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转研发机会大吗?
最近在谋求跳槽,目前从事工艺工程,以前有过5年的品质系统工作经历,最高做到SQE,后面转去工艺工程干了4年!近期开始投简历到研发系统,发现真的好难,本以为有品质和工艺铺垫会好点,却发现基本没人看的上,我已经自降2000的薪水居然还是挤不进研发系统!哎,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绘图的,本身自己也自学了3D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这次跳槽只想着为自己增加眼界和谋求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同时也为了想在大公司混下资历,这条路不知道行不行得通!烦…… 收起阅读 »
质变12:品质案件之箱子里的烟头(上)
(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更新比较慢,每篇文章发布之前我都会编辑好多遍,没别的,只希望对得起大家的厚爱)
上午10:45,一封天津客户的投诉邮件发送到了品质部长李岳山的邮箱里,连带着,客户还抄送给了工场长加藤诚。
邮件的大意是天津客户在投入T社供应的产品时,在箱子里发现了烟头,这对于客户来说是十分恶劣的品质事件,客户要求今日内必须回复初步的调查结果。
“一燕先把邮件社内传达一下,社内现有在库立即冻结!召集大家上午11:00到QA开会,制造部和物流的人员必须出席!顺便把客诉信息打印几份。”
“小倩帮我把11:00跟供应商的会议取消,改到下午13:00!”
“小王预定一下会议室,上午也参加一下这个会议。”
李岳山对三位下属接连发号施令,张一燕、梁倩和王林赶忙点头称是。
打开公司的会议室预约系统,王林发现公司里仅有的9个会议室已经被全数预约。
“部长,会议室被预约完了,没位置了。”
王林略显为难的向李岳山报告到。
“新手果然还是新手!这点儿问题都把他给难住了。”
听到王林的汇报,李岳山心中对王林的危机应对能力甚感不屑。
“那就让一燕来安排吧!”
李岳山轻蔑的一笑,眼光是望着王林的,但话却是说给张一燕听的。
“部长,那我们就在QA办公室开吧。”
张一燕“心领神会”的赶忙接上李岳山的话茬,并顺手指了指QA办公室角落里的一张会议桌,那张会议桌是QA部门每天早上开早会用的。
“恩!”
李岳山对张一燕的应变能力点头称赞,同时又带着疑惑的表情深深看了一眼王林。
“啊!不好意思,忘记这里也可以开会了。”
T社正规的会议室只有9个,但同时各个部门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又都有一张会议桌,大多时间都是部门内部使用,但偶尔也可以用来应急开公司级会议。
这点儿“常识”之前没有人教过王林,虽然王林觉得自己挺冤,但面对李岳山的质疑与张一燕的“聪明”,王林此时只能用“健忘”来掩盖自己的无奈了。
上午11:00,王林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会议桌,空无一人。
而李岳山和张一燕也还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各自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脸上看不出丝毫的着急。
上午11:15,依旧没有一个人到QA办公室来开会,王林怀疑是自己记错了开会的时间,抑或是整个公司都已经遗忘了这次的客户投诉。
“一燕打电话催一下他们!”
上午11:30,李岳山抬手看了一眼腕表,皱着眉头对张一燕说到。
“郑部长,麻烦过来QA开一下会。”
接到李岳山的指示,张一燕立即先把电话打给了制造部长郑良文。
“没说是谁的问题啦郑部长,大家只是在一起聊一下啦。”
张一燕边回电话边用楚楚可怜的眼神向李岳山求助,听得出来,郑良文在电话里对品质部叫他过去开会甚是不满。
“郑部长说他这就过来。”
挂了电话,张一燕向李岳山汇报到。
“恩。”
李岳山面无表情的点头到。
“赵部长,打扰了,有时间过来QA开会吗?”
张一燕又把电话打给了物流部的部长赵谦。
“10:50就已经发了啊!”
张一燕泛起白眼对着电话嘟起了嘴,感情这位物流部的赵部长到现在还没看过邮件。
“赵部长说他马上过来。”
讲完电话,张一燕长出了一口气,向李岳山汇报到。
“老李啊,不是我说你,你就应该猛叼客户!”
上午11:40,还没进入QA的办公室,物流部长赵谦的“大嗓门”就从外面传了进来。
王林扭头望去,只见一位满脸横肉,五大三粗的汉字正背着双手,双眼望着天花板,脚下迈着八字步,慢慢悠悠的走进QA的办公室。
别看名字里有一个“谦”字,这个赵谦却是T社出了名的“当仁不让”,嗓门大,开口就是脏话,跟“谦”字搭不上任何关系。
但因为这位部长平时管理着50多号货运人员,也多是些粗人,大家对他的这种为人风格也就没有太多的计较。
“嗯嗯!”
跟着赵谦走进QA办公室的,还有面带笑容的制造部长郑良文,对赵谦的“高见”连连称赞。
“这边请坐!”
看到两位老大终于露了面,李岳山伸手示意去会议桌边开会,张一燕和王林也跟随李岳山入了座。
“这种低级错误,怎么可能是我们导致的呢?肯定是客户那边故意放个烟头进去栽赃我们的!”
赵谦拍着胸脯义愤填膺的说到,同时还用手指头狠狠的敲击着桌面,食指上的大金戒指与桌面撞的“咚咚”响,放佛他赵谦当时亲眼看到了客户将一个烟头丢进了箱子里一般。
“恩!老李最近陪客户吃饭少了吧?!人家放个烟头,明摆着是要你请客吃饭的嘛!”
郑良文随声附和到,并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推理”。
在万事“扯”为先的T社,彷佛大家都默认一个准则,那就是:不是自己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就算真的是自己事情,也要先往外推几推,实在推不出去了再去做,这样无论结果如何,对自己来说总不会吃亏。
“好家伙!明摆着是一个客户投诉,但到两个部长的嘴里,反而变成了恶意栽赃和品质部的服务不周。”
李岳山心中暗骂两个老家伙不是东西,他长吸一口气,双手抱胸,顺势往椅子后背上一靠,眯缝着的眼睛让人一度误认为他要睡着了,但从他时不时晃动的脑袋来看,他正在饶有兴趣的思考着两位部长的“分析”。
其实就算不跟眼前的两位部长开会,对于这次的客诉案件,他李岳山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赵谦管辖的物流部门在T社是出了名的混乱,别说是个烟头,就算是只老鼠躺在里面,他李岳山都不会觉得奇怪,而且赵谦又是出了名的“护犊子”,调查他容易,但这往后的工作相处可是个麻烦事!
李岳山今年才50出头,品质部部长的位子也才坐了10多年,虽说每个月2万多的工资有点儿少,但李岳山知道,盯着这个位子的人可不在少数!李岳山知道这些人都在等着有朝一日能够抓到自己的小辫子,然后取代自己。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T社这样的老牌公司里,高层管理这个职位,做人要远远重于做事,为了一个小小的品质问题而去得罪人,那是刚入职的小白才会干的傻事吧。
而郑良文就更不用说了,虽说产品是他那里生产的,但郑良文一贯的理念是,制造部只负责产品,不负责箱子,所以问他也是白问,拉他过来纯粹是走个过场。
李岳山就是想听他们自己是怎么为自己“辩护”的,将众人的结论传达给客户,品质部仅充当一个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甩手掌柜”,这就是李岳山长期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张一燕则不置可否的静静的望着李岳山,因为她知道,这是品质部长李岳山的主场,李岳山不发话,她是不敢有任何妄动的。
“一燕,去总务部帮我申请三张去天津的机票,加急的。”
沉默半响的李岳山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来,但这句话又明显只说了一半。
别说是张一燕,就连赵谦和郑良文都一时间没弄明白李岳山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众人只能疑惑的等待李岳山的后半句话。
见一圈人都愣在那里望着自己发呆,李岳山觉得自己的关子已经卖的可以了。
“今晚我跟赵部长和郑部长一起到天津走一趟啦,去好好的去伺候一下客户嘛,我做东,郑部长买单!大家觉得怎样?”
李岳山打趣的调侃到。
众人这才明白李岳山这是在拿郑良文的话来个“礼尚往来”,既然郑良文觉得李岳山“照顾客户不周”,那就请郑良文陪着李岳山“走一趟”,去好好的服侍一下客户,不仅如此,还要付钱买单,这玩笑开得可是恰到好处。
“部长好坏啦!害的人家瞎着急一场。”
张一燕发现自己连带着被李岳山开了玩笑,立马嗲声“怨”到。
“哈哈哈哈!”
众人也都哈哈大笑。
“但玩笑归玩笑,现在客户投诉这个事,我们总要去应对吧。“
李岳山脸色一正,扫视着两位部长说到。
”公司里的箱子清扫都是有标准规定的,我们也是有专人作业的,既然认为不是我们公司的问题,那咱们把这些证据整理后提交给客户就行了嘛,赵部长帮忙提供物流部的排查报告,郑部长帮忙提供制造部的排查报告,下午15:00之前提交给一燕整理,怎么样?”
趁着众人的注意力都在他李岳山身上,李岳山一口气的布置完所有的“作业”,作为T社的品质部长,他喜欢这种“把控全局”的感觉。
”恩,也行!还是老李考虑的周全嘛!哈哈!”
赵谦和郑良文两人“勉为其难”的点头称是,顺便再次”吹捧“了李岳山一把。
虽然没有明说,但任谁都看得出来李岳山是不想深究这件事情,赵谦和郑良文当然是借坡下驴,何乐而不为了。如果说要在自己身上找毛病,那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但要说去证明自己没毛病,那就简单的不值一提。
”那是的啦!我们部长的经验摆在那儿的嘛!“
张一燕又不失时机的娇声称赞到。
”承蒙关照!承蒙关照!哈哈哈哈!“
李岳山很是享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整个会议桌的气氛也变得十分融洽。
“关键还要实际确认一下我们的作业过程有没有问题。”
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案子就这么定了的时候,一个低沉的声音从旁边传了出来,众人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30出头的消瘦年轻人正一脸沉重的端坐在会议桌的最里面,此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压抑感跟周遭欢快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若不是此时冒出了一句话,众人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留意这个人的存在,不用猜,这人正是T社品质部的新入社员,李岳山眼中的“愣头青”,王林。 收起阅读 »
上午10:45,一封天津客户的投诉邮件发送到了品质部长李岳山的邮箱里,连带着,客户还抄送给了工场长加藤诚。
邮件的大意是天津客户在投入T社供应的产品时,在箱子里发现了烟头,这对于客户来说是十分恶劣的品质事件,客户要求今日内必须回复初步的调查结果。
“一燕先把邮件社内传达一下,社内现有在库立即冻结!召集大家上午11:00到QA开会,制造部和物流的人员必须出席!顺便把客诉信息打印几份。”
“小倩帮我把11:00跟供应商的会议取消,改到下午13:00!”
“小王预定一下会议室,上午也参加一下这个会议。”
李岳山对三位下属接连发号施令,张一燕、梁倩和王林赶忙点头称是。
打开公司的会议室预约系统,王林发现公司里仅有的9个会议室已经被全数预约。
“部长,会议室被预约完了,没位置了。”
王林略显为难的向李岳山报告到。
“新手果然还是新手!这点儿问题都把他给难住了。”
听到王林的汇报,李岳山心中对王林的危机应对能力甚感不屑。
“那就让一燕来安排吧!”
李岳山轻蔑的一笑,眼光是望着王林的,但话却是说给张一燕听的。
“部长,那我们就在QA办公室开吧。”
张一燕“心领神会”的赶忙接上李岳山的话茬,并顺手指了指QA办公室角落里的一张会议桌,那张会议桌是QA部门每天早上开早会用的。
“恩!”
李岳山对张一燕的应变能力点头称赞,同时又带着疑惑的表情深深看了一眼王林。
“啊!不好意思,忘记这里也可以开会了。”
T社正规的会议室只有9个,但同时各个部门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又都有一张会议桌,大多时间都是部门内部使用,但偶尔也可以用来应急开公司级会议。
这点儿“常识”之前没有人教过王林,虽然王林觉得自己挺冤,但面对李岳山的质疑与张一燕的“聪明”,王林此时只能用“健忘”来掩盖自己的无奈了。
上午11:00,王林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会议桌,空无一人。
而李岳山和张一燕也还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各自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脸上看不出丝毫的着急。
上午11:15,依旧没有一个人到QA办公室来开会,王林怀疑是自己记错了开会的时间,抑或是整个公司都已经遗忘了这次的客户投诉。
“一燕打电话催一下他们!”
上午11:30,李岳山抬手看了一眼腕表,皱着眉头对张一燕说到。
“郑部长,麻烦过来QA开一下会。”
接到李岳山的指示,张一燕立即先把电话打给了制造部长郑良文。
“没说是谁的问题啦郑部长,大家只是在一起聊一下啦。”
张一燕边回电话边用楚楚可怜的眼神向李岳山求助,听得出来,郑良文在电话里对品质部叫他过去开会甚是不满。
“郑部长说他这就过来。”
挂了电话,张一燕向李岳山汇报到。
“恩。”
李岳山面无表情的点头到。
“赵部长,打扰了,有时间过来QA开会吗?”
张一燕又把电话打给了物流部的部长赵谦。
“10:50就已经发了啊!”
张一燕泛起白眼对着电话嘟起了嘴,感情这位物流部的赵部长到现在还没看过邮件。
“赵部长说他马上过来。”
讲完电话,张一燕长出了一口气,向李岳山汇报到。
“老李啊,不是我说你,你就应该猛叼客户!”
上午11:40,还没进入QA的办公室,物流部长赵谦的“大嗓门”就从外面传了进来。
王林扭头望去,只见一位满脸横肉,五大三粗的汉字正背着双手,双眼望着天花板,脚下迈着八字步,慢慢悠悠的走进QA的办公室。
别看名字里有一个“谦”字,这个赵谦却是T社出了名的“当仁不让”,嗓门大,开口就是脏话,跟“谦”字搭不上任何关系。
但因为这位部长平时管理着50多号货运人员,也多是些粗人,大家对他的这种为人风格也就没有太多的计较。
“嗯嗯!”
跟着赵谦走进QA办公室的,还有面带笑容的制造部长郑良文,对赵谦的“高见”连连称赞。
“这边请坐!”
看到两位老大终于露了面,李岳山伸手示意去会议桌边开会,张一燕和王林也跟随李岳山入了座。
“这种低级错误,怎么可能是我们导致的呢?肯定是客户那边故意放个烟头进去栽赃我们的!”
赵谦拍着胸脯义愤填膺的说到,同时还用手指头狠狠的敲击着桌面,食指上的大金戒指与桌面撞的“咚咚”响,放佛他赵谦当时亲眼看到了客户将一个烟头丢进了箱子里一般。
“恩!老李最近陪客户吃饭少了吧?!人家放个烟头,明摆着是要你请客吃饭的嘛!”
郑良文随声附和到,并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推理”。
在万事“扯”为先的T社,彷佛大家都默认一个准则,那就是:不是自己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就算真的是自己事情,也要先往外推几推,实在推不出去了再去做,这样无论结果如何,对自己来说总不会吃亏。
“好家伙!明摆着是一个客户投诉,但到两个部长的嘴里,反而变成了恶意栽赃和品质部的服务不周。”
李岳山心中暗骂两个老家伙不是东西,他长吸一口气,双手抱胸,顺势往椅子后背上一靠,眯缝着的眼睛让人一度误认为他要睡着了,但从他时不时晃动的脑袋来看,他正在饶有兴趣的思考着两位部长的“分析”。
其实就算不跟眼前的两位部长开会,对于这次的客诉案件,他李岳山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赵谦管辖的物流部门在T社是出了名的混乱,别说是个烟头,就算是只老鼠躺在里面,他李岳山都不会觉得奇怪,而且赵谦又是出了名的“护犊子”,调查他容易,但这往后的工作相处可是个麻烦事!
李岳山今年才50出头,品质部部长的位子也才坐了10多年,虽说每个月2万多的工资有点儿少,但李岳山知道,盯着这个位子的人可不在少数!李岳山知道这些人都在等着有朝一日能够抓到自己的小辫子,然后取代自己。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T社这样的老牌公司里,高层管理这个职位,做人要远远重于做事,为了一个小小的品质问题而去得罪人,那是刚入职的小白才会干的傻事吧。
而郑良文就更不用说了,虽说产品是他那里生产的,但郑良文一贯的理念是,制造部只负责产品,不负责箱子,所以问他也是白问,拉他过来纯粹是走个过场。
李岳山就是想听他们自己是怎么为自己“辩护”的,将众人的结论传达给客户,品质部仅充当一个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甩手掌柜”,这就是李岳山长期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张一燕则不置可否的静静的望着李岳山,因为她知道,这是品质部长李岳山的主场,李岳山不发话,她是不敢有任何妄动的。
“一燕,去总务部帮我申请三张去天津的机票,加急的。”
沉默半响的李岳山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来,但这句话又明显只说了一半。
别说是张一燕,就连赵谦和郑良文都一时间没弄明白李岳山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众人只能疑惑的等待李岳山的后半句话。
见一圈人都愣在那里望着自己发呆,李岳山觉得自己的关子已经卖的可以了。
“今晚我跟赵部长和郑部长一起到天津走一趟啦,去好好的去伺候一下客户嘛,我做东,郑部长买单!大家觉得怎样?”
李岳山打趣的调侃到。
众人这才明白李岳山这是在拿郑良文的话来个“礼尚往来”,既然郑良文觉得李岳山“照顾客户不周”,那就请郑良文陪着李岳山“走一趟”,去好好的服侍一下客户,不仅如此,还要付钱买单,这玩笑开得可是恰到好处。
“部长好坏啦!害的人家瞎着急一场。”
张一燕发现自己连带着被李岳山开了玩笑,立马嗲声“怨”到。
“哈哈哈哈!”
众人也都哈哈大笑。
“但玩笑归玩笑,现在客户投诉这个事,我们总要去应对吧。“
李岳山脸色一正,扫视着两位部长说到。
”公司里的箱子清扫都是有标准规定的,我们也是有专人作业的,既然认为不是我们公司的问题,那咱们把这些证据整理后提交给客户就行了嘛,赵部长帮忙提供物流部的排查报告,郑部长帮忙提供制造部的排查报告,下午15:00之前提交给一燕整理,怎么样?”
趁着众人的注意力都在他李岳山身上,李岳山一口气的布置完所有的“作业”,作为T社的品质部长,他喜欢这种“把控全局”的感觉。
”恩,也行!还是老李考虑的周全嘛!哈哈!”
赵谦和郑良文两人“勉为其难”的点头称是,顺便再次”吹捧“了李岳山一把。
虽然没有明说,但任谁都看得出来李岳山是不想深究这件事情,赵谦和郑良文当然是借坡下驴,何乐而不为了。如果说要在自己身上找毛病,那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但要说去证明自己没毛病,那就简单的不值一提。
”那是的啦!我们部长的经验摆在那儿的嘛!“
张一燕又不失时机的娇声称赞到。
”承蒙关照!承蒙关照!哈哈哈哈!“
李岳山很是享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整个会议桌的气氛也变得十分融洽。
“关键还要实际确认一下我们的作业过程有没有问题。”
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案子就这么定了的时候,一个低沉的声音从旁边传了出来,众人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30出头的消瘦年轻人正一脸沉重的端坐在会议桌的最里面,此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压抑感跟周遭欢快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若不是此时冒出了一句话,众人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留意这个人的存在,不用猜,这人正是T社品质部的新入社员,李岳山眼中的“愣头青”,王林。 收起阅读 »
2020年中奇葩“求职记”---送给求职路的你们!
本人毕业十年,二本理科专业,在中部城市一直从事质量行业。毕业至今主要经历了两家大型民营上市公司,目前质量方面主管职位。自认为思想有点安逸,不太愿意折腾,但是现阶段集团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待遇下滑严重,所以就动了跳槽的心思。经历了小两个月时间,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民营上市公司(E公司,月薪15k,14薪),一家外资公司(L公司,月薪10K,单休加班的话12K-13K,14薪)。考虑到离家距离和平台发展,我最终选择了L公司。期间有问L公司HR要正式的offer,但是回复的是体检后就发,并要求我提供相关入职资料(社保、离职证明等)。体检这么多年,身体一直没有问题,而且L公司是世界500强集团公司,我以为入职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不疑有他。于是我在现公司提交了离职申请,并回绝了E公司的offer。然后周末我去L公司参加了入职体检,准备下周入职(之前有商讨入职时间)。接下来好戏就开始了。周一的时候,L公司的HR打电话给我说无法给我正常入职的offer,具体原因涉及到公司保密无法告知我,后来在我一直追问下,含糊其辞的说我体检有问题,安环不予通过。这样真的吓到我了,我真以为我身体有什么问题,于是想法设法沟通到了体检单位,但是被告知我的体检结果都是合格的啊。再打L公司hr的电话,他就不接了。就这样,我立马就成了一个即将失业的中年男人,心态有些崩溃。不过今天结果还好,找了公司领导,把离职单撤了回来,答应短期至少今年不会再离职(前期要离职的时候领导们也不希望我走)。把我的经历写出来,是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训,2020年,大灾之年,跳槽需谨慎哦! 收起阅读 »
质变11:如履薄冰
(谢谢大家一往的支持与陪伴,持续更新中。今天也给大家来一点而小剧透,李岳山离职之后的接任者不是主角王林,而是被称为“T社高级文员”八面玲珑的曾仁善(原T社生管部部长),两任部长一个性格刚烈似火,一个性格沉稳似水,完全两个极端,而这,都是王林所要面对并要适应的,打工不易,再次与诸位共勉!)
跟随李岳山走出加藤诚的办公室,王林还沉浸在刚刚被加藤诚所称赞的欣慰中,他喜欢这种感觉,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工场长很看重你嘛--!”
走在前面的李岳山意味深长的说到,话虽然是说给王林听的,但李岳山却头也不回的望着走廊上的天花板。
不用看脸,走在后面的王林已经感觉到了李岳山的不忿。
王林心中一震,方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在工场长面前的表现有点儿“喧宾夺主”了!
加藤诚对自己称赞有加,但自己的直属上司李岳山却被晾在了一旁,并且加藤诚给自己加工资的事情也并未征得李岳山的同意,李岳山完全被无视了。
从面试的第一天起,王林就知道加藤诚和李岳山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实习期,王林也感觉出来李岳山是一个权力欲望比较重的人,但在刚才,自己直接跟加藤诚对话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李岳山一贯的“风格”。
“谢谢部长!他好像对制造部的管理有意见。”
想起李岳山听不懂日语,自然也不知道他刚刚跟加藤诚的聊天内容,王林赶忙补充到,只是把“公司的品质管理”改为”制造部的管理“,毕竟这次的汇报对象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质量部长。
“哦--?”
李岳山挑了挑眉毛,斜眼看向王林,示意他继续。
“制造部的很多东西都很形式化,报表记录都是做假,走过场,那后面一旦发生什么品质问题,制造部肯定可以撇清干系,说自己没毛病了!”
看到李岳山来了兴趣,王林急忙将自己的“实习感悟”完整的说给李岳山。
李岳山听后为之一愣。
在T社,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了,或者确切的讲,他是很久没有看到过有人敢在T社的二把手---工场长面前说这样的话了。
看着王林,李岳山的眼中也泛出跟加藤诚同样的欣赏之情,有那么一瞬间,李岳山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一种李岳山年轻时的错觉,那个时候李岳山也是刚刚来到品质部,跟眼前的王林一样的天不怕地不怕。对标准的坚守,对规则的执着,李岳山喜欢那时候的自己,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跟年轻时候那个拼命三郎的李岳山不无关系。
但伴随着自己的职高权大,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李岳山感觉自己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束缚,品质部赖以生存的标准准则也变得逐渐模糊。
所以李岳山只能靠自己的直觉来做事,这,或许就是外人眼中他李岳山“随性”的原因吧。
“Too young,Too simple!”
李岳山在心中发出这样一句感慨,但连李岳山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句感慨是说给王林的,还是说给他李岳山自己的。
想起自己已经是T社的品质部长,并且是T社15年工龄的品质部长,李岳山望向王林的热忱的眼光也随之收回,渐渐的变得冷漠。
对于T社制造部的管理问题,“四大金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部长级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讲出来,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只有刚入职的小白才会不知道吧。
“嗯!对对对!有眼光!”
眨了眨眼睛,李岳山将笑容拉回脸上,满怀鼓励的望着王林说到。
“明白!部长。”
得到李岳山的首肯,王林长出了一口气。
”看来以后说话做事要特别小心啊!“
王林心中告诫自己,虽然今天工资谈的不错,但自己在T社能活几天,工资能拿多久,一切都还是未知。俗话说”预见未来,不如总结过去“,自己今天的这个职位,前面已经不知道多少人被迫离职,”如履薄冰“这个词,王林此时此刻才深切体会到它的涵义。
”部长,问一下,以后工场长会不会经常找我谈话啊,我应该怎么回答他才好呢?“
既然以后还要面对,王林心一横,直接向李岳山示弱,至少对于李岳山,王林觉得自己跟他是”远无仇,近无怨“,,现在处于这样的纷争之中,王林不想明确的站在谁的对立面,他关心的只是如何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以及家中守候的老婆。
”啥事我们都先谈一下就行了,工场长重视你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品质部也好做事。“
听到王林咨询自己问题,李岳山很高兴,便指点王林到。
”嗯!好的,谢谢部长!“
王林略一思索,便郑重的向李岳山点头称谢。
王林明白,李岳山就是要他凡事在向工场长汇报之前,要先向李岳山报告,并且在报告给工场长的时候,要多为品质部着想。
”好难,也好有意思的差事!“
王林心中感慨,但不管如何,清楚两位领导的大致想法之后,自己应该充当什么角色,至少会变得有点儿眉目了。 收起阅读 »
跟随李岳山走出加藤诚的办公室,王林还沉浸在刚刚被加藤诚所称赞的欣慰中,他喜欢这种感觉,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工场长很看重你嘛--!”
走在前面的李岳山意味深长的说到,话虽然是说给王林听的,但李岳山却头也不回的望着走廊上的天花板。
不用看脸,走在后面的王林已经感觉到了李岳山的不忿。
王林心中一震,方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在工场长面前的表现有点儿“喧宾夺主”了!
加藤诚对自己称赞有加,但自己的直属上司李岳山却被晾在了一旁,并且加藤诚给自己加工资的事情也并未征得李岳山的同意,李岳山完全被无视了。
从面试的第一天起,王林就知道加藤诚和李岳山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实习期,王林也感觉出来李岳山是一个权力欲望比较重的人,但在刚才,自己直接跟加藤诚对话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李岳山一贯的“风格”。
“谢谢部长!他好像对制造部的管理有意见。”
想起李岳山听不懂日语,自然也不知道他刚刚跟加藤诚的聊天内容,王林赶忙补充到,只是把“公司的品质管理”改为”制造部的管理“,毕竟这次的汇报对象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质量部长。
“哦--?”
李岳山挑了挑眉毛,斜眼看向王林,示意他继续。
“制造部的很多东西都很形式化,报表记录都是做假,走过场,那后面一旦发生什么品质问题,制造部肯定可以撇清干系,说自己没毛病了!”
看到李岳山来了兴趣,王林急忙将自己的“实习感悟”完整的说给李岳山。
李岳山听后为之一愣。
在T社,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了,或者确切的讲,他是很久没有看到过有人敢在T社的二把手---工场长面前说这样的话了。
看着王林,李岳山的眼中也泛出跟加藤诚同样的欣赏之情,有那么一瞬间,李岳山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一种李岳山年轻时的错觉,那个时候李岳山也是刚刚来到品质部,跟眼前的王林一样的天不怕地不怕。对标准的坚守,对规则的执着,李岳山喜欢那时候的自己,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跟年轻时候那个拼命三郎的李岳山不无关系。
但伴随着自己的职高权大,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李岳山感觉自己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束缚,品质部赖以生存的标准准则也变得逐渐模糊。
所以李岳山只能靠自己的直觉来做事,这,或许就是外人眼中他李岳山“随性”的原因吧。
“Too young,Too simple!”
李岳山在心中发出这样一句感慨,但连李岳山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句感慨是说给王林的,还是说给他李岳山自己的。
想起自己已经是T社的品质部长,并且是T社15年工龄的品质部长,李岳山望向王林的热忱的眼光也随之收回,渐渐的变得冷漠。
对于T社制造部的管理问题,“四大金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部长级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讲出来,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只有刚入职的小白才会不知道吧。
“嗯!对对对!有眼光!”
眨了眨眼睛,李岳山将笑容拉回脸上,满怀鼓励的望着王林说到。
“明白!部长。”
得到李岳山的首肯,王林长出了一口气。
”看来以后说话做事要特别小心啊!“
王林心中告诫自己,虽然今天工资谈的不错,但自己在T社能活几天,工资能拿多久,一切都还是未知。俗话说”预见未来,不如总结过去“,自己今天的这个职位,前面已经不知道多少人被迫离职,”如履薄冰“这个词,王林此时此刻才深切体会到它的涵义。
”部长,问一下,以后工场长会不会经常找我谈话啊,我应该怎么回答他才好呢?“
既然以后还要面对,王林心一横,直接向李岳山示弱,至少对于李岳山,王林觉得自己跟他是”远无仇,近无怨“,,现在处于这样的纷争之中,王林不想明确的站在谁的对立面,他关心的只是如何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以及家中守候的老婆。
”啥事我们都先谈一下就行了,工场长重视你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品质部也好做事。“
听到王林咨询自己问题,李岳山很高兴,便指点王林到。
”嗯!好的,谢谢部长!“
王林略一思索,便郑重的向李岳山点头称谢。
王林明白,李岳山就是要他凡事在向工场长汇报之前,要先向李岳山报告,并且在报告给工场长的时候,要多为品质部着想。
”好难,也好有意思的差事!“
王林心中感慨,但不管如何,清楚两位领导的大致想法之后,自己应该充当什么角色,至少会变得有点儿眉目了。 收起阅读 »
在质量方面我们究竟最欠缺什么?!
本文原自姜传武老师所有的“质量管理与工具实战交流平台。
前言:为什么不愿意把事情讲清楚?为什么不喜欢遵标准守规范?为什么不习惯探求问题的本质?本期的这篇文章,将以宏观的视角,带您从文化和哲学层面上做一下剖析。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质量管理的文章,它是作者思考了很久而今天终于发出的呐喊,其中的每一句褒与贬,都是希望唤醒国人的科学精神!
提高质量水平,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有人可以立即给出一大堆的选项,如:购买先进的设备、招聘高素质的人才、选用好的供应商、加严标准、推行先进的质量工具、制定先进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等等,当然也有人会想到质量意识和理念。
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
先看下面的一张设计图,你会有什么感想呢?
再看一则生活中的例子,平时喜欢自己在家做菜的朋友一定熟悉下面这种题材的风格吧,请注意红色圈圈里的内容:
在我所评审过的为数众多的生产现场作业指导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模糊描述和规定,这需要通过操作者的悟性、偏好和习惯来执行!在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感兴趣的朋友,你们就自己到生产车间中去印证一下吧。
没错,这是一种不喜欢定量化、不喜欢标准化、不喜欢把事情交待明确的习惯!请问,在这种习惯下,能做出一致性高的产品和菜品来吗?
