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领导、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质量大师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世纪”。“大质量”观和全面质量管理促使质量管理成为一大管理课题,高校设立专业,学术机构研究理论,大型企业不断实践。加上交叉学科的趋势,似乎只要有助于提高质量的东西都可以扯到质量管理上,当然其中包括领导力(质量领导)和控制论(质量控制)。我倒有兴趣把三者加以区别看待,看看各自的特点及之间的关联。领导者领导未来,管理者管理现在。领导者决定方向、建立目标,管理者沿着领导方向来组织、计划、控制各种质量活动来实现领导目标。领导者着重于“做正确的事(do things right)”,管理者着重于“正确地做事(do the right things)”。领导者提供资源,管理者利用资源。从质量职能、组织架构、着力点、能量作用等来看,质量管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质量领导,下为质量控制。质量领导指明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管理则展开质量方针,制订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没有质量控制作保证,制订的制度也就是一堆空洞的条条框框,若无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会失去章法,可能出现该控制的不控制,不该控制的瞎控制,今天控制明天不控制,昨天张三控制明儿李四控制。
在此要正确理解“领导”。有人一语道破:“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影响别人行为的行为,谓之‘领导’;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则谓之‘领导力’。”所以说,领导不只是的静态的领导职位,是动态的领导活动。身居领导职位不一定具有领导力或领导技能,只要你具备领导技能和管理技能,一个人可同时是领导者和管理者。
质量领导(quality leadership)
“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这是1993年三星前主帅李健熙带领高级经理在美国做市场调查时看到自己的二流产品被SONY等一流产品“羞辱”后,感到无地自容,道出破釜沉舟的话。不久李健熙在高层会议中提出彻底改变“只追求产品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坏习惯,特别强调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质量为改革突破口,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哪怕是把整个生产线停下来,哪怕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市场销售量,都在所不惜”。1995年三星刚开始销售手机时,出现不少不良品。有次李健熙下机后电话给市场部经理:“15万支手机全部召回,所有代价我们承担,从今以后不再生产这样的产品”,并在员工面前当众亲手把价值15亿韩元的产品化为灰烬,以昭示注重产品质量的决心,这让质量为上的观念深入员工内心。并写“三星新经营”一书,书的开篇有句口号:“变化先从我做起”。在他建立的狼性质量文化下,三星产品质量果然提高许多,一跃成为国际巨头。
无独有偶,早在1985年,时任海尔电冰箱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 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儿卖给内部职工。而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3年后,海尔冰箱获得国家质量奖,时至今日海尔成为国际知名白色家电品牌。据悉,此大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我是个六西格玛计划的狂热信徒......”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不遗余力推行六西格玛来改善质量,使通用电气公司抵达世界巅峰。
上面真实的故事成为企业管理界的佳话,也在质量管理圈子里被奉为经典。其中李健熙对“质量领导”做了贴切的诠释:
一、他把质量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并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对不良品说“不”,严把质量关,不放低质量门槛,质量没有折扣,质量不让步于质量不让位于成本、交期等压力。他当然深知不良品报废、停产的短期损失,但他更知道质量关乎到三星的生存,更长远的利益,质量是赢取竞争优势和客户的法宝。
二、他的实际行动,自己主动承担质量责任,不推卸责任,质量问题就是企业领导的问题。
三、他出书,身体力行讲解质量经营战略,打造质量文化,花大钱教育和培育员工质量管理能力,提高质量意识,精益求精。
反观一下小部分企业领导对质量的态度和行为:
所谓质量战略,只是墙上的标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空喊口号“质量第一”。“不计成本的质量不叫质量”被一些领导奉为金玉良言,一旦内部出现质量异常,客户交期催到领导这里,领导便要质量部门“评估”一下在库不良,想想“法子”,质量部领悟老板的意思,便侥幸出货。企业上下丝毫看不到高层对质量战略的决心。
一旦出了质量事故,对质量部门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扫地出门,质量问题就是质量部门的事,却闭口不谈领导自身的问题。在一些领导眼里质量文化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领导只知道办公室、会议室,不知道车间长啥样。
宁愿买豪车,舍不得花钱更新设备。宁愿置办豪宅,不愿改善车间恶劣的工作环境。
宁愿自己一掷千金大吃大喝,也不愿给员工培训教育。
宁愿重金招揽业务高手,请不起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也不重视工程技术人员。
重视客户的采购员,怠慢客户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
......
