基础,实质上,还是拉着全世界人民共同和平发展,分享发展红利的。
正所谓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当我对比东西方文化的时候,都掩不住内心的自豪,也忘不了鸦片战争之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近二百年的屈辱与酸楚。
而勘破这些的高层,在二三十年前就做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毅然改变我们这艘船的航向。
在2000年前后,中国最大的一件事就是WTO谈判。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公与商务部长(时称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吴仪女士为此殚精竭虑。ISO 9000 一族的标准,也乘此机会,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我们谈体系,就无法和时代的大背景脱离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加入WTO到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只用了十来年。
先总理周文正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手腕在全世界广结善缘,力图改变中华民族这次以武力终结民族被压迫的过程中给世界人民所造成的不良印象。亦耗尽后半生心血,努力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回归到发展民生这个常态的轨道上。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文化一直是神秘而又模糊的,甚至在某些人士的刻意引导下,东方文明是妖魔化的——抑或他们当众的有识之士亦知晓,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话语权,缺乏道德?迄今很多美国人,包括在民国时代就移民美国的华人后裔对如今中国的印象,依旧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深深的不信任与隔膜,如何能使西方商人安心地和中国人做生意?
于是ISO 9000一族标准恰逢其时。
用标准的条款和思路,可以这么理解标准自身:
顾客需要的是长期、稳定能够保证提供合格产品的供方。现在有那么一大批文化上你难以理解,价值观又不那么符合“皿煮”的家伙打算勤劳致富的家伙愿意来打工,这是多么好的剥削……哦不,投资对象啊。所以,顾客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来验证供应商是有作为合格供应商资质——这用质量人本身的话语来说,是把全检供应商产品这种最不经济的手段,通过变成对供应商的企业管理这个特殊过程的识别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从而大幅降低顾客的成本和风险。在这里,核心词汇还是利润。
马克思他老人家说过,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家可以把吊死自己的绳子卖给你。于是,ISO 9000 一族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一开始就成为这种行为的遮羞布,我觉得这遮羞布最后必定是要向绞索发展的。而从这次2015版的修订倾向来看,这种变化十分显著。
回到对于标准精神的阐述。ISO 9000 标准,其实是一种把企业管理这种难以量化和识别的特殊过程,转化成某种可以有明确输出的可以衡量及评价的结果的工具。所以我个人认为,标准本身的条款符合性不是最重要的,相对来说管理思路的缜密性更为重要;而过程是否可以识别,才是决定标准是切实落地,还是变成两张皮的关键所在。
ISO 9000 一族的标准在思维模式的本质上,就是自身过程方法这一原则的最好的体现。即:合格的供方才有能力提供合格的产品,如果供方被证明在资质上有问题,那么他的产品在很大概率上也不那么符合要求。这是一个充分但非必要的条件。
我们再来谈谈“体系”这个词,这个词在英文中的原词是System。字面意思应该是“系统”。体系这个词有点高大上,例如马列毛思想体系。相比体系这个词,体制更为广大国人所熟悉。到现实工作中,我们就经常能听见“体系内”、“体系外”之类的说法,想必是体制之意的延伸。按照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在“体系外”并不意味着没有王法,而是必然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我一直很好奇体系工程师这个职位是哪个企业先发明的。这个职位本身,如果严格按照ISO 9000 一族的标准严格贯标,就是在质量管理体系之外的。
何以见得?
首先你看看体系工程师是干什么的。这个职位,通常有公司所有文件编写的指导建议权。部分公司甚至把文控也直接划到体系工程师名下。那么,事实上又具备公司所有流程和规章制度的最终审批权——注意,这个权力如果得到落实,是不是大得吓死人?管理者代表舍他其谁?你想想,一个家伙管着全公司的流程规章制度的审批,以及部门职能的划分及定义,这不是公司实质上的行政权力是什么?而把这个权力丢到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小年轻手里,让其主导整个公司的体系推进,如何不变成两张皮?难道说你家公司的行政部的天然权力,从一开始就是管食堂、后勤、考勤、以及员工过生日发个小礼物什么的吗?