还有,我们经常讲“原则上”怎样、怎样,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以备不测,可以随时有所变通。有规定但可以例外,至于有哪些例外,也并未明确地指出来,这就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境而迁啦~
从根儿上讲,这是我们在文化层面上的一大特点!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群体习惯,这种习惯稳定传承,根植到了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
质量管理不是依靠个人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它管控的对象是现代制造业中的具体制造过程和产品,它们有着明确的功能要求、特性指标和标准!现代制造业在科学的框架下产生,而科学的产生又是源于特定的哲学土壤。爱因斯坦曾在解释人类世界为什么能够产生科学时说过,科学的产生是由于两件东西:一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体系,二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实证逻辑体系,它们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它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本质。形式逻辑主张:非对即错,非黑即白,凡事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实证体系,就是对于一种假设,必须经过观察或实验来验证它的真伪。
这恰恰就是质量管理、质量标准、问题解决对应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科学没有在我们这里产生呢?另一位熟悉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科学大家杨振宁先生曾经给出过这样一个解释,他说,我们没有产生科学,也是由于两件东西:一是易经中的阴阳,二是关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它们也都是哲学层面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阴阳哲学主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且没有确定的界限和标准,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对与错也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因时因境而互相转化的,这也是易经中“易”的含义;五行哲学主张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生相克的。
这样的哲学理念(以下称之为阴阳辩证法)与形式逻辑正好背道而驰!也与需要明确标准的质量管理理念相违背。
由于我们不存在产生科学的这种土壤(注: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其实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也没有产生科学的这种土壤),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的质量管理和问题解决方法论,自然也就天生不在我们这边!
我们的文学、建筑、绘画、中医、音乐等无不体现着这种哲学理念,比如中医中的气,它分为阳气和阴气,还有虚和实,虚又分为阴虚和阳虚。人生病了,就说明体内的阴阳之气所达成的平衡破坏掉了,需要通过相应的治疗来恢复这种平衡。
阴阳哲学理念已深深地刻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中,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
谈到这里,有人可能想问:形式逻辑和实证逻辑催生出了科学,那么就是先进的、好的,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是不是就是落后的、不好的呢?
当然不是!
形式逻辑,可以使事物有着一个明确的是非界限,但是它容易存在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因此,形式逻辑必须伴有实证逻辑,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来确认一个正确的、公认的论断。归结到要讨论的质量上,就是在制定一个标准时,会纠结合理不合理,这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例如,焊接两个工件时,我们要求焊接后的接头强度要达到500兆帕以上,到底合不合理呢?大家不要争论,更不要拍脑袋,而是要通过实验,使用该零件在设备上的工作载荷来进行测试。那么,所用的焊接参数,如电流合不合理呢?这同样要通过工艺试验来进行评定。一旦通过了试验,我们就要明确地规定下来,要写得明明白白,而不是像本文开始时的那两个例子那样“尽量平”、“适量”、“略微”、“少许”等模糊的描述。
形式逻辑如果走向了极端,就会在认识事物时过于偏颇或偏激。而根据阴阳哲学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一定会有不好的一面。这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导入一个新的改善措施时,需要考虑:在提高了所期望的性能指标后,会不会引起另外的风险呢?例如,在焊接时,焊接电流可以同时增加熔深和焊缝的余高,如下图所示,“熔深”是大些好,而“余高”过高会导致应力集中,使得焊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失效,所以在通过增加电流值来改善熔深时,就需要考虑到会存在着余高增加这种风险。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单向思考”,而是同时考虑到负面效应,并通过寻求不断优化的措施来找到一个最佳值。这与阴阳哲学理念下的“中庸”和“适度”是相吻合的,有人也称为“灰度”。
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这个“指导”是指主动地提前想到,而不是等到失败了再改变研究方向!
我们国家执行TQM(全面质量管理)也有不少年头了,但是都是做了些什么呢?我国的TQM是上世纪从日本引进的,基本上只在一线员工(准确地说是生产线员工)那里搞!请问:如果客户需求识别有问题、设计/图纸有问题、工艺有问题、设备精度有问题、工作流程有问题、体系不完善,那么一线员工能改善得了吗?一线员工能够使用集合了较深的数理统计分析理论的DOE来对设计和工艺进行优化吗?!这样的TQM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而日本企业的TQM为什么是主要在一线员工那里执行呢?因为以上列举的那些方面,他们已经做得很完善了呀!他们只是在对一些日常生产中出现的变异进行持续改善就行了,自然也就只需要一线员工就行了。
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易经中“易”的概念,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绝对的照搬!
另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阴阳辩证法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一些超验的自然现象(尽管它不能直接用来发现这些科学规律),从而去做进一步的研究,例如量子力学,这些概念当时可是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搞得很懵的哦~。量子力学认为当物体的尺度小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一些超出人们已有认知的超验现象,例如,对于单个电子来说,它相对于原子核的距离不是固定的,是没有办法准确测量的,总是在发生着随机的变化。这里就是体现了“易”的概念。
量子力学还认为 (也已经得到了证实),对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某种关系的两个粒子,这时如果把它们分离开,它们仍旧会保持着联系,一个有变化,另一个也会同步发生着对应的变化,不管它们之间被分开的距离有多远!这也是可以使用阴阳辩证法来解释的,即这两个粒子为互相影响的阴阳的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这两种哲学概念(阴阳辩证法与形式逻辑)人为对立起来,可以在阴阳辩证法的启发下,来对基于形式逻辑下所发现的科学规律进行优化,使之更加合理和适用!请注意:这必须是以形式逻辑作为一个前提,在此前提下再采用阴阳辩证法,来进行更加客观和合理的应用!不可以反过来!
阴阳五行一旦被用成了极端,完全抛开形式逻辑的概念,就会成为不讲依据的诡辩论,产生“泼妇骂街”的效果,这样就会贻害无穷——它使人们变得欠缺是非观、缺乏标准法规的意识、圆滑世故、故意不把事情讲明白,这对于质量管理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总之,尽管我们的文化中天生缺乏科学产生所依赖的哲学土壤,但是也有非常好的一面,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些,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就会使我们做事情时更加完美。不可以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谈到科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与我们平时的工作有关系,在这里,我干脆把科学的三大要素都列出来:
1、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
2、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
3、科学的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
上面探讨的是第3条,第2条本文中不作探讨,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第1条,因为这一条(科学的目的) 与质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所缺乏的!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就是透过实际看到的现象来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不断刨根问底直到现象的本质。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正在使我们的物理、化学的课本变得越来越厚,我们的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辛苦~
科学精神体现在对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上,就是透过不良/故障的现象来一步步、一层层地分析和剥离,不断地问“为什么”,并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每一步的推断性,直到找到所期望的根本原因。这就是科学精神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体现。下面是一个汽车启动失败的案例:
阴阳五行没有被用来揭示过一条内在规律,这是因为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从一些远古的自然现象中高度抽象和总结而来的,是对现象的归纳和推演,而不是对为什么会发生那些自然现象的原因解释,说到底,阴阳五行所表达的内容,其实还是一种结果,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所导致的结果。结果是不能用来解释结果的,这违背因果律,只有原因才能解释结果。
请看下面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我看见水从山坡上流到了平地上,噢,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我可以利用这个现象来修建水渠、疏通河流来灌溉农田。这就是上面讲的归纳和推演。所以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为什么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能利用这种现象得到好处就行!
场景二、科学的做法:为什么水会从山坡上流下来呢?我们去问牛顿吧,他说世界上存在一种力,叫做万有引力,噢明白了,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地表的水与地心之间也存在这种力啊,是水被地心吸引的缘故啊。正是当年牛顿被掉落的苹果砸中后,不断去研究苹果为什么会掉落,才发现了万有引力这种科学规律的。
试想:如果当年牛顿是一个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他何必去做那些看似没用又费劲的事呢?
当然,阴阳五行可以使人具有辩证的思想,做人处事更加客观、合理,还可以用来占卜、算命、观星、看风水、制定24节气(五行)等 (请注意:这些通通不能称之为迷信,只是社会上存在太多的不懂装懂的江湖骗子罢了)。
由于缺乏用来指导探究科学规律的文化和哲学根源,这就使得我们国人缺乏了不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中国古代不是也出现了很多发明吗?我们的中医也是非常地发达,也是很有疗效,难道这都与科学无关吗?
这些发明的确与科学无关!它们是一些经验的总结,仅仅停留在了技术和应用层面上,而科学是对现象背后的深层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不去问为什么它总是指向南方,因此就没有发现磁场规律的可能了,更谈不上与磁场有关的一切物理规律和发明创造了!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却主要是被用来制作庆典的鞭炮,传到西方去以后,西方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扬光大,制造出了先进的热兵器,又反过来给过我们这个曾发明了火药却仍旧在使用冷兵器的民族以降维式的打击!
中医中的把脉、中药、针灸、拔罐等,这些古典的诊疗方法非常地有效,然而至今都说不清楚它们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人们也不想去弄清楚,仅仅是满足于这些实用的经验!可以想象,如果其作用的微观机制被发现并用于实践,那将是对西医的碾压!甚或引导出全新的科学规律。
这种只注重外在用途而不注重内在规律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这使得我们国人一般都非常地现实,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在短期内是难以见到经济效益的科学研究!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只是满足于对现象的应对上,水来土挡,兵来将挡,或者只满足和止步于浅层的、直观的原因,敲敲打打,暂时应付过去就行。
以上剖析看似无情,却绝对没有任何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的意思,这是为了认清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明确改进的方向。事实上,我们这个民族同样在为这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贡献着第一流的智慧,例如,世界著名的汤森路透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顶尖的世界前100名材料科学家排名中,前六名全是华人,而且多数是毕业于我国的本科院校。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华裔企业家朱柏章 (Buck Gee)前不久在斯坦福大学“亚洲对下一世代硅谷企业家的意义是什么?”研讨会中表示,亚裔虽只占全美国人口6%,却占硅谷高科技业整体人力的52%。另外,旧金山湾区(硅谷,美国大牌高科技公司云集之地)的亚裔人口中80%是第一代或第二代新移民!
这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不缺乏优秀的个体,只是需要一个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因此,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的反思才是最根本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层面,本篇一开始罗列出的一切质量改进的措施均不会有效发挥作用的!例如,
即便是给你最先进的设备,你能在上面设置上正确的参数吗?
即便是给你配上高级的人才,他们知道所做的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标准吗?领导/老板允许他们做一些成效显著、持久,但需要较高投资和较长时间的改善吗?这些领导/老板可都是很现实的,他们对待人才就是只想拿来就能用,用了就得赶紧出成果,出了成果就得马上换钱来!
即便是你给老板和员工讲一大堆外来的质量概念和工具,他们可能还是会一脸懵逼、不知所云,因为在他们的思维架构中,缺乏了最基本的科学思维和形式逻辑这一层!
下面就总结一下吧:
我们的质量提升和改善的根本措施,应当始自于对文化、哲学和科学理念的反思,进而形成基于科学理念的质量文化,这就是:
1、在规则标准前提下的变通与辩证;2、刨根问底直达本质的精神。
这就是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最欠缺的!
我们真的需要做得这么彻底,尽管这样做很难,很难。
可以相信,一旦我们从真正地这个层面上觉醒了,加之我们的智商和勤奋,那将会使这个国家的科技、质量的竞争力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后,真诚地希望各位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将它多多分享给你所认识的高层管理人士,因为他们才是文化反思效果最好,并有可能带来更多改变的群体!
关注姜传武老师的”质量管理与工具实战交流平台“,将会获得包含质量管理、质量工具、工作方式、前沿理念等的知识与经验,所有文章与分享均具有独有观点与视角,且100%原创!
收起阅读 »
前言:为什么不愿意把事情讲清楚?为什么不喜欢遵标准守规范?为什么不习惯探求问题的本质?本期的这篇文章,将以宏观的视角,带您从文化和哲学层面上做一下剖析。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质量管理的文章,它是作者思考了很久而今天终于发出的呐喊,其中的每一句褒与贬,都是希望唤醒国人的科学精神!
提高质量水平,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有人可以立即给出一大堆的选项,如:购买先进的设备、招聘高素质的人才、选用好的供应商、加严标准、推行先进的质量工具、制定先进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等等,当然也有人会想到质量意识和理念。
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
先看下面的一张设计图,你会有什么感想呢?
再看一则生活中的例子,平时喜欢自己在家做菜的朋友一定熟悉下面这种题材的风格吧,请注意红色圈圈里的内容:
在我所评审过的为数众多的生产现场作业指导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模糊描述和规定,这需要通过操作者的悟性、偏好和习惯来执行!在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感兴趣的朋友,你们就自己到生产车间中去印证一下吧。
没错,这是一种不喜欢定量化、不喜欢标准化、不喜欢把事情交待明确的习惯!请问,在这种习惯下,能做出一致性高的产品和菜品来吗?
还有,我们经常讲“原则上”怎样、怎样,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以备不测,可以随时有所变通。有规定但可以例外,至于有哪些例外,也并未明确地指出来,这就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境而迁啦~
从根儿上讲,这是我们在文化层面上的一大特点!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群体习惯,这种习惯稳定传承,根植到了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
质量管理不是依靠个人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它管控的对象是现代制造业中的具体制造过程和产品,它们有着明确的功能要求、特性指标和标准!现代制造业在科学的框架下产生,而科学的产生又是源于特定的哲学土壤。爱因斯坦曾在解释人类世界为什么能够产生科学时说过,科学的产生是由于两件东西:一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体系,二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实证逻辑体系,它们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它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本质。形式逻辑主张:非对即错,非黑即白,凡事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实证体系,就是对于一种假设,必须经过观察或实验来验证它的真伪。
这恰恰就是质量管理、质量标准、问题解决对应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科学没有在我们这里产生呢?另一位熟悉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科学大家杨振宁先生曾经给出过这样一个解释,他说,我们没有产生科学,也是由于两件东西:一是易经中的阴阳,二是关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它们也都是哲学层面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阴阳哲学主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且没有确定的界限和标准,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对与错也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因时因境而互相转化的,这也是易经中“易”的含义;五行哲学主张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生相克的。
这样的哲学理念(以下称之为阴阳辩证法)与形式逻辑正好背道而驰!也与需要明确标准的质量管理理念相违背。
由于我们不存在产生科学的这种土壤(注: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其实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也没有产生科学的这种土壤),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的质量管理和问题解决方法论,自然也就天生不在我们这边!
我们的文学、建筑、绘画、中医、音乐等无不体现着这种哲学理念,比如中医中的气,它分为阳气和阴气,还有虚和实,虚又分为阴虚和阳虚。人生病了,就说明体内的阴阳之气所达成的平衡破坏掉了,需要通过相应的治疗来恢复这种平衡。
阴阳哲学理念已深深地刻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中,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
谈到这里,有人可能想问:形式逻辑和实证逻辑催生出了科学,那么就是先进的、好的,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是不是就是落后的、不好的呢?
当然不是!
形式逻辑,可以使事物有着一个明确的是非界限,但是它容易存在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因此,形式逻辑必须伴有实证逻辑,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来确认一个正确的、公认的论断。归结到要讨论的质量上,就是在制定一个标准时,会纠结合理不合理,这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例如,焊接两个工件时,我们要求焊接后的接头强度要达到500兆帕以上,到底合不合理呢?大家不要争论,更不要拍脑袋,而是要通过实验,使用该零件在设备上的工作载荷来进行测试。那么,所用的焊接参数,如电流合不合理呢?这同样要通过工艺试验来进行评定。一旦通过了试验,我们就要明确地规定下来,要写得明明白白,而不是像本文开始时的那两个例子那样“尽量平”、“适量”、“略微”、“少许”等模糊的描述。
形式逻辑如果走向了极端,就会在认识事物时过于偏颇或偏激。而根据阴阳哲学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一定会有不好的一面。这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导入一个新的改善措施时,需要考虑:在提高了所期望的性能指标后,会不会引起另外的风险呢?例如,在焊接时,焊接电流可以同时增加熔深和焊缝的余高,如下图所示,“熔深”是大些好,而“余高”过高会导致应力集中,使得焊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失效,所以在通过增加电流值来改善熔深时,就需要考虑到会存在着余高增加这种风险。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单向思考”,而是同时考虑到负面效应,并通过寻求不断优化的措施来找到一个最佳值。这与阴阳哲学理念下的“中庸”和“适度”是相吻合的,有人也称为“灰度”。
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这个“指导”是指主动地提前想到,而不是等到失败了再改变研究方向!
我们国家执行TQM(全面质量管理)也有不少年头了,但是都是做了些什么呢?我国的TQM是上世纪从日本引进的,基本上只在一线员工(准确地说是生产线员工)那里搞!请问:如果客户需求识别有问题、设计/图纸有问题、工艺有问题、设备精度有问题、工作流程有问题、体系不完善,那么一线员工能改善得了吗?一线员工能够使用集合了较深的数理统计分析理论的DOE来对设计和工艺进行优化吗?!这样的TQM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而日本企业的TQM为什么是主要在一线员工那里执行呢?因为以上列举的那些方面,他们已经做得很完善了呀!他们只是在对一些日常生产中出现的变异进行持续改善就行了,自然也就只需要一线员工就行了。
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易经中“易”的概念,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绝对的照搬!
另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阴阳辩证法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一些超验的自然现象(尽管它不能直接用来发现这些科学规律),从而去做进一步的研究,例如量子力学,这些概念当时可是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搞得很懵的哦~。量子力学认为当物体的尺度小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一些超出人们已有认知的超验现象,例如,对于单个电子来说,它相对于原子核的距离不是固定的,是没有办法准确测量的,总是在发生着随机的变化。这里就是体现了“易”的概念。
量子力学还认为 (也已经得到了证实),对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某种关系的两个粒子,这时如果把它们分离开,它们仍旧会保持着联系,一个有变化,另一个也会同步发生着对应的变化,不管它们之间被分开的距离有多远!这也是可以使用阴阳辩证法来解释的,即这两个粒子为互相影响的阴阳的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这两种哲学概念(阴阳辩证法与形式逻辑)人为对立起来,可以在阴阳辩证法的启发下,来对基于形式逻辑下所发现的科学规律进行优化,使之更加合理和适用!请注意:这必须是以形式逻辑作为一个前提,在此前提下再采用阴阳辩证法,来进行更加客观和合理的应用!不可以反过来!
阴阳五行一旦被用成了极端,完全抛开形式逻辑的概念,就会成为不讲依据的诡辩论,产生“泼妇骂街”的效果,这样就会贻害无穷——它使人们变得欠缺是非观、缺乏标准法规的意识、圆滑世故、故意不把事情讲明白,这对于质量管理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总之,尽管我们的文化中天生缺乏科学产生所依赖的哲学土壤,但是也有非常好的一面,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些,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就会使我们做事情时更加完美。不可以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谈到科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与我们平时的工作有关系,在这里,我干脆把科学的三大要素都列出来:
1、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
2、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
3、科学的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
上面探讨的是第3条,第2条本文中不作探讨,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第1条,因为这一条(科学的目的) 与质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所缺乏的!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就是透过实际看到的现象来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不断刨根问底直到现象的本质。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正在使我们的物理、化学的课本变得越来越厚,我们的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辛苦~
科学精神体现在对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上,就是透过不良/故障的现象来一步步、一层层地分析和剥离,不断地问“为什么”,并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每一步的推断性,直到找到所期望的根本原因。这就是科学精神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体现。下面是一个汽车启动失败的案例:
阴阳五行没有被用来揭示过一条内在规律,这是因为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从一些远古的自然现象中高度抽象和总结而来的,是对现象的归纳和推演,而不是对为什么会发生那些自然现象的原因解释,说到底,阴阳五行所表达的内容,其实还是一种结果,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所导致的结果。结果是不能用来解释结果的,这违背因果律,只有原因才能解释结果。
请看下面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我看见水从山坡上流到了平地上,噢,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我可以利用这个现象来修建水渠、疏通河流来灌溉农田。这就是上面讲的归纳和推演。所以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为什么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能利用这种现象得到好处就行!
场景二、科学的做法:为什么水会从山坡上流下来呢?我们去问牛顿吧,他说世界上存在一种力,叫做万有引力,噢明白了,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地表的水与地心之间也存在这种力啊,是水被地心吸引的缘故啊。正是当年牛顿被掉落的苹果砸中后,不断去研究苹果为什么会掉落,才发现了万有引力这种科学规律的。
试想:如果当年牛顿是一个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他何必去做那些看似没用又费劲的事呢?
当然,阴阳五行可以使人具有辩证的思想,做人处事更加客观、合理,还可以用来占卜、算命、观星、看风水、制定24节气(五行)等 (请注意:这些通通不能称之为迷信,只是社会上存在太多的不懂装懂的江湖骗子罢了)。
由于缺乏用来指导探究科学规律的文化和哲学根源,这就使得我们国人缺乏了不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中国古代不是也出现了很多发明吗?我们的中医也是非常地发达,也是很有疗效,难道这都与科学无关吗?
这些发明的确与科学无关!它们是一些经验的总结,仅仅停留在了技术和应用层面上,而科学是对现象背后的深层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不去问为什么它总是指向南方,因此就没有发现磁场规律的可能了,更谈不上与磁场有关的一切物理规律和发明创造了!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却主要是被用来制作庆典的鞭炮,传到西方去以后,西方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扬光大,制造出了先进的热兵器,又反过来给过我们这个曾发明了火药却仍旧在使用冷兵器的民族以降维式的打击!
中医中的把脉、中药、针灸、拔罐等,这些古典的诊疗方法非常地有效,然而至今都说不清楚它们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人们也不想去弄清楚,仅仅是满足于这些实用的经验!可以想象,如果其作用的微观机制被发现并用于实践,那将是对西医的碾压!甚或引导出全新的科学规律。
这种只注重外在用途而不注重内在规律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这使得我们国人一般都非常地现实,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在短期内是难以见到经济效益的科学研究!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只是满足于对现象的应对上,水来土挡,兵来将挡,或者只满足和止步于浅层的、直观的原因,敲敲打打,暂时应付过去就行。
以上剖析看似无情,却绝对没有任何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的意思,这是为了认清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明确改进的方向。事实上,我们这个民族同样在为这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贡献着第一流的智慧,例如,世界著名的汤森路透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顶尖的世界前100名材料科学家排名中,前六名全是华人,而且多数是毕业于我国的本科院校。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华裔企业家朱柏章 (Buck Gee)前不久在斯坦福大学“亚洲对下一世代硅谷企业家的意义是什么?”研讨会中表示,亚裔虽只占全美国人口6%,却占硅谷高科技业整体人力的52%。另外,旧金山湾区(硅谷,美国大牌高科技公司云集之地)的亚裔人口中80%是第一代或第二代新移民!
这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不缺乏优秀的个体,只是需要一个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因此,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的反思才是最根本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层面,本篇一开始罗列出的一切质量改进的措施均不会有效发挥作用的!例如,
即便是给你最先进的设备,你能在上面设置上正确的参数吗?
即便是给你配上高级的人才,他们知道所做的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标准吗?领导/老板允许他们做一些成效显著、持久,但需要较高投资和较长时间的改善吗?这些领导/老板可都是很现实的,他们对待人才就是只想拿来就能用,用了就得赶紧出成果,出了成果就得马上换钱来!
即便是你给老板和员工讲一大堆外来的质量概念和工具,他们可能还是会一脸懵逼、不知所云,因为在他们的思维架构中,缺乏了最基本的科学思维和形式逻辑这一层!
下面就总结一下吧:
我们的质量提升和改善的根本措施,应当始自于对文化、哲学和科学理念的反思,进而形成基于科学理念的质量文化,这就是:
1、在规则标准前提下的变通与辩证;2、刨根问底直达本质的精神。
这就是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最欠缺的!
我们真的需要做得这么彻底,尽管这样做很难,很难。
可以相信,一旦我们从真正地这个层面上觉醒了,加之我们的智商和勤奋,那将会使这个国家的科技、质量的竞争力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后,真诚地希望各位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将它多多分享给你所认识的高层管理人士,因为他们才是文化反思效果最好,并有可能带来更多改变的群体!
关注姜传武老师的”质量管理与工具实战交流平台“,将会获得包含质量管理、质量工具、工作方式、前沿理念等的知识与经验,所有文章与分享均具有独有观点与视角,且100%原创!
收起阅读 »
深圳松柏路石岩边某知名上市企业招聘体系工程师1枚,薪资8K-10K
加V:344713766联系,合则约见,出粮准每月10日,13薪,年龄最好23-33岁,英语懂得基本写,读。社保公积金等按劳动法。
职位名称:质量体系工程师
职位要求:1). 精通ISO9001,能独立编写体系文件,有推行或维持体系成功经验并具有内审资格证书
2). 能够独立主持内审,管理评审和监督审核工作,从执行到实践规划
3). 3年以上体系建设及体系稽查工作经验,熟悉品质环保培训ISO等体系相关知识;
4). 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善于部门沟通,服从管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工作描述:
1.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年度质量体系审核ISO9001,包含内部、第三方以及客户方审核;接触过QC080000,OHSAS18000,ISO14001
2、开展定向会议和交流,发布制定的任务到部门,定期安排和执行质量体系相关培训
3、根据内部质量审核标准和审核计划,对所有业务部门执行审核、审计、预防、纠正措施的持续跟踪、维护和更新文档管理中心;
4、协调和联系公司各业务部门的资源、外部的认证机构及客户指定的相关机构,处理质量体系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 跟进通信、数据行业品牌客户审核清单填写,审核问题关闭,客户提出的新的体系要求、质量工具理论、质量改善活动需要协助部门经理跟进、导入、实施 。
6、 协助部门经理从点(CAR纠正预防措施)到面(ISO流程) 进行跟进内部质量改善活动,对接公司总部推行的各种改善活动。
收起阅读 »
职位名称:质量体系工程师
职位要求:1). 精通ISO9001,能独立编写体系文件,有推行或维持体系成功经验并具有内审资格证书
2). 能够独立主持内审,管理评审和监督审核工作,从执行到实践规划
3). 3年以上体系建设及体系稽查工作经验,熟悉品质环保培训ISO等体系相关知识;
4). 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善于部门沟通,服从管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工作描述:
1.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年度质量体系审核ISO9001,包含内部、第三方以及客户方审核;接触过QC080000,OHSAS18000,ISO14001
2、开展定向会议和交流,发布制定的任务到部门,定期安排和执行质量体系相关培训
3、根据内部质量审核标准和审核计划,对所有业务部门执行审核、审计、预防、纠正措施的持续跟踪、维护和更新文档管理中心;
4、协调和联系公司各业务部门的资源、外部的认证机构及客户指定的相关机构,处理质量体系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 跟进通信、数据行业品牌客户审核清单填写,审核问题关闭,客户提出的新的体系要求、质量工具理论、质量改善活动需要协助部门经理跟进、导入、实施 。
6、 协助部门经理从点(CAR纠正预防措施)到面(ISO流程) 进行跟进内部质量改善活动,对接公司总部推行的各种改善活动。
收起阅读 »
质变10:人为财死
(多谢大家关注!持续更新中。。。)
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发现开机账号还是前任李海波的。
“小叶姐,有密码吗?”
王林扭头问向品质文员罗小叶。
“这个,等一下,我问问。”
罗小叶边说边看了一眼李岳山,发现李岳山仍然一脸严肃的在看电脑,便赶忙起身来到李岳山身旁,鞠了一躬后向李岳山咨询。
“部长好!那个李海波的开机密码。。。”
和跟王林说话的语气不同,罗小叶跟李岳山说话时显得异常谨慎而恭维。
“嗯!”
李岳山边看电脑边点了一下头。
“好的,谢谢!”
得到李岳山的批准,罗小叶长出了一口气,又赶忙来到王林旁边,拿出一张便利贴,在上面写上了一串密码。
“这是开机密码。”
罗小叶边写边说到。
“谢谢小叶姐!”
王林客气的说到。
自己的办公桌与李岳山的办公桌之间只隔着罗小叶的办公桌,距离不过3米远,李岳山应该早已听到了自己咨询罗小叶密码的事情,并且从刚才罗小叶给自己写密码也可判断出罗小叶早就知道电脑的密码,但这事还是要罗小叶正式征求过李岳山的同意后才能告诉自己密码。
“权力欲望蛮重的嘛!”
仅通过要密码这一个事,王林便感受到了李岳山浓浓的官威!
输入罗小叶写的密码,登录进去,王林发现电脑桌面空空如也。
“老兄,走的时候就不能留点儿啥吗?”
斜眼扫了一下桌面上的冲击痕,王林心中感慨,看来这是一份既没有交接书也没有工作指南的“危险”职务啊。
转眼已经在制造部实习了5天时间,今天是最后一天了,通过这5天的观察,王林发现这家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跟一般的民营企业一样,员工不按要求作业,记录表单应付了事,不良率被掩盖,数据被篡改,规范标准更是早已被束之高阁,现场执行巡查任务的IPQC也形同虚设。
“想一下子变好那是不可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行去改善的话有可能最终是自身难保。”
王林心想,暂且不说自己是一个新来的,在这家开厂将近30年的老牌公司里,不用想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一个不小心,那就又要去找工作了。
“睁只眼闭只眼,先稳住了再说吧。”
毕竟从事品质多年,王林这样劝慰自己。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王林的意料。
上午9:30,部长会议结束后,李岳山来到王林的身边。
“小王,我们去一下工场长的办公室吧,他找你有点儿事。”
李岳山说的很客气,同时深深的看了一眼王林。
“啊,好的,部长。”
王林赶忙站起来回答到,然后跟随李岳山走向工场长加藤诚的办公室。
不知道为什么,一贯态度高傲的李岳山每次跟王林说话的时候都会显得非常客气,这反而让王林觉得浑身不自在,
可能是李岳山对待旁人的态度与对待王林的态度的极大反差让王林产生这种感觉吧。
“座ってください。(请坐!---后面不再翻译,加藤诚一贯只说日语或英语)”
看到李岳山带着王林走进门,加藤诚带着一成不变的微笑赶忙盛情示意,顺便从办公桌上拿了一份文件。
“请多多关照,谢谢!(日语)”
同时跟工场长加藤诚和品质部长李岳山坐在一间办公室里,王林略显紧张,看李岳山入座后,王林对加藤诚说了句谢谢,然后也跟着落座。
“多多关照是首次见面的用语,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哈哈!(日语)”
加藤诚向王林开玩笑的说到。
“啊!不好意思,是的是的。(日语)”
想起自己刚入职时面试自己的就是加藤诚,“多多关照”这个词用在这里明显的不合时宜,王林暗骂自己心理素质不过关。
“我们今天来谈一下小王的薪水吧。(英语)”
加藤诚接着用英语向李岳山说到。
“OK。”
李岳山顺从的回答到。
“你能听得懂英语吧?(日语)”
加藤诚看了一眼王林,把手中的文件放在了李岳山和王林的面前。
“嗯,还行。(日语)”
王林边说边看向加藤诚给的文件,那是一份《新人入职工资设定表》。
“很好!(英语)”
加藤诚扫视着王林和李岳山两人说到。
“他最近的工作安排的怎么样?(英语)”
加藤诚问向李岳山。
“还在实习(英语)”
李岳山回答的很谨慎,不愿多说一句话。
“最近公司的质量问题很多,要让小王尽快上手。(英语)”
加藤诚说到。
“嗯,明白!(英语)”
李岳山点头称是。
“感觉怎么样?质量管理方面。(日语)”
加藤诚话锋一转,又用日语问向王林。
“质量方面有点儿混乱。(日语)”
王林略一思索便回答到,顺便简单的讲解了自己在实习期的所见所闻。
没想到加藤诚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刚刚加藤诚已经抱怨了公司最近质量问题很多,王林心想自己只能如实回答,并且结合自己最近在制造部看到的实际情况,也确实从侧面证实了加藤诚的担忧。
“非常好!继续努力!(日语)”
听到王林的回答,加藤诚显的非常高兴。
从任职T社的工场长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纵然他发现这个公司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但却在T社找不到一个跟的上自己思维的人,连带着,很多的管理方案也无法落实下去,而王林的回答,则让他发现了一丝久违的希望。
“果然没看错这个年轻人!”