以上谈的只是关于“质量领导”的个案和一些现象。我还没有看到把其作为一课题或学科的系统性研究,没有发现其权威的定义,此方面的专门书籍国内也不多见。只是知道些零星的东西,比如,质量大师朱兰的《朱兰质量手册》第一部分内容《领导者的质量思维》。也许是由于“领导”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其重要性不仅在质量管理方面,大到国家小到一项目团队,领导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而且也可能因为“领导力”已成为一热门研究和实践课题,时下一些培训机构搞得见生水起。当然也很可能因为本人见识有限,没有接触到“质量领导”的既有成果。管理是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三星和海尔的质量成功与李健熙、张瑞敏、杰克韦尔奇的领导风格、人格魅力等个人因素不无关系。而且还与时代、环境和企业背景不无关系,他们的故事听起来有道理,他们的做法对其它企业不一定有效。我认为有必要加以系统研究,以便能使一般企业在履行领导职能时有章可循,分享以下几点领导惯行:
一、树立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可能小型私营企业老板们要说:“这简直就是务虚的行为,忽悠人的,跟咱们办企业开公司有啥关系呢。跨国大企业要这些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股东”。在这个相互关联越来越紧密的时代,没有一个组织能独立存在,即便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私营企业,它的客户或客户的客户很可能是跨国大企业。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都希望合作伙伴能和自己一起走得更远。
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它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从事这一事业”,这关乎企业能为社会、利益相关方带来什么好处。
愿景:描述了企业将往何处去以及将要变成什么,还描述出一种不会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
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这两个概念用一两句话很难描述。通俗地说,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就光顾着自己赚钱,很可能出现压榨员工、破坏环境、欺骗供应商、不公平竞争等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到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如何看你,如何评价你。
二、建立质量战略和方针。领导与战略永远分不开,把质量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地位。
三、建立质量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和质量职责。领导体制关系到关键决策如何沟通和实施,如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规定组织架构下各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责,质量不只是质量部门的事。
四、设立质量目标。结合市场、行业、客户群、产业链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可行的质量目标。要基于数据、信息、事实来设立长期和整体质量目标,也要把长期和整体目标分解到上述各个质量职责部门。
五、监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确保必要资源。
六、参与一些具体质量活动,比如分层审核可以促进高层和基层互动。
七、保持企业内部平等沟通,不论资排辈,避免权力大声音大,问题前面找靠山,对事不对人的氛围。
八、不断宣导质量意识,不断强调满足并超越顾客的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三星、海尔、通用电气头顶光环,有经历的人都知道企业的成功绝非仅靠领导的一厢情愿,必须依赖一套有效的科学质量管理方法来让领导的意愿落地,生根发芽。观看人家“台上一分钟”的热闹,倒不如捉摸别人“台下十年功”来的更有价值,质量管理还真得台下十年功!
质量管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其先后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过程控制和 全面质量管理三大阶段,期间诞生了诸如戴明、朱兰、费根鲍姆、克劳斯比、石川馨等质量管理大师,他们的质量管理思想和工具对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里也有无数专业质量管理者,从业者们懂得了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如果在此还费笔墨的话,着实有班门弄斧之嫌。我要表达的是:质量管理是系统性很强的活儿,不是靠倒入ISO9001或几个质量管理活动、工具就能凑效的。这系统还得是开放的,除了要吸收质量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工具、还得吸收系统工程的理论、质量工程的技术、工业工程的思想、信息论的方法、统计学的技术、运筹学的工具、组织行为学的观点。
质量管理思想和工具五花八门,但质量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无非是建立、更新设计、生产、采购、检验等各过程或环节的要求和规则,按5W1H明确一项质量管理活动何时候做、在哪里做、由什么人来做、又要怎么做等,出现偏差或异常便展开PDCA循环改善活动。这些条条框框就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标准来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些企业虽然取得ISO9001认证,但其效果不如人意。当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在于ISO9001标准自身的局限性,它只能保证你成为一名合格的“运动员”,不能保证你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要成为卓越的“运动员”还要借助ISO9004、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价模型、欧洲质量奖评价的EFQM模型等;原因之二在于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违背了ISO9000八大原则:
企业要持续成功,首先要解决和明确一个立场问题(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基于此立场,管理当局要带领(原则二“领导作用”)全体成员(原则三“全员参与”)参与质量活动。上下同欲的努力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四“过程方法”和原则五的“管理的系统方法”)。因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顾客的期望也在不断地升高,因而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系统必须加以持续不断的改进(原则六“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七)是持续改进的最有力的武器。这种改进仅仅局限于组织内部所能够取得的成果还是非常有限的,组织还必须与自已的顾客和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质量管理者制订出来的质量管理要求和规则首要目的是确保客户质量要求评审、设计/开发、生产、采购等每个过程或环节都受控,使执行者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 特别是对那些的各过程或环节的关键控制点或风险点,首先要把这些关键点识别出来并明确控制方法及异常措施,如同AIAG五大工具中的控制计划(control plan),但不局限于生产环节。“源头管理”告诉我们,越在前期进行控制质量保证能力就越高,比如在客户要求评审环节就完成吃透客户质量要求的话,不光是规格书/图纸上明确的要求,还有一些配合客户工艺上的要求;在生产过程/工艺开发环节也要对生产过程能力进行控制,试产(pilot run)发现问题要得到解决才能放行量产;采购环节也要对供应商和物料评估环节进行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特殊过程(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或试验而得到充分验证的过程,如电镀),在管理上要控制各要素,在技术上通过提高设备精确度等能力来保证产品规格,还有随着计算机和软件的发展,SPC技术对减少波动来保证一致性起到了很大作用。
欢迎加入微信:君品咨询(微信号:share_biz_info)。
在此要正确理解“领导”。有人一语道破:“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影响别人行为的行为,谓之‘领导’;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则谓之‘领导力’。”所以说,领导不只是的静态的领导职位,是动态的领导活动。身居领导职位不一定具有领导力或领导技能,只要你具备领导技能和管理技能,一个人可同时是领导者和管理者。
质量领导(quality leadership)
“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这是1993年三星前主帅李健熙带领高级经理在美国做市场调查时看到自己的二流产品被SONY等一流产品“羞辱”后,感到无地自容,道出破釜沉舟的话。不久李健熙在高层会议中提出彻底改变“只追求产品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坏习惯,特别强调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质量为改革突破口,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哪怕是把整个生产线停下来,哪怕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市场销售量,都在所不惜”。1995年三星刚开始销售手机时,出现不少不良品。有次李健熙下机后电话给市场部经理:“15万支手机全部召回,所有代价我们承担,从今以后不再生产这样的产品”,并在员工面前当众亲手把价值15亿韩元的产品化为灰烬,以昭示注重产品质量的决心,这让质量为上的观念深入员工内心。并写“三星新经营”一书,书的开篇有句口号:“变化先从我做起”。在他建立的狼性质量文化下,三星产品质量果然提高许多,一跃成为国际巨头。
无独有偶,早在1985年,时任海尔电冰箱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 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儿卖给内部职工。而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3年后,海尔冰箱获得国家质量奖,时至今日海尔成为国际知名白色家电品牌。据悉,此大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我是个六西格玛计划的狂热信徒......”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不遗余力推行六西格玛来改善质量,使通用电气公司抵达世界巅峰。
上面真实的故事成为企业管理界的佳话,也在质量管理圈子里被奉为经典。其中李健熙对“质量领导”做了贴切的诠释:
一、他把质量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并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对不良品说“不”,严把质量关,不放低质量门槛,质量没有折扣,质量不让步于质量不让位于成本、交期等压力。他当然深知不良品报废、停产的短期损失,但他更知道质量关乎到三星的生存,更长远的利益,质量是赢取竞争优势和客户的法宝。
二、他的实际行动,自己主动承担质量责任,不推卸责任,质量问题就是企业领导的问题。
三、他出书,身体力行讲解质量经营战略,打造质量文化,花大钱教育和培育员工质量管理能力,提高质量意识,精益求精。
反观一下小部分企业领导对质量的态度和行为:
所谓质量战略,只是墙上的标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空喊口号“质量第一”。“不计成本的质量不叫质量”被一些领导奉为金玉良言,一旦内部出现质量异常,客户交期催到领导这里,领导便要质量部门“评估”一下在库不良,想想“法子”,质量部领悟老板的意思,便侥幸出货。企业上下丝毫看不到高层对质量战略的决心。
一旦出了质量事故,对质量部门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扫地出门,质量问题就是质量部门的事,却闭口不谈领导自身的问题。在一些领导眼里质量文化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领导只知道办公室、会议室,不知道车间长啥样。
宁愿买豪车,舍不得花钱更新设备。宁愿置办豪宅,不愿改善车间恶劣的工作环境。
宁愿自己一掷千金大吃大喝,也不愿给员工培训教育。
宁愿重金招揽业务高手,请不起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也不重视工程技术人员。
重视客户的采购员,怠慢客户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
......