体系工程师拿不到实质上的管代的权限,又被要求去主导推行体系,这本身不就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最大的讽刺和背离吗?
所以我是非常不看好体系工程师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职位的。我建议在任的兄弟们今早向质量经理或行政经理改行。
回过头来,我们再谈谈过程方法。
自94版开始,ISO 9000 的历次改版,过程方法的地位一次比一次突出。
过程方法,不就是倡导一种把事情的全部来龙去脉,它的所有的相关方,以及输入输出联系起来考虑的思维模式吗?
你觉得,西方那种喜欢细分、深究的思维模式,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对极擅长处理“天下大势”、“凡事有经有权”,无论“格物致知”还是“知行合一”都能算是儒家的东方文明面前,有任何的理论性或者实践性优势吗?(注1:)
就对比中医和西医的传承脉络而言,中医虽然也存在不少没道理的成分。但在整体上,中医历来注重把人体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治疗的时候甚至需要把人的衣食住行考虑进来。医道和养生和饮食习惯的碰撞比比皆是,这算不算过程方法的体现?而反观之西医,虽然在不少疾病上有立竿见影的神效,然而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板没有少被人诟病,这种直接、商业化、明确的做法虽然有其有点,但算不算对过程方法的背叛?
因此,所谓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在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自90年代开始那种崇洋媚外,一切以原来和尚会念经的迷信,将来越来越活跃的传统文化的复苏下,渐渐回到原来该有的位置。而2015版标准的改变,PDCA思想地位的提升,更是这种趋势的佐证——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关系管理,西方人来教中国人处理关系?呵呵。我想很多人对这个是有文化自信的。
我不知道,是什么使一个立国才两百余年的国家,有如此的文化自信,能够向那些立国数千年的国度推介所谓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我的理智告诉我,对于这种现象,只要保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态度。我们一定能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和面对。
在这里,我可以自我回答我在其他文章中所提出的疑问。和本篇关系不大,我们略讲讲国家标准GB和国家推荐标准GB/T。
按照现有规定,只要是GB,就是法律,违反国家标准等于违法。
我们在工业上处于后发国家。所以在工业品上做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如果把国家标准定得太宽松了,那么等于在法理上,就坐实了中国制造粗制滥造低劣的口实;如果定得太过严格。那么势必一大波企业在一开始是没法展开工作从而生存发展的。
所以我猜,国家推荐标准GB/T就是在这种两难中诞生的,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的产物。从国家的角度闭口不谈制造业的现状,但是又从国家的告诉所有有志于制造业的人们,明确了国家所希望的发展方向,以供有志向的组织或企业参考。
也因此,我猜测这可能是为何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质量的基础概念:不合格、缺陷、缺点上含糊其辞的缘故了——我觉得作为那一级别的机构,其水准不太可能低劣如此。不过我最好就此将本文打住。不然似乎有被国安局请去喝茶的风险? ^_^
注1:年轻的时候我是崇洋媚外的,凡事必以西方为高大上,后对比读过中西方的哲学史。虽然没怎么看懂,但对复旦大学教研室所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在前言中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原文不记得了,其意思大致如此:“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早熟的民族,这是因为黄河这条母亲河的缘故。早在大禹时代,处理黄河水患问题就不能是一家或一个部族的事情,而必须是以部落政治联盟,或者说原始社会的联合国的方式来进行,也因此,中华民族在文化基因上一开始就是追求经世济用而不是在义理上的穷究不舍,这个特点一直流传至今。”当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被震撼了,对于东方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随着日积月累,也如同林语堂当年一般,重新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美。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换。我越来越清晰地觉得。在所谓的“系统化工程”和“综合治理”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们散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铭刻在我们灵魂的记忆和血肉中。等待着我们以及后来者去发现和创新。
2015版的ISO 9000正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东西方文化激烈交流碰撞的时代诞生的产物。在这次改版中,它放弃了质量手册这样的源自于朱兰思想的西方化思想的产物。寻求着能够融贯东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共识。
就如同唐儒传承汉儒最终走偏的谶纬之学最后被宋儒所抛弃的那样。在经义上的专研终究会被实用所打败。(唐儒追求的是“我注六经”,以通过对经义的解释权,来取得法理上的正统性。而百家争鸣的宋儒的做法却是“六经注我”,即引用经义条款来论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2015版相对宽松的条款,和更为缜密的逻辑,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六经注我”的大平台。我觉得照这样下去,ISO 9000 一族的标准的思维模式,将会彻底的东方化。这从2015版引言0.3章节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但是在开放兼容并包这个事情上,我对祖先是非常自信的。