加藤诚赞赏的深深的看了一眼王林,在工资设定表的技术津贴一栏大笔一挥,写下了1500元的额度。
虽然不知道这1500元的技术津贴在T社的同级别职务中是多还是少,但看加藤诚对自己的态度,王林感觉自己答对了。
“看来决定自己钱袋子的还是工场长加藤诚啊!”
王林心中想,在这一刻,王林有种愿为加藤诚肝脑涂地的冲动。
因为是日语,李岳山听不懂加藤诚和王林最后的对话,但加藤诚的这一笔却让李岳山感觉如刀子般划在自己的神经上。
打从看到加藤诚手里的那张《新人入职工资设定表》开始,李岳山的心里便百般的不是滋味,要知道在加藤诚来到T社之前,品质部的所有人员的薪资水平都是他李岳山说了算的,更别说新人的工资设定了,他李岳山说给多少就给多少,他李岳山说涨多少就涨多少,整个品质部的人也都听他的话,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1500元的技术津贴意味着什么,李岳山的心里跟个明镜似的。
T社系长主任入职的基础工资一般是3500元,技术津贴一般是200元,并且前提条件是日语等级2级以上,如果个人能力特别优秀,那也最多500元,所以一般人入职底薪最多4000元,再算上平时的加班费,一个月的收入大概6000-8000元。
但如果技术津贴有1500元,那么底薪就是5000元,一个月的最终收入将达到9000-10000元,直接相当于T社的科长级别了。
而他李岳山,这么多年来都是不能容忍科长这个会威胁到部长的职务的存在的。
这种待遇级别,其他部门不知道,但至少在品质部,李岳山的记忆里还真是第一次!
即使扳着手指头算一遍,现在的品质部30多号老员工中也找不到一个能比王林的工资高的,这也意味着后续会有更多的人来质疑他李岳山的管理能力,毕竟在一个部门,新入职的工资高过老员工是会诱发很多怨言的,而他李岳山,是难以容忍这种不受控制的感觉的,更何况这种感觉已经变成了现实。
签完字,加藤诚抬头再次扫视了一眼面前的两个人,只见王林双眼炯炯有神,俨然一个充满斗志的小伙子,反观李岳山却是一脸凝重,心事重重,
而这,正是他加藤诚想要的效果。
王林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一席话,让他快速的被卷入加藤诚和李岳山的龙争虎斗之中。
王林也不知道经此事件,自己在T社再难以低调的打工仔自居。 收起阅读 »
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发现开机账号还是前任李海波的。
“小叶姐,有密码吗?”
王林扭头问向品质文员罗小叶。
“这个,等一下,我问问。”
罗小叶边说边看了一眼李岳山,发现李岳山仍然一脸严肃的在看电脑,便赶忙起身来到李岳山身旁,鞠了一躬后向李岳山咨询。
“部长好!那个李海波的开机密码。。。”
和跟王林说话的语气不同,罗小叶跟李岳山说话时显得异常谨慎而恭维。
“嗯!”
李岳山边看电脑边点了一下头。
“好的,谢谢!”
得到李岳山的批准,罗小叶长出了一口气,又赶忙来到王林旁边,拿出一张便利贴,在上面写上了一串密码。
“这是开机密码。”
罗小叶边写边说到。
“谢谢小叶姐!”
王林客气的说到。
自己的办公桌与李岳山的办公桌之间只隔着罗小叶的办公桌,距离不过3米远,李岳山应该早已听到了自己咨询罗小叶密码的事情,并且从刚才罗小叶给自己写密码也可判断出罗小叶早就知道电脑的密码,但这事还是要罗小叶正式征求过李岳山的同意后才能告诉自己密码。
“权力欲望蛮重的嘛!”
仅通过要密码这一个事,王林便感受到了李岳山浓浓的官威!
输入罗小叶写的密码,登录进去,王林发现电脑桌面空空如也。
“老兄,走的时候就不能留点儿啥吗?”
斜眼扫了一下桌面上的冲击痕,王林心中感慨,看来这是一份既没有交接书也没有工作指南的“危险”职务啊。
转眼已经在制造部实习了5天时间,今天是最后一天了,通过这5天的观察,王林发现这家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跟一般的民营企业一样,员工不按要求作业,记录表单应付了事,不良率被掩盖,数据被篡改,规范标准更是早已被束之高阁,现场执行巡查任务的IPQC也形同虚设。
“想一下子变好那是不可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行去改善的话有可能最终是自身难保。”
王林心想,暂且不说自己是一个新来的,在这家开厂将近30年的老牌公司里,不用想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一个不小心,那就又要去找工作了。
“睁只眼闭只眼,先稳住了再说吧。”
毕竟从事品质多年,王林这样劝慰自己。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王林的意料。
上午9:30,部长会议结束后,李岳山来到王林的身边。
“小王,我们去一下工场长的办公室吧,他找你有点儿事。”
李岳山说的很客气,同时深深的看了一眼王林。
“啊,好的,部长。”
王林赶忙站起来回答到,然后跟随李岳山走向工场长加藤诚的办公室。
不知道为什么,一贯态度高傲的李岳山每次跟王林说话的时候都会显得非常客气,这反而让王林觉得浑身不自在,
可能是李岳山对待旁人的态度与对待王林的态度的极大反差让王林产生这种感觉吧。
“座ってください。(请坐!---后面不再翻译,加藤诚一贯只说日语或英语)”
看到李岳山带着王林走进门,加藤诚带着一成不变的微笑赶忙盛情示意,顺便从办公桌上拿了一份文件。
“请多多关照,谢谢!(日语)”
同时跟工场长加藤诚和品质部长李岳山坐在一间办公室里,王林略显紧张,看李岳山入座后,王林对加藤诚说了句谢谢,然后也跟着落座。
“多多关照是首次见面的用语,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哈哈!(日语)”
加藤诚向王林开玩笑的说到。
“啊!不好意思,是的是的。(日语)”
想起自己刚入职时面试自己的就是加藤诚,“多多关照”这个词用在这里明显的不合时宜,王林暗骂自己心理素质不过关。
“我们今天来谈一下小王的薪水吧。(英语)”
加藤诚接着用英语向李岳山说到。
“OK。”
李岳山顺从的回答到。
“你能听得懂英语吧?(日语)”
加藤诚看了一眼王林,把手中的文件放在了李岳山和王林的面前。
“嗯,还行。(日语)”
王林边说边看向加藤诚给的文件,那是一份《新人入职工资设定表》。
“很好!(英语)”
加藤诚扫视着王林和李岳山两人说到。
“他最近的工作安排的怎么样?(英语)”
加藤诚问向李岳山。
“还在实习(英语)”
李岳山回答的很谨慎,不愿多说一句话。
“最近公司的质量问题很多,要让小王尽快上手。(英语)”
加藤诚说到。
“嗯,明白!(英语)”
李岳山点头称是。
“感觉怎么样?质量管理方面。(日语)”
加藤诚话锋一转,又用日语问向王林。
“质量方面有点儿混乱。(日语)”
王林略一思索便回答到,顺便简单的讲解了自己在实习期的所见所闻。
没想到加藤诚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刚刚加藤诚已经抱怨了公司最近质量问题很多,王林心想自己只能如实回答,并且结合自己最近在制造部看到的实际情况,也确实从侧面证实了加藤诚的担忧。
“非常好!继续努力!(日语)”
听到王林的回答,加藤诚显的非常高兴。
从任职T社的工场长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纵然他发现这个公司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但却在T社找不到一个跟的上自己思维的人,连带着,很多的管理方案也无法落实下去,而王林的回答,则让他发现了一丝久违的希望。
“果然没看错这个年轻人!”
加藤诚赞赏的深深的看了一眼王林,在工资设定表的技术津贴一栏大笔一挥,写下了1500元的额度。
虽然不知道这1500元的技术津贴在T社的同级别职务中是多还是少,但看加藤诚对自己的态度,王林感觉自己答对了。
“看来决定自己钱袋子的还是工场长加藤诚啊!”
王林心中想,在这一刻,王林有种愿为加藤诚肝脑涂地的冲动。
因为是日语,李岳山听不懂加藤诚和王林最后的对话,但加藤诚的这一笔却让李岳山感觉如刀子般划在自己的神经上。
打从看到加藤诚手里的那张《新人入职工资设定表》开始,李岳山的心里便百般的不是滋味,要知道在加藤诚来到T社之前,品质部的所有人员的薪资水平都是他李岳山说了算的,更别说新人的工资设定了,他李岳山说给多少就给多少,他李岳山说涨多少就涨多少,整个品质部的人也都听他的话,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1500元的技术津贴意味着什么,李岳山的心里跟个明镜似的。
T社系长主任入职的基础工资一般是3500元,技术津贴一般是200元,并且前提条件是日语等级2级以上,如果个人能力特别优秀,那也最多500元,所以一般人入职底薪最多4000元,再算上平时的加班费,一个月的收入大概6000-8000元。
但如果技术津贴有1500元,那么底薪就是5000元,一个月的最终收入将达到9000-10000元,直接相当于T社的科长级别了。
而他李岳山,这么多年来都是不能容忍科长这个会威胁到部长的职务的存在的。
这种待遇级别,其他部门不知道,但至少在品质部,李岳山的记忆里还真是第一次!
即使扳着手指头算一遍,现在的品质部30多号老员工中也找不到一个能比王林的工资高的,这也意味着后续会有更多的人来质疑他李岳山的管理能力,毕竟在一个部门,新入职的工资高过老员工是会诱发很多怨言的,而他李岳山,是难以容忍这种不受控制的感觉的,更何况这种感觉已经变成了现实。
签完字,加藤诚抬头再次扫视了一眼面前的两个人,只见王林双眼炯炯有神,俨然一个充满斗志的小伙子,反观李岳山却是一脸凝重,心事重重,
而这,正是他加藤诚想要的效果。
王林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一席话,让他快速的被卷入加藤诚和李岳山的龙争虎斗之中。
王林也不知道经此事件,自己在T社再难以低调的打工仔自居。 收起阅读 »
系统解读:作为质量人员要不要熟悉工艺和技术
本文原自姜传武老师所有的“质量管理与工具实战交流平台。
前言:质量人员是否需要熟悉工艺和技术呢?熟悉到什么程度呢?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也是很多人为此深感困惑且富有争议的问题,那么我就通过这篇文章来给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讲解。
曾经在网上流传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收到客户投诉了,客户质量工程师(CQE) 就去协调跨职能团队成员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位工艺工程师非常地不耐烦,就怒怼这位质量工程师说:“你们整天就只会组织别人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工作,80%你们做不了,而你们的工作,80%我都可以做得了!”
请问,这是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状呢?
在一个跨职能团队当中,这位质量工程师可能不精通工艺,不能像工艺工程师一样直击问题的技术“要害”,那么他应当发奋学习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吗?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的!他的优势和贡献体现在哪里呢?难道只是体现在组织和建立跨职能团队、监督其他部门来解决问题和保证质量上吗?
下面举个专业知识涉及不太深的例子:
在很多电器制造工厂中,有打螺丝的工序和操作,客户多次发现产品上少了螺丝。请问,在收到客诉后,工艺技术工程师怎么去思考?如何是一位质量工程师呢?
很显然,工艺技术工程师会自然地去研究缺少螺丝的丝孔的状态 (如果不良件可以退回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是根本就没有打过螺丝 (没有痕迹)呢?还是打了后又丢失了(有痕迹)呢?甚至可以从中初步判断出是扭矩过大导致滑丝,还是扭矩过小松脱掉了,还是操作时电动起子倾斜角度过大导致的。总之,工艺技术工程师通常是从纯“技术层面”上去找原因,他找到的原因是一个“点”。
假如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和验证/试验后发现是由于电动起子有问题,输出的力矩过小导致的螺丝未打紧,那么从技术层面上的措施无非就是:维修,或者更换电动起子。请问:这样的措施能彻底解决问题吗?
很显然,过段时间后新的电动起子还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坏掉,同样的客户投诉还会再次到来!
那么,质量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原因调查方式则是从“系统、管理”的方向来展开:他会接过工艺工程师的接力棒,去调查一下是否对电动起子进行过点检,操作人员是否按照作业规范来操作,为什么没有做点检,为什么没有正确操作,一步步地上升到质量体系要求、工作流程,及责任设定上去,从管理和控制的方向上寻找根本的原因,是一个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做升维思维,是质量管理人员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下图所示。
当然,这也是所有人需要具备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未必局限于上图中的内容。
在本案例中,升维思维又可以结合5WHY,如下图所示:
这样,一旦确定了管理方面的原因所在,就会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工厂中所有类似过程的类似问题,还可以预防后续项目中同样过程的类似问题,因为他是从系统和管理层面上去制定解决方案的!这才是质量人员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和贡献所在!这样的贡献和价值能不大吗?
讲到这里,会有人问:你们质量工程师动不动就“由点到面“、“上纲上线”,如果本来就是一个随机发生的偶然性问题,这样做有意思吗?!
在质量体系中,我们要规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纠正措施” (基于技术和系统的根本原因的永久措施,需要由点到面),什么情况下只做“纠正” (基于不合格本身和直接原因把不合格或直接原因消除掉)。这个原则如何制定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PFMEA中的风险等级来制定这个原则。它由S(严重度)、O(频度)和D(探测度)构成,如下图所示。例如,如果是一个有关生命安全的特性不合格或被投诉,那么,即使是只发生过一次,也要从根本上制定纠正措施,确保不会再次发生!如果发生的频率超过了PFMEA中允许的频度,我们就必须制定纠正措施来预防原因/失效的发生,至少是从探测控制上来确保不能使问题流出本工序。这样的根本措施,可能是从技术层面上制定,也可能是从管理和系统层上制定。
那么,再回归到我们的最初的问题:这位质量工程师是否需要熟悉打螺丝这个过程呢?应当熟悉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当然需要!他应当知道这个过程的关键的工艺参数(过程特性)、影响因素、产品特性有哪些,以及他们应当采用什么方法控制,体现在PFMEA中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计划中。
而哪些是关键特性和因素,以及它们的目标值和控制范围是多少,则是由精通专业技术的人员或者客户(产品特性)来确定的,因为这需要专门的理论知识、技术标准及实践经验,可能是大学中的一个专业,又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和饭碗,不可能由质量工程师半路出家去学到这个程度的。
质量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方法,并负责相关的监控、培训、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出了问题后,自然就要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原因,这才是过程质量控制人员的核心工作!
即使碰巧这位质量工程师也是这个专业出身的,也精通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但是只要当前职位是质量管理,也不应当越俎代庖,而是以质量管理的思维方式——从管理和控制层面上来履行其职责。因此,质量工程师与工艺技术工程师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总结:
以上是以问题解决进行的论述,如果是审核工作呢?质量人员进行审核时,他是否应当熟悉/精通所审核对象的专业知识呢?比如,你是一位SQE,如果你去审核供应商,你对他们的技术和工艺不熟悉,他们是不是会糊弄你呢?而你可能同时负责10家供应商,涉及多种不同的专业甚至学科,难道必须要精通这些产的所有工艺知识吗?
在审核时我们不可能只确认某个文件“有没有”,还要审核这个文件是否适宜/正确、是否充分;也不可能只看它有没有执行,还要看执行得是否正确、是否充分!也就是说,一个有价值的审核,其实主要体现在“适宜性”和“充分性”审核的深度上!
对审核员专业度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所审核对象的层级和专业度,这主要是判断适宜性和充分性时体现出来的。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审核的是流程/过程,就要结合组织的类型、产品、业务流程,只熟悉和精通体系的标准,如ISO9001、IATF16979等,对于适宜性的审核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审核员熟悉审核对象所在的行业,以及业务特点。
例如,对于定制化设计和制造的业务类型,如何满足ISO9001:2015 8.2.1的要求呢?
顾客沟通,组织应在以下有关方面建立与顾客沟通的过程a)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以下条款略)。
下面是一个案例:ATM机上有一个凭条打印模块,打印模块供应商需要依据ATM机客户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制造。
客户投诉打印的凭条有时出不来,认为纸卷与打印仓的底部有摩擦,要求增加打印仓宽度最小为83.3mm这个关键尺寸。当初该供应商在与客户沟通时,客户没有提出这个尺寸来。
这是谁的错?根本原因在哪里?提供打印模块的供应商应当如何建立一个“适宜的”客户产品需求沟通流程呢?审核员如何判断客户需求沟通流程是否是“适宜的”呢?
很显然,这个案例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设计/方案人员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技术细节的交流讨论,供方的设计/方案人员还可能要做一些现场测量的工作,还要问一些ATM机客户方人员预想不到的专业性问题,如所用纸卷的宽度等。
对于定制化业务,其顾客产品需求沟通必须是在达成业务合作意向后,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供应商的销售人员组织双方的设计或方案人员,共同讨论和沟通。而不仅仅是通过调查表的填写和传递,或只进行合同评审那么简单!
所以,如果质量工程师要对一个流程的适宜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熟悉对应行业和相关业务流程的特点,但未必是要精通具体的专业技术。
如何判断客户产品需求沟通的流程和记录是否是“充分的”呢?这就需要熟悉加更专业的沟通规范和技术细节,包括具体沟通哪些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要求审核员精通相关领域的设计和技术知识,这不是一般的质量工程师能够做到的了,这就是为什么体系内部审核的审核员要来自各个专业部门,专业要尽可能对口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外部审核员(客户第二方和机构第三方)所难以完全具备的条件!
SQE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他们作为客户,第二方,可以有效审核供应商的体系架构、相关流程的适宜性,但在审核供应商的工艺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时会遇到不小的困难,例如,一个从未学习过焊接知识的SQE,他怎能发现供应商的焊接工艺中哪个参数的目标值和范围制定得合不合理呢?怎能断定供应商的焊接问题的8D报告中的原因分析靠不靠谱呢?这不是单靠问题解决流程和逻辑能力就能够做好的!所以某些有财力又崇尚技术的公司,如苹果公司,他们会同时设置SQE和SBE(管控供应商的工艺流程)两种角色来管控供应商的过程和产品质量。
总之,从审核这个视角看,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需要精通的程度,要依据审核对象的类型(体系架构?流程?工艺?设计?),以及对应的产品或制造过程的专业深度(芯片制造?还只是打个螺丝?)。这样,审核员就不是只由质量人员来构成了!它需要一个由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所构成的团队来进行。
最后,还要反过来提一下,就是:工艺技术人员需要熟悉质量管理知识吗?我的回答是:需要熟悉其所在岗位或流程所涉及到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知识,尤其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平时所指的“质量工具”,其实并不是“质量人的专用工具”,而是控制和保证质量所需要的工具,从全面质量管理TQM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上来说,所有对质量有影响的过程拥有者,都应具备质量的意识、责任和能力。日本的田口玄一博士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会DOE的工程师,只能算半个工程师。
关注姜传武老师的”质量管理与工具实战交流平台“,将会获得包含质量管理、质量工具、工作方式、前沿理念等的知识与经验,所有文章与分享均具有独有观点与视角,且100%原创! 收起阅读 »
前言:质量人员是否需要熟悉工艺和技术呢?熟悉到什么程度呢?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也是很多人为此深感困惑且富有争议的问题,那么我就通过这篇文章来给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讲解。
曾经在网上流传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收到客户投诉了,客户质量工程师(CQE) 就去协调跨职能团队成员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位工艺工程师非常地不耐烦,就怒怼这位质量工程师说:“你们整天就只会组织别人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工作,80%你们做不了,而你们的工作,80%我都可以做得了!”
请问,这是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状呢?
在一个跨职能团队当中,这位质量工程师可能不精通工艺,不能像工艺工程师一样直击问题的技术“要害”,那么他应当发奋学习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吗?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的!他的优势和贡献体现在哪里呢?难道只是体现在组织和建立跨职能团队、监督其他部门来解决问题和保证质量上吗?
下面举个专业知识涉及不太深的例子:
在很多电器制造工厂中,有打螺丝的工序和操作,客户多次发现产品上少了螺丝。请问,在收到客诉后,工艺技术工程师怎么去思考?如何是一位质量工程师呢?
很显然,工艺技术工程师会自然地去研究缺少螺丝的丝孔的状态 (如果不良件可以退回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是根本就没有打过螺丝 (没有痕迹)呢?还是打了后又丢失了(有痕迹)呢?甚至可以从中初步判断出是扭矩过大导致滑丝,还是扭矩过小松脱掉了,还是操作时电动起子倾斜角度过大导致的。总之,工艺技术工程师通常是从纯“技术层面”上去找原因,他找到的原因是一个“点”。
假如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和验证/试验后发现是由于电动起子有问题,输出的力矩过小导致的螺丝未打紧,那么从技术层面上的措施无非就是:维修,或者更换电动起子。请问:这样的措施能彻底解决问题吗?
很显然,过段时间后新的电动起子还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坏掉,同样的客户投诉还会再次到来!
那么,质量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原因调查方式则是从“系统、管理”的方向来展开:他会接过工艺工程师的接力棒,去调查一下是否对电动起子进行过点检,操作人员是否按照作业规范来操作,为什么没有做点检,为什么没有正确操作,一步步地上升到质量体系要求、工作流程,及责任设定上去,从管理和控制的方向上寻找根本的原因,是一个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做升维思维,是质量管理人员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下图所示。
当然,这也是所有人需要具备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未必局限于上图中的内容。
在本案例中,升维思维又可以结合5WHY,如下图所示:
这样,一旦确定了管理方面的原因所在,就会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工厂中所有类似过程的类似问题,还可以预防后续项目中同样过程的类似问题,因为他是从系统和管理层面上去制定解决方案的!这才是质量人员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和贡献所在!这样的贡献和价值能不大吗?
讲到这里,会有人问:你们质量工程师动不动就“由点到面“、“上纲上线”,如果本来就是一个随机发生的偶然性问题,这样做有意思吗?!
在质量体系中,我们要规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纠正措施” (基于技术和系统的根本原因的永久措施,需要由点到面),什么情况下只做“纠正” (基于不合格本身和直接原因把不合格或直接原因消除掉)。这个原则如何制定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PFMEA中的风险等级来制定这个原则。它由S(严重度)、O(频度)和D(探测度)构成,如下图所示。例如,如果是一个有关生命安全的特性不合格或被投诉,那么,即使是只发生过一次,也要从根本上制定纠正措施,确保不会再次发生!如果发生的频率超过了PFMEA中允许的频度,我们就必须制定纠正措施来预防原因/失效的发生,至少是从探测控制上来确保不能使问题流出本工序。这样的根本措施,可能是从技术层面上制定,也可能是从管理和系统层上制定。
那么,再回归到我们的最初的问题:这位质量工程师是否需要熟悉打螺丝这个过程呢?应当熟悉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当然需要!他应当知道这个过程的关键的工艺参数(过程特性)、影响因素、产品特性有哪些,以及他们应当采用什么方法控制,体现在PFMEA中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计划中。
而哪些是关键特性和因素,以及它们的目标值和控制范围是多少,则是由精通专业技术的人员或者客户(产品特性)来确定的,因为这需要专门的理论知识、技术标准及实践经验,可能是大学中的一个专业,又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和饭碗,不可能由质量工程师半路出家去学到这个程度的。
质量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方法,并负责相关的监控、培训、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出了问题后,自然就要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原因,这才是过程质量控制人员的核心工作!
即使碰巧这位质量工程师也是这个专业出身的,也精通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但是只要当前职位是质量管理,也不应当越俎代庖,而是以质量管理的思维方式——从管理和控制层面上来履行其职责。因此,质量工程师与工艺技术工程师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总结:
以上是以问题解决进行的论述,如果是审核工作呢?质量人员进行审核时,他是否应当熟悉/精通所审核对象的专业知识呢?比如,你是一位SQE,如果你去审核供应商,你对他们的技术和工艺不熟悉,他们是不是会糊弄你呢?而你可能同时负责10家供应商,涉及多种不同的专业甚至学科,难道必须要精通这些产的所有工艺知识吗?
在审核时我们不可能只确认某个文件“有没有”,还要审核这个文件是否适宜/正确、是否充分;也不可能只看它有没有执行,还要看执行得是否正确、是否充分!也就是说,一个有价值的审核,其实主要体现在“适宜性”和“充分性”审核的深度上!
对审核员专业度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所审核对象的层级和专业度,这主要是判断适宜性和充分性时体现出来的。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审核的是流程/过程,就要结合组织的类型、产品、业务流程,只熟悉和精通体系的标准,如ISO9001、IATF16979等,对于适宜性的审核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审核员熟悉审核对象所在的行业,以及业务特点。
例如,对于定制化设计和制造的业务类型,如何满足ISO9001:2015 8.2.1的要求呢?
顾客沟通,组织应在以下有关方面建立与顾客沟通的过程a)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以下条款略)。
下面是一个案例:ATM机上有一个凭条打印模块,打印模块供应商需要依据ATM机客户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制造。
客户投诉打印的凭条有时出不来,认为纸卷与打印仓的底部有摩擦,要求增加打印仓宽度最小为83.3mm这个关键尺寸。当初该供应商在与客户沟通时,客户没有提出这个尺寸来。
这是谁的错?根本原因在哪里?提供打印模块的供应商应当如何建立一个“适宜的”客户产品需求沟通流程呢?审核员如何判断客户需求沟通流程是否是“适宜的”呢?
很显然,这个案例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设计/方案人员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技术细节的交流讨论,供方的设计/方案人员还可能要做一些现场测量的工作,还要问一些ATM机客户方人员预想不到的专业性问题,如所用纸卷的宽度等。
对于定制化业务,其顾客产品需求沟通必须是在达成业务合作意向后,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供应商的销售人员组织双方的设计或方案人员,共同讨论和沟通。而不仅仅是通过调查表的填写和传递,或只进行合同评审那么简单!
所以,如果质量工程师要对一个流程的适宜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熟悉对应行业和相关业务流程的特点,但未必是要精通具体的专业技术。
如何判断客户产品需求沟通的流程和记录是否是“充分的”呢?这就需要熟悉加更专业的沟通规范和技术细节,包括具体沟通哪些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要求审核员精通相关领域的设计和技术知识,这不是一般的质量工程师能够做到的了,这就是为什么体系内部审核的审核员要来自各个专业部门,专业要尽可能对口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外部审核员(客户第二方和机构第三方)所难以完全具备的条件!
SQE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他们作为客户,第二方,可以有效审核供应商的体系架构、相关流程的适宜性,但在审核供应商的工艺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时会遇到不小的困难,例如,一个从未学习过焊接知识的SQE,他怎能发现供应商的焊接工艺中哪个参数的目标值和范围制定得合不合理呢?怎能断定供应商的焊接问题的8D报告中的原因分析靠不靠谱呢?这不是单靠问题解决流程和逻辑能力就能够做好的!所以某些有财力又崇尚技术的公司,如苹果公司,他们会同时设置SQE和SBE(管控供应商的工艺流程)两种角色来管控供应商的过程和产品质量。
总之,从审核这个视角看,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需要精通的程度,要依据审核对象的类型(体系架构?流程?工艺?设计?),以及对应的产品或制造过程的专业深度(芯片制造?还只是打个螺丝?)。这样,审核员就不是只由质量人员来构成了!它需要一个由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所构成的团队来进行。
最后,还要反过来提一下,就是:工艺技术人员需要熟悉质量管理知识吗?我的回答是:需要熟悉其所在岗位或流程所涉及到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知识,尤其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平时所指的“质量工具”,其实并不是“质量人的专用工具”,而是控制和保证质量所需要的工具,从全面质量管理TQM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上来说,所有对质量有影响的过程拥有者,都应具备质量的意识、责任和能力。日本的田口玄一博士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会DOE的工程师,只能算半个工程师。
关注姜传武老师的”质量管理与工具实战交流平台“,将会获得包含质量管理、质量工具、工作方式、前沿理念等的知识与经验,所有文章与分享均具有独有观点与视角,且100%原创! 收起阅读 »
要开始新的工作了
明天就要到新公司上班了。
这是一家100多人规模的金属机械厂,尚在发展阶段。到那边做品质主管,要从零开始,确实有点挑战。
试用期三个月,不知道三月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是一家100多人规模的金属机械厂,尚在发展阶段。到那边做品质主管,要从零开始,确实有点挑战。
试用期三个月,不知道三月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原创】你需要的不是一次跳槽,而是一场走心的深度思考
和A的咨询是年前确定的,不想一场疫情一下子拖了两个多月。4月初他从异地赶来,我们坐在事先约好的星巴克里,戴着口罩交流,多年以后回忆这定是一段难得而有趣的经历。
A的基本状况如下:
80后男士,质量主管,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了12年,成人教育在读,先前就如何获得面试机会也咨询过生涯规划师,目前的生涯问题是如何在2020年实现跳槽,获得一份超出目前薪水30%的质量经理的岗位。
对话从跳槽开始。
1. 这个槽必须跳吗?
A告诉我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时间挺长了,很想出来看看,未来公司可能会有架构调整,之前有过面试经历,分别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学历低和负责的产品类型复杂度较低而被拒,为此A花了很多时间进行SWOT分析、找生涯咨询师等提升自己,A很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跳槽来验证成长和求职方法的正确性。
跳槽是我们实现生涯发展的手段,一般来说,往往是在现有平台上发展遇到了瓶颈且看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我问A目前这家公司还有成长空间吗?他告诉我目前这家公司在这次疫情中效益仍然比较稳定,质量经理不在时,他是职务代理人,在这家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很有感情,过往两年他领导着一个90人的团队,未来架构调整设立的新岗位也想尝试申请。
我又问A和质量经理的岗位要求相比,还有欠缺吗?他说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和现在的领导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接着问A跳槽是有风险的,如果下一家公司薪酬加了30%,但在其他方面不如现在,还接受吗?这个槽非得跳吗?A陷入了沉思……
转岗、跳槽和转行是3种变换职业赛道的方式,风险等级如下:
转岗: *
跳槽: **
转行: ***
原因在于转岗还在原工作单位,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保持,风险最低;跳槽则是还在原行业,工作经验保持,风险居中;而转行几乎是从零开始,另起炉灶,风险较大。
A在原公司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并且自己的能力和质量经理岗位相比还有差距,同时A并没有充分地识别跳槽风险,而仅仅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跳槽证明自己,这样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跳槽是我们实现生涯发展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不是为了验证个人提升方法正确与否。跳槽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而跳槽,并且认识到跳槽的风险,为了跳槽而跳槽要不得!
2. 你选择的价值观真的是你的价值观吗?
在帮A做职业价值观梳理时,在如下的13项价值观中:
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
A保留的三项最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是:利他主义,独立性,追求新意。
看到A给出的答案,我有些意外,按照之前的咨询经验,很多职业生涯的痛苦来源于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比如一个非常在意成就感的人突然进入一个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职业角色,他会非常难受,因为他所看重的东西得不到了。因此,我问A为什么他如此在意30%的涨薪却早早删除了经济报酬,到底是在意还是不在意呢?