以上谈的只是关于“质量领导”的个案和一些现象。我还没有看到把其作为一课题或学科的系统性研究,没有发现其权威的定义,此方面的专门书籍国内也不多见。只是知道些零星的东西,比如,质量大师朱兰的《朱兰质量手册》第一部分内容《领导者的质量思维》。也许是由于“领导”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其重要性不仅在质量管理方面,大到国家小到一项目团队,领导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而且也可能因为“领导力”已成为一热门研究和实践课题,时下一些培训机构搞得见生水起。当然也很可能因为本人见识有限,没有接触到“质量领导”的既有成果。管理是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三星和海尔的质量成功与李健熙、张瑞敏、杰克韦尔奇的领导风格、人格魅力等个人因素不无关系。而且还与时代、环境和企业背景不无关系,他们的故事听起来有道理,他们的做法对其它企业不一定有效。我认为有必要加以系统研究,以便能使一般企业在履行领导职能时有章可循,分享以下几点领导惯行:
一、树立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可能小型私营企业老板们要说:“这简直就是务虚的行为,忽悠人的,跟咱们办企业开公司有啥关系呢。跨国大企业要这些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股东”。在这个相互关联越来越紧密的时代,没有一个组织能独立存在,即便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私营企业,它的客户或客户的客户很可能是跨国大企业。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都希望合作伙伴能和自己一起走得更远。
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它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从事这一事业”,这关乎企业能为社会、利益相关方带来什么好处。
愿景:描述了企业将往何处去以及将要变成什么,还描述出一种不会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
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这两个概念用一两句话很难描述。通俗地说,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就光顾着自己赚钱,很可能出现压榨员工、破坏环境、欺骗供应商、不公平竞争等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到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如何看你,如何评价你。
二、建立质量战略和方针。领导与战略永远分不开,把质量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地位。
三、建立质量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和质量职责。领导体制关系到关键决策如何沟通和实施,如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规定组织架构下各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责,质量不只是质量部门的事。
四、设立质量目标。结合市场、行业、客户群、产业链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可行的质量目标。要基于数据、信息、事实来设立长期和整体质量目标,也要把长期和整体目标分解到上述各个质量职责部门。
五、监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确保必要资源。
六、参与一些具体质量活动,比如分层审核可以促进高层和基层互动。
七、保持企业内部平等沟通,不论资排辈,避免权力大声音大,问题前面找靠山,对事不对人的氛围。
八、不断宣导质量意识,不断强调满足并超越顾客的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三星、海尔、通用电气头顶光环,有经历的人都知道企业的成功绝非仅靠领导的一厢情愿,必须依赖一套有效的科学质量管理方法来让领导的意愿落地,生根发芽。观看人家“台上一分钟”的热闹,倒不如捉摸别人“台下十年功”来的更有价值,质量管理还真得台下十年功!
质量管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其先后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过程控制和 全面质量管理三大阶段,期间诞生了诸如戴明、朱兰、费根鲍姆、克劳斯比、石川馨等质量管理大师,他们的质量管理思想和工具对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里也有无数专业质量管理者,从业者们懂得了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如果在此还费笔墨的话,着实有班门弄斧之嫌。我要表达的是:质量管理是系统性很强的活儿,不是靠倒入ISO9001或几个质量管理活动、工具就能凑效的。这系统还得是开放的,除了要吸收质量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工具、还得吸收系统工程的理论、质量工程的技术、工业工程的思想、信息论的方法、统计学的技术、运筹学的工具、组织行为学的观点。
质量管理思想和工具五花八门,但质量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无非是建立、更新设计、生产、采购、检验等各过程或环节的要求和规则,按5W1H明确一项质量管理活动何时候做、在哪里做、由什么人来做、又要怎么做等,出现偏差或异常便展开PDCA循环改善活动。这些条条框框就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标准来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些企业虽然取得ISO9001认证,但其效果不如人意。当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在于ISO9001标准自身的局限性,它只能保证你成为一名合格的“运动员”,不能保证你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要成为卓越的“运动员”还要借助ISO9004、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价模型、欧洲质量奖评价的EFQM模型等;原因之二在于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违背了ISO9000八大原则:
企业要持续成功,首先要解决和明确一个立场问题(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基于此立场,管理当局要带领(原则二“领导作用”)全体成员(原则三“全员参与”)参与质量活动。上下同欲的努力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四“过程方法”和原则五的“管理的系统方法”)。因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顾客的期望也在不断地升高,因而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系统必须加以持续不断的改进(原则六“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七)是持续改进的最有力的武器。这种改进仅仅局限于组织内部所能够取得的成果还是非常有限的,组织还必须与自已的顾客和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质量管理者制订出来的质量管理要求和规则首要目的是确保客户质量要求评审、设计/开发、生产、采购等每个过程或环节都受控,使执行者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 特别是对那些的各过程或环节的关键控制点或风险点,首先要把这些关键点识别出来并明确控制方法及异常措施,如同AIAG五大工具中的控制计划(control plan),但不局限于生产环节。“源头管理”告诉我们,越在前期进行控制质量保证能力就越高,比如在客户要求评审环节就完成吃透客户质量要求的话,不光是规格书/图纸上明确的要求,还有一些配合客户工艺上的要求;在生产过程/工艺开发环节也要对生产过程能力进行控制,试产(pilot run)发现问题要得到解决才能放行量产;采购环节也要对供应商和物料评估环节进行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特殊过程(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或试验而得到充分验证的过程,如电镀),在管理上要控制各要素,在技术上通过提高设备精确度等能力来保证产品规格,还有随着计算机和软件的发展,SPC技术对减少波动来保证一致性起到了很大作用。
欢迎加入微信:君品咨询(微信号:share_biz_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