所以就以宋儒横渠先生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作为全文的结束(他的其他著作已经在宋儒激烈的学术争鸣中佚失了):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是一个外来词。
我估摸着,这玩意是这么诞生的,因为我在这个问题上暂时只打算鬼扯,不打算做学问,所以姑且随口说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沿这个方向深入下去。
质量管理体系诞生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思维需要应对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掌控制造业的话语权。当时,日本的戴明奖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公信力。美国人和欧洲人匆忙搞了自己的质量奖,你如果去仔细看其评奖方式,就能发现 ISO 9000 一族一开始的理念与其一脉相承。
原因之二,颇有戴明和朱兰两位同样出身于休哈特一脉,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思维路线的质量专家之间的瑜亮之争的意味在里头。
这里稍稍讲一下我对这两位专家的看法。我觉得,戴明的思路是不那么“美国化”的。他所阐述的PDCA循环,实际上更符合东方文化伦理。PDCA是一种自我审视,也是一种自我超越;而朱兰的思路更符合美国人的口味,是西方化的,他讲究的是横向比较,是超越——譬如,利用帕累托原理横向比较寻找关键的少数。
简而述之,虽然追求的目标类似,但戴明的想法是由内而外,而朱兰是由外而内。
所以我能够理解为何当初戴明在美国宣讲他的思想却无人搭理,只能黯然西渡日本,最后和丰田公司一拍即合,影响了二战之后整个日本制造业;而朱兰却在美国风光无限,毕生享受赞誉。这一切在骨子里,是文化上最根本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的冲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下绝大多数的制造业,或多或少的都在学习汽车业的运营模式;而整个现代汽车业的经营理念,无论是严谨的德国人,还是牛气冲天的美国人,抑或是同时注重时髦和时效的中国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而精益生产,无时不刻地闪耀着东方文化中庸之道的光辉——JIS,不多不少,刚刚好。
随带说一句,近代西方世界话语权的崛起,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技术飞跃、海外殖民掠夺和军事扩张上的;而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东方文明的崛起,从来都是建立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勤俭为本,专心致志地发展生产和文明,从而内圣外王,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的。其他的不好说,至少我对东方模式在道德上,是有优越感的。(纵观现代史,无论中日韩三国经济上的崛起与腾飞,都不是建立在武力掠夺上的;而在近代,日本唯一一次全盘学习西方,尝试以武力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的努力,却遭遇惨败。)
正如国家现在所倡导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军事力量从来都只是保护应得利益的基础,实质上,还是拉着全世界人民共同和平发展,分享发展红利的。
正所谓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当我对比东西方文化的时候,都掩不住内心的自豪,也忘不了鸦片战争之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近二百年的屈辱与酸楚。
而勘破这些的高层,在二三十年前就做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毅然改变我们这艘船的航向。
在2000年前后,中国最大的一件事就是WTO谈判。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公与商务部长(时称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吴仪女士为此殚精竭虑。ISO 9000 一族的标准,也乘此机会,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我们谈体系,就无法和时代的大背景脱离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加入WTO到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只用了十来年。
先总理周文正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手腕在全世界广结善缘,力图改变中华民族这次以武力终结民族被压迫的过程中给世界人民所造成的不良印象。亦耗尽后半生心血,努力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回归到发展民生这个常态的轨道上。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文化一直是神秘而又模糊的,甚至在某些人士的刻意引导下,东方文明是妖魔化的——抑或他们当众的有识之士亦知晓,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话语权,缺乏道德?迄今很多美国人,包括在民国时代就移民美国的华人后裔对如今中国的印象,依旧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深深的不信任与隔膜,如何能使西方商人安心地和中国人做生意?