价值观修炼的四步是持续确认,自我激活,公开主张,不断践行。我们是需要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观的,至少有两个原因:
1)随着人生之路的展开,我们在意的东西在变化,就是说20岁看重的东西,30岁可能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了,40岁甚至鄙视自己曾经的看法。这是说价值观本身在发生变化。
2)价值观是走脑的,更是走心的。A在做价值观梳理时有没有走脑?一定有,有没有走心?不一定。也许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慢慢明晰自己的价值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吧。
所以,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一生大概都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
在A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点儿矛盾之处,如果他保留的价值观的确是他最在意的,那么他为获得一份超出目前薪水30%的跳槽目标的动机就更值得怀疑了,因为目前的岗位完全能满足他的价值观,更加佐证了这是为了跳槽而跳槽。
相反,如果他保留的价值观并不能反映他的内心,那么他更需要小心,因为价值观是我们生涯之舟的舵,我们只有搞清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生涯发展中乘风破浪,驶向我们的梦想彼岸!
3.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A在准备的咨询材料上的自我标签是:持续成长者/质量管理者/英语培训师/项目管理师/企业内训师/阅读培养者,A的事业到底是什么?
大约在知识付费时代来临时,轰轰烈烈的个人成长类课程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些上大学时都没好好听过几堂课的年轻人如顿悟般地开启了各种学习,上公开课、上网课、加入各种社群,没有几个标签都不好意思和人交往,后来我才知道这事儿还会上瘾。
我们在极度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后,大概很难去理性地思考这些标签能兑换价值吗?能变现吗?当然了,如果你就乐意如此,那谁也没辙。80后的旗帜人物韩寒只有三个标签: 作家、导演、赛车手,然而每一个都赚钱了。
我们也许不该以金钱来衡量价值,但我们应该思考这些标签带给了我们什么。
任何一个兴趣也好,副业也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我们都知道10000小时理论,且不论这个数值是否靠谱,但它表达的含义大概是毫无疑义的。
没有一定的积累,不管在哪个行当都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处处浅尝辄止犹如遍地挖金矿,却永远挖不到金子。标签过多,精力耗散了,大概就会如此,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
追求知识、关注个人成长有错吗?没有错,但也许还有其他的方式。选择你真正需要的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从一本入门书开始,还有比书籍更系统的知识吗?
知识付费时代太会包装了,那些时髦的词汇营造出让人似懂非懂的“共鸣”,进而膜拜,进而掏钱,等到哪天你在书店里不经意间翻到一本书,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金句的“前世”。罗振宇自己都说了: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为管理者提出了经典三问:
一、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二、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三、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想这三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涯。我们也许需要的不是一次跳槽,而是一场走心的深度思考,不是吗?
收起阅读 »
A的基本状况如下:
80后男士,质量主管,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了12年,成人教育在读,先前就如何获得面试机会也咨询过生涯规划师,目前的生涯问题是如何在2020年实现跳槽,获得一份超出目前薪水30%的质量经理的岗位。
对话从跳槽开始。
1. 这个槽必须跳吗?
A告诉我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时间挺长了,很想出来看看,未来公司可能会有架构调整,之前有过面试经历,分别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学历低和负责的产品类型复杂度较低而被拒,为此A花了很多时间进行SWOT分析、找生涯咨询师等提升自己,A很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跳槽来验证成长和求职方法的正确性。
跳槽是我们实现生涯发展的手段,一般来说,往往是在现有平台上发展遇到了瓶颈且看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我问A目前这家公司还有成长空间吗?他告诉我目前这家公司在这次疫情中效益仍然比较稳定,质量经理不在时,他是职务代理人,在这家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很有感情,过往两年他领导着一个90人的团队,未来架构调整设立的新岗位也想尝试申请。
我又问A和质量经理的岗位要求相比,还有欠缺吗?他说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和现在的领导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接着问A跳槽是有风险的,如果下一家公司薪酬加了30%,但在其他方面不如现在,还接受吗?这个槽非得跳吗?A陷入了沉思……
转岗、跳槽和转行是3种变换职业赛道的方式,风险等级如下:
转岗: *
跳槽: **
转行: ***
原因在于转岗还在原工作单位,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保持,风险最低;跳槽则是还在原行业,工作经验保持,风险居中;而转行几乎是从零开始,另起炉灶,风险较大。
A在原公司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并且自己的能力和质量经理岗位相比还有差距,同时A并没有充分地识别跳槽风险,而仅仅想通过一次成功的跳槽证明自己,这样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跳槽是我们实现生涯发展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不是为了验证个人提升方法正确与否。跳槽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而跳槽,并且认识到跳槽的风险,为了跳槽而跳槽要不得!
2. 你选择的价值观真的是你的价值观吗?
在帮A做职业价值观梳理时,在如下的13项价值观中:
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
A保留的三项最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是:利他主义,独立性,追求新意。
看到A给出的答案,我有些意外,按照之前的咨询经验,很多职业生涯的痛苦来源于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比如一个非常在意成就感的人突然进入一个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职业角色,他会非常难受,因为他所看重的东西得不到了。因此,我问A为什么他如此在意30%的涨薪却早早删除了经济报酬,到底是在意还是不在意呢?
价值观修炼的四步是持续确认,自我激活,公开主张,不断践行。我们是需要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观的,至少有两个原因:
1)随着人生之路的展开,我们在意的东西在变化,就是说20岁看重的东西,30岁可能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了,40岁甚至鄙视自己曾经的看法。这是说价值观本身在发生变化。
2)价值观是走脑的,更是走心的。A在做价值观梳理时有没有走脑?一定有,有没有走心?不一定。也许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慢慢明晰自己的价值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吧。
所以,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一生大概都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
在A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点儿矛盾之处,如果他保留的价值观的确是他最在意的,那么他为获得一份超出目前薪水30%的跳槽目标的动机就更值得怀疑了,因为目前的岗位完全能满足他的价值观,更加佐证了这是为了跳槽而跳槽。
相反,如果他保留的价值观并不能反映他的内心,那么他更需要小心,因为价值观是我们生涯之舟的舵,我们只有搞清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生涯发展中乘风破浪,驶向我们的梦想彼岸!
3.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A在准备的咨询材料上的自我标签是:持续成长者/质量管理者/英语培训师/项目管理师/企业内训师/阅读培养者,A的事业到底是什么?
大约在知识付费时代来临时,轰轰烈烈的个人成长类课程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些上大学时都没好好听过几堂课的年轻人如顿悟般地开启了各种学习,上公开课、上网课、加入各种社群,没有几个标签都不好意思和人交往,后来我才知道这事儿还会上瘾。
我们在极度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后,大概很难去理性地思考这些标签能兑换价值吗?能变现吗?当然了,如果你就乐意如此,那谁也没辙。80后的旗帜人物韩寒只有三个标签: 作家、导演、赛车手,然而每一个都赚钱了。
我们也许不该以金钱来衡量价值,但我们应该思考这些标签带给了我们什么。
任何一个兴趣也好,副业也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我们都知道10000小时理论,且不论这个数值是否靠谱,但它表达的含义大概是毫无疑义的。
没有一定的积累,不管在哪个行当都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处处浅尝辄止犹如遍地挖金矿,却永远挖不到金子。标签过多,精力耗散了,大概就会如此,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
追求知识、关注个人成长有错吗?没有错,但也许还有其他的方式。选择你真正需要的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从一本入门书开始,还有比书籍更系统的知识吗?
知识付费时代太会包装了,那些时髦的词汇营造出让人似懂非懂的“共鸣”,进而膜拜,进而掏钱,等到哪天你在书店里不经意间翻到一本书,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金句的“前世”。罗振宇自己都说了: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为管理者提出了经典三问:
一、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二、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三、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想这三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涯。我们也许需要的不是一次跳槽,而是一场走心的深度思考,不是吗?
收起阅读 »
测一测,六西格码统计学知识,你掌握到什么程度了?
六西格玛统计工具 您掌握到什么程度了?
公司内训时的6sigma统计学难点清单,看看你在哪个Level?
Level 1:基础方法:
自由度原理
假设检验
方差不等时双样本t检验
配对t检验与普通t检验如何选择
图表(箱线图 正态概率图 矩阵散点图 控制图等)
四分伪标准差的应用场合
秩和检验方法
Level 2:正常处理:
残差分析
(重点是,在基本假设验证正常、残差分析正常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以下是具体知识点:)
自由度(回归或DOE中的自由度)
常规回归模型
常规DOE模型
平方和计算
失拟项(空白列)处理
TYPE III SS(adj SS)
样本量计算
Level 3:异常处理:
(重点是,在基本假设验证异常、残差分析异常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以下是选项:)
中心极限定理
非正态数据处理
离散数据处理
异方差处理
异常值处理
因子间共线性原理及处理
交互项或高次项共线性处理(正交多项式)
数据变换(不符合基本假设时)
Logistic回归(最大似然的原理/GLM)
逐步回归
不平衡数据处理
秩的方差分析(用秩代替数据)
Level 4:特别方法:
随机效应的方差分析
嵌套方差分量分析
区组(配对) 的处理
岭回归
主成分回归
非独立数据的简单处理
对应分析
多响应模型
Level 5:少用方法:
折叠
因子分析
单一表稳健参数设计
容差设计
蒙特卡洛仿真
秩回归
时间序列分析
以上这些不是全部。
所谓掌握,是指有工具书在手时,你可以完全理解和应用某个知识点。重在理解和应用。
你在哪个Level? 收起阅读 »
公司内训时的6sigma统计学难点清单,看看你在哪个Level?
Level 1:基础方法:
自由度原理
假设检验
方差不等时双样本t检验
配对t检验与普通t检验如何选择
图表(箱线图 正态概率图 矩阵散点图 控制图等)
四分伪标准差的应用场合
秩和检验方法
Level 2:正常处理:
残差分析
(重点是,在基本假设验证正常、残差分析正常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以下是具体知识点:)
自由度(回归或DOE中的自由度)
常规回归模型
常规DOE模型
平方和计算
失拟项(空白列)处理
TYPE III SS(adj SS)
样本量计算
Level 3:异常处理:
(重点是,在基本假设验证异常、残差分析异常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以下是选项:)
中心极限定理
非正态数据处理
离散数据处理
异方差处理
异常值处理
因子间共线性原理及处理
交互项或高次项共线性处理(正交多项式)
数据变换(不符合基本假设时)
Logistic回归(最大似然的原理/GLM)
逐步回归
不平衡数据处理
秩的方差分析(用秩代替数据)
Level 4:特别方法:
随机效应的方差分析
嵌套方差分量分析
区组(配对) 的处理
岭回归
主成分回归
非独立数据的简单处理
对应分析
多响应模型
Level 5:少用方法:
折叠
因子分析
单一表稳健参数设计
容差设计
蒙特卡洛仿真
秩回归
时间序列分析
以上这些不是全部。
所谓掌握,是指有工具书在手时,你可以完全理解和应用某个知识点。重在理解和应用。
你在哪个Level? 收起阅读 »
2020/08/25更新:作为一名很水的SQE,我是这么学英语的,分享给大家~
2020/08/25更新:用自己的方法坚持学习了半年,积累的单词(重点:新单词)到了一千三百左右。文章重新编辑一下,欢迎大家交流英语学习经验。
以下是原文:
潜水多年,跟大家分享一个自己摸索的,自认为比较有效地学习英语的方法:精听记单词。这个方法可以一次性进行记单词、练听力和口语练习。此处口语练习指的是自己读出完整的单词和语句,而不是口语对话交流。我认为,要想跟别人口语交流,最起码你要自己先能够流利的读出这个单词,读出这句话。实战的口语交流,那就看你的语感和转化应用能力了。
先流水账简单描述自己工作经历,因为从业经历与英文水平相辅相成,互有影响。目前状态:现在一家英资公司做SQE主管。
背景:普通渣本毕业,英语六级,参加工作之前从来没跟老外交流过。所幸自初中开始学英语,英语成绩一直不错,语感比较好。
→ 毕业后进入一家日企(时间很短),职位品质技术担当。期间完全用不到英语,学了一丢丢日语,后中途放弃。
→ 之后进入一家国企(时间很短),职位质量工程师。期间完全用不到英语。在这期间,意识到做质量这行,英语好可以进外企,进外企薪资待遇普遍要更优厚。于是基于自己还算可以的英语基础,开始了外企求职路。
求职之路:之前完全没有欧美公司工作经历,也没跟老外交流过,自己想了个办法:用英语写自我介绍,描述自己的工作内容,也在网上学习基本的质量行业的术语的英文表达,做到能够大概的用英文描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对工作的理解。然后开始海投简历,参加面试。抓住每个面试的机会练习英语,要敢说,不怕丢人。面试多家公司之后,基本的面试问题也搞清楚了,自己也敢于开口用英文应付面试了。最终成功拿到一家德企offer。
→ 入职德企,职位质量工程师,后转岗SDE,一共在职五年时间。在职期间,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平台,英语,尤其是口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当然只是相比于一开始蹩脚的英语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虽然跟那些英文流利的中方管理层相比,还是差距很大,但是自己能够做到,跟来自各个国家的客户、供应商或者同事进行基础无障碍的交流。
→ 后来入职一家美企(在职3年),任职SQE。老美的英文更地道,语速更快。天天跟老美打交道,自己也能认识到自己英文的不足。虽然期间为此焦虑过,但也从来没有寻求过突破。不过三年里英语还是有长进的,变得比以前更敢说了,自己独立的多次去美国出差也都没有问题。而且开始模仿美式英语的强调和说话方式(虽然在专业的人看来不伦不类,毕竟野路子英语~)
→ 再再后来,跳槽到了现在得英国公司。入职后发现,适应英国人的口音很困难,每次跟英国开会都很痛苦。也许是处于适应期的问题,听力成了最大的问题,苦恼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
痛定思痛:春节期间,在家看央视新闻,采访国外的某个部长的片段。随意听了一两句,有一句话,我一个单词都没听懂,顺眼看了下中文字幕,一瞬间我明白了。。。字幕里的中文对应的英文我都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怎么还奢望能够听懂那句英文呢。。。于是,想明白了听力不好的原因:单词量不够。
找到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吧。单词量不够,首先想到的就是背单词。之前用传统方法背过单词,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而且背过的单词,不用的话,没几天就忘了。绞尽脑汁的想了好多天,终于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精听+识别不认识的单词+有针对性的反复听+反复记忆)=精听记单词
成果:从二月初到八月底,6个多月的时间,积累了一千三百多个单词,这些单词不敢说全记住了,但是基本上能做到,听到他们的时候,我比较熟悉,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也更容易听明白其所处的语段是什么意思。
精听工具:可可英语APP,订阅栏目“PBS高端访谈”和“美语情景对话”
此处非广告,这是我尝试过的所有APP里最合适我这种精听方法的APP。从听力材料的选材范围,文章或者对话的长度,到播放模式和列表模式的操作方式,都完美匹配我探索的这种方法。
具体方法:
说具体方法之前,先说两点:
第一、我是利用一天里的所有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来按照该方法学习。
第二、该方法不是什么高深的方法,最大的考验是坚持,坚持下去就是最好的方法。
1、在订阅栏目中收藏文章,添加到收藏列表。
2、先把文章听三遍,不看字幕,不查单词,感受一下自己能理解多少部分。
3、单据循环,每句听三至五遍,不看字幕,不查单词,看一下自己能理解每一句的多少。这个过程里也基本上能听出来哪个单词是自己彻底不认识的。
4、看每句的翻译,查阅不认识的单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5、再反复听每句三遍,不看字幕,不查单词。因为已经查阅了不认识的单词,此时已经基本能听明白整句的意思。
6、逐句学习完成后,再单篇循环播放三到五遍,基本整篇文章就已经掌握了。
7、找时间再通读文章一遍,把不认识的单词记到单词本上。既可以熟悉单词拼写,又可以积累单词数量,让自己有成就感。
8、每晚睡前,把自己一天学完的文章,自己读一到两遍,练习单词的发音,找每句话读完的那种感觉。
9、按照个方法学完一篇,进入下一篇。学习新篇的同时,可以在收藏列表中打开之前学过的文章,再听几遍,作为复习。这样车轮式的向前走,边记新单词,边温习旧单词,一举两得。
学习心得:
1、这个方法考验的是耐心和坚持。坚持下来,积累的单词数在增长,自己的英文水平会有潜移默化的增长。
2、每篇文章长度都在四五分钟左右,看似步骤繁琐,其实学习起来并不会占用自己的太多时间。碎片时间就足够了。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
3、“PBS高端访谈”主要涉及实事,内容很新,可以学到时下正在发生事情的英文表达。在跟老外交流的时候都可以用到。“美语情景对话”主要是日常各种主题的对话,更接近口语交流。两者相结合,穿插学习,不会感到疲劳和枯燥。
4、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精准的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而且反复听的过程还磨了耳朵,无形中是对听力的提高。而且在某个语境中去记忆单词,远比拿一本单词书背单词要有效得多。
5、自己之前想过无数的方法来提升英语,也纠结过也焦虑过,但是从来没有踏下心来把一个思路坚持下去。与其焦虑,那不如直接展开行动,贵在坚持。
写在最后:
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三件事,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都是对自己产生了激励:
一、刚开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想过放弃。有一天学了个单词,reiterate(重申),结果第二天收到英国同事的邮件里就出现了这个词。当时的感觉就是:咦。。。这不就是我昨天学的哪个单词嘛。那就不用再查词典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在当时,对于险些中途而废的我,算是一个激励。
二、有个朋友让我帮忙写一封英文邮件,我写完发给他,他发给了他的领导。他的领导夸他英文提高了很多。作为幕后写手的我还是很高兴的。邮件里我使用的很多词组和表达都是自己用这个学习方法积累到的。
三、在某个文章里学过一个词组,cementing ceasefire(有关叙利亚局势的文章)。前几天跟英国同事开会,英国供应商提到某某供应商要停止供货,他用的是cease the delivery。当时一听到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没有这么学过,那可能在当时的情境下,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是什么意思了。
学英语的方法千千万,而且每个人基础水平不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来看,自己应用这个方法已经得心应手。欢迎各位大拿也交流自己的学英语的经验~ 收起阅读 »
以下是原文:
潜水多年,跟大家分享一个自己摸索的,自认为比较有效地学习英语的方法:精听记单词。这个方法可以一次性进行记单词、练听力和口语练习。此处口语练习指的是自己读出完整的单词和语句,而不是口语对话交流。我认为,要想跟别人口语交流,最起码你要自己先能够流利的读出这个单词,读出这句话。实战的口语交流,那就看你的语感和转化应用能力了。
先流水账简单描述自己工作经历,因为从业经历与英文水平相辅相成,互有影响。目前状态:现在一家英资公司做SQE主管。
背景:普通渣本毕业,英语六级,参加工作之前从来没跟老外交流过。所幸自初中开始学英语,英语成绩一直不错,语感比较好。
→ 毕业后进入一家日企(时间很短),职位品质技术担当。期间完全用不到英语,学了一丢丢日语,后中途放弃。
→ 之后进入一家国企(时间很短),职位质量工程师。期间完全用不到英语。在这期间,意识到做质量这行,英语好可以进外企,进外企薪资待遇普遍要更优厚。于是基于自己还算可以的英语基础,开始了外企求职路。
求职之路:之前完全没有欧美公司工作经历,也没跟老外交流过,自己想了个办法:用英语写自我介绍,描述自己的工作内容,也在网上学习基本的质量行业的术语的英文表达,做到能够大概的用英文描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对工作的理解。然后开始海投简历,参加面试。抓住每个面试的机会练习英语,要敢说,不怕丢人。面试多家公司之后,基本的面试问题也搞清楚了,自己也敢于开口用英文应付面试了。最终成功拿到一家德企offer。
→ 入职德企,职位质量工程师,后转岗SDE,一共在职五年时间。在职期间,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平台,英语,尤其是口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当然只是相比于一开始蹩脚的英语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虽然跟那些英文流利的中方管理层相比,还是差距很大,但是自己能够做到,跟来自各个国家的客户、供应商或者同事进行基础无障碍的交流。
→ 后来入职一家美企(在职3年),任职SQE。老美的英文更地道,语速更快。天天跟老美打交道,自己也能认识到自己英文的不足。虽然期间为此焦虑过,但也从来没有寻求过突破。不过三年里英语还是有长进的,变得比以前更敢说了,自己独立的多次去美国出差也都没有问题。而且开始模仿美式英语的强调和说话方式(虽然在专业的人看来不伦不类,毕竟野路子英语~)
→ 再再后来,跳槽到了现在得英国公司。入职后发现,适应英国人的口音很困难,每次跟英国开会都很痛苦。也许是处于适应期的问题,听力成了最大的问题,苦恼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
痛定思痛:春节期间,在家看央视新闻,采访国外的某个部长的片段。随意听了一两句,有一句话,我一个单词都没听懂,顺眼看了下中文字幕,一瞬间我明白了。。。字幕里的中文对应的英文我都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怎么还奢望能够听懂那句英文呢。。。于是,想明白了听力不好的原因:单词量不够。
找到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吧。单词量不够,首先想到的就是背单词。之前用传统方法背过单词,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而且背过的单词,不用的话,没几天就忘了。绞尽脑汁的想了好多天,终于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精听+识别不认识的单词+有针对性的反复听+反复记忆)=精听记单词
成果:从二月初到八月底,6个多月的时间,积累了一千三百多个单词,这些单词不敢说全记住了,但是基本上能做到,听到他们的时候,我比较熟悉,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也更容易听明白其所处的语段是什么意思。
精听工具:可可英语APP,订阅栏目“PBS高端访谈”和“美语情景对话”
此处非广告,这是我尝试过的所有APP里最合适我这种精听方法的APP。从听力材料的选材范围,文章或者对话的长度,到播放模式和列表模式的操作方式,都完美匹配我探索的这种方法。
具体方法:
说具体方法之前,先说两点:
第一、我是利用一天里的所有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来按照该方法学习。
第二、该方法不是什么高深的方法,最大的考验是坚持,坚持下去就是最好的方法。
1、在订阅栏目中收藏文章,添加到收藏列表。
2、先把文章听三遍,不看字幕,不查单词,感受一下自己能理解多少部分。
3、单据循环,每句听三至五遍,不看字幕,不查单词,看一下自己能理解每一句的多少。这个过程里也基本上能听出来哪个单词是自己彻底不认识的。
4、看每句的翻译,查阅不认识的单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5、再反复听每句三遍,不看字幕,不查单词。因为已经查阅了不认识的单词,此时已经基本能听明白整句的意思。
6、逐句学习完成后,再单篇循环播放三到五遍,基本整篇文章就已经掌握了。
7、找时间再通读文章一遍,把不认识的单词记到单词本上。既可以熟悉单词拼写,又可以积累单词数量,让自己有成就感。
8、每晚睡前,把自己一天学完的文章,自己读一到两遍,练习单词的发音,找每句话读完的那种感觉。
9、按照个方法学完一篇,进入下一篇。学习新篇的同时,可以在收藏列表中打开之前学过的文章,再听几遍,作为复习。这样车轮式的向前走,边记新单词,边温习旧单词,一举两得。
学习心得:
1、这个方法考验的是耐心和坚持。坚持下来,积累的单词数在增长,自己的英文水平会有潜移默化的增长。
2、每篇文章长度都在四五分钟左右,看似步骤繁琐,其实学习起来并不会占用自己的太多时间。碎片时间就足够了。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
3、“PBS高端访谈”主要涉及实事,内容很新,可以学到时下正在发生事情的英文表达。在跟老外交流的时候都可以用到。“美语情景对话”主要是日常各种主题的对话,更接近口语交流。两者相结合,穿插学习,不会感到疲劳和枯燥。
4、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精准的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而且反复听的过程还磨了耳朵,无形中是对听力的提高。而且在某个语境中去记忆单词,远比拿一本单词书背单词要有效得多。
5、自己之前想过无数的方法来提升英语,也纠结过也焦虑过,但是从来没有踏下心来把一个思路坚持下去。与其焦虑,那不如直接展开行动,贵在坚持。
写在最后:
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三件事,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都是对自己产生了激励:
一、刚开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想过放弃。有一天学了个单词,reiterate(重申),结果第二天收到英国同事的邮件里就出现了这个词。当时的感觉就是:咦。。。这不就是我昨天学的哪个单词嘛。那就不用再查词典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在当时,对于险些中途而废的我,算是一个激励。
二、有个朋友让我帮忙写一封英文邮件,我写完发给他,他发给了他的领导。他的领导夸他英文提高了很多。作为幕后写手的我还是很高兴的。邮件里我使用的很多词组和表达都是自己用这个学习方法积累到的。
三、在某个文章里学过一个词组,cementing ceasefire(有关叙利亚局势的文章)。前几天跟英国同事开会,英国供应商提到某某供应商要停止供货,他用的是cease the delivery。当时一听到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没有这么学过,那可能在当时的情境下,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是什么意思了。
学英语的方法千千万,而且每个人基础水平不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来看,自己应用这个方法已经得心应手。欢迎各位大拿也交流自己的学英语的经验~ 收起阅读 »
Cpk和Ppk什么时候使用才合适呢?
天来谈谈CPK和PPK哪个才适合提交给客户,分别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指数分别代表着什么过程结果。
您的客户要求您报告您发送的产品的Cpk。你知道如何计算Cpk,你需要有产品规格,你需要知道均值和。
当你收集信息时,有人会问:“他们想要哪个Sigma ?”
你知道Cpk是通过除以3计算出来的,但是你应该用哪个呢,估计值还是计算值? 哪个是正确的? 你会向谁报告?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会使用使Cpk看起来最好的Sigma。但是使Cpk看起来最好的西格玛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您或您的客户需要了解的过程。对两种不同方法计算Cpk的混淆是一个原因,因此创建了一个新的指数Ppk。Ppk使用来自单个数据的计算的sigma。
Ppk=Zmin/3
式中:Zmin=smaller of the Z-upper , Z-lower ,
Z-upper=(USL-Xbar-bar)/sigma1
Z-lower=(Xbar-bar-LSL)/sigma1,
单个Sigma的计算公式: Sigma1 square= ((Xi-Xbar)square/n-1),.
假设Ppk使用计算出的sigma, Cpk不再需要使用计算出的sigma。Cpk唯一可接受的公式是使用估计值。
Cpk=Zmin/3
式中:Zmin=smaller of the Z-upper, Z-lower,
Z-upper=(USL-Xbar-bar)/sigma2,
Zlower=(Xbar-bar-LSL)/sigma2.
估算西格玛:sigma2=Rbar/ d2鉴于Ppk使用计算西格玛,在Cpk中不再需要使用计算西格玛。Cpk唯一可接受的公式是使用估计值。1991年,ASQC/AIAG工作队出版了《基本统计过程控制》参考手册,其中显示了Cpk和Ppk的计算结果。这些应该用来消除关于计算Cpk的混乱。那么,Cpk和Ppk哪个值是最好报告的呢?虽然它们显示相似的信息,但它们的用途略有不同。估算的西格玛和相关的能力指数(Cp、Cpk和Cr)被用来衡量一个系统满足客户需求的潜在能力。
估算西格玛:sigma2=Rbar/ d2鉴于Ppk使用计算西格玛,在Cpk中不再需要使用计算西格玛。Cpk唯一可接受的公式是使用估计值。
----当你想要分析一个系统执行实际或计算的西格玛(单个西格玛)的能力时,会用它,相关的指标(pp, Ppk,和Cr)被用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性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您想要度量系统的实际流程性能时,可以使用它。
收起阅读 »
您的客户要求您报告您发送的产品的Cpk。你知道如何计算Cpk,你需要有产品规格,你需要知道均值和。
当你收集信息时,有人会问:“他们想要哪个Sigma ?”
你知道Cpk是通过除以3计算出来的,但是你应该用哪个呢,估计值还是计算值? 哪个是正确的? 你会向谁报告?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会使用使Cpk看起来最好的Sigma。但是使Cpk看起来最好的西格玛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您或您的客户需要了解的过程。对两种不同方法计算Cpk的混淆是一个原因,因此创建了一个新的指数Ppk。Ppk使用来自单个数据的计算的sigma。
Ppk=Zmin/3
式中:Zmin=smaller of the Z-upper , Z-lower ,
Z-upper=(USL-Xbar-bar)/sigma1
Z-lower=(Xbar-bar-LSL)/sigma1,
单个Sigma的计算公式: Sigma1 square= ((Xi-Xbar)square/n-1),.
假设Ppk使用计算出的sigma, Cpk不再需要使用计算出的sigma。Cpk唯一可接受的公式是使用估计值。
Cpk=Zmin/3
式中:Zmin=smaller of the Z-upper, Z-lower,
Z-upper=(USL-Xbar-bar)/sigma2,
Zlower=(Xbar-bar-LSL)/sigma2.
估算西格玛:sigma2=Rbar/ d2鉴于Ppk使用计算西格玛,在Cpk中不再需要使用计算西格玛。Cpk唯一可接受的公式是使用估计值。1991年,ASQC/AIAG工作队出版了《基本统计过程控制》参考手册,其中显示了Cpk和Ppk的计算结果。这些应该用来消除关于计算Cpk的混乱。那么,Cpk和Ppk哪个值是最好报告的呢?虽然它们显示相似的信息,但它们的用途略有不同。估算的西格玛和相关的能力指数(Cp、Cpk和Cr)被用来衡量一个系统满足客户需求的潜在能力。
估算西格玛:sigma2=Rbar/ d2鉴于Ppk使用计算西格玛,在Cpk中不再需要使用计算西格玛。Cpk唯一可接受的公式是使用估计值。
----当你想要分析一个系统执行实际或计算的西格玛(单个西格玛)的能力时,会用它,相关的指标(pp, Ppk,和Cr)被用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性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您想要度量系统的实际流程性能时,可以使用它。
收起阅读 »
质变9:办公桌上的冲击痕
(持续更新中,前面情节请查看往期文章)
T社制造部共有5个课,其中制造3课是最优秀的,历来都是T社对外展示的“模范样板”,郑良文将王林的首个实习地安排到3课自然有他的用意。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请随时指导!”
40出头的张然课长说起话来很是谦虚,但从他那高傲的表情来看,他可不是诚心希望你来”指导“的。
“呵呵!张课长客气啦!我一个新来的,就是来学习的,哪有什么指导不指导的。”
王林打个哈哈,跟制造部打交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今天陪着自己的是个课长,那看来只能瞎逼逼了。
“听口音,张课长是湖南人吧!”
王林话锋一转,跟张然唠起了家常。
“对呀对呀!哎?你怎么听出来了?我来广东都20多年了,还以为没有家乡口音了呢!“
谈起现场问题,张然一副”戒备森严“的表情,但若是换做吹水瞎扯,张然立马就变得”热情高涨“了。
两人在制造3课绕着生产线转了10多圈,话题也从老家聊到了现在的工作,而T社品质部的”前世今生“也逐渐的显现在了王林的脑海里。
”新招进来的不知道换了多少人了,有课长,有系长,反正都呆不久,超不过3个月。“
谈起王林的前任,张然这样感慨。
”为什么呆不久呢?“
王林”兴致盎然“的问到,跟任何一个”空降兵“一样,王林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前任的种种。
”这你要自己感悟啦!以前你们部门新加坡籍的有好几个呢,最后只剩下老李(李岳山)了,听说是被排挤走的。还有你那个位子上的那个人,两个月前才走的,说是老李答应他升职的,都答应很多次了,最后还是没有提上去,人家当然很生气啦!听说走的时候给所有T社的客户都发了邮件,说T社的不好,还把自己的办公桌砸了。“
”老李很好色的,那些女下属都跟他有一腿,你们部门以前有个女的,肚子还被他搞大过。“
聊起品质部的八卦,张然的话匣子更是像开了闸的洪水,滔滔不绝。
”我卡噢!“
听到这里,王林仅能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惊讶“了,这些应该都是“玩笑”吧!
继续再聊下去可能没完没了了,王林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看了一眼,已经17:00,马上到T社的下班时间了。
”今天太谢谢啦!给您添麻烦啦张课长!“
王林谢到。
”客气啦兄弟!“
张然说到,闲聊了大半天,两人关系近了很多。
”那回头见,然哥!“
王林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时,品质部文员罗小叶刚刚完成王林办公桌的清扫。
”快请坐,你的办公桌收拾好了!“
罗小叶总是那么客气热情。
”谢谢小叶姐!“
王林谢到,顺手佛拭了一下桌面,真的是一尘不染!
但这时桌面上一个10厘米左右的浅色胶带引起了王林的注意,胶带下面隐约可以看到一条被遮住的一指多宽的不规则裂缝。
”重物冲击痕!”
从裂缝的外观可以看出曾经有重物砸在这个桌子上,王林判断。
“说T社的不好,还把自己的办公桌砸了。”
刚刚制造张然课长的话还响在耳边,王林此刻才觉得那些前任的“玩笑”开始变得不那么好笑了。
”小叶姐,我这个位置上以前有人坐吗?“
王林明知故问。
”有啊,李海波,刚走两个月吧。“
罗小叶答到。
李海波,这是王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摸着桌子上的裂痕,王林彷佛感觉到了这个名字里所含的浓浓的恨意!
”这么好的公司,干嘛离开呢?“
王林想听听不同人的说法。
“哦。这个---,可能是找到更好的工作了吧。”
罗小叶欲言又止,显得有些顾虑,急忙敷衍到。 收起阅读 »
T社制造部共有5个课,其中制造3课是最优秀的,历来都是T社对外展示的“模范样板”,郑良文将王林的首个实习地安排到3课自然有他的用意。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请随时指导!”
40出头的张然课长说起话来很是谦虚,但从他那高傲的表情来看,他可不是诚心希望你来”指导“的。
“呵呵!张课长客气啦!我一个新来的,就是来学习的,哪有什么指导不指导的。”
王林打个哈哈,跟制造部打交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今天陪着自己的是个课长,那看来只能瞎逼逼了。
“听口音,张课长是湖南人吧!”
王林话锋一转,跟张然唠起了家常。
“对呀对呀!哎?你怎么听出来了?我来广东都20多年了,还以为没有家乡口音了呢!“
谈起现场问题,张然一副”戒备森严“的表情,但若是换做吹水瞎扯,张然立马就变得”热情高涨“了。
两人在制造3课绕着生产线转了10多圈,话题也从老家聊到了现在的工作,而T社品质部的”前世今生“也逐渐的显现在了王林的脑海里。
”新招进来的不知道换了多少人了,有课长,有系长,反正都呆不久,超不过3个月。“
谈起王林的前任,张然这样感慨。
”为什么呆不久呢?“
王林”兴致盎然“的问到,跟任何一个”空降兵“一样,王林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前任的种种。
”这你要自己感悟啦!以前你们部门新加坡籍的有好几个呢,最后只剩下老李(李岳山)了,听说是被排挤走的。还有你那个位子上的那个人,两个月前才走的,说是老李答应他升职的,都答应很多次了,最后还是没有提上去,人家当然很生气啦!听说走的时候给所有T社的客户都发了邮件,说T社的不好,还把自己的办公桌砸了。“
”老李很好色的,那些女下属都跟他有一腿,你们部门以前有个女的,肚子还被他搞大过。“
聊起品质部的八卦,张然的话匣子更是像开了闸的洪水,滔滔不绝。
”我卡噢!“
听到这里,王林仅能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惊讶“了,这些应该都是“玩笑”吧!
继续再聊下去可能没完没了了,王林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看了一眼,已经17:00,马上到T社的下班时间了。
”今天太谢谢啦!给您添麻烦啦张课长!“
王林谢到。
”客气啦兄弟!“
张然说到,闲聊了大半天,两人关系近了很多。
”那回头见,然哥!“
王林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时,品质部文员罗小叶刚刚完成王林办公桌的清扫。
”快请坐,你的办公桌收拾好了!“
罗小叶总是那么客气热情。
”谢谢小叶姐!“
王林谢到,顺手佛拭了一下桌面,真的是一尘不染!
但这时桌面上一个10厘米左右的浅色胶带引起了王林的注意,胶带下面隐约可以看到一条被遮住的一指多宽的不规则裂缝。
”重物冲击痕!”
从裂缝的外观可以看出曾经有重物砸在这个桌子上,王林判断。
“说T社的不好,还把自己的办公桌砸了。”
刚刚制造张然课长的话还响在耳边,王林此刻才觉得那些前任的“玩笑”开始变得不那么好笑了。
”小叶姐,我这个位置上以前有人坐吗?“
王林明知故问。
”有啊,李海波,刚走两个月吧。“
罗小叶答到。
李海波,这是王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摸着桌子上的裂痕,王林彷佛感觉到了这个名字里所含的浓浓的恨意!
”这么好的公司,干嘛离开呢?“
王林想听听不同人的说法。
“哦。这个---,可能是找到更好的工作了吧。”
罗小叶欲言又止,显得有些顾虑,急忙敷衍到。 收起阅读 »
质变8:布局(下)
(谢谢关注,持续更新中,前期文章请查看我往期文章)
下午13:00,午休结束,梁倩拿着刚做好的《新人培训计划表》给李岳山审核。
“部长,这是王林的实习计划表,您看一下,第一周品质部,第二周制造部,第三周其他部门。。。”
梁倩介绍到。
“不妥!”
还没等梁倩讲完,便被李岳山打断。
“他对成形不了解,这样调整一下吧!第一周制造部,第二周其他部门,第三周品质部。”
李岳山边说边拿起工衣上的中性笔在计划表上修改了起来。
“就这样吧!”
李岳山用毋庸置疑的口吻交代梁倩到。
李岳山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王林要比前面加藤诚“安排”的那些人更有经验,前面的那些人入职时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第一个去“上色”的人肯定要是他李岳山,由他李岳山来“教会”他这个工场的规则是什么。
而这个“有经验的”王林是要来改变这个公司的,李岳山一手创造的品质部自然不会是“首当其冲”。
“好嘞部长!我再修改一下给您签字。”
梁倩赶忙接过计划表,回到座位上修改了起来。
品质部的新人第一周居然在制造部实习,这还是头一遭!梁倩心中纳闷,但纳闷归纳闷,对于品质部长李岳山的指示,梁倩向来都是“无条件执行”的,给上司“丢问题,提建议”,那是入职小白才会做的傻事。
下午14:00,梁倩叫上王林,拿着李岳山签过字的《新人培训计划表》,一起找到制造部长郑良文。
“哈哈!打扰啦郑部长!这是我们部门的新人培训计划,您帮忙给安排一下呗!”
人还没到,笑声先传了过去,梁倩带着娇笑向郑良文请示到。
别看眼前这位“品质部的三号人物”是话好听,脸也好看,但心思细密的郑良文从梁倩说话的那一刻就觉察到了异样。
“哦?!品质部这么快就学习完了?!”
郑良文看了一眼表单,眉毛一挑,玩笑似的疑问到。
如果按照惯例,品质部的新人实习都是先从品质部开始的,并且《新人培训计划表》也是由品质部的文员罗小叶拿给他制造部的。但这次,却是由“品质部的三号人物”亲自拿过来,并且实习是先从制造部开始。
其实就算闭着眼睛,郑良文也知道李岳山在玩”借刀杀人“的把戏,品质部的新人不先学习品质部,却先来制造部“学习”,这加了引号的”学习“二字,说的不好听点儿还不是来我制造部”找茬“的嘛!尤其是T社的新人在3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工场长会对新人进行转正面谈,那么这期间的任何一个”不光彩的小事情“都可能被传到工场长的耳朵里。
郑良文倒不担心被哪个人抓到他制造部的“小辫子”,毕竟是400多号人的大部门,哪会没有个什么小毛病,令他担心的是王林这张“白纸”现在是否已经被李岳山“染上了品质部的颜色”,所以他要先从梁倩这里探探底。
“他本来就有品质经验嘛,所以我们部长才想让小王先学习一下生产制造,这样就能快些上手。”
带着一成不变的微笑,梁倩毫不迟疑的回答到。
从上午李岳山调整培训计划的那一刻起,梁倩就想到了其他部门在确认这张培训计划表时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并且梁倩也想好了如何去应对,所谓“走一步,想十步”,要想在李岳山掌管的30多人的女人堆里立足,梁倩在做人做事上始终未曾放松自己。
也直到现在,王林才算明白在T社的品质部,历来的新人实习都是先从品质部开始的,但这次关于自己的培训安排好像有点儿“不正常”。
王林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会不正常,但他知道梁倩正在执行李岳山指派的这个“不正常”的任务。
“好个机灵的女人!”
听到梁倩的答复,王林在内心深处竖起了大拇指。
一句“他本来就有品质经验”,让王林觉得倍儿有面子,而一句“我们部长想让小王先学习一下”则是传达“指示”,表明这不是我梁倩个人的“意愿强加”,简单的一句话,软硬兼施,又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同时还夸奖了别人,保护了自己。
在质量这行打拼10多年,王林深有体会,做事不难,难的是能把事情做的“容易”!不得罪任何人并且可以把一件“不正常”的命令执行下去,这样的做事方法,堪称“教科书式的范例”!
“好个狡猾的女人!”
跟王林相反,制造部长郑良文的内心甚是厌恶梁倩的为人,毕竟身为部门高管,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属凡事都“甩锅”给自己的上司。
“小张,那就安排一下小王的学习吧!”
从梁倩的回答中郑良文得知品质部尚未对王林进行“洗脑”,所以也就释然了,随即吩咐下属制造3课课长张然来带王林实习。 收起阅读 »
下午13:00,午休结束,梁倩拿着刚做好的《新人培训计划表》给李岳山审核。
“部长,这是王林的实习计划表,您看一下,第一周品质部,第二周制造部,第三周其他部门。。。”
梁倩介绍到。
“不妥!”
还没等梁倩讲完,便被李岳山打断。
“他对成形不了解,这样调整一下吧!第一周制造部,第二周其他部门,第三周品质部。”
李岳山边说边拿起工衣上的中性笔在计划表上修改了起来。
“就这样吧!”
李岳山用毋庸置疑的口吻交代梁倩到。
李岳山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王林要比前面加藤诚“安排”的那些人更有经验,前面的那些人入职时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第一个去“上色”的人肯定要是他李岳山,由他李岳山来“教会”他这个工场的规则是什么。
而这个“有经验的”王林是要来改变这个公司的,李岳山一手创造的品质部自然不会是“首当其冲”。
“好嘞部长!我再修改一下给您签字。”
梁倩赶忙接过计划表,回到座位上修改了起来。
品质部的新人第一周居然在制造部实习,这还是头一遭!梁倩心中纳闷,但纳闷归纳闷,对于品质部长李岳山的指示,梁倩向来都是“无条件执行”的,给上司“丢问题,提建议”,那是入职小白才会做的傻事。
下午14:00,梁倩叫上王林,拿着李岳山签过字的《新人培训计划表》,一起找到制造部长郑良文。
“哈哈!打扰啦郑部长!这是我们部门的新人培训计划,您帮忙给安排一下呗!”
人还没到,笑声先传了过去,梁倩带着娇笑向郑良文请示到。
别看眼前这位“品质部的三号人物”是话好听,脸也好看,但心思细密的郑良文从梁倩说话的那一刻就觉察到了异样。
“哦?!品质部这么快就学习完了?!”
郑良文看了一眼表单,眉毛一挑,玩笑似的疑问到。
如果按照惯例,品质部的新人实习都是先从品质部开始的,并且《新人培训计划表》也是由品质部的文员罗小叶拿给他制造部的。但这次,却是由“品质部的三号人物”亲自拿过来,并且实习是先从制造部开始。
其实就算闭着眼睛,郑良文也知道李岳山在玩”借刀杀人“的把戏,品质部的新人不先学习品质部,却先来制造部“学习”,这加了引号的”学习“二字,说的不好听点儿还不是来我制造部”找茬“的嘛!尤其是T社的新人在3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工场长会对新人进行转正面谈,那么这期间的任何一个”不光彩的小事情“都可能被传到工场长的耳朵里。
郑良文倒不担心被哪个人抓到他制造部的“小辫子”,毕竟是400多号人的大部门,哪会没有个什么小毛病,令他担心的是王林这张“白纸”现在是否已经被李岳山“染上了品质部的颜色”,所以他要先从梁倩这里探探底。
“他本来就有品质经验嘛,所以我们部长才想让小王先学习一下生产制造,这样就能快些上手。”
带着一成不变的微笑,梁倩毫不迟疑的回答到。
从上午李岳山调整培训计划的那一刻起,梁倩就想到了其他部门在确认这张培训计划表时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并且梁倩也想好了如何去应对,所谓“走一步,想十步”,要想在李岳山掌管的30多人的女人堆里立足,梁倩在做人做事上始终未曾放松自己。
也直到现在,王林才算明白在T社的品质部,历来的新人实习都是先从品质部开始的,但这次关于自己的培训安排好像有点儿“不正常”。
王林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会不正常,但他知道梁倩正在执行李岳山指派的这个“不正常”的任务。
“好个机灵的女人!”
听到梁倩的答复,王林在内心深处竖起了大拇指。
一句“他本来就有品质经验”,让王林觉得倍儿有面子,而一句“我们部长想让小王先学习一下”则是传达“指示”,表明这不是我梁倩个人的“意愿强加”,简单的一句话,软硬兼施,又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同时还夸奖了别人,保护了自己。
在质量这行打拼10多年,王林深有体会,做事不难,难的是能把事情做的“容易”!不得罪任何人并且可以把一件“不正常”的命令执行下去,这样的做事方法,堪称“教科书式的范例”!
“好个狡猾的女人!”
跟王林相反,制造部长郑良文的内心甚是厌恶梁倩的为人,毕竟身为部门高管,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属凡事都“甩锅”给自己的上司。
“小张,那就安排一下小王的学习吧!”
从梁倩的回答中郑良文得知品质部尚未对王林进行“洗脑”,所以也就释然了,随即吩咐下属制造3课课长张然来带王林实习。 收起阅读 »
质变7:布局(中)
(之前情节请查看我的往期文章,大约每周更新一次,谢谢大家支持!)
“立刀眉,厚嘴唇,言语中略显腼腆,典型一个直性子的人嘛!鬼子们(日本人)还真是喜欢这样的“人才”哩!也好,改变公司命运的“伟任”就交给你们喽!”
仅仅跟王林打了一个照面,李岳山便迅速在心中拿定了“主意”。
上午11:00,李岳山来到王林的座位旁。
“走,小王,我带你去其他部门认识一下。”
轻拍了一下王林的肩膀,李岳山含笑说到。
“好的!李部长。”
王林赶忙站起来,跟着李岳山来到了另外一间大的办公室。
只见这里坐着约莫100多号人,采购,生管,技术,制造等各个部门的办公桌一字儿摆开。
“这位是生产管理部曾部长,这位是我们新来的,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哦!小王!”
李岳山指着坐在办公室靠近门口座位上的一个约莫40来岁的中年男子向王林介绍到,说话的时候,李岳山特别强调了“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几个字,顺带着对曾仁善示以眼色,暗示这位王林“来路不俗”!
“噢-噢-!幸会幸会!”
曾仁善故作恍然的眨了眨晶亮的眼睛,赶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躬身向王林伸出双手示意问候。
这“噢-噢”两声算是回应李岳山的暗示的,表明他曾仁善了然李岳山的“话外之音,弦外之意”。
而这一句谦虚的“幸会幸会”则是“高捧”王林的,或者说是王林背后的工场长加藤诚。
要说T社当今在加藤诚面前最红的人,那绝对非曾仁善莫属!而这位新来的却又是“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鸠占鹊巢,这挑衅之意也实在太过明显!
李岳山在转嫁仇恨,但八面玲珑的曾仁善自然不会轻易上套,为人低调,处事圆滑,让所有人都感觉到舒服,这是曾仁善一贯的作风,“T社高级文员”自然绝非浪得虚名。
“曾部长好!后面还请多多关照!”
王林赶忙鞠躬握手回敬。
王林注意到,曾仁善在听到“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这句话时,表情明显恭敬了许多,初入T社的王林只以为这是人们对工场长加藤诚的正常敬畏,却不知道这句话所蕴藏的复杂信息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寒暄完毕,李岳山带着王林继续往里走,几步路便来到了制造部的办公区域。
“郑部长!又有投诉啦?!”
看到郑良文一脸不爽的还在为早会的事情烦心(详见我的往期文章:质变4 部长会议),李岳山嘿嘿一笑,边开玩笑边问候到。
“屌你个老李,你女朋友最近大姨妈吗?这点儿小事情还在早会上讲?!”
喜怒不形于色的郑良文笑骂到,虽然早上最终加藤诚没有深究,但毕竟影响了一天的好心情,郑良文还是对眼前的这个李岳山颇有微词的。
制造部对于品质部,不能一味的忍让,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吵的还是要吵,但要把握好度,既要让品质部觉得我给了你面子,也要让品质部知道我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而制造部长郑良文无疑是这个“度”的首席掌控者。
李岳山最喜欢的是什么?
是“奉承”二字。
李岳山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是每个周末都会在澳门等候他的26岁漂亮小女友,虽然李岳山在新加坡的海景房里还有3个女儿和1个妻子。
这些非官方的李岳山的花边新闻郑良文都一清二楚,所以郑良文在责骂李岳山的时候顺便提到了李岳山的小女友。
“哈-哈-哈!”
果然,李岳山听到后开怀大笑,仿佛刚刚杀气腾腾的早会是大家演的一出戏一般。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没办法啊,工场长有困惑嘛!”
李岳山双手一摊,皮球踢给了不在场的加藤诚。
“对啦,周末再去澳门玩两把, 这次我请客!”
李岳山话锋一转,豪爽的说到。
“哈-哈-哈-”
郑良文心领神会的边笑边用手指着李岳山,说是去澳门玩两把,还不是去陪他那位26岁的小女友?!这老李,精力旺盛的很呢。
“怎么,你又来了一员得力干将?!”
看了一眼站在李岳山旁边略显尴尬的王林,郑良文笑问到。
其实打从李岳山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郑良文就注意到了这个新人,并且郑良文也听到了刚刚李岳山跟曾仁善说的那句“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或者说是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了那句话。
在几十年都没有任何改变的T社,公司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波动都会瞬间造成社论的流言蜚语,加藤诚想改变T社的现状,无奈现在是深陷社员的抵触洪荒里不能自拔。
在T社,“加藤诚”三个字,或者说是“工场长”三个字,早已经是极其让人反感,让人介意,甚至让人愤怒的代名词了!
凡是跟工场长扯上干系的,就算明面上再光鲜亮丽,背地里也肯定会被无数人穿小鞋的,除非能有生管部长曾仁善那样的圆滑,但T社毕竟只有一个曾仁善。
“又有好戏看喽!”
郑良文嘴角一挑,在心中默念一句。
“噢!说忘记了,不好意思!这位是新来的,王林,工场长很看重的哦!”
李岳山一脸“庄重”的向郑良文介绍到,顺便又会意的向郑良文眨了眨眼睛。
“郑部长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王林赶忙迈前一步,鞠躬向郑良文问候到。
“以后不要经常投诉我们啦!”
郑良文打个哈哈,话是对着王林说的,眼睛却看着李岳山。
王林翻了翻眼睛看向李岳山,这个话还真是不好接。
“搞定工场长就行啦,哪有什么投诉不投诉的,我们可是世界500强嘛,哪会有什么不良品?!对不对?郑部长。”
李岳山边说边用手指了指工场长加藤诚的办公室,言外之意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是他加藤诚故意挑起来的。
看着面前和和气气你来我往的两个人,传说中制造部和品质部的天生对立彷佛在T社里压根儿就不存在,王林感到诧异,看来在T社的品质部里,展开工作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收起阅读 »
“立刀眉,厚嘴唇,言语中略显腼腆,典型一个直性子的人嘛!鬼子们(日本人)还真是喜欢这样的“人才”哩!也好,改变公司命运的“伟任”就交给你们喽!”
仅仅跟王林打了一个照面,李岳山便迅速在心中拿定了“主意”。
上午11:00,李岳山来到王林的座位旁。
“走,小王,我带你去其他部门认识一下。”
轻拍了一下王林的肩膀,李岳山含笑说到。
“好的!李部长。”
王林赶忙站起来,跟着李岳山来到了另外一间大的办公室。
只见这里坐着约莫100多号人,采购,生管,技术,制造等各个部门的办公桌一字儿摆开。
“这位是生产管理部曾部长,这位是我们新来的,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哦!小王!”
李岳山指着坐在办公室靠近门口座位上的一个约莫40来岁的中年男子向王林介绍到,说话的时候,李岳山特别强调了“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几个字,顺带着对曾仁善示以眼色,暗示这位王林“来路不俗”!
“噢-噢-!幸会幸会!”
曾仁善故作恍然的眨了眨晶亮的眼睛,赶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躬身向王林伸出双手示意问候。
这“噢-噢”两声算是回应李岳山的暗示的,表明他曾仁善了然李岳山的“话外之音,弦外之意”。
而这一句谦虚的“幸会幸会”则是“高捧”王林的,或者说是王林背后的工场长加藤诚。
要说T社当今在加藤诚面前最红的人,那绝对非曾仁善莫属!而这位新来的却又是“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鸠占鹊巢,这挑衅之意也实在太过明显!
李岳山在转嫁仇恨,但八面玲珑的曾仁善自然不会轻易上套,为人低调,处事圆滑,让所有人都感觉到舒服,这是曾仁善一贯的作风,“T社高级文员”自然绝非浪得虚名。
“曾部长好!后面还请多多关照!”
王林赶忙鞠躬握手回敬。
王林注意到,曾仁善在听到“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这句话时,表情明显恭敬了许多,初入T社的王林只以为这是人们对工场长加藤诚的正常敬畏,却不知道这句话所蕴藏的复杂信息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寒暄完毕,李岳山带着王林继续往里走,几步路便来到了制造部的办公区域。
“郑部长!又有投诉啦?!”
看到郑良文一脸不爽的还在为早会的事情烦心(详见我的往期文章:质变4 部长会议),李岳山嘿嘿一笑,边开玩笑边问候到。
“屌你个老李,你女朋友最近大姨妈吗?这点儿小事情还在早会上讲?!”
喜怒不形于色的郑良文笑骂到,虽然早上最终加藤诚没有深究,但毕竟影响了一天的好心情,郑良文还是对眼前的这个李岳山颇有微词的。
制造部对于品质部,不能一味的忍让,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吵的还是要吵,但要把握好度,既要让品质部觉得我给了你面子,也要让品质部知道我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而制造部长郑良文无疑是这个“度”的首席掌控者。
李岳山最喜欢的是什么?
是“奉承”二字。
李岳山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是每个周末都会在澳门等候他的26岁漂亮小女友,虽然李岳山在新加坡的海景房里还有3个女儿和1个妻子。
这些非官方的李岳山的花边新闻郑良文都一清二楚,所以郑良文在责骂李岳山的时候顺便提到了李岳山的小女友。
“哈-哈-哈!”
果然,李岳山听到后开怀大笑,仿佛刚刚杀气腾腾的早会是大家演的一出戏一般。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没办法啊,工场长有困惑嘛!”
李岳山双手一摊,皮球踢给了不在场的加藤诚。
“对啦,周末再去澳门玩两把, 这次我请客!”
李岳山话锋一转,豪爽的说到。
“哈-哈-哈-”
郑良文心领神会的边笑边用手指着李岳山,说是去澳门玩两把,还不是去陪他那位26岁的小女友?!这老李,精力旺盛的很呢。
“怎么,你又来了一员得力干将?!”
看了一眼站在李岳山旁边略显尴尬的王林,郑良文笑问到。
其实打从李岳山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郑良文就注意到了这个新人,并且郑良文也听到了刚刚李岳山跟曾仁善说的那句“工场长亲自招进来的”,或者说是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了那句话。
在几十年都没有任何改变的T社,公司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波动都会瞬间造成社论的流言蜚语,加藤诚想改变T社的现状,无奈现在是深陷社员的抵触洪荒里不能自拔。
在T社,“加藤诚”三个字,或者说是“工场长”三个字,早已经是极其让人反感,让人介意,甚至让人愤怒的代名词了!
凡是跟工场长扯上干系的,就算明面上再光鲜亮丽,背地里也肯定会被无数人穿小鞋的,除非能有生管部长曾仁善那样的圆滑,但T社毕竟只有一个曾仁善。
“又有好戏看喽!”
郑良文嘴角一挑,在心中默念一句。
“噢!说忘记了,不好意思!这位是新来的,王林,工场长很看重的哦!”
李岳山一脸“庄重”的向郑良文介绍到,顺便又会意的向郑良文眨了眨眼睛。
“郑部长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王林赶忙迈前一步,鞠躬向郑良文问候到。
“以后不要经常投诉我们啦!”
郑良文打个哈哈,话是对着王林说的,眼睛却看着李岳山。
王林翻了翻眼睛看向李岳山,这个话还真是不好接。
“搞定工场长就行啦,哪有什么投诉不投诉的,我们可是世界500强嘛,哪会有什么不良品?!对不对?郑部长。”
李岳山边说边用手指了指工场长加藤诚的办公室,言外之意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是他加藤诚故意挑起来的。
看着面前和和气气你来我往的两个人,传说中制造部和品质部的天生对立彷佛在T社里压根儿就不存在,王林感到诧异,看来在T社的品质部里,展开工作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收起阅读 »
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1): Cr=0
在一些企业的来料和出货检验中, 他们通常是按照国标GB2828来进行抽样和检验的。在规定AQL(acceptance quality limit,接收质量限)时,他们可能是这样规定的:
Cr=0
Ma=1
Mi=4
这里Cr是指非常关键的项目,通常与伤害、安全、健康、环保相关联。但是依据国标GB2828.1-2012,AQL的最小值为0.01,并不是0。也就是说,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办法真正按照国标GB2828执行。
按照通俗的例子来讲就是, 有人宣称他是按照章程来办事的, 依据的条款为第101条, 但是打开章程, 却发现最多只有100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可能的原因是:
1.与零缺陷抽样(C=0)混淆.(目前C=0抽样计划不是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2.企业高层的要求
3.客户的要求,有的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规定
4.一直就这样规定的
既然找不到AQL=0这一栏,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检验人员又是如何做的呢?
举例说明, 出货1000个,
检验水平为一般检验水平II级,AQL的值分别是:
Cr=0
Ma=1
Mi=4
那么, 对于Ma和Mi的样本量都是80.
判断标准:
Ma是2收3退
Mi是7收8退
对于Cr=0, 这一要求,质量检验人员通常会保持与Ma的样本量大小一致,也是80个。判断标准为0收1退。
这就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Cr规定等于0.01,大于0。质量检验人员如果严格按照GB2828的要求去做,就要抽取1250个样本,(1250大于1000),按照规定,质量人员要对这1000个出货产品做100%全检。
原本高层和客户期望不要出现致命(Cr)的问题,规定了更严格的Cr=0,但在实际工作中反倒没有比Cr=0.010,0.015, 0.025, 0.040,0.065,0.10的要求严格。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做法,从质量统计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保证Cr=0的。
如果为了达到Cr=0, 对每一批出货都做100%全捡,对有些产品,这也不是一个实际和经济的做法。
可问题是,有些企业可能已经与客户签订的Cr=0的合同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
1.想办法由计数型抽样检验转变为计量型抽样检验。根据美国军方推出的抽样标准MIL-STD-1916,
Cr的Cpk应大于2.0
2.在生产线上做全检,在出货的检验文件中加以说明-----如,对于该特性,已在生产线上做全检,出货检验只是验证。抽样比例为II级,AQL=1.0,判断标准为0收1退。这样就明确了责任,避免生产线和出货检验之间的误会.
3.根据历史质量数据和现有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检验水平和AQL值
希望本文能引起大家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和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收起阅读 »
Cr=0
Ma=1
Mi=4
这里Cr是指非常关键的项目,通常与伤害、安全、健康、环保相关联。但是依据国标GB2828.1-2012,AQL的最小值为0.01,并不是0。也就是说,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办法真正按照国标GB2828执行。
按照通俗的例子来讲就是, 有人宣称他是按照章程来办事的, 依据的条款为第101条, 但是打开章程, 却发现最多只有100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可能的原因是:
1.与零缺陷抽样(C=0)混淆.(目前C=0抽样计划不是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2.企业高层的要求
3.客户的要求,有的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规定
4.一直就这样规定的
既然找不到AQL=0这一栏,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检验人员又是如何做的呢?
举例说明, 出货1000个,
检验水平为一般检验水平II级,AQL的值分别是:
Cr=0
Ma=1
Mi=4
那么, 对于Ma和Mi的样本量都是80.
判断标准:
Ma是2收3退
Mi是7收8退
对于Cr=0, 这一要求,质量检验人员通常会保持与Ma的样本量大小一致,也是80个。判断标准为0收1退。
这就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Cr规定等于0.01,大于0。质量检验人员如果严格按照GB2828的要求去做,就要抽取1250个样本,(1250大于1000),按照规定,质量人员要对这1000个出货产品做100%全检。
原本高层和客户期望不要出现致命(Cr)的问题,规定了更严格的Cr=0,但在实际工作中反倒没有比Cr=0.010,0.015, 0.025, 0.040,0.065,0.10的要求严格。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做法,从质量统计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保证Cr=0的。
如果为了达到Cr=0, 对每一批出货都做100%全捡,对有些产品,这也不是一个实际和经济的做法。
可问题是,有些企业可能已经与客户签订的Cr=0的合同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
1.想办法由计数型抽样检验转变为计量型抽样检验。根据美国军方推出的抽样标准MIL-STD-1916,
Cr的Cpk应大于2.0
2.在生产线上做全检,在出货的检验文件中加以说明-----如,对于该特性,已在生产线上做全检,出货检验只是验证。抽样比例为II级,AQL=1.0,判断标准为0收1退。这样就明确了责任,避免生产线和出货检验之间的误会.
3.根据历史质量数据和现有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检验水平和AQL值
希望本文能引起大家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和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收起阅读 »
质变6:布局(上)
(不好意思此次更新延迟这么久,哎!这个春节大家都不容易。终于可以复工,大家又可以天天处理品质问题了,真是劳累命啊。)
(还是那句话,往期内容请查阅我之前的文章,谢谢大家关注!)
和李岳山一起在打量王林的,还有坐在品质部办公室里,那些李岳山的女下属们。
但跟李岳山不同的是,这些女人们不仅在打量着王林,还在打量着李岳山。
“听说人家是工场长招聘进来的哦~!”
品质系长张一燕仿佛“吃醋”似的自言自语到,但这“自言自语”的声音分贝又控制的刚刚好,恰巧能被自己周边的同事们听到。
“是吗是吗?那他是什么职务啊?”