于是ISO 9000一族标准恰逢其时。
用标准的条款和思路,可以这么理解标准自身:
顾客需要的是长期、稳定能够保证提供合格产品的供方。现在有那么一大批文化上你难以理解,价值观又不那么符合“皿煮”的家伙打算勤劳致富的家伙愿意来打工,这是多么好的剥削……哦不,投资对象啊。所以,顾客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来验证供应商是有作为合格供应商资质——这用质量人本身的话语来说,是把全检供应商产品这种最不经济的手段,通过变成对供应商的企业管理这个特殊过程的识别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从而大幅降低顾客的成本和风险。在这里,核心词汇还是利润。
马克思他老人家说过,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家可以把吊死自己的绳子卖给你。于是,ISO 9000 一族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一开始就成为这种行为的遮羞布,我觉得这遮羞布最后必定是要向绞索发展的。而从这次2015版的修订倾向来看,这种变化十分显著。
回到对于标准精神的阐述。ISO 9000 标准,其实是一种把企业管理这种难以量化和识别的特殊过程,转化成某种可以有明确输出的可以衡量及评价的结果的工具。所以我个人认为,标准本身的条款符合性不是最重要的,相对来说管理思路的缜密性更为重要;而过程是否可以识别,才是决定标准是切实落地,还是变成两张皮的关键所在。
ISO 9000 一族的标准在思维模式的本质上,就是自身过程方法这一原则的最好的体现。即:合格的供方才有能力提供合格的产品,如果供方被证明在资质上有问题,那么他的产品在很大概率上也不那么符合要求。这是一个充分但非必要的条件。
我们再来谈谈“体系”这个词,这个词在英文中的原词是System。字面意思应该是“系统”。体系这个词有点高大上,例如马列毛思想体系。相比体系这个词,体制更为广大国人所熟悉。到现实工作中,我们就经常能听见“体系内”、“体系外”之类的说法,想必是体制之意的延伸。按照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在“体系外”并不意味着没有王法,而是必然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我一直很好奇体系工程师这个职位是哪个企业先发明的。这个职位本身,如果严格按照ISO 9000 一族的标准严格贯标,就是在质量管理体系之外的。
何以见得?
首先你看看体系工程师是干什么的。这个职位,通常有公司所有文件编写的指导建议权。部分公司甚至把文控也直接划到体系工程师名下。那么,事实上又具备公司所有流程和规章制度的最终审批权——注意,这个权力如果得到落实,是不是大得吓死人?管理者代表舍他其谁?你想想,一个家伙管着全公司的流程规章制度的审批,以及部门职能的划分及定义,这不是公司实质上的行政权力是什么?而把这个权力丢到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小年轻手里,让其主导整个公司的体系推进,如何不变成两张皮?难道说你家公司的行政部的天然权力,从一开始就是管食堂、后勤、考勤、以及员工过生日发个小礼物什么的吗?
体系工程师拿不到实质上的管代的权限,又被要求去主导推行体系,这本身不就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最大的讽刺和背离吗?
所以我是非常不看好体系工程师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职位的。我建议在任的兄弟们今早向质量经理或行政经理改行。
回过头来,我们再谈谈过程方法。
自94版开始,ISO 9000 的历次改版,过程方法的地位一次比一次突出。
过程方法,不就是倡导一种把事情的全部来龙去脉,它的所有的相关方,以及输入输出联系起来考虑的思维模式吗?