品质职员谢小兰伸长了脖子问到。
谢小兰在T社工龄13年,跟其他老员工一样,对T社任何一件新鲜的事情都显得兴趣盎然。
“工资都是你的好几倍,你说是什么职位呀?”
张一燕貌似“我都懂”的说到,说话的同时还不忘瞥一眼李岳山。
张一燕喜欢“夸奖”人,尤其是那些她认为对她会产生威胁的人。
在T社,能被张一燕“夸奖”的人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因为有李岳山这个品质部的“土皇帝”的存在,他不允许也不能容忍他的女下属们“欣赏”别的男人。
张一燕想观察李岳山对王林的态度,但很遗憾,此时李岳山仍旧面色铁青,跟早会一样。
“新人都这么高工资,明摆着是想赶我们老员工走嘛~!”
心直口快的谢小兰可没那么多心眼,满脸不高兴的说到,并幽怨的看了一眼李岳山。
T社里系长的工资是职员的大约1倍,科长又是系长的大约1倍,若按照张一燕这么一说,王林至少是科长级别了。
在年功序列制的日资企业,讲究的是论资排辈,若是被某个人乱了规矩,那么此人注定将是分外的招人嫉妒。
“人家有能力嘛说不定,公司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改善呀!我们要有包容心嘛!”
看大家谈的热闹,品质系长梁倩也极其“热情”的加入了进来。
“恐怕你才是最没包容心的人吧。”
看着梁倩一张一合的嘴巴,品质部文员罗小叶在心中补了一句。
因为在T社,任谁都知道,前面几个新来的系长之所以留不下来,除了部长李岳山的“不喜欢”之外,更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排挤”。
很多时候,生性淳朴的罗小叶都想提醒这些新来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但都是欲言又止。
因为工龄将近20年的罗小叶深知,在T社品质部的首要生存法则是:不要多做一丁点儿份外的事,除非得到品质部长李岳山的指示。
“自谋多福吧!”
对于新来的候补系长王林,罗小叶也只能在心中这样默默祝福。
看到李岳山开完部长会议回来,罗小叶赶忙将坐在品质部会议桌旁的王林带了过去。
“部长,这是新来的,王林。”
罗小叶介绍到,因为到现在李岳山还没有正式公布王林的职位,所以罗小叶只能直呼其名。
王林赶忙走上前,站在李岳山的身边,一阵淡淡的宝格丽男士香水味也随之飘了过来。
“李部长好!”
王林向李岳山礼貌的点头问候到。
虽然在一周前决定录用自己的是工场长加藤诚,但王林深知,真正决定自己命运的是眼前的这位品质部长李岳山。
只见李岳山满脸严肃的翻看着笔记本电脑上的邮件,细而狭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仅在眼皮中间呈三角形的隆起一个弧度,眼角上挑,精明中透露着威严。
嘴唇扁薄,嘴角深长,脸上的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虽然满脸的褶皱告诉人们他已不再年轻,但大背头上的黑发却依旧根根竖起,没有一丝发白。
脖子上挂着手指粗细的金链子,在一尘不染的白色V领T恤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外面黑色厂服板板正正,胸前厂牌上“品质责任者”五个红色大字就像御前太监一样宣誓者主人的不简单。
左腕手表,右腕佛珠,双手的皮肤有着和脸部一样的皱纹,显得干瘦而又历经沧桑。
在李岳山身上,少了日资企业的呆板,反而多了种浓浓的江湖气息。
若不是皮肤上的皱纹出卖了他的年龄,单凭着装和个人气质,在50多岁的男人堆里,李岳山绝对称得上是一表人才!
听到罗小叶的介绍和王林的问候,李岳山没有丝毫的反应,仍旧不停的拨动着手里的无线鼠标,仿佛因为繁忙的工作忘记了周边的一切。
上班第一声问候就被无视,此时王林的内心自然是七上八下。
虽然在盯着电脑,但从李岳山那左右浮动不定的眼神里,王林知道李岳山一直在注意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周前的面试已经让王林知道跟这位新领导的相处并非易事,但无论加藤诚和李岳山有什么过节,自己毕竟只是一名外来的打工仔,搞好关系少树敌人才是自己应该做的,自己一定要沉住气,王林心中这样叮嘱自己,耐着性子等待李岳山的指示,而这一等,就是5分钟!
“嘻嘻嘻---”
一阵女人的嬉笑声打破了办公室的沉默,李岳山也终于抬起了脑袋。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太忙啦!终于过来啦小王?!”
“忙于事物”的李岳山回过神来,十分歉意的站起来跟王林说到。
“啊,没关系的李部长,做品质的哪有不忙的呢。”
王林难掩尴尬的打一哈哈,表示自己很理解李岳山的繁忙。
“嗯--!对对对!呵呵呵!一会儿我带你去各个部门转转!”
李岳山眼光晶亮的点头赞赏王林的“上道儿”,顺便一只手搭在了王林的肩膀上,连带着,浓郁的香水味也向王林扑面而来。
“小罗帮小王打扫一下办公桌,看看还缺少什么办公用品!小梁做一下小王的《新人培训计划》!”
李岳山接连发号施令,无论之前心情如何忐忑,在李岳山这种“兄弟般亲密”的上下级式接触下,王林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好的!”
品质文员罗小叶和品质系长梁倩赶忙点头称是。
收起阅读 »
(还是那句话,往期内容请查阅我之前的文章,谢谢大家关注!)
和李岳山一起在打量王林的,还有坐在品质部办公室里,那些李岳山的女下属们。
但跟李岳山不同的是,这些女人们不仅在打量着王林,还在打量着李岳山。
“听说人家是工场长招聘进来的哦~!”
品质系长张一燕仿佛“吃醋”似的自言自语到,但这“自言自语”的声音分贝又控制的刚刚好,恰巧能被自己周边的同事们听到。
“是吗是吗?那他是什么职务啊?”
品质职员谢小兰伸长了脖子问到。
谢小兰在T社工龄13年,跟其他老员工一样,对T社任何一件新鲜的事情都显得兴趣盎然。
“工资都是你的好几倍,你说是什么职位呀?”
张一燕貌似“我都懂”的说到,说话的同时还不忘瞥一眼李岳山。
张一燕喜欢“夸奖”人,尤其是那些她认为对她会产生威胁的人。
在T社,能被张一燕“夸奖”的人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因为有李岳山这个品质部的“土皇帝”的存在,他不允许也不能容忍他的女下属们“欣赏”别的男人。
张一燕想观察李岳山对王林的态度,但很遗憾,此时李岳山仍旧面色铁青,跟早会一样。
“新人都这么高工资,明摆着是想赶我们老员工走嘛~!”
心直口快的谢小兰可没那么多心眼,满脸不高兴的说到,并幽怨的看了一眼李岳山。
T社里系长的工资是职员的大约1倍,科长又是系长的大约1倍,若按照张一燕这么一说,王林至少是科长级别了。
在年功序列制的日资企业,讲究的是论资排辈,若是被某个人乱了规矩,那么此人注定将是分外的招人嫉妒。
“人家有能力嘛说不定,公司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改善呀!我们要有包容心嘛!”
看大家谈的热闹,品质系长梁倩也极其“热情”的加入了进来。
“恐怕你才是最没包容心的人吧。”
看着梁倩一张一合的嘴巴,品质部文员罗小叶在心中补了一句。
因为在T社,任谁都知道,前面几个新来的系长之所以留不下来,除了部长李岳山的“不喜欢”之外,更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排挤”。
很多时候,生性淳朴的罗小叶都想提醒这些新来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但都是欲言又止。
因为工龄将近20年的罗小叶深知,在T社品质部的首要生存法则是:不要多做一丁点儿份外的事,除非得到品质部长李岳山的指示。
“自谋多福吧!”
对于新来的候补系长王林,罗小叶也只能在心中这样默默祝福。
看到李岳山开完部长会议回来,罗小叶赶忙将坐在品质部会议桌旁的王林带了过去。
“部长,这是新来的,王林。”
罗小叶介绍到,因为到现在李岳山还没有正式公布王林的职位,所以罗小叶只能直呼其名。
王林赶忙走上前,站在李岳山的身边,一阵淡淡的宝格丽男士香水味也随之飘了过来。
“李部长好!”
王林向李岳山礼貌的点头问候到。
虽然在一周前决定录用自己的是工场长加藤诚,但王林深知,真正决定自己命运的是眼前的这位品质部长李岳山。
只见李岳山满脸严肃的翻看着笔记本电脑上的邮件,细而狭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仅在眼皮中间呈三角形的隆起一个弧度,眼角上挑,精明中透露着威严。
嘴唇扁薄,嘴角深长,脸上的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虽然满脸的褶皱告诉人们他已不再年轻,但大背头上的黑发却依旧根根竖起,没有一丝发白。
脖子上挂着手指粗细的金链子,在一尘不染的白色V领T恤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外面黑色厂服板板正正,胸前厂牌上“品质责任者”五个红色大字就像御前太监一样宣誓者主人的不简单。
左腕手表,右腕佛珠,双手的皮肤有着和脸部一样的皱纹,显得干瘦而又历经沧桑。
在李岳山身上,少了日资企业的呆板,反而多了种浓浓的江湖气息。
若不是皮肤上的皱纹出卖了他的年龄,单凭着装和个人气质,在50多岁的男人堆里,李岳山绝对称得上是一表人才!
听到罗小叶的介绍和王林的问候,李岳山没有丝毫的反应,仍旧不停的拨动着手里的无线鼠标,仿佛因为繁忙的工作忘记了周边的一切。
上班第一声问候就被无视,此时王林的内心自然是七上八下。
虽然在盯着电脑,但从李岳山那左右浮动不定的眼神里,王林知道李岳山一直在注意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周前的面试已经让王林知道跟这位新领导的相处并非易事,但无论加藤诚和李岳山有什么过节,自己毕竟只是一名外来的打工仔,搞好关系少树敌人才是自己应该做的,自己一定要沉住气,王林心中这样叮嘱自己,耐着性子等待李岳山的指示,而这一等,就是5分钟!
“嘻嘻嘻---”
一阵女人的嬉笑声打破了办公室的沉默,李岳山也终于抬起了脑袋。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太忙啦!终于过来啦小王?!”
“忙于事物”的李岳山回过神来,十分歉意的站起来跟王林说到。
“啊,没关系的李部长,做品质的哪有不忙的呢。”
王林难掩尴尬的打一哈哈,表示自己很理解李岳山的繁忙。
“嗯--!对对对!呵呵呵!一会儿我带你去各个部门转转!”
李岳山眼光晶亮的点头赞赏王林的“上道儿”,顺便一只手搭在了王林的肩膀上,连带着,浓郁的香水味也向王林扑面而来。
“小罗帮小王打扫一下办公桌,看看还缺少什么办公用品!小梁做一下小王的《新人培训计划》!”
李岳山接连发号施令,无论之前心情如何忐忑,在李岳山这种“兄弟般亲密”的上下级式接触下,王林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好的!”
品质文员罗小叶和品质系长梁倩赶忙点头称是。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二章 入行 第1节 入职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喂,羟基(大学同学外号)呀,我是XXX啊,我准备应聘一个药企的QC岗位,问一下你,QC主要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大概怎么做的呀?”我向远在浙江的在某农药企业质量部上班的大学同学打电话请教。
在偌大的招聘会现场,我看到一家药企的招聘海报上写着要招聘一名QC。简单看了一下企业的招聘要求,大致是负责产品的检验。凭借两年前在一个药企实习一个月左右的经验,我略知一二,但已经记不清楚具体要做些什么工作,担心呆会儿投简历的时候被招聘官问得手足无措,所以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同学宿舍已经住了近一个月了,虽然每周末都会往招聘会现场跑,简历也零星投出去了几份,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媒体行业几乎没有看到招聘信息,每次看到都是销售岗位居多,要不就是不时有保险行业的人问我去不去做保险,我嘴皮子比较薄,这两项工作自我感觉都难以胜任。这一次,总算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岗位和自己专业相关,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决定去试一试,因为再没有工作,真的要流落街头了。
于是,鼓起勇气走到招聘企业摊位面前,问招聘方拿了一张表格,填写了自己的相关信息,然后手写了一份简历,真的,手写的简历!我连应聘QC这类岗位的简历都没有事先准备好!!
现场问招聘方要了一张A4的纸,简单写一下自己的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姓名、年龄以及过往的一些工作经历就算是简历了。当然,我没有如实将之前的每份工作经历都写在简历上,而是有选择地将之前在药企实习的工作经历着重写了一下,再添油加醋写了点刚刚打电话问到的内容,交给了面试官。
面试官简单看一下我的简历,虽然已经是11月天气,秋风瑟瑟,凉意早现,但在面试官看我简历的那短短的十几秒时间里,不知道是因为招聘会现场人多还是紧张的缘故,我额头冒出一丝丝汗水。我真的非常担心被问到很专业的问题答不上来,因为毕业两年多来,我几乎就没再翻阅过专业书籍,也没有行业相关经验。
没想到,面试官只是扫了几眼我的简历,然后对我说今天主要是收集简历,回去会再打电话给我,确定是否去面试,我略微松了一口气(后来我入职以后才了解到,当时招聘会现场负责搜集简历的同事也是刚刚从酒店业转行到这个药企,是老板朋友介绍过去的,比我略早几个月入职,负责行政人事,对药企也不熟悉,她主要负责行政人事工作)。
就这样,我的简历被带回了公司。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况确实非典型,按照正常的逻辑,我那种手写的简历估计人事部门看都不会多看一眼,转手就扔进垃圾桶了,因为我这种做法实在太过儿戏。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面试官,看到这种简历也会先问问自己:这个人是诚心来找工作的吗?如果是诚心来应聘,怎么连份简历都没有准备?
出乎意料,几天之后,居然接到公司电话,通知我去面试。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去面试。
按照公司人事部发给我的地址、乘车路线等信息,我从同学宿舍出发,辗转两趟,一路摇摇晃晃、停停走走三个多小时,才总算到了目的地。下车一看,嚯嚯,好荒凉的一个偏僻之处。后来才知道这个地方原是个荒蛮之地,计划经济时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在此处成立了一个农垦集团,既不是镇也不是乡,但行政划分隶属于县级单位管辖,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很辉煌,曾被当地人戏称为“小香港”,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十个,早已废弃但依旧伫立在铁路边的火车站就是当年辉煌的见证。改革开放后,这些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企业因为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慢慢凋零,如今效益尚可的仅剩为数不多的两家药企(当然不是我要去面试的企业)。
当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我还依稀记得:一条不足三车道的马路算是这个地方的主干道,马路两边大多是一些八十年代建起的低矮的楼房,间或夹杂着一些瓦房,路上行人稀少,四年后,也就是2010年,我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才开始有地产商入驻开发楼盘。
看到这幅景象,当时立马就想上车回市区去,转念一想,既然来都来了,还是去试试吧,说不定会有一些惊喜呢。于是按照短信提示,走了一刻钟的样子,来到了公司门口,向保安大叔说明来意后就直奔办公室。
面试我的是总经理,曾是魔都某上市药企的中层,已年过五旬。面试总少不了提问,总经理很务实,闲话不多,直接就问我业务知识,比如药典凡例、剂型等知识。因为我简历里面写到之前有做过微生物检验,所以总经理重点问了我一些微生物检验业务知识,比如菌种传代、菌落计数等。
我真正实习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所学实在非常有限,而且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根本就没什么记忆了。所以,对于这些提问,我基本上答不上来,只好老老实实回答说不太会,补充说了一些之前在简历里面没有写到的和QC无关的工作经历,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答不上这些业务问题,同时,诚恳地向总经理表示,尽管我目前回答不上来,但我还是有四年的学习基础,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如果有机会入职,相信会很快对业务熟悉起来的,希望能给个机会。
聊了大约个把小时,面试结束,让我回去等结果,最晚下周五之前会给我回复,于是我又搭乘公交车摇摇晃晃、停停走走三个多小时回到同学的宿舍,一天就算结束了。
日子在等待中又过了三五天,当然我不止等待这一家,也在等其他公司面试、录用通知,因为这个药企所在地实在太偏僻,加上面试时很多专业问题被总经理问得答不上,所以也没报多少希望。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竟然接到了公司电话,说决定录用我,让我大跌眼镜,同时给我开出的薪水更是出乎意料——比我两年前刚毕业时的薪水还低几百元钱。电话通知我的人让我自己也考虑一下,是否愿意去,考虑好了就尽快给公司回话,说真的,面对这么偏远的地方和这么低的薪水,我的确需要考虑一下。
考虑了一星期左右(其实也不是考虑,无非就是看有没有其他公司来电话通知面试或者录用,看有没有待遇好点,离市区近点的岗位),事情没有什么转机,投给另外几家公司的简历,一直都没接到面试电话,我心里清楚基本是没戏了,口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所以,无奈给公司回了个电话,表示自己考虑好了,决定去药企上班,至少公司可以免费管吃(当时其实还是象征性地每月扣了100元作为伙食费)管住,解决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吃住问题。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职业生涯,未曾想到的是当初迫于无奈选择的一个公司,后来竟然会断断续续和它有长达十余年的爱恨纠葛。
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喂,羟基(大学同学外号)呀,我是XXX啊,我准备应聘一个药企的QC岗位,问一下你,QC主要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大概怎么做的呀?”我向远在浙江的在某农药企业质量部上班的大学同学打电话请教。
在偌大的招聘会现场,我看到一家药企的招聘海报上写着要招聘一名QC。简单看了一下企业的招聘要求,大致是负责产品的检验。凭借两年前在一个药企实习一个月左右的经验,我略知一二,但已经记不清楚具体要做些什么工作,担心呆会儿投简历的时候被招聘官问得手足无措,所以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同学宿舍已经住了近一个月了,虽然每周末都会往招聘会现场跑,简历也零星投出去了几份,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媒体行业几乎没有看到招聘信息,每次看到都是销售岗位居多,要不就是不时有保险行业的人问我去不去做保险,我嘴皮子比较薄,这两项工作自我感觉都难以胜任。这一次,总算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岗位和自己专业相关,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决定去试一试,因为再没有工作,真的要流落街头了。
于是,鼓起勇气走到招聘企业摊位面前,问招聘方拿了一张表格,填写了自己的相关信息,然后手写了一份简历,真的,手写的简历!我连应聘QC这类岗位的简历都没有事先准备好!!
现场问招聘方要了一张A4的纸,简单写一下自己的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姓名、年龄以及过往的一些工作经历就算是简历了。当然,我没有如实将之前的每份工作经历都写在简历上,而是有选择地将之前在药企实习的工作经历着重写了一下,再添油加醋写了点刚刚打电话问到的内容,交给了面试官。
面试官简单看一下我的简历,虽然已经是11月天气,秋风瑟瑟,凉意早现,但在面试官看我简历的那短短的十几秒时间里,不知道是因为招聘会现场人多还是紧张的缘故,我额头冒出一丝丝汗水。我真的非常担心被问到很专业的问题答不上来,因为毕业两年多来,我几乎就没再翻阅过专业书籍,也没有行业相关经验。
没想到,面试官只是扫了几眼我的简历,然后对我说今天主要是收集简历,回去会再打电话给我,确定是否去面试,我略微松了一口气(后来我入职以后才了解到,当时招聘会现场负责搜集简历的同事也是刚刚从酒店业转行到这个药企,是老板朋友介绍过去的,比我略早几个月入职,负责行政人事,对药企也不熟悉,她主要负责行政人事工作)。
就这样,我的简历被带回了公司。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况确实非典型,按照正常的逻辑,我那种手写的简历估计人事部门看都不会多看一眼,转手就扔进垃圾桶了,因为我这种做法实在太过儿戏。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面试官,看到这种简历也会先问问自己:这个人是诚心来找工作的吗?如果是诚心来应聘,怎么连份简历都没有准备?
出乎意料,几天之后,居然接到公司电话,通知我去面试。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去面试。
按照公司人事部发给我的地址、乘车路线等信息,我从同学宿舍出发,辗转两趟,一路摇摇晃晃、停停走走三个多小时,才总算到了目的地。下车一看,嚯嚯,好荒凉的一个偏僻之处。后来才知道这个地方原是个荒蛮之地,计划经济时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在此处成立了一个农垦集团,既不是镇也不是乡,但行政划分隶属于县级单位管辖,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很辉煌,曾被当地人戏称为“小香港”,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十个,早已废弃但依旧伫立在铁路边的火车站就是当年辉煌的见证。改革开放后,这些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企业因为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慢慢凋零,如今效益尚可的仅剩为数不多的两家药企(当然不是我要去面试的企业)。
当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我还依稀记得:一条不足三车道的马路算是这个地方的主干道,马路两边大多是一些八十年代建起的低矮的楼房,间或夹杂着一些瓦房,路上行人稀少,四年后,也就是2010年,我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才开始有地产商入驻开发楼盘。
看到这幅景象,当时立马就想上车回市区去,转念一想,既然来都来了,还是去试试吧,说不定会有一些惊喜呢。于是按照短信提示,走了一刻钟的样子,来到了公司门口,向保安大叔说明来意后就直奔办公室。
面试我的是总经理,曾是魔都某上市药企的中层,已年过五旬。面试总少不了提问,总经理很务实,闲话不多,直接就问我业务知识,比如药典凡例、剂型等知识。因为我简历里面写到之前有做过微生物检验,所以总经理重点问了我一些微生物检验业务知识,比如菌种传代、菌落计数等。
我真正实习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所学实在非常有限,而且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根本就没什么记忆了。所以,对于这些提问,我基本上答不上来,只好老老实实回答说不太会,补充说了一些之前在简历里面没有写到的和QC无关的工作经历,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答不上这些业务问题,同时,诚恳地向总经理表示,尽管我目前回答不上来,但我还是有四年的学习基础,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如果有机会入职,相信会很快对业务熟悉起来的,希望能给个机会。
聊了大约个把小时,面试结束,让我回去等结果,最晚下周五之前会给我回复,于是我又搭乘公交车摇摇晃晃、停停走走三个多小时回到同学的宿舍,一天就算结束了。
日子在等待中又过了三五天,当然我不止等待这一家,也在等其他公司面试、录用通知,因为这个药企所在地实在太偏僻,加上面试时很多专业问题被总经理问得答不上,所以也没报多少希望。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竟然接到了公司电话,说决定录用我,让我大跌眼镜,同时给我开出的薪水更是出乎意料——比我两年前刚毕业时的薪水还低几百元钱。电话通知我的人让我自己也考虑一下,是否愿意去,考虑好了就尽快给公司回话,说真的,面对这么偏远的地方和这么低的薪水,我的确需要考虑一下。
考虑了一星期左右(其实也不是考虑,无非就是看有没有其他公司来电话通知面试或者录用,看有没有待遇好点,离市区近点的岗位),事情没有什么转机,投给另外几家公司的简历,一直都没接到面试电话,我心里清楚基本是没戏了,口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所以,无奈给公司回了个电话,表示自己考虑好了,决定去药企上班,至少公司可以免费管吃(当时其实还是象征性地每月扣了100元作为伙食费)管住,解决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吃住问题。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职业生涯,未曾想到的是当初迫于无奈选择的一个公司,后来竟然会断断续续和它有长达十余年的爱恨纠葛。
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反思:梦想遭遇现实时,我们该如何行动?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自序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第2节 生存危机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在前两节里面,我写到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我几度追逐记者梦想,最终失败遭遇生存危机的故事。我想或许也有部分质量人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心怀梦想,但求而不得。
遇到这种情况,迫于现实的压力,我们往往需要做选择。这个时候,有的人选择向现实妥协,找一份职业赖以糊口,只是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凝视自己的梦想;而有的人则选择死磕梦想,坚守到底,克服种种困难后最终实现了梦想,比如著名导演王家卫,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
我觉得第一种选择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第二种选择往往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面临太多的挑战,很多人坚持一阵后最终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然而,做出第一种选择的人又往往不甘心,甚至会留下终身遗憾:当初为什么没有去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第三种更好的选择?其实是有的,只是好多年来我自己一直没有想到,直到我2016年读到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写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才幡然醒悟。
先容我卖个关子,在说出第三种选择之前先说一个我参加“做自己”论坛上听到的真实故事。一个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主持人小马哥(马宗武)的故事(PS:小马哥最近刚出了一本新书《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你的面前》,首次披露辛酸又励志的奋斗经历,有兴趣的可以入手一本),看看他在梦想遭遇现实的时候是如何进行选择和行动的。
小马哥从小就对声音很感兴趣,但因早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现实,为了担负起养活自己的责任,于是在17岁初三未毕业的时候,选择进厂做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在工作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收音机,听到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将自己的声音通过收音机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他开始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听广播,练声音,每天“学驴叫”。
在克拉玛依油田10年的汽车修理工作生涯中,尽管有过失落、有过对于现实的抱怨,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梦想的追逐。
26岁那年,因为单位用工改革,买断工龄,获得4万块钱,获得了人生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
于是,26岁那年的夏天,当青春只剩下最后一抹光亮时,他拿着这4万块钱从故乡新疆来到了北京,为了拿到大专学历,有整整半年时间,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读书,最终通过考试进入中华女子学院学习播音,成为一个大龄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再然后,依靠自己的能力,30岁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做节目,真正成为一名播音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应聘进入中央广播电台后,他又继续学习,获得本科、硕士学历,小马哥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不容易。
古典把这种人称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古典对“理想”一词是这么解释的:“理想是什么?其实理想也是一种现实——你希望在未来实现的现实。”
所以,怎样实现理想就变成了怎样从当前的现实走向未来的现实。
如果把现实和理想比作两条不同的路,当现实和理想遭遇,我们不得不选择一条路前进时,古典建议我们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先冲入现实之路。在现实中修炼,获得必要的锻炼、给养、技术、技巧;在做好储备、更好地了解自己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寻找两条路的交会之处。我们在现实之路上走的越远,朋友越多,发现与梦想之路也就交会越容易。最后,当我们走到现实与梦想之路的第二个交点,告别现实之路上的朋友的挽留,深吸一口气,开始我们的梦想之路。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但当前的现实又让你无法达成自己的梦想,那不妨尝试古典的建议,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先冲入现实,利用现实的平台去修炼,牢记梦想,慢慢去靠近,终有一天,相信你的梦想终会成为现实。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第2节 生存危机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在前两节里面,我写到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我几度追逐记者梦想,最终失败遭遇生存危机的故事。我想或许也有部分质量人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心怀梦想,但求而不得。
遇到这种情况,迫于现实的压力,我们往往需要做选择。这个时候,有的人选择向现实妥协,找一份职业赖以糊口,只是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凝视自己的梦想;而有的人则选择死磕梦想,坚守到底,克服种种困难后最终实现了梦想,比如著名导演王家卫,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
我觉得第一种选择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第二种选择往往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面临太多的挑战,很多人坚持一阵后最终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然而,做出第一种选择的人又往往不甘心,甚至会留下终身遗憾:当初为什么没有去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第三种更好的选择?其实是有的,只是好多年来我自己一直没有想到,直到我2016年读到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写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才幡然醒悟。
先容我卖个关子,在说出第三种选择之前先说一个我参加“做自己”论坛上听到的真实故事。一个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主持人小马哥(马宗武)的故事(PS:小马哥最近刚出了一本新书《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你的面前》,首次披露辛酸又励志的奋斗经历,有兴趣的可以入手一本),看看他在梦想遭遇现实的时候是如何进行选择和行动的。
小马哥从小就对声音很感兴趣,但因早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现实,为了担负起养活自己的责任,于是在17岁初三未毕业的时候,选择进厂做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在工作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收音机,听到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将自己的声音通过收音机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他开始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听广播,练声音,每天“学驴叫”。
在克拉玛依油田10年的汽车修理工作生涯中,尽管有过失落、有过对于现实的抱怨,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梦想的追逐。
26岁那年,因为单位用工改革,买断工龄,获得4万块钱,获得了人生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
于是,26岁那年的夏天,当青春只剩下最后一抹光亮时,他拿着这4万块钱从故乡新疆来到了北京,为了拿到大专学历,有整整半年时间,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读书,最终通过考试进入中华女子学院学习播音,成为一个大龄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再然后,依靠自己的能力,30岁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做节目,真正成为一名播音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应聘进入中央广播电台后,他又继续学习,获得本科、硕士学历,小马哥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不容易。
古典把这种人称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古典对“理想”一词是这么解释的:“理想是什么?其实理想也是一种现实——你希望在未来实现的现实。”
所以,怎样实现理想就变成了怎样从当前的现实走向未来的现实。
如果把现实和理想比作两条不同的路,当现实和理想遭遇,我们不得不选择一条路前进时,古典建议我们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先冲入现实之路。在现实中修炼,获得必要的锻炼、给养、技术、技巧;在做好储备、更好地了解自己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寻找两条路的交会之处。我们在现实之路上走的越远,朋友越多,发现与梦想之路也就交会越容易。最后,当我们走到现实与梦想之路的第二个交点,告别现实之路上的朋友的挽留,深吸一口气,开始我们的梦想之路。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但当前的现实又让你无法达成自己的梦想,那不妨尝试古典的建议,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先冲入现实,利用现实的平台去修炼,牢记梦想,慢慢去靠近,终有一天,相信你的梦想终会成为现实。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质变4:部长会议
(今天灵感一现,将这部纪实取名叫“质变”,“质”当然是质量的意思,“变”涉及到文章里方方面面的情节变化。前面章节请查看我之前的文章)
李岳山抬手看了一眼腕表,9:26,每日部长会议即将开始。
当李岳山拿起手提电脑走进部长会议室的时候,其他部门的部长们早已落座了。
3米长1米宽的会议桌,正对门的空位是工场长加藤诚的,而在加藤诚左右手边,分别是制造部长郑良文和品质部长李岳山的位子,
再其次是技术部长陈海明,生管部长曾仁善,人事次长黄艳霞,工场长助理川上敬一。
T社建厂至今24年,现有的4位部长的平均工龄都在15年以上,可以说是长期以来雷打不动,稳如泰山,所以这4位部长也被T社的员工们戏称为“四大金刚”。
李岳山扶座入席,斜眼瞄了一下旁边加藤诚的空位子,虽然加藤诚人还没到,但李岳山已经莫名的感觉到一阵阵的压抑。
为什么呢?
因为李岳山的劳务合同已经过期3个月了,但到现在加藤诚还没有给续签!
李岳山是新加坡籍华人,在T社的合同是2年一续签的。
T社的工场长是每5年换一任的,李岳山在T社待了15年,几乎每届工场长都会主动提前帮李岳山续签,但这个加藤诚却是个例外。
日资企业在裁人时玩儿的什么套路,资历深厚的李岳山当然心里倍儿清。
因为都是十几年的老员工,企业如果裁员的话,需要支付一笔相当数额的赔偿金,尤其像李岳山这种月薪2万以上的,那么赔偿起来更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日资企业一般不会直接裁人,都会变着法子让你受不了,然后自己主动走人,这样企业就可以不用支付赔偿金了。
自从1年前加藤诚上任以后,李岳山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这任工场长是要拿自己开刀了。
先不说加藤诚平时各种数落自己品质管理的差,并且还以各种借口招聘外来人员安插眼线到自己部门里,还以多种理由拒绝品质部门人员的升职申请。
“想玩儿我,你还太嫩!!只要我不想走,谁能拿我怎么样?!”李岳山心中忿然。
长期的部长尊严给了李岳山自信,他抬起脑袋,双手抱胸,高傲的长吸了一口气,这些职场的小九九他李岳山见过的太多啦!
李岳山脸上的这一连串表情变化没逃过对面制造部长郑良文的眼睛,
“看来这老李又要耍什么鬼心眼啦!”
郑良文心中嘀咕,毕竟大家共事了十多年,彼此之间再了解不过。
郑良文知道,极其“随性”的李岳山一旦脸色难看,十有八九是要“挑”别的部门的毛病了。
而源于制造部和品质部的“天生对立”,郑良文觉得,今天的这个部长会议恐怕不会好过。
“お-す(早上好!)”
刚过9:30,一脸微笑的加藤诚快步走进会议室,向大家问候到。
“お早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
4位部长也赶忙起立鞠躬向加藤诚问候。
“じゃ、会議を始めましょう(我们开始会议吧)”
加藤诚示意大家入座,会议开始,人事次长黄艳霞赶忙跟随翻译。
在四大金刚中,郑良文是自学日语,虽说语法不甚精通,但因长期伴随日本人左右,口语已是相当流利;
陈海明是台湾人,日语也自然不差;
曾仁善曾经在日本打过工,听说读写都是一流;
唯独品质部长李岳山,因仗着自己英文好,所以一直没有用心去学习日文。
所以每天部长会议时黄艳霞的翻译,多半是为了翻译给他李岳山的。
首先是郑良文用日文报告,
“昨日生产按计划推进,无特别异常。”
郑良文表示已汇报完毕。
“嗯,品质部。”
加藤诚示意李岳山开始报告。
“昨天出货到广州客户的0085转动轴被客户投诉批峰不良,比例35%,在库已全检完毕,原因对策需要后天提交。”
李岳山用中文讲到,黄艳霞紧接着翻译给加藤诚。
李岳山掌管品质部十多年,公司的品质问题都是他李岳山说了算,他说这是个事儿,那就是个事儿,他说这不是事儿,再大的事儿他也能压下来。
这就是品质部长李岳山的本事。
在部长会议上,除非是客户那边直接投诉到工场长的大案子,一般的品质案件李岳山都会选择看自己的心情,心情好了就不提,心情不好,那就让其他人也陪着自己难受难受!
所以说众人眼中李岳山的“随性”,绝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关于这次客诉异常的原因,李岳山心里很清楚是制造部的管理出了问题,但如果直接点名制造部的话,这得罪人的帽子可就扣在了他李岳山的头上了。
所以李岳山报告时话只说了一半,等着加藤诚来质问,若郑良文答不上来,那可不管他李岳山的事了。
没等李岳山讲完,郑良文便眼角一挑,不满的看了一眼李岳山,示意他李岳山不应该在部长会议上报告这样的“小问题”。
李岳山感觉到郑良文眼光的火辣,但就是假装不看郑良文一眼。
“制造部,为什么那么多不良都没看到?”
果不其然,加藤诚眉头一皱,责问制造部长郑良文。
“当时QA判了OK才出货的。”
郑良文统管制造部400多号人,脑子转得快,非常人可比,瞬间就把皮球踢回给了李岳山。
他李岳山心情不好,但他郑良文又岂是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对!QA是判了OK,但是按照标准0.1以内判的,谁知道你们后面生产的产品里面有0.2的不良品呢?!”
早料到制造部不会在一招之内就范,李岳山在报告之前做足了调查,立马反驳到。
“检查标准里面没有规定说要全检啊!”
郑良文又直指品质部的标准规定不完善。
“那检查标准也有你们制造部签字啊!”
能在T社立足,口才必须要好!李岳山当然不是白给的,陪着郑良文“逛起了花园”。
看着自己面前的两名部门高管争执不休,压根儿没有自我反省的觉悟,加藤诚心中甚是窝火。
此时集团总社长黑川吉野的一段话再次浮上了加藤诚的脑海。
那是在日本总部为加藤诚即将上任T社工场长举办的欢送会上,现年78岁高龄的黑川吉野语重心长的对加藤诚说,
“伴随着日本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日本企业也在走向老龄化,固执陈腐的思想,不求上进的勾心斗角,
对新思想,新人的排挤,犹如一座座往上垒砌的坟墓,正在埋葬日本企业的前进速度,所以“换血”势在必行!”
从老社长悲壮而坚强的眼神中,加藤诚读出了老社长话语中的“血腥味”,既然是换血,势必有“执刀人”与“流血者”,但在以和为贵的日资企业里,这种改革注定将是困难重重!
所以加藤诚一直在寻找机会,或者说在等某个人。
“那发生原因又是什么?!”
加藤诚压了压自己的情绪,打断了眼前两名部长的扯皮,极其不耐烦的大声质问在座的各位。
下周待续------
收起阅读 »
李岳山抬手看了一眼腕表,9:26,每日部长会议即将开始。
当李岳山拿起手提电脑走进部长会议室的时候,其他部门的部长们早已落座了。
3米长1米宽的会议桌,正对门的空位是工场长加藤诚的,而在加藤诚左右手边,分别是制造部长郑良文和品质部长李岳山的位子,
再其次是技术部长陈海明,生管部长曾仁善,人事次长黄艳霞,工场长助理川上敬一。
T社建厂至今24年,现有的4位部长的平均工龄都在15年以上,可以说是长期以来雷打不动,稳如泰山,所以这4位部长也被T社的员工们戏称为“四大金刚”。
李岳山扶座入席,斜眼瞄了一下旁边加藤诚的空位子,虽然加藤诚人还没到,但李岳山已经莫名的感觉到一阵阵的压抑。
为什么呢?
因为李岳山的劳务合同已经过期3个月了,但到现在加藤诚还没有给续签!
李岳山是新加坡籍华人,在T社的合同是2年一续签的。
T社的工场长是每5年换一任的,李岳山在T社待了15年,几乎每届工场长都会主动提前帮李岳山续签,但这个加藤诚却是个例外。
日资企业在裁人时玩儿的什么套路,资历深厚的李岳山当然心里倍儿清。
因为都是十几年的老员工,企业如果裁员的话,需要支付一笔相当数额的赔偿金,尤其像李岳山这种月薪2万以上的,那么赔偿起来更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日资企业一般不会直接裁人,都会变着法子让你受不了,然后自己主动走人,这样企业就可以不用支付赔偿金了。
自从1年前加藤诚上任以后,李岳山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这任工场长是要拿自己开刀了。
先不说加藤诚平时各种数落自己品质管理的差,并且还以各种借口招聘外来人员安插眼线到自己部门里,还以多种理由拒绝品质部门人员的升职申请。
“想玩儿我,你还太嫩!!只要我不想走,谁能拿我怎么样?!”李岳山心中忿然。
长期的部长尊严给了李岳山自信,他抬起脑袋,双手抱胸,高傲的长吸了一口气,这些职场的小九九他李岳山见过的太多啦!
李岳山脸上的这一连串表情变化没逃过对面制造部长郑良文的眼睛,
“看来这老李又要耍什么鬼心眼啦!”
郑良文心中嘀咕,毕竟大家共事了十多年,彼此之间再了解不过。
郑良文知道,极其“随性”的李岳山一旦脸色难看,十有八九是要“挑”别的部门的毛病了。
而源于制造部和品质部的“天生对立”,郑良文觉得,今天的这个部长会议恐怕不会好过。
“お-す(早上好!)”
刚过9:30,一脸微笑的加藤诚快步走进会议室,向大家问候到。
“お早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
4位部长也赶忙起立鞠躬向加藤诚问候。
“じゃ、会議を始めましょう(我们开始会议吧)”
加藤诚示意大家入座,会议开始,人事次长黄艳霞赶忙跟随翻译。
在四大金刚中,郑良文是自学日语,虽说语法不甚精通,但因长期伴随日本人左右,口语已是相当流利;
陈海明是台湾人,日语也自然不差;
曾仁善曾经在日本打过工,听说读写都是一流;
唯独品质部长李岳山,因仗着自己英文好,所以一直没有用心去学习日文。
所以每天部长会议时黄艳霞的翻译,多半是为了翻译给他李岳山的。
首先是郑良文用日文报告,
“昨日生产按计划推进,无特别异常。”
郑良文表示已汇报完毕。
“嗯,品质部。”
加藤诚示意李岳山开始报告。
“昨天出货到广州客户的0085转动轴被客户投诉批峰不良,比例35%,在库已全检完毕,原因对策需要后天提交。”
李岳山用中文讲到,黄艳霞紧接着翻译给加藤诚。
李岳山掌管品质部十多年,公司的品质问题都是他李岳山说了算,他说这是个事儿,那就是个事儿,他说这不是事儿,再大的事儿他也能压下来。
这就是品质部长李岳山的本事。
在部长会议上,除非是客户那边直接投诉到工场长的大案子,一般的品质案件李岳山都会选择看自己的心情,心情好了就不提,心情不好,那就让其他人也陪着自己难受难受!
所以说众人眼中李岳山的“随性”,绝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关于这次客诉异常的原因,李岳山心里很清楚是制造部的管理出了问题,但如果直接点名制造部的话,这得罪人的帽子可就扣在了他李岳山的头上了。
所以李岳山报告时话只说了一半,等着加藤诚来质问,若郑良文答不上来,那可不管他李岳山的事了。
没等李岳山讲完,郑良文便眼角一挑,不满的看了一眼李岳山,示意他李岳山不应该在部长会议上报告这样的“小问题”。
李岳山感觉到郑良文眼光的火辣,但就是假装不看郑良文一眼。
“制造部,为什么那么多不良都没看到?”
果不其然,加藤诚眉头一皱,责问制造部长郑良文。
“当时QA判了OK才出货的。”
郑良文统管制造部400多号人,脑子转得快,非常人可比,瞬间就把皮球踢回给了李岳山。
他李岳山心情不好,但他郑良文又岂是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对!QA是判了OK,但是按照标准0.1以内判的,谁知道你们后面生产的产品里面有0.2的不良品呢?!”
早料到制造部不会在一招之内就范,李岳山在报告之前做足了调查,立马反驳到。
“检查标准里面没有规定说要全检啊!”
郑良文又直指品质部的标准规定不完善。
“那检查标准也有你们制造部签字啊!”
能在T社立足,口才必须要好!李岳山当然不是白给的,陪着郑良文“逛起了花园”。
看着自己面前的两名部门高管争执不休,压根儿没有自我反省的觉悟,加藤诚心中甚是窝火。
此时集团总社长黑川吉野的一段话再次浮上了加藤诚的脑海。
那是在日本总部为加藤诚即将上任T社工场长举办的欢送会上,现年78岁高龄的黑川吉野语重心长的对加藤诚说,
“伴随着日本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日本企业也在走向老龄化,固执陈腐的思想,不求上进的勾心斗角,
对新思想,新人的排挤,犹如一座座往上垒砌的坟墓,正在埋葬日本企业的前进速度,所以“换血”势在必行!”
从老社长悲壮而坚强的眼神中,加藤诚读出了老社长话语中的“血腥味”,既然是换血,势必有“执刀人”与“流血者”,但在以和为贵的日资企业里,这种改革注定将是困难重重!
所以加藤诚一直在寻找机会,或者说在等某个人。
“那发生原因又是什么?!”
加藤诚压了压自己的情绪,打断了眼前两名部长的扯皮,极其不耐烦的大声质问在座的各位。
下周待续------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第2节 生存危机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自序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上文说到结束老家短暂电视台栏目编导的工作,怀揣几千元回到NC后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可回到NC刚开始的那阵日子,其实并不容易,也并不是一回NC就进入医药行业开始从事质量工作,中间还经历了一段比较惨淡的日子。
在回NC之前,因为预计要花挺长时间找工作,所以首先要确定在NC有个落脚点,天天住宾馆肯定不现实,而在工作没确定之前租房又不合适。于是联系了在NC上班的几个大学校友(同时也是高中同学),最后终于在一个在南昌创业的同学那里落实了住宿问题,因为正逢盛夏,可以在他的办公室打地铺。
整理好自己之前在报社实习发表的文章以及在旅游集团工作时发表的一些文章,开始逛招聘会,浏览报纸招聘广告,网站投简历(2006年的时候网络招聘应该还没有如今这么盛行)。没两天,在某都市报广告版看到豆腐块大小的一则招聘广告。某国字号行业媒体在该省的记者站要招聘几名记者,于是有点紧张又有点激动地拨打了招聘广告上留下的联系电话。接通电话的是站长,简单地沟通了几句后,站长约我第二天去面试,没想到轻而易举就通过了面试,过几天就可以去上班。
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历经两年多,兜兜转转总算又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一方面是感觉对父母亲总算有个交代,毕竟6月中旬失业到如今已经两个多月。我第一时间将面试结果告诉爸妈,好让他们放心,然后回了趟老家县城将放在姐姐家里的一些行李打包带回NC(此前在酒店上班的大半年里一直暂住在姐姐家里),把房子租好,8月21日,正式开始上班。然而,这份工作短短维持了一个多月后我又再次失业了。10月12日我向站长提出辞职。为什么会这样?
进入记者站不久,我就慢慢发现有点不对劲。原来这个记者站的主要职能并不是写稿,而是通过拿封口费牟利。拿谁的封口费?拿行业内有污点企业的封口费,怎么拿?通过各种手段找到企业的污点,然后写成负面报道,发给企业,告诉Ta,我掌握了你的污点,你看着办。多数企业面对自己犯下的错都愿意息事宁人,花钱消灾,所以乖乖给钱,负面报道就不发了。操作就这么简单粗暴,来钱就这么干净利落。当然也有少数企业不吃这一套,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发挥自己的能耐,反打媒体一棍子,据我自己在网上可搜到的信息就有报道说当年全国有四个记者站的记者被警察蜀黎请去喝茶。
当然,这个潜规则我也是进入这个记者站之后才慢慢悟出来的。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当初肯定不会前去面试,更不会入职。这样的媒体完全违背了我的价值观,也违背了我想成为一名记者的初衷。想赚钱没有错,但应该是通过写稿拿稿费获得正当收入,而不是干此类违法勾当发横财!
负面报道不写,正儿八经的报道又很难上稿。这种行业媒体,不是日报而是周报,版面又少得可怜,注定了每周只能从全国各记者站及报社本部提供的众多稿件中选出少量的进行刊发,而我一个刚入行的小白,想发稿自然就很难,所以在记者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只以通讯员的身份发过一篇稿件,拿到了50元稿费。
这样的日子显然难以为继,但我开始还很傻很天真地以为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发稿会越来越多的,薪水也就会越来越高,困难只是暂时的。所以还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去摆地摊卖小饰品来补贴日常开支,鼓励自己再坚持一阵子。做记者(其实压根就算不上记者,因为记者站没有权利给我记者证,我不属于远在北京的报社正式员工,而是记者站临时聘用人员,当然,这些逻辑也是我后来才慢慢理清的,刚入行的时候压根不懂这么多)做到这个份上,估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可是,即使我自己愿意这么干,站长也不乐意。因为他还是发了少的可怜的底薪给我,希望我能替他创造效益,这个效益当然不是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稿费,而是封口费。所以,进站不久后站长就开始旁敲侧击,要求我搜集线索,去企业采访,做负面报道,我装憨没接茬,几个星期之后站长见我没动静,就索性直接提供线索给我们,布置任务要求我们去采访,有几个比我晚一点才进记者站的应届生因为完不成任务半个月就被直接开除了,而我,可能是由于请站长吃过几顿饭的缘故,暂时还拉不下脸让我直接走人。然而我心里已经很明白,想继续留下来,只能按照站长的要求,去写负面报道,做违法勾当,否则只能离开。要么等他赶我走,要么我自己识相点赶紧主动滚蛋,我选择体面离开,不去做违法勾当。
10月12日,我跟站长提出辞职。也许是经历一个多月的接触,站长已经清楚我做人做事的原则,知道继续留下来也不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工作,所以客气了几句也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就这样我又再次失业了,这短暂的一个多月的记者站生涯,让我再也不想做记者了,突然间就对这个行业感到心灰意冷,前路陷入一片茫然,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了。
盘点了一下口袋,从老家带来的几千元钱因为租房、交通、餐费、通讯费等花销,只剩几百元了。房子是不敢再租了,因为下个月的房租都交不起了,钱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因为不想让父母跟着担心,所以当时也没有将失业的事情告诉父母),那怎么办?于是又四处寻找落脚的地方。幸好,这个时候,一个大学同学考上母校的硕士,9月份开始开学了,他的一个室友,因为项目的原因需要在外地呆几个月,宿舍空出一个铺位,我可以暂时住一阵子。
我把租的房子退掉,将简单的一点行李搬到同学的宿舍,住下来。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直到我找到新的工作,也就是进入医药行业上班为止,那个时候已经是11月中旬了。
住在宿舍的这一个多月里,因为隔三差五还要去市区逛招聘会,餐费、通讯费、交通费等又花去了200多元,等我11月中旬去药企上班时,全部家产只剩186元了,再找不到工作,就真的要饿肚子了。幸好一个多月后找到了份管吃管住的公司上班,纵然如此,在后续的几个月里,还是因为缺钱的缘故闹过几个笑话。
笑话1。12月5日,也就是我刚加入新公司半月余,还没有领到薪水,口袋里还剩70元钱。市中小企业局举办一个培训,公司派我去参加。食宿费公司已经付了钱,只需要我先垫付来回的路费,培训结束以后回公司报销。没想到准备入住宾馆时,前台服务员告诉我说拿房卡需要100块钱的押金。
这可把我给难住了,我压根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就和前台服务员商量能不能只交50块钱押金。结果是不行,酒店的要求都是交100块钱。我不能和服务员说我没有100块钱,说出去估计她也不会相信。所以,我急中生智编了个理由说今天没带那么多现金,要拿卡去取,等我取完钱再来换房卡。
于是出门想办法,硬着头皮拨通一个好久没联系的同学电话,撒谎说今天到市里参加培训口袋里现金没带足,银行卡又忘带了,先借点钱周转下,回公司后马上还他。同学相信了我,把钱借给了我,我才总算可以回酒店把房卡押金给交了,办了入住。
笑话2。离首次发薪还有大概一个多星期,手机由于欠费停机了,口袋里也没有什么钱了,所以就决定干脆等发了第一个月的薪水再去交话费。由于停机,那几天也就没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打给我的电话也接不到。发了薪水下班后第一时间交了话费。
夜里正想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同城的一个老乡来电话了,电话那头是急切的语气,说我把他给急死了,一个多星期一直打不通我的电话,我父母亲期间打了我几次电话,一直联系不上,又没有别的方式可以联系得上我,于是委托同城的他帮忙找我,他已经想办法找了我好几天,再找不着就准备报警了,这次总算打通我电话了,让我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
时隔10多年,现在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当时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着急的询问我是怎么样平静应对过去的,但我清晰记得,挂了电话以后,我一个人坐在马路边默默地流眼泪,良久心情才稍微平复后才敢回到公司宿舍面对同事。
笑话3。2007年元月,同城一个老乡结婚,给我来了电话邀请我去喝喜酒。平时关系不错,那自然是要去的,但总不能空手而去吧,肯定是要随礼的。虽然已经领了薪水,但除去日常花销,也就剩200多元了,按彼时的消费水平,我一个人的份子钱是够的。
本来约好和同城另外一个老乡一起去参加婚宴的。可不巧的是,婚宴的前夜,同城另外那个老乡的爷爷去世了,老乡哭着打电话给我说她要连夜赶回老家,明天没办法去参加婚宴,让我先帮忙带个红包去,等她回家后再把钱转账给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支付宝,没办法实现移动支付)。接到电话,我只好先答应,接着就懵了。我哪有钱垫付?所以只好挂了电话后连夜问同学借钱。一番周折,问了好几个同学,才总算借到200元,渡过这个难关。
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上文说到结束老家短暂电视台栏目编导的工作,怀揣几千元回到NC后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可回到NC刚开始的那阵日子,其实并不容易,也并不是一回NC就进入医药行业开始从事质量工作,中间还经历了一段比较惨淡的日子。
在回NC之前,因为预计要花挺长时间找工作,所以首先要确定在NC有个落脚点,天天住宾馆肯定不现实,而在工作没确定之前租房又不合适。于是联系了在NC上班的几个大学校友(同时也是高中同学),最后终于在一个在南昌创业的同学那里落实了住宿问题,因为正逢盛夏,可以在他的办公室打地铺。
整理好自己之前在报社实习发表的文章以及在旅游集团工作时发表的一些文章,开始逛招聘会,浏览报纸招聘广告,网站投简历(2006年的时候网络招聘应该还没有如今这么盛行)。没两天,在某都市报广告版看到豆腐块大小的一则招聘广告。某国字号行业媒体在该省的记者站要招聘几名记者,于是有点紧张又有点激动地拨打了招聘广告上留下的联系电话。接通电话的是站长,简单地沟通了几句后,站长约我第二天去面试,没想到轻而易举就通过了面试,过几天就可以去上班。
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历经两年多,兜兜转转总算又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一方面是感觉对父母亲总算有个交代,毕竟6月中旬失业到如今已经两个多月。我第一时间将面试结果告诉爸妈,好让他们放心,然后回了趟老家县城将放在姐姐家里的一些行李打包带回NC(此前在酒店上班的大半年里一直暂住在姐姐家里),把房子租好,8月21日,正式开始上班。然而,这份工作短短维持了一个多月后我又再次失业了。10月12日我向站长提出辞职。为什么会这样?
进入记者站不久,我就慢慢发现有点不对劲。原来这个记者站的主要职能并不是写稿,而是通过拿封口费牟利。拿谁的封口费?拿行业内有污点企业的封口费,怎么拿?通过各种手段找到企业的污点,然后写成负面报道,发给企业,告诉Ta,我掌握了你的污点,你看着办。多数企业面对自己犯下的错都愿意息事宁人,花钱消灾,所以乖乖给钱,负面报道就不发了。操作就这么简单粗暴,来钱就这么干净利落。当然也有少数企业不吃这一套,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发挥自己的能耐,反打媒体一棍子,据我自己在网上可搜到的信息就有报道说当年全国有四个记者站的记者被警察蜀黎请去喝茶。
当然,这个潜规则我也是进入这个记者站之后才慢慢悟出来的。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当初肯定不会前去面试,更不会入职。这样的媒体完全违背了我的价值观,也违背了我想成为一名记者的初衷。想赚钱没有错,但应该是通过写稿拿稿费获得正当收入,而不是干此类违法勾当发横财!