你觉得,西方那种喜欢细分、深究的思维模式,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对极擅长处理“天下大势”、“凡事有经有权”,无论“格物致知”还是“知行合一”都能算是儒家的东方文明面前,有任何的理论性或者实践性优势吗?(注1:)
就对比中医和西医的传承脉络而言,中医虽然也存在不少没道理的成分。但在整体上,中医历来注重把人体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治疗的时候甚至需要把人的衣食住行考虑进来。医道和养生和饮食习惯的碰撞比比皆是,这算不算过程方法的体现?而反观之西医,虽然在不少疾病上有立竿见影的神效,然而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板没有少被人诟病,这种直接、商业化、明确的做法虽然有其有点,但算不算对过程方法的背叛?
因此,所谓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在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自90年代开始那种崇洋媚外,一切以原来和尚会念经的迷信,将来越来越活跃的传统文化的复苏下,渐渐回到原来该有的位置。而2015版标准的改变,PDCA思想地位的提升,更是这种趋势的佐证——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关系管理,西方人来教中国人处理关系?呵呵。我想很多人对这个是有文化自信的。
我不知道,是什么使一个立国才两百余年的国家,有如此的文化自信,能够向那些立国数千年的国度推介所谓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我的理智告诉我,对于这种现象,只要保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态度。我们一定能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和面对。
在这里,我可以自我回答我在其他文章中所提出的疑问。和本篇关系不大,我们略讲讲国家标准GB和国家推荐标准GB/T。
按照现有规定,只要是GB,就是法律,违反国家标准等于违法。
我们在工业上处于后发国家。所以在工业品上做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如果把国家标准定得太宽松了,那么等于在法理上,就坐实了中国制造粗制滥造低劣的口实;如果定得太过严格。那么势必一大波企业在一开始是没法展开工作从而生存发展的。
所以我猜,国家推荐标准GB/T就是在这种两难中诞生的,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的产物。从国家的角度闭口不谈制造业的现状,但是又从国家的告诉所有有志于制造业的人们,明确了国家所希望的发展方向,以供有志向的组织或企业参考。
也因此,我猜测这可能是为何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质量的基础概念:不合格、缺陷、缺点上含糊其辞的缘故了——我觉得作为那一级别的机构,其水准不太可能低劣如此。不过我最好就此将本文打住。不然似乎有被国安局请去喝茶的风险? ^_^
注1:年轻的时候我是崇洋媚外的,凡事必以西方为高大上,后对比读过中西方的哲学史。虽然没怎么看懂,但对复旦大学教研室所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在前言中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原文不记得了,其意思大致如此:“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早熟的民族,这是因为黄河这条母亲河的缘故。早在大禹时代,处理黄河水患问题就不能是一家或一个部族的事情,而必须是以部落政治联盟,或者说原始社会的联合国的方式来进行,也因此,中华民族在文化基因上一开始就是追求经世济用而不是在义理上的穷究不舍,这个特点一直流传至今。”当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被震撼了,对于东方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随着日积月累,也如同林语堂当年一般,重新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美。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换。我越来越清晰地觉得。在所谓的“系统化工程”和“综合治理”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们散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铭刻在我们灵魂的记忆和血肉中。等待着我们以及后来者去发现和创新。
2015版的ISO 9000正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东西方文化激烈交流碰撞的时代诞生的产物。在这次改版中,它放弃了质量手册这样的源自于朱兰思想的西方化思想的产物。寻求着能够融贯东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共识。
就如同唐儒传承汉儒最终走偏的谶纬之学最后被宋儒所抛弃的那样。在经义上的专研终究会被实用所打败。(唐儒追求的是“我注六经”,以通过对经义的解释权,来取得法理上的正统性。而百家争鸣的宋儒的做法却是“六经注我”,即引用经义条款来论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2015版相对宽松的条款,和更为缜密的逻辑,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六经注我”的大平台。我觉得照这样下去,ISO 9000 一族的标准的思维模式,将会彻底的东方化。这从2015版引言0.3章节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但是在开放兼容并包这个事情上,我对祖先是非常自信的。
所以就以宋儒横渠先生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作为全文的结束(他的其他著作已经在宋儒激烈的学术争鸣中佚失了):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