负面报道不写,正儿八经的报道又很难上稿。这种行业媒体,不是日报而是周报,版面又少得可怜,注定了每周只能从全国各记者站及报社本部提供的众多稿件中选出少量的进行刊发,而我一个刚入行的小白,想发稿自然就很难,所以在记者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只以通讯员的身份发过一篇稿件,拿到了50元稿费。
这样的日子显然难以为继,但我开始还很傻很天真地以为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发稿会越来越多的,薪水也就会越来越高,困难只是暂时的。所以还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去摆地摊卖小饰品来补贴日常开支,鼓励自己再坚持一阵子。做记者(其实压根就算不上记者,因为记者站没有权利给我记者证,我不属于远在北京的报社正式员工,而是记者站临时聘用人员,当然,这些逻辑也是我后来才慢慢理清的,刚入行的时候压根不懂这么多)做到这个份上,估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可是,即使我自己愿意这么干,站长也不乐意。因为他还是发了少的可怜的底薪给我,希望我能替他创造效益,这个效益当然不是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稿费,而是封口费。所以,进站不久后站长就开始旁敲侧击,要求我搜集线索,去企业采访,做负面报道,我装憨没接茬,几个星期之后站长见我没动静,就索性直接提供线索给我们,布置任务要求我们去采访,有几个比我晚一点才进记者站的应届生因为完不成任务半个月就被直接开除了,而我,可能是由于请站长吃过几顿饭的缘故,暂时还拉不下脸让我直接走人。然而我心里已经很明白,想继续留下来,只能按照站长的要求,去写负面报道,做违法勾当,否则只能离开。要么等他赶我走,要么我自己识相点赶紧主动滚蛋,我选择体面离开,不去做违法勾当。
10月12日,我跟站长提出辞职。也许是经历一个多月的接触,站长已经清楚我做人做事的原则,知道继续留下来也不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工作,所以客气了几句也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就这样我又再次失业了,这短暂的一个多月的记者站生涯,让我再也不想做记者了,突然间就对这个行业感到心灰意冷,前路陷入一片茫然,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了。
盘点了一下口袋,从老家带来的几千元钱因为租房、交通、餐费、通讯费等花销,只剩几百元了。房子是不敢再租了,因为下个月的房租都交不起了,钱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因为不想让父母跟着担心,所以当时也没有将失业的事情告诉父母),那怎么办?于是又四处寻找落脚的地方。幸好,这个时候,一个大学同学考上母校的硕士,9月份开始开学了,他的一个室友,因为项目的原因需要在外地呆几个月,宿舍空出一个铺位,我可以暂时住一阵子。
我把租的房子退掉,将简单的一点行李搬到同学的宿舍,住下来。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直到我找到新的工作,也就是进入医药行业上班为止,那个时候已经是11月中旬了。
住在宿舍的这一个多月里,因为隔三差五还要去市区逛招聘会,餐费、通讯费、交通费等又花去了200多元,等我11月中旬去药企上班时,全部家产只剩186元了,再找不到工作,就真的要饿肚子了。幸好一个多月后找到了份管吃管住的公司上班,纵然如此,在后续的几个月里,还是因为缺钱的缘故闹过几个笑话。
笑话1。12月5日,也就是我刚加入新公司半月余,还没有领到薪水,口袋里还剩70元钱。市中小企业局举办一个培训,公司派我去参加。食宿费公司已经付了钱,只需要我先垫付来回的路费,培训结束以后回公司报销。没想到准备入住宾馆时,前台服务员告诉我说拿房卡需要100块钱的押金。
这可把我给难住了,我压根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就和前台服务员商量能不能只交50块钱押金。结果是不行,酒店的要求都是交100块钱。我不能和服务员说我没有100块钱,说出去估计她也不会相信。所以,我急中生智编了个理由说今天没带那么多现金,要拿卡去取,等我取完钱再来换房卡。
于是出门想办法,硬着头皮拨通一个好久没联系的同学电话,撒谎说今天到市里参加培训口袋里现金没带足,银行卡又忘带了,先借点钱周转下,回公司后马上还他。同学相信了我,把钱借给了我,我才总算可以回酒店把房卡押金给交了,办了入住。
笑话2。离首次发薪还有大概一个多星期,手机由于欠费停机了,口袋里也没有什么钱了,所以就决定干脆等发了第一个月的薪水再去交话费。由于停机,那几天也就没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打给我的电话也接不到。发了薪水下班后第一时间交了话费。
夜里正想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同城的一个老乡来电话了,电话那头是急切的语气,说我把他给急死了,一个多星期一直打不通我的电话,我父母亲期间打了我几次电话,一直联系不上,又没有别的方式可以联系得上我,于是委托同城的他帮忙找我,他已经想办法找了我好几天,再找不着就准备报警了,这次总算打通我电话了,让我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
时隔10多年,现在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当时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着急的询问我是怎么样平静应对过去的,但我清晰记得,挂了电话以后,我一个人坐在马路边默默地流眼泪,良久心情才稍微平复后才敢回到公司宿舍面对同事。
笑话3。2007年元月,同城一个老乡结婚,给我来了电话邀请我去喝喜酒。平时关系不错,那自然是要去的,但总不能空手而去吧,肯定是要随礼的。虽然已经领了薪水,但除去日常花销,也就剩200多元了,按彼时的消费水平,我一个人的份子钱是够的。
本来约好和同城另外一个老乡一起去参加婚宴的。可不巧的是,婚宴的前夜,同城另外那个老乡的爷爷去世了,老乡哭着打电话给我说她要连夜赶回老家,明天没办法去参加婚宴,让我先帮忙带个红包去,等她回家后再把钱转账给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支付宝,没办法实现移动支付)。接到电话,我只好先答应,接着就懵了。我哪有钱垫付?所以只好挂了电话后连夜问同学借钱。一番周折,问了好几个同学,才总算借到200元,渡过这个难关。
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第一章 前奏
没想到关注回复的人这么多,有点受宠若惊,谢谢各位同行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更加有动力坚持更新。今天这篇数字有点多,阅读需要有点耐心。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第一节 两年三个公司
2006年,盛夏,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情绪。NC这个号称四大火炉之一的城市就更热了。穿过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地下通道,我走到地面广场。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面对火车站那高耸入云的H型建筑,我伫立良久,心里默念:NC,我又回来了!而且对自己许下诺言:来了就绝不再回去,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
如今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早已在这个城市安了家,结婚,生娃,买房,买车,算是有个根了。然而,回忆起刚到NC的那段时光,依然刻骨铭心。这里暂且按下不表,还是先聊聊我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工作的经历。
回到这个读了四年大学的省会城市之前,我在老家已经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刚刚结束的一份工作是当地电视台一档旅游节目的编导,只工作了一个多月,一个剧本都还没有改完,因为是无底薪作业(后来据我在天涯社区了解,大部分电视台编制外编导好像都是没底薪的,靠业绩提成),自然也就没有领到薪水。除此之外,在此之前,从2004年6月16日离校学校回老家到2006年8月离开老家,两年多的时间里,准确地说我两年换了三个公司,岗位则多达五六个,接下来容我细说。
——报社实习
种种原因(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实习期间一直没有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2006年6月16日(这么多个6,貌似挺吉利的数字,可那时于我并非如此),离毕业还有五天时间,我提前离校返回家乡所在的城市,很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父母希望借助我一个亲戚的人脉关系让我进报社工作,让我先去该报社实习。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理工男,怎么会跑到报社去做实习记者?这主要是亲戚问我有什么特长的时候我说在学校除了所学专业外,其他只做了两年的校报记者,对写新闻稿算是有点特长,而我又对专业不怎么感兴趣,至于为什么当初会报考这个专业,说来就话长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两个月实习即将结束时,我敲开社长办公室的门,社长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你的稿件我看过,挺不错的,可惜你看我手头上还有很多人想进报社,有些是市委领导打过招呼的,有些是报社老领导的子女,我也很为难。”话说到这个份上,傻子都清楚我的结局是什么。我默默退出社长办公室,第二天整理好自己的私人物品离开报社,结束了自己2个月的报社实习生涯,真正失业了。其实严格讲我离校那天就算失业了,因为报社实习是无薪的,只不过实习期间还有一丝转正的机会,如今机会没有了,算是彻底失业了,毕业即失业就这样悄然而至。
——偶入旅业
幸好事情马上有了转机,由于自己2个月里在报社卖力的表现,报社里曾经带过我的一个记者推荐我去一个大型旅游集团上班,从事内刊编辑工作。我几乎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尽管当时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干些什么的,更不知道旅游行业是如何运转的,我还是未加思索便答应了,因为迫切希望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这样在自己还没弄清楚旅游业是什么的情况下便一脚踏进了旅游业。
由于有人推荐,接下来的面试就相对容易得多,旅游集团答应录用我。8月27日,在家歇了几天就开始正式入职上班,部门是办公室,加我一起四个人,职位没有明确,后来我给定位应该类似宣传专员的角色。接到第一个任务好像是让我写一篇关于公司的大篇幅报道,准备放在外部报纸刊登。于是开始搜集素材,列大纲,稿子还没写到一半,突然接到消息说集团副总裁要找我谈话(后来我才知道集团今年首次吸收了十多位高校应届生进公司,他们属于校招进入公司的,比我早一个多月入职,而且基本都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对口人才,副总裁很重视,和每个引进的毕业生都一对一进行过交谈),诚惶诚恐地陪副总裁详聊数小时,从他的经历谈到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我的专业谈到公司的发展计划,详谈的结果是一个星期后便接到要去基层锻炼的通知。
呵呵,所以我付了一个季度房租的房子只住了一个星期,肉痛了好一阵子,不是因为被下派基层而是因为房东不退我房租。这第一个岗位,算上周末时间,一共都没有干到十天就被调岗了。如今回头想想,如果没有这次的调岗,我一直在办公室负责内刊编辑,从事文字相关工作,后续的生涯发展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然而,人生没有如果,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因为这一次的调岗而进入另一个领域。
9月7日,搭公司的公车到了指定的分公司,在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县城办公,部门依旧是办公室。奇怪的是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竟然没接到我调岗的任何通知,都不知道给我安排什么岗位。就这样,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明确的岗位,像个编外人员,所以我一时也不知道该锻炼啥,但我又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自己找点事情做,实在没事就看《中国旅游报》,吸收旅游行业知识,顺便向同事借了几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类教材来翻翻。
11月初同一办公室的一个升职调离到景区任职,总算空出一张办公桌给我用。同事的调离,结束了我前两个月无所事事的局面,事情一下子多起来,当然主要是宣传方面的工作,写通讯稿,和地方媒体机构对接,不时扮演兼职领队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参观、旅游的嘉宾(在这个县城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带队参观的缘故,我把全县各个景区走了好几遍),偶尔还采购办公用品,忙的不亦乐乎。
我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尽管所做的事情都很琐碎,我相信这只是一个过程,但是事情往往变化很快。不久后办公室主任升职调离,招聘了位新的办公室主任,新来的办公室主任由于和另外一位同事关系处的比较僵,导致没来不久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就变得不太融洽了,我一个新到小兵身处其中经常成为三明治的夹心,左右不讨好。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8月份左右,事情有了转机,公司组建营销部,营销部首任总经理(这个营销部有点大,酒店、景区、旅行社、茶厂四处产业的营销部联合办公,所以营销部门领导是分公司总经理级别)要求把我调过去协助他工作,我考虑了一下,既然是到基层锻炼,而且目前办公室环境又不太好处,那不妨换个环境试试,正好也可以多接触点业务,于是就答应了去营销部上班,气氛是好多了,工作也开心多了。
在营销部我的主要职责是网络营销,当时对网络营销没什么概念,但既然接了活就得开工,于是开始请教领导,边学边做。通过筛选,找到一家第三方网页设计公司一起讨论网站建设方案,稳步推进,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公司网站终于上线了。我的工作也算看到了一点点成果。后期主要转入网站维护,配合公司的营销活动在网站上做好网络端口的营销,同时也负责网络端客户咨询、投诉回复等工作。
在这个旅游集团很快就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开始在身上起作用,那个扯蛋的记者理想又开始冒出来。心里开始蠢蠢欲动,想回到媒体记者这个赛道,于是申请回总部做内刊编辑,几次无果后我开始谋求跳槽来实现。
于是开始留心相关招聘信息,一次在出差的途中关注到省城某都市报在公开招聘记者,立马报了名,出差结束找个理由向领导请了假到报社参加面试,结局很遗憾,没有通过,这一次,应该是自己实力不济,在众多竞争面前自己被淘汰下来。那次面试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识到自己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尽管有兴趣,但在专业能力方面和科班出身的人才还是有比较大差距。面试结束后那段日子情缘一直比较低落。同时,在这个十八线城市呆了一年多,有点担心自己在这里呆久了,惯性太大后期难以离开这个平台,所以,尽管面试记者没有成功,我还是想尽快离开这个县城。现在看来当时这个预测的确有几份道理,同年一起去到这个县城的三个毕业生,我们三个在不同分公司,我选择了跳槽离开,另外一个比我晚一点考到另外一个地市文旅局的公务员,而还有一个因为没有跳槽,后来在那里谈了女友,结婚,买房,生小孩,如今还在那里上班,我想,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他要想主动离开那个县城是很难了,因为成本太大。当然,我不是说在那里定居不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只是我个人不太想在那个县城呆一辈子。
——跳槽酒店
说回正题,正在我伺机而动的时候,2005年年底一个跳槽的机会却不期而至。营销部总经理被一家即将开业的高星级酒店挖走,她想带我一起过去。平时,和营销总经理一直相处不错,所以我几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虽然事后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跳槽。尽管当时公司众多领导给我分析利弊,多次挽留我,并许诺给我加薪升职,甚至惊动了总公司的副总裁出面挽留,但那个时间节点,我一心只想离开那个县城,而且,作为一个男人,一诺千金,既然答应了营销总经理,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去一趟。所以,婉拒了其他一干领导的挽留,选择了离开。
2006年1月1日,和营销总经理一起到另外一个城市的一个四星级酒店上班,她任营销副总,我是营销部主管。这又是一段短暂而难忘的时光!从入职到离职只有半年的时间。
酒店总经理及客房、餐饮、财务、工程等部门的负责人均是青岛某酒店管理公司统一派过来的,只有另外一个副总和我的上司营销部副总是当地聘请,由于管理理念、能力不同等问题,外聘的和当地管理层在工作中总是磕磕碰碰,意见很难统一。经常开会的时候闹得不欢而散,而我,又由于是营销副总经理带过去的人,就特别受到关注,即使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低调客观处理一些事情,但仍然避免不了被青岛来的管理层视为异己,导致给一些工作沟通协调起来异常艰难。而自己,之前虽然在营销部干过,主要是做网络营销这块,没有具体接触酒店营销部的业务,如今空降过来,业务能力明显不足,自然也被青岛管理层看低。而营销部内部,有一个员工是老板的亲妹妹,年龄比我大,资格比我老,虽是普通员工,但给我工作上的开展也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不得不时时谨而慎之,如履薄冰,尽管如此,还是经常出现不是我安排她工作而是她安排我工作。三方因素叠加,让我精疲力尽,尽管如此,还依旧坚持着,相信随着团队的磨合,青岛管理层会慢慢认识到我的为人处世,我的业务能力也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各方面都会慢慢好转起来的。
可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把事情想得太美好,更糟糕的局面马上就来了。4月底,董事长突然把我喊到他办公室,同在的还有其他几个本土的高管,聊了一会,然后告知我提升我为经理助理,薪水也上涨了一些,但是,后面的话才是重磅的!青岛管理层要撤走了(至于为什么突然临时撤走,董事长没有明确说,但从后期的种种迹象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支付不了管理费的原因),而且是立刻马上!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他们都不陪我们本土管理层玩了!他们退到二线,过完五一就回青岛。所以,酒店不得已,才突击提拔了我们这几位部门副职,要我们自己独挡一面了!我都不记得当时黄金周是怎么应付过来的,五一过后,面对这个烂摊子,我正在考虑要不要辞职的时候,没想到带我过去的营销副总先提出了离职,5月中旬离开了酒店加入她朋友的公司。没有她罩着我,可以想象,工作更加难以开展,所以,在她离开酒店后,我也很快向人力资源部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月后,也就是2006年6月16日,正好是离开学校的两年,我结束毕业后的第三份职业,再次失业,只不过这次是裸辞。
事情很奇怪,我刚离职几天,当地电视台一档旅游栏目的制片人竟然打电话约我去面试,后来才知道是我之前旅游集团总部办公室的老领导向制片人推荐我的(尽管最终我在电视台只呆了一个多月,但依然非常感谢老领导的推荐)。就这样才莫名其妙地出现前文提到的去电视台做了一个多月的编导工作,直到后来意识到自己既缺乏这方面能力,也缺乏兴趣以后迅速退出。
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第一节 两年三个公司
2006年,盛夏,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情绪。NC这个号称四大火炉之一的城市就更热了。穿过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地下通道,我走到地面广场。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面对火车站那高耸入云的H型建筑,我伫立良久,心里默念:NC,我又回来了!而且对自己许下诺言:来了就绝不再回去,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
如今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早已在这个城市安了家,结婚,生娃,买房,买车,算是有个根了。然而,回忆起刚到NC的那段时光,依然刻骨铭心。这里暂且按下不表,还是先聊聊我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工作的经历。
回到这个读了四年大学的省会城市之前,我在老家已经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刚刚结束的一份工作是当地电视台一档旅游节目的编导,只工作了一个多月,一个剧本都还没有改完,因为是无底薪作业(后来据我在天涯社区了解,大部分电视台编制外编导好像都是没底薪的,靠业绩提成),自然也就没有领到薪水。除此之外,在此之前,从2004年6月16日离校学校回老家到2006年8月离开老家,两年多的时间里,准确地说我两年换了三个公司,岗位则多达五六个,接下来容我细说。
——报社实习
种种原因(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实习期间一直没有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2006年6月16日(这么多个6,貌似挺吉利的数字,可那时于我并非如此),离毕业还有五天时间,我提前离校返回家乡所在的城市,很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父母希望借助我一个亲戚的人脉关系让我进报社工作,让我先去该报社实习。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理工男,怎么会跑到报社去做实习记者?这主要是亲戚问我有什么特长的时候我说在学校除了所学专业外,其他只做了两年的校报记者,对写新闻稿算是有点特长,而我又对专业不怎么感兴趣,至于为什么当初会报考这个专业,说来就话长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两个月实习即将结束时,我敲开社长办公室的门,社长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你的稿件我看过,挺不错的,可惜你看我手头上还有很多人想进报社,有些是市委领导打过招呼的,有些是报社老领导的子女,我也很为难。”话说到这个份上,傻子都清楚我的结局是什么。我默默退出社长办公室,第二天整理好自己的私人物品离开报社,结束了自己2个月的报社实习生涯,真正失业了。其实严格讲我离校那天就算失业了,因为报社实习是无薪的,只不过实习期间还有一丝转正的机会,如今机会没有了,算是彻底失业了,毕业即失业就这样悄然而至。
——偶入旅业
幸好事情马上有了转机,由于自己2个月里在报社卖力的表现,报社里曾经带过我的一个记者推荐我去一个大型旅游集团上班,从事内刊编辑工作。我几乎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尽管当时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干些什么的,更不知道旅游行业是如何运转的,我还是未加思索便答应了,因为迫切希望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这样在自己还没弄清楚旅游业是什么的情况下便一脚踏进了旅游业。
由于有人推荐,接下来的面试就相对容易得多,旅游集团答应录用我。8月27日,在家歇了几天就开始正式入职上班,部门是办公室,加我一起四个人,职位没有明确,后来我给定位应该类似宣传专员的角色。接到第一个任务好像是让我写一篇关于公司的大篇幅报道,准备放在外部报纸刊登。于是开始搜集素材,列大纲,稿子还没写到一半,突然接到消息说集团副总裁要找我谈话(后来我才知道集团今年首次吸收了十多位高校应届生进公司,他们属于校招进入公司的,比我早一个多月入职,而且基本都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对口人才,副总裁很重视,和每个引进的毕业生都一对一进行过交谈),诚惶诚恐地陪副总裁详聊数小时,从他的经历谈到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我的专业谈到公司的发展计划,详谈的结果是一个星期后便接到要去基层锻炼的通知。
呵呵,所以我付了一个季度房租的房子只住了一个星期,肉痛了好一阵子,不是因为被下派基层而是因为房东不退我房租。这第一个岗位,算上周末时间,一共都没有干到十天就被调岗了。如今回头想想,如果没有这次的调岗,我一直在办公室负责内刊编辑,从事文字相关工作,后续的生涯发展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然而,人生没有如果,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因为这一次的调岗而进入另一个领域。
9月7日,搭公司的公车到了指定的分公司,在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县城办公,部门依旧是办公室。奇怪的是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竟然没接到我调岗的任何通知,都不知道给我安排什么岗位。就这样,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明确的岗位,像个编外人员,所以我一时也不知道该锻炼啥,但我又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自己找点事情做,实在没事就看《中国旅游报》,吸收旅游行业知识,顺便向同事借了几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类教材来翻翻。
11月初同一办公室的一个升职调离到景区任职,总算空出一张办公桌给我用。同事的调离,结束了我前两个月无所事事的局面,事情一下子多起来,当然主要是宣传方面的工作,写通讯稿,和地方媒体机构对接,不时扮演兼职领队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参观、旅游的嘉宾(在这个县城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带队参观的缘故,我把全县各个景区走了好几遍),偶尔还采购办公用品,忙的不亦乐乎。
我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尽管所做的事情都很琐碎,我相信这只是一个过程,但是事情往往变化很快。不久后办公室主任升职调离,招聘了位新的办公室主任,新来的办公室主任由于和另外一位同事关系处的比较僵,导致没来不久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就变得不太融洽了,我一个新到小兵身处其中经常成为三明治的夹心,左右不讨好。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8月份左右,事情有了转机,公司组建营销部,营销部首任总经理(这个营销部有点大,酒店、景区、旅行社、茶厂四处产业的营销部联合办公,所以营销部门领导是分公司总经理级别)要求把我调过去协助他工作,我考虑了一下,既然是到基层锻炼,而且目前办公室环境又不太好处,那不妨换个环境试试,正好也可以多接触点业务,于是就答应了去营销部上班,气氛是好多了,工作也开心多了。
在营销部我的主要职责是网络营销,当时对网络营销没什么概念,但既然接了活就得开工,于是开始请教领导,边学边做。通过筛选,找到一家第三方网页设计公司一起讨论网站建设方案,稳步推进,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公司网站终于上线了。我的工作也算看到了一点点成果。后期主要转入网站维护,配合公司的营销活动在网站上做好网络端口的营销,同时也负责网络端客户咨询、投诉回复等工作。
在这个旅游集团很快就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开始在身上起作用,那个扯蛋的记者理想又开始冒出来。心里开始蠢蠢欲动,想回到媒体记者这个赛道,于是申请回总部做内刊编辑,几次无果后我开始谋求跳槽来实现。
于是开始留心相关招聘信息,一次在出差的途中关注到省城某都市报在公开招聘记者,立马报了名,出差结束找个理由向领导请了假到报社参加面试,结局很遗憾,没有通过,这一次,应该是自己实力不济,在众多竞争面前自己被淘汰下来。那次面试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识到自己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尽管有兴趣,但在专业能力方面和科班出身的人才还是有比较大差距。面试结束后那段日子情缘一直比较低落。同时,在这个十八线城市呆了一年多,有点担心自己在这里呆久了,惯性太大后期难以离开这个平台,所以,尽管面试记者没有成功,我还是想尽快离开这个县城。现在看来当时这个预测的确有几份道理,同年一起去到这个县城的三个毕业生,我们三个在不同分公司,我选择了跳槽离开,另外一个比我晚一点考到另外一个地市文旅局的公务员,而还有一个因为没有跳槽,后来在那里谈了女友,结婚,买房,生小孩,如今还在那里上班,我想,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他要想主动离开那个县城是很难了,因为成本太大。当然,我不是说在那里定居不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只是我个人不太想在那个县城呆一辈子。
——跳槽酒店
说回正题,正在我伺机而动的时候,2005年年底一个跳槽的机会却不期而至。营销部总经理被一家即将开业的高星级酒店挖走,她想带我一起过去。平时,和营销总经理一直相处不错,所以我几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虽然事后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跳槽。尽管当时公司众多领导给我分析利弊,多次挽留我,并许诺给我加薪升职,甚至惊动了总公司的副总裁出面挽留,但那个时间节点,我一心只想离开那个县城,而且,作为一个男人,一诺千金,既然答应了营销总经理,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去一趟。所以,婉拒了其他一干领导的挽留,选择了离开。
2006年1月1日,和营销总经理一起到另外一个城市的一个四星级酒店上班,她任营销副总,我是营销部主管。这又是一段短暂而难忘的时光!从入职到离职只有半年的时间。
酒店总经理及客房、餐饮、财务、工程等部门的负责人均是青岛某酒店管理公司统一派过来的,只有另外一个副总和我的上司营销部副总是当地聘请,由于管理理念、能力不同等问题,外聘的和当地管理层在工作中总是磕磕碰碰,意见很难统一。经常开会的时候闹得不欢而散,而我,又由于是营销副总经理带过去的人,就特别受到关注,即使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低调客观处理一些事情,但仍然避免不了被青岛来的管理层视为异己,导致给一些工作沟通协调起来异常艰难。而自己,之前虽然在营销部干过,主要是做网络营销这块,没有具体接触酒店营销部的业务,如今空降过来,业务能力明显不足,自然也被青岛管理层看低。而营销部内部,有一个员工是老板的亲妹妹,年龄比我大,资格比我老,虽是普通员工,但给我工作上的开展也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不得不时时谨而慎之,如履薄冰,尽管如此,还是经常出现不是我安排她工作而是她安排我工作。三方因素叠加,让我精疲力尽,尽管如此,还依旧坚持着,相信随着团队的磨合,青岛管理层会慢慢认识到我的为人处世,我的业务能力也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各方面都会慢慢好转起来的。
可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把事情想得太美好,更糟糕的局面马上就来了。4月底,董事长突然把我喊到他办公室,同在的还有其他几个本土的高管,聊了一会,然后告知我提升我为经理助理,薪水也上涨了一些,但是,后面的话才是重磅的!青岛管理层要撤走了(至于为什么突然临时撤走,董事长没有明确说,但从后期的种种迹象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支付不了管理费的原因),而且是立刻马上!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他们都不陪我们本土管理层玩了!他们退到二线,过完五一就回青岛。所以,酒店不得已,才突击提拔了我们这几位部门副职,要我们自己独挡一面了!我都不记得当时黄金周是怎么应付过来的,五一过后,面对这个烂摊子,我正在考虑要不要辞职的时候,没想到带我过去的营销副总先提出了离职,5月中旬离开了酒店加入她朋友的公司。没有她罩着我,可以想象,工作更加难以开展,所以,在她离开酒店后,我也很快向人力资源部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月后,也就是2006年6月16日,正好是离开学校的两年,我结束毕业后的第三份职业,再次失业,只不过这次是裸辞。
事情很奇怪,我刚离职几天,当地电视台一档旅游栏目的制片人竟然打电话约我去面试,后来才知道是我之前旅游集团总部办公室的老领导向制片人推荐我的(尽管最终我在电视台只呆了一个多月,但依然非常感谢老领导的推荐)。就这样才莫名其妙地出现前文提到的去电视台做了一个多月的编导工作,直到后来意识到自己既缺乏这方面能力,也缺乏兴趣以后迅速退出。
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耐心稍等片刻...... 收起阅读 »
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自白(连载)-自序
文/烨子 (微信公众号:烨子人生)
掐指算来,自己2006年误打误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到如今在质量管理领域已经耕耘近14年了。《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老师曾说过七年就是一辈子,按这个逻辑我在质量管理领域都已经将近过完两辈子了。
时间如溪水,总是不紧不慢从身边流走。14年的时间,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两个孩子的爸爸;14年的时间,我从一个检验员起步,历经现场监督员、质量保证主管、车间副主任、主任、质量经理、副总经理直至今天的管理者代表;14年的时间,从医药行业到医疗器械行业。这14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名质量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激情、有信心,有开心,有憧憬,但同时也有委屈、有纠结、有迷茫、有失落。14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很多的故事,也有一些对质量管理、个人未来发展不算成熟的思考。
一直都有把自己质量领域的从业故事写出来的想法。尤其是在2009年遭遇职场变故,更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一度把书名、目录都构思好了,但由于后来的结婚、生子、求学等各种事情占据很多精力(其实关键原因可能还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所以一直没有行动,只是在某些重要时间、事件上做一些文字记录,未曾系统对自己的职业经历进行梳理。
然而,成为一名作家一直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2017年5月我去北京参加中级生涯规划师培训的时候,我将自己这个梦想告诉其中一个同学。在培训班结业的时候,有个“天使之路”的环节,全班同学面对面站成两列,然后每个同学轮流从队列的一端慢慢走向另一端,接受队列中每位同学的祝福。不少同学在这个环节都感动落泪了。轮到我的时候,我闭着眼睛慢慢从队列面前走过,接受他们给我的临别赠言。两年多过去了,大部分的祝福我都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句赠言我始终念念不忘:许老师,我相信不久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出版自己的作品。
两年多来,这句话我一直都不曾忘记,一直提醒自己要尽快开始写,自己许下的诺言,可不能轻易食言。可由于自己去年转行的原因,进入一个新行业,前期投入较多精力去学习、适应,码字的事情又一再搁浅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总算能勉强应对日常工作,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心力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决定开始写,不想再找借口拖延,让未来现在就来。不再考虑故事是否精彩,文笔是否老道。先开始,故事不够精彩那也是独一无二的,文笔不够好,真诚来补,但不开始写,则永远都不会有提高。尤其,我想给两个女儿做个榜样,未来,等她们再长大一点,对梦想这个词理解更深刻一点的时候,我可以告诉她们,我有自己的梦想,而且为之努力过了,用行动去践行了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未来她们也有各自的梦想,并能为之而努力。
全书主要分两条主线,一条是我在质量管理领域的从业故事。以时间为线索,近14年的从业生涯,我经历懵懂入行、学习适应、升职加薪、跳槽转行等一系列大部分质量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也经历了一些大部分质量人一辈子可能也不会经历的故事,比如公司并购,被迫出走、辞职深造等事件;一条主线是我平时思考的总结。包括对跳槽、跨行的思考,对求学深造的思考,以及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对质量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思考。
希望我的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鸣,也希望我的一些思考能对你有所启发。
是为序。
收起阅读 »
掐指算来,自己2006年误打误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到如今在质量管理领域已经耕耘近14年了。《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老师曾说过七年就是一辈子,按这个逻辑我在质量管理领域都已经将近过完两辈子了。
时间如溪水,总是不紧不慢从身边流走。14年的时间,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两个孩子的爸爸;14年的时间,我从一个检验员起步,历经现场监督员、质量保证主管、车间副主任、主任、质量经理、副总经理直至今天的管理者代表;14年的时间,从医药行业到医疗器械行业。这14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名质量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激情、有信心,有开心,有憧憬,但同时也有委屈、有纠结、有迷茫、有失落。14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很多的故事,也有一些对质量管理、个人未来发展不算成熟的思考。
一直都有把自己质量领域的从业故事写出来的想法。尤其是在2009年遭遇职场变故,更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一度把书名、目录都构思好了,但由于后来的结婚、生子、求学等各种事情占据很多精力(其实关键原因可能还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所以一直没有行动,只是在某些重要时间、事件上做一些文字记录,未曾系统对自己的职业经历进行梳理。
然而,成为一名作家一直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2017年5月我去北京参加中级生涯规划师培训的时候,我将自己这个梦想告诉其中一个同学。在培训班结业的时候,有个“天使之路”的环节,全班同学面对面站成两列,然后每个同学轮流从队列的一端慢慢走向另一端,接受队列中每位同学的祝福。不少同学在这个环节都感动落泪了。轮到我的时候,我闭着眼睛慢慢从队列面前走过,接受他们给我的临别赠言。两年多过去了,大部分的祝福我都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句赠言我始终念念不忘:许老师,我相信不久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出版自己的作品。
两年多来,这句话我一直都不曾忘记,一直提醒自己要尽快开始写,自己许下的诺言,可不能轻易食言。可由于自己去年转行的原因,进入一个新行业,前期投入较多精力去学习、适应,码字的事情又一再搁浅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总算能勉强应对日常工作,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心力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决定开始写,不想再找借口拖延,让未来现在就来。不再考虑故事是否精彩,文笔是否老道。先开始,故事不够精彩那也是独一无二的,文笔不够好,真诚来补,但不开始写,则永远都不会有提高。尤其,我想给两个女儿做个榜样,未来,等她们再长大一点,对梦想这个词理解更深刻一点的时候,我可以告诉她们,我有自己的梦想,而且为之努力过了,用行动去践行了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未来她们也有各自的梦想,并能为之而努力。
全书主要分两条主线,一条是我在质量管理领域的从业故事。以时间为线索,近14年的从业生涯,我经历懵懂入行、学习适应、升职加薪、跳槽转行等一系列大部分质量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也经历了一些大部分质量人一辈子可能也不会经历的故事,比如公司并购,被迫出走、辞职深造等事件;一条主线是我平时思考的总结。包括对跳槽、跨行的思考,对求学深造的思考,以及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对质量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思考。
希望我的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鸣,也希望我的一些思考能对你有所启发。
是为序。
收起阅读 »
质变2: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走出T社大门,看着T社宏伟的建筑群矗立在自己两边,想着即将在此扎根工作,王林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但回味整个面试过程,长期职场生涯的直觉告诉王林,这是个龙潭虎穴!
40多岁的工场长加藤诚一直面带笑容,甚至在王林答不上来的时候他也会帮忙补充几句。
但50多岁的李部长则全程面色凝重,过程中我记得他只问了一个问题,
“不好意思,请问您对成形了解多少?”
李部长身体前倾,姿态放的很低,话也说的很客气,但精光四射的眼神以及微微勾起的略带笑意的嘴角告诉王林,他这是在挑王林的毛病,同时也在等着看王林的笑话!
王林的简历上已经写的很清楚,3年PCBA行业,6年汽车组装行业经验。
至于成形行业,虽然平时在监察供应商时会有所了解,但这方面的经验只能忽悠一下刚入职的小白,面对眼前这种连头发丝都是中空的老狐狸来说,只能老实交代了。
“说实话,对成形我只是略懂,还需要不断学习。”
王林毫无隐瞒的坦白说到。
李部长嘴角的笑容放大,看得出来我被他抓到了把柄,他得意的扭头带着质疑的眼光看向加藤诚。
“関係はないだろう、管理方法はおなじでしょう?(这有什么关系?管理方法是一样的。)”
加藤诚否决的干脆,随同的翻译也赶忙将中文说给了李部长。
李部长故作恍然的眨了眨眼睛,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后面便不再发言。
虽然最后李部长第一个站起来跟我握手,但一回想起他那富含深意的眼神王林的背后都直冒冷汗。
“叮---”,电话铃声打断了王林思维,看一眼手机是老婆打来的。
“这家搞定啦!”王林跟老婆向来报喜不报忧。
“真的吗?!那太好啦!赶紧回来吃饭,我马上去做!”
老婆欣喜的回应道。
这是两个月来,王林第一次听到老婆这么开心的声音。
来中山是为了买房,而买房的原因,则是因为丈母娘已经多次提出要来广东“探望”他们这对刚结婚没多久的,却自称“在广东有一套房”的小冤家。
拿下一份好工作,就意味着买房的事情更有保障了。
老婆高兴,王林自然也心情愉快,虽然T社的这个职位看起来困难重重,但目前真的是别无选择。
2016年底,深圳关外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万8一平米,贵吗?相对于2019年的今天5万一平米的价格来说,当时真的不贵。
30多万的首付东拼西凑还是能搞定的,后续不就是每月6到7千持续20多年的房贷吗,虽然残酷,但大部分的深圳人不都这样过来的吗?
但老婆自立性强,坚持不跟任何亲戚和同事借钱,就这样,王林跟老婆选择来到了与深圳一江之隔,而房价只有深圳1/4的中山工作。
但到了中山后才发现,中山房价虽低,工作机会也同样少的可怜。
在现代的广东,尤其还是濒临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中山的主流招聘网上竟然能半年内看不到一条中层以上的管理职位出现(仅限日企)。
刚到中山之初,老婆也是失业状态,买房也已经提上了日程,丈母娘驾到的日子更是进入了倒计时,一天没有工作,王林肩上的压力便会增加一分!
正所谓“病急乱投医”,这半年的时间里,长期日资企业打拼的王林,却连续进了3家民企,从主管到经理,只要钱给的可以就行。
但无一例外的都呆不久,民营企业靠的是关系,空降的部门主管更换起来那是以月为单位的。
半年内更换3家公司并失业2个月,这就是面试T社之前王林的窘状。
所以今天T社能够接纳王林,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王林也只能去之无悔了。
---下周待续 收起阅读 »
但回味整个面试过程,长期职场生涯的直觉告诉王林,这是个龙潭虎穴!
40多岁的工场长加藤诚一直面带笑容,甚至在王林答不上来的时候他也会帮忙补充几句。
但50多岁的李部长则全程面色凝重,过程中我记得他只问了一个问题,
“不好意思,请问您对成形了解多少?”
李部长身体前倾,姿态放的很低,话也说的很客气,但精光四射的眼神以及微微勾起的略带笑意的嘴角告诉王林,他这是在挑王林的毛病,同时也在等着看王林的笑话!
王林的简历上已经写的很清楚,3年PCBA行业,6年汽车组装行业经验。
至于成形行业,虽然平时在监察供应商时会有所了解,但这方面的经验只能忽悠一下刚入职的小白,面对眼前这种连头发丝都是中空的老狐狸来说,只能老实交代了。
“说实话,对成形我只是略懂,还需要不断学习。”
王林毫无隐瞒的坦白说到。
李部长嘴角的笑容放大,看得出来我被他抓到了把柄,他得意的扭头带着质疑的眼光看向加藤诚。
“関係はないだろう、管理方法はおなじでしょう?(这有什么关系?管理方法是一样的。)”
加藤诚否决的干脆,随同的翻译也赶忙将中文说给了李部长。
李部长故作恍然的眨了眨眼睛,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后面便不再发言。
虽然最后李部长第一个站起来跟我握手,但一回想起他那富含深意的眼神王林的背后都直冒冷汗。
“叮---”,电话铃声打断了王林思维,看一眼手机是老婆打来的。
“这家搞定啦!”王林跟老婆向来报喜不报忧。
“真的吗?!那太好啦!赶紧回来吃饭,我马上去做!”
老婆欣喜的回应道。
这是两个月来,王林第一次听到老婆这么开心的声音。
来中山是为了买房,而买房的原因,则是因为丈母娘已经多次提出要来广东“探望”他们这对刚结婚没多久的,却自称“在广东有一套房”的小冤家。
拿下一份好工作,就意味着买房的事情更有保障了。
老婆高兴,王林自然也心情愉快,虽然T社的这个职位看起来困难重重,但目前真的是别无选择。
2016年底,深圳关外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万8一平米,贵吗?相对于2019年的今天5万一平米的价格来说,当时真的不贵。
30多万的首付东拼西凑还是能搞定的,后续不就是每月6到7千持续20多年的房贷吗,虽然残酷,但大部分的深圳人不都这样过来的吗?
但老婆自立性强,坚持不跟任何亲戚和同事借钱,就这样,王林跟老婆选择来到了与深圳一江之隔,而房价只有深圳1/4的中山工作。
但到了中山后才发现,中山房价虽低,工作机会也同样少的可怜。
在现代的广东,尤其还是濒临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中山的主流招聘网上竟然能半年内看不到一条中层以上的管理职位出现(仅限日企)。
刚到中山之初,老婆也是失业状态,买房也已经提上了日程,丈母娘驾到的日子更是进入了倒计时,一天没有工作,王林肩上的压力便会增加一分!
正所谓“病急乱投医”,这半年的时间里,长期日资企业打拼的王林,却连续进了3家民企,从主管到经理,只要钱给的可以就行。
但无一例外的都呆不久,民营企业靠的是关系,空降的部门主管更换起来那是以月为单位的。
半年内更换3家公司并失业2个月,这就是面试T社之前王林的窘状。
所以今天T社能够接纳王林,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王林也只能去之无悔了。
---下周待续 收起阅读